APP下载

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的家国情怀教育

2023-08-20陆侯昆

高考·上 2023年6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高中语文核心素养

陆侯昆

摘 要:随着高中学生基本素质的日益凸显,在语文课堂上必须重视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因此语文教师就应立足于基本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基础素质的提高。通过改变教育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更多地读书和积累,有针对性指导他们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通过培养学生自己的民族意志,培育学生的中华民族家国情感,从而培养他们的中华民族历史使命感和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关键词:核心素养;家国情怀;高中语文

伴随新课程改革的持续完善,高中语文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建构已成为当前我们最普遍关心的话题之一,所以在教育核心素养视野下,切实改善高中语文有效性、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是当前亟须破解的关键性问题。在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的有效实施,就要求教师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时候[1],引领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语文学科中不乏家国情怀内涵,教师们在开展高中语文教学活动时,要积极发掘家国情怀内涵,通过合理设计的教学,引领学生感知家国情怀。

一、高中语文课堂的家国情怀教育的意义

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对高中语文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已经深深意识到语文教学不仅仅肩负着传递语文学科知识的重要使命,更关键的教育责任与使命在于提升高中生的核心素养,培养高中生的必备品格。家国情怀思想是对语文核心素养的细化,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通过高中语文课堂进行家国情感思考既能够有效贯彻语文基本素养的要求,把语文知识与家国情感知识渗透的方法细化到语文课程中,不但能够给高中学生提出养成必备品德的方法,同时能够从思维角度对高中学生的思想观念加以培养。高中学生正处在思想文化和心灵日益成长的关键时期,通过传播家国情感思想对于指导高中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着重要的作用,而语文课堂恰恰是传播家国情感思想的主要阵地[2]。所以,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傳播家国情感思想既有助于提升高中学生的语言专业基础素质,也有助于提升高中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同时还可以培育其历史道德精神,在高中语文课程中涉及大量的历史内涵,这些传统教育内容也具有引导其人文关怀意识,使其正确认识历史人文精神的重要特点。通过教师引导,可培养学生爱国情怀与高尚情操。有利于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家国情怀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无论其如何传承与发扬,都有属于自身的特殊归属。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渗透中国文化底蕴和家国情感,不但可以让学生通过中国文化知识在思想上获得提高,而且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中国的文化底蕴,可以展示人类聪明才智,从而帮助学生把自我认知和祖国民族情感相互联系。学生在中国传统的优秀精神引领下,不断提升思想觉悟,并将其应用于学习与生活之中,将自己的远大理想抱负与国家理想相结合,进而提升荣誉感与自信心[3]。因此,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中,家国情怀就是特殊的德育,站在国家角度,培养学生热爱国家,并在历史指引下,以史为鉴,真正意义上热爱祖国,形成强烈的爱国意识。不仅如此,对于学生个人与其家庭成员之间,可使其更加热爱家庭,形成家庭道德,养成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的美德。

二、高中语文课堂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策略

(一)领悟河山之美,树立远大志向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歌颂祖国山河之美的诗歌种类非常多。当我们看着这片大地时,心里就会产生感恩与崇敬之情。因此教师们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来领略我们壮美秀丽的自然风光,使学生从内心生出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之心,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激励他们为故乡而拼搏奋进的壮志豪情。

例如:在学习《沁园春·长沙》,词中写道:“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教师以“看”一字引导学生总结全文,描述作者在橘子洲头独立看到的多彩的湘江寒秋图,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美丽江山的赞叹。教师在进行教学时,特别注意引领学生进行联想,并通过对学生语言知识的拓展,引导他们领略祖国江山壮美多娇的自然风貌,从而增强了他们对祖国山水的喜爱之情和归属感。再指导学生分析“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时,教师要根据文章的创作历史背景,唤起学生的保家卫国的意识,然后再联系下面的“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等词句,让学生感悟青年时代的他的好朋友蔡和森、何叔衡等立志救国的聪明才智、意气风发,感悟英雄人物抨击黑暗、宣扬真理、蔑视当时“万户侯”的斗争作风和英雄气概,引领学习者树立远大的政治意志,在领略祖国大好河山之美的同时,更要肩负起保家卫国的责任,带领广大学习者在领略大好河山之美的同时,树立远大的政治意志。

(二)深挖语文教材,呈现家国情怀

课堂是教师进行高中语文教学的基础,这里少不了家国情感元素,同时又是进行家国情感教学的平台。传统语文课堂之所以没有家国情感教学,原因在于教师受中国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以授课内容为课堂的中心。新课程要求教师作为教学资源的研究者,深入到教科书背后,发现家国情感要素,开展家国情感教学。所以,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深入探究、发现家国情感要素。

例如:学生在学习了《赤壁赋》之后,教师就要指导学习者们了解这节课文的重点,学习任务就在于对苏轼的人生形成科学的认识,通过“赋”的特点,让学生体会到了苏轼的人生观,以及他对家和国家的情感。基于此,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之前,必须深入文本,对其所涉及的家国情感内涵加以分析与研究。以苏轼的生平事迹为重点,运用多种的方法,广泛收集苏轼的事迹,并着重搜集在这篇文章创作时期苏轼的人生遭遇。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人物介绍的形式,把一些相关的知识点介绍给学习者们,这样不但能够帮助学习者获得知识储备的充实,拓展眼界,还能够帮助学习者建构知人论世,通过“人”认识到自己身边良好的人,获得家国情感的滋养。

(三)合理设计课堂,渗透家国情怀

教师透过将教材中祖国情感融入基础知识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在获取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家国情感的陶冶,从而潜移默化地建立了家国情感认知。为此,教师要理性设置课堂教学,立足传统的灌输知识点的课堂教学的不足,在进行家国情感教育的同时,教师要冲破常规讲授的课程禁锢,以学生为中心,立足学生们的学习特性和兴趣,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根据适合学生的学习需要,推动他们进行主观感受,使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由感受。

例如: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之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这篇文章所表达的重要信息:烛之武在国家有难时听命,舍生忘死,独自游说秦王,以保卫祖国安全的情节,透露出了烛之武强烈的爱国之情。而教师在进行教学的同时,也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受到烛之武身上的强烈家国情感,同时教师还可通过自读课文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能力。通过阅读原文内容,在整体上形成了对课文内涵深刻的理解。然后,根据学生的阅读发展现状,教师可以从文章中提取重要线索,为学生提供不同的问题:“烛之武为什么一开始不接受郑伯的劝说?这解释了什么?为什么烛之武后来改变了态度,在危险面前选择服从命令?”在这些问题的驱动下,学生可以进入文章,对烛之武前后言行的不同方面做出详尽的研究,并借此体会到烛之武本身的伟大精神。

(四)注重传统文化,传承家国情怀

数千年的历史沉淀,行走于诗歌风格词韵里,沐浴中国历史的魅力,体会古圣先贤的爱国情感。新课标的语文基本素养把爱国主义精神作为一个课题加以整体学习,家国情感,与其说是心理感受,不如说是人生自觉的教育传承。

例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文中提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或者是陆游“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忠贞与执着。家国情怀绝不仅仅是惊心动魄的历史写照,更是一种心灵与灵魂之间的精神归属感。对祖国人民的强烈团结意识,以人心为中心、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使命感。感慨在汩罗江畔沉吟的屈原,敬佩“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成轮台”的陆游,敬佩“臣心一块磁针石,不指南国不肯休”的文天祥,感悟杜甫那“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愁国忧民情绪。杜甫一辈子胸怀家国世界,国破时,人如浮萍,四处流浪,但是杜甫的诗歌,却给了后代无穷尽的爱国主义能量。让学生更明白了什么叫作胸怀世界,什么叫诗人的情感,在杜甫的诗歌中,使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祖国的命运一样,与国是一家。在胸怀天地时,心中要有一个未成之士,使人们也能安居乐业,有生计可依,而他自己也已经在这种疲惫中苍白了脸。就像一代文豪韩愈,在海隅受难,家破人亡的时候,还能关心全国人民,这真是难能可贵。“以国为本,以民为本,不违背心,不耗心,不浪费命”,这正是我国士大夫文化的优良传统。把家国情感深入到每一个爱国人士的生活经历里,深入到每一首充满祖国情感的诗歌中,在亲民族行为的熏陶下,培育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五)结合理论与实践,落实家国情怀

在语文课程中,对高中学生家国情感教育的关键在于使他们的家国情感和具体的活动紧密结合一起,使爱国爱家不成为一个空话。另外,家国情怀的实现也是一个将实践与理论结合导向的重要表现,将实践与理论结合才是根本的,它强调身体力行。家国层面,将实践与理论结合指的是把爱国、爱家观念落到实处,反映到行为中,即要求学生们能有意识地报效祖国、爱国爱家,这种培养理念对高中生而言是十分关键的。

例如:在学习者们学习《沁园春·长沙》之时,由于高中时期学生们的思想较为活泼,对待中国社会实际和社会人性的认知也不够透彻,他们的言行也很容易表达得较为过激。所以,高中教师要引領学生形成合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理念,而祖国情感的培育也处于这一领域。因此,语文课教师可透过对教学内容加以深度发掘,细致解说,帮助学生们了解家国情感,并从心底里形成对家国的情感[4]。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将《厉害了我的国》这个作品和毛泽东诗词中的内涵加以融合,从而有助于学生们形成民族自信心。另外,语文教师还可向学生命们放映《战狼2》《红海行动》等影片,向高中学生延伸一下国际上的问题,从而帮助学生们对自己国家在国际上的重要作用和当前国际形势的正确认识,并让学生在看似平静的年代中了解自己应当如何做。但从另一角度来说,在语文教学中的家国情感培养也是很有限的,所以,教师们还需要适度加以拓展,把教学视野放到更为宽广的位置上,从古代联系到现在,并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真实情况入手,从心灵里感受祖国的巨大变迁,从心灵里感受祖国的伟大,从而培育民族自信心和大国自信。

(六)关注时政热点,增强历史使命感

在语文教育中,不但要全面发展学习者的听、说、读、写等基本语言技能,同时还要拓宽知识面,透过课堂引领学生们理解国内的时事热点话题,进一步培育学生们的祖国情感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从而提升他们的政策认可度、理性奉献精神、法制安全意识和社区公众参与性,让他们在关心时事热点话题、针砭时弊的进程中,将自身理念与国家紧密联系一起,变成能勇担社会主义使命的有为青年人[5]。

例如:教师可以每周设有一节时事专栏课,请每个学生谈谈自己所关心的政治热点话题,并采用多姿多彩的表现形式向同学们表达自己对时事的看法和感受。学生们应该仔细深入研究关于重大议题、珠港澳新区建设、移动支付、国产航母等国内的政治要闻,并采用图文、录像、舞蹈表演等方法,向全班同学表达自己对国家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感受和看法。这样的话,能够突破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6],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而同时成为教育活动的主要参加者,学生还可以通过课前准备、课堂听课、讨论、辩论等方式,对新的社会形势有更深入的了解,使他们明白美好生活源于良好的国家政策,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结束语

家国情感既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也是人类对国家和人民所表达的深沉大爱,是人类为国家繁荣富强和人类福祉安全发展而表达出来的共同向往,是中国人对国家最强大的文化认同心、归属感、社会责任心和目标感。所以,教师应立足历史和语文课堂,积极调动学生的家国情感,引领他们热爱中华民族历史,提高他们的社会活动参与能力和社会责任心,引导学生建立准确、身心健康的个性特征和人格社会价值观,逐渐建立科学的人格观、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刘曙光.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中语文国学阅读教学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47):87.

[2]宁琳.利用高中语文教材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探究[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8(5):106-107.

[3]赵文静.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培育途径[J].知识经济,2017(12):124-125.

[4]陈红梅.换种方法,柳暗花明:对高中生德育教育的个案分析及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5):276.

[5]姜春一.强化德育教育管理  培养四有职业高中生[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1990(1):14-17.

[6]董思遥,李南.新时代青年家国情怀培育的理论意蕴与实践路径[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2(5):114-120.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高中语文核心素养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