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全产业链人才培养的涉茶专业群构建与管理
——以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为例

2023-08-19林佳庆高水练林金科

福建茶叶 2023年7期
关键词:茶学安溪产业链

林佳庆,鲁 静,高水练,林金科*

(1.福建农林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2;2.福建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

我国是世界第一的产茶大国,2022年,全国茶产业从业人员超过7000万人,综合产值超过7000亿元[1]。茶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涉及茶栽培育种、加工生产、审评检验、质量安全、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休闲旅游、文化创意、艺术设计等多方面能力。为矫正人才培养要素配置扭曲问题,扩大有效供给,提高高校人才供给结构对市场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安溪茶学院以茶学国家一流专业建设为契机和引领,响应教育部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建设计划[2],从产教深度融合的视角进行茶产业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全产业链的人才需求设置了涉茶专业群。

1 建设涉茶专业群的意义与作用

茶产业链条较长,既包括以种植、加工为主要环节的生产上游,也包括以企业管理、产品营销为主要环节的流通中游,还包括以休闲旅游、创意设计、投融资规划等环节的消费下游。目前,茶企用工成本不断走高,茶叶产品同质化严重,茶叶总产量持续过剩,茶产业整体利润下滑,茶企不得不选择依靠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模式。该模式需要通专兼具型多样化人才支撑,即,产业链每一环节的从业者既有扎实的岗位对应关键技能,又有全产业链的系统性认知。传统的单一茶学专业人才培养方式不能满足茶产业链的通专兼具多样化人才需求,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的育人模式也难以满足茶产业人才的实践能力需求,仅靠高校单方面办学资源无法满足茶产业人才培养的保障需求。

面向茶产业链设计的系统性涉茶专业群培养模式,可有效解决传统茶学教育的局限性问题。首先,涉茶专业群可整合并集中与全产业链知识相关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全产业链宏观思维,弥补传统茶学教育的产业下游知识短板,激发学生学科交叉融合创新思维[3]。其次,涉茶专业群可调用产业技能大师与管理能手经验资源[4],通过邀请其进堂授课或一对多的“师带徒”方式为学生传授传统茶学教育难以涵盖的一线真实经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此外,涉茶专业群可获得地方政府与企业的资金、场地支持,扩充传统茶学教育相对不足的校外实习、实训平台[5],增加学生接触生产一线、顶岗体验的机会,保障实践教学效果。

2 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涉茶专业群构建模式

安溪茶学院涉茶专业群是一个有机融通的整体,包括面上架构、内部体系及利益联结三部分。

2.1 专业群面上构架

当地产业调研表明,安溪茶产业亟需上游的茶生产加工技术创新人才;中游的茶企业管理、茶营销管理人才;下游的茶文化休闲旅游、茶创意设计、茶企投融资人才。据此,以“产教融合”为核心理念,响应茶全产业链人才需求,在同一个学院中,设置茶学、商务经济学(茶产业经济)、管理科学(茶企业管理方向、茶营销管理方向、茶文化休闲与旅游管理方向)、茶学(创意设计方向)、财务管理(涉茶企业投融资)等7个专业方向,形成涉茶专业集群(详见图1)。

图1 安溪茶学院涉茶专业群面上结构

2.2 专业群内部体系

为有效融通各专业培养体系,使之朝着“以茶产业链人才需求为导向”的主线聚合发力,学院与当地政府、企业共同商定涉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配套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相应课程体系,重塑新农科人才知识能力结构,将由茶学、商务经济学、管理科学、财务管理四大传统专业改造而来的茶技术创新、茶创意设计、茶产业经济、茶企业管理、茶营销管理、茶文化休闲与旅游管理、涉茶企业投融资等7个新专业方向知识内部融通。各专业内部融通方式有三(详见图2):一是开设《茶学概论》《安溪铁观音》等茶产业公共课,横向打通专业群培养体系,使学生通晓茶全产业链知识;二是,在各专业植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知识,纵向同步提升学生现代化思维能力;三是,在掌握各专业知识基础上,通过32个涉茶案例教学和15个涉茶实践项目训练,使学生深度精专茶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核心技能。

图2 安溪茶学院涉茶专业群内部体系

2.3 专业群利益联结

专业群的物质建设与人才培养体系都需要地方与企业参与、帮扶。高校、政府、企业都是理性行动者,只有对三方而言,参与专业群建设所产生的收益明显高于不参与时,三方才能稳定合作,专业群建设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因此,为保证跨行业整合高校知识创新主体、企业技术创新主体、政府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主体三方优势资源的稳定性,学院建立“校地企合作三赢”的利益联结机制:学院除培养产业人才外,还通过科研项目合作、科技特派员驻点、新型农民大专班教育等形式与当地茶农及涉茶企业共享校内资源,助推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盈利;地方政府和乡贤通过建设校舍、出台政策、资金保障支持学校办学;行业和企业通过提供产业师资、实践场地、案例和资金,促进产教实质性融合。该机制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专业群内外资源的稳定聚合,有利于专业群发挥其基于资源集聚的比较优势而带来的集聚效应、效率效应、规模效应和扩散效应[6]。

3 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涉茶专业群管理机制

区别于院系内部相关专业松散式“物理组合”形成的专业群,安溪茶学院有机融通式“生化组合”形成的涉茶专业群需要管理协调的对象不仅是校内师资,还包括参与共建的政府与企业。仅依靠学院单方面管理,很难保证政府与企业的参与感与话语权。为此,安溪茶学院探索出校地企三方协同指导的三层式管理机制(详见图3),包括:(1)决策层:以福建农林大学为决策中心点,安溪茶学院与安溪县政府、当地龙头茶企深度参与,校外企业专家对于学院重大决策提供建议。通过汇集多方智慧,深度把握专业集群顶层设计与人才培养方向,使之契合茶产业人才需求主线不偏移;(2)协调层: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协调涉茶专业群日常运行工作。负责指导理论教学师资提升与分配,指导实践教学资源开发与建设;(3)执行层:依托专业集群的4个专业(7个方向)和4类产业合作组织,将理论知识和实训实践相结合、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标准相结合、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实践平台建设与创新创业培养相结合,共同开展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工作,实现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办学。

图3 专业集群运行管理构架示意图

4 结语

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依托涉茶专业群培养的通专兼具型多样化产业人才受到社会广泛认可,90%来校招聘的企业不经试用期直接聘用毕业生,毕业生年均就业率达90%以上。在涉茶专业群的有力支撑下,安溪茶学院2017年获评福建省首批示范性产业学院,2022年获评福建省现代化产业学院,与福建八马茶业有限公司联合开展的“校企生‘互利三赢’产业学院协同育人模式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成为2020年度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校企合作双百计划”典型案例。

安溪茶学院通过调研茶产业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现状,从产教深度融合的视角进行茶产业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变以往单一茶学专业设置的做法,在同一个学院内,围绕全产业链的人才需求,重组7个专业方向对接产业链的上、中、下游关键环节,重塑新农科人才知识能力结构,以培养具有全产业链创新思维与卓越专业知识能力的通专兼具型产业人才为目标,建设了跨学科的专业群。同时,安溪学院发挥产地办学优势,运用合作共赢理念整合学校、政府、企业三方优质资源,形成了校地企协同指导的专业群管理机制。这些建设与管理经验为其他高校茶学专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思路,也可供其他专业群建设参考借鉴。

安溪茶学院涉茶专业群运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效果短期内很难显现,但其高质量运转需要地方与企业长期深度参与,如何让地方与企业积极持续参与共建?产业师资与实践基地均有各自运行规律,如何平衡学生的实践效果与保障企业的商务运行?此外,专业群教育教学效果是衡量专业群建设工作的重要指标,其评价体系如何构建?这些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猜你喜欢

茶学安溪产业链
浙江大学茶学专业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预防病毒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茶文化视角下的茶学英语翻译研究
产业链春之奏鸣
除夕夜中的烟花
安溪寿星爱品茗
兴趣教学法在《茶学概论》课程中的应用
骗保已成“地下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