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市政给排水施工中长距离顶管施工技术研究

2023-08-17杨浩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3年14期
关键词:沉井长距离机头

1 引言

在市政给排水工程中, 长距离顶管施工是极为关键的技术体系与作业环节。 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来看,长距离顶管施工技术虽然由来已久, 但仍在工程应用中存在诸多实践性问题,如施工质量的保障问题、施工环境的适应问题等。 基于此,本文对长距离顶管施工技术的工程应用进行研究, 并探索把控施工质量、降低环境影响的可行路径。

2 市政给排水施工中长距离顶管施工技术的影响因素

首先,施工材料、施工设备等基础条件对施工效果存在决定性影响。 一方面,若钢材、混凝土等材料的性能或质量较差,以其为基础制成的工作井、 管道等构筑物势必存在基础性的质量隐患,继而容易出现工作井井壁开裂、管道受力形变等负面问题。 另一方面,吊装、顶管、掘进等施工设备若存在性能不稳定、推力不足、耐磨性差等问题,不仅难以满足长距离顶管施工的应用需求, 还可能在投用运行中出现严重的设备故障或部件损耗,进而对施工的安全性、稳定性、连续性造成消极影响。 所以,必须在施工前期做好设备、材料的合理选择与检验调试,并全程实施材料、设备的监测管理[1]。

其次, 工艺缺陷也会对长距离顶管施工的实际效果产生影响。 例如,若单纯采用顶管设备开展推进作业,并未在方案设计、施工实践中引入注浆保护、轴线纠偏等辅助机制,将很容易引发钢管破损、地质扰动、管位偏移等问题,导致施工风险的形成。 所以,必须合理安排工艺流程、科学运用辅助手段,以全方位地提高施工质量[2]。

最后,长距离顶管施工具有施工线路长、涉及范围大的特点,所以,难免面临复杂多变的环境条件。 在此背景下,若未及时做好环境分析与施工调整, 也容易引发不必要的施工质量与施工效率风险。 一般来讲,长距离顶管施工中常见的土质包括淤泥质黏土、砂性土、强风化岩等。 其中,淤泥质黏土质地较软、顶管难度较低,但存在较大的土基形变风险。 砂性土的黏结性、凝聚力较差,在顶管扰动作用下易发生流沙现象。 强风化岩结构相对脆弱,通常在较小的作用力下便会粉碎崩解。 实际施工时,需要根据土质选择合理的顶管施工设备,淤泥质黏土及砂性土宜选用多刀盘土压平衡式的顶管机械, 强风化岩则宜选用偏心破碎泥水式的顶管机械。

3 市政给排水施工中长距离顶管施工技术应用分析

以河北省某市政污水管网建设工程为例, 对长距离顶管施工技术的应用进行分析研究。 工程位于河北省中部某地,长距离顶管施工段处于市政污水管网中部, 总长度2 723 m,分WJ1-WJ2、WJ2-WJ3 两个区间进行长距离管道的顶进,其中,WJ1-WJ2 顶进区间的施工距离为1 310 m,WJ2-WJ3 顶进区间的施工距离为1 413 m,主要地质为淤泥质黏土和沙土。 管道主体材质为钢筋混凝土,管道外径φ1.8 m。

3.1 施工准备

施工准备阶段,需要做好工程区域的全面调查,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所需顶力F 的计算, 基本公式为F=F迎+F顶(其中,F迎为顶管施工相对方向的阻力;F顶为顶管施工顶进方向的阻力)。 案例工程中,主要进行如下计算:首先,F迎与土压力有关,因此,需要按照公式P=KγH(P 为土压力;K 为土压系数;γ 为土壤湿密度;H 为地面高程与顶进设备中心位置的最大间距)进行土压力的计算。 结合工程调查与常规标准,所得土压系数为0.55,土壤湿密度为1.9×103kg/m3,地面与设备高程的最大设计间距为6.55 m。由此,得到土压力为6.8×103kg/m2。其后,按照公式F迎=πDP/2(D 为长距离顶管施工中管道的外径尺寸,即1.8 m)对F迎进行计算。 由此得到顶管对向阻力为192.1 kN。 最后,按照公式F顶=πDfL(f 为摩阻力;L 为单次顶进施工的最大距离)对F顶进行计算。案例工程中,施工段土层摩阻力取800 kg/m2,施工设计的单次最大顶距为96 m,由此得到顶管顶进方向阻力为4 340.7 kN。 最后,对F迎与F顶进行相加计算, 即可得知案例工程实际施工所需的最大顶力为4 532.8 kN。基于此,在选择顶进设备时,将总推力定为5 000 kN,以满足管道顶进的施工需求。 同时,做好经纬仪、起吊机、龙门架、泵机等设备工具的完善配置,并落实材料、能源、组织、安全等基本的工程管理准备工作。

3.2 工艺方法

长距离顶管施工涉及多个技术环节,整体的工艺流程如图1 所示。 在此基础上,各技术环节还进一步包含多个施工步骤

图1 长距离顶管施工的整体流程

案例工程中主要使用的工艺方法、方案安排如下。

首先,做好施工现场的各项准备工作,主要包括施工场地清理、材料进场检查、设备到位调试、人员技术交底、布置安全设施等。 其后,开展沉井施工,构建工作井,并进行导轨、后靠墙、油泵站等设施的井内安置,为顶管设备的进出洞夯实基础条件。 其后,依托导轨设施,将顶管设备下放安装至井下预设位置,操作设备机头穿墙出洞[3]。机头顺利出洞后,操作起吊设备将工厂预制的钢混材质管道吊装至WJ1-WJ2、WJ2-WJ3施工段上的指定位置,并进行严格的纠偏调整。 在此基础上,启动顶管设备匀速、稳定地开展顶进施工。 顶进施工期间,同步开展掘进作业,并全程做好顶管方向、顶管路径、顶管应力等方面的测量工作,及时、动态地进行顶进纠偏与参数调整。阶段性顶进施工完成后,对相邻段管道进行连接安装,并严格检查连接质量。 最后,在确认管道埋设方位、安装质量等整体达到工程要求后,才可开展下一阶段的施工作业。 长距离管道全段顶进完成后,稳定撤出顶进设备及配置设施,实现整体管道连接贯通,并结合设计图纸、施工方案、技术标准等工程资料对施工成果实施精细化、严格化的竣工验收。

3.3 技术要点

1)在工作井的沉井构建环节中,主要采用分节沉井、分次降水的技术手段。 沉井制作时,运用分层浇筑的方式,先对沉井底脚部分进行浇筑成型。待混凝土强度超过70%时,再进行沉井上部结构的浇筑。 沉井安置时,严格控制井体下沉的垂直度,并在每节沉井结束后及时进行检测纠偏。 一方面有效保证了工作井的成型制作质量,避免了井壁施工缝的形成。 另一方面, 充分实现工作井的下沉位置、 结构强度与工程设计相一致,进而为后续顶管施工提供稳定优质的基础设施保障。

2)在顶管设备的机头出洞环节,对洞门进行止水处理,具体手段主要为安装止水阀及止水胶圈。 同时,通过设备精控实现机头的快速、稳定出洞,从而保证洞口的封闭效果处于理想水平,避免洞外淤泥质黏土、软质沙土进入工作井内,对顶管施工的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3)在管道顶进施工中,全程化、实时性地对顶管轴线、顶管速度、顶管推力、设备状态进行监测控制,持续保证匀速、稳定作业。 本工程中, 主要依托全站仪实现顶管施工的轴线控制。 实践时,先使用全站仪对管道的中线进行测定,再在工作井上部的前后两端各装设一块钢板, 并用全站仪在钢板上放出轴线点。 其后,使用钢丝在钢板下方悬挂吊锤,吊锤质量为10 kg,并调整其悬挂方向与轴线相重合。 最后,使用经纬仪以垂直角度向顶管机标靶处发射激光, 由此实现顶管轴线的偏差确定。 在施工过程中,一旦发生轴线偏角过大、顶管推力波动、油缸参数变化等情况,及时进行停工检查,并通过调整设备伸缩量实现偏移纠正, 使实际顶管轴线与设计轴线实现高度重合。 检修纠偏完成后, 方可再次开展后续的管道顶进施工。 做好这方面的技术控制,既能充分避免位移量累积导致的图实不符问题,保证管道的安装位置、连接效果与工程预期相一致。 同时,也能防止顶管设备出现带病运行的问题,从而确保施工活动的稳定性、安全性与经济性。 在此基础上,在管道顶进的同时开展注浆作业, 从而在施工管壁与外部土层之间形成泥浆护套。 如此一方面有助于降低土层对管道顶进的阻力影响,继而提升顶管施工的顺利性,并对管道、机头起到有效保护作用。 另一方面,也有助于降低顶管施工对周围土层的扰动影响,从而淡化地质事故的形成风险。

4)对顶管设备实施适应性处理。 在案例工程的WJ2-WJ3顶管区段中,存在含有大块碎石、卵石的复杂土层,进而导致顶管设备的机头发生严重磨损,检测发现刀盘尺寸已有3 550 mm 损耗至3 480 mm。 对此,及时根据实际工况对顶管设备刀盘部分实施适应性改造, 将刀具更换为高强度的耐磨合金材质, 并将刀盘外圈耐磨件由6 个增加到12 个, 如图2所示。 改造完成后,顶管设备机头刀盘对复杂土层的适应能力明显增强,磨损程度降至较低水平,有效削弱了机头磨损对顶管施工质量与进展稳定性的影响,从而保证了WJ2-WJ3 区段的按期保质完工。

图2 机头刀盘改造

3.4 施工效果

长距离顶管施工完成后,WJ1-WJ2、WJ2-WJ3 两区间的作业质量全面达标, 施工效果满足市政污水管网建设的质量与工期要求,并符合GB 50268—2008《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等技术文件的各项规定。 在此基础上,长距离顶管施工技术的应用效果较为理想,对施工环境的适应性强,工程活动对施工区域内土层、设施的影响较小,全程未发生严重的安全事故、地质事故,综合效益显著。

4 结语

猜你喜欢

沉井长距离机头
放疗中小机头角度对MLC及多靶区患者正常组织剂量的影响
沉井压沉工法施工技术
水锤防护措施在某长距离供水系统中的应用
软黏土中沉井加桩复合基础水平非线性动力响应分析
巨型沉井首次排水下沉开挖方式研究
支持长距离4K HDR传输 AudioQuest Pearl、 Forest、 Cinnamon HDMI线
基于Polyflow的一出二挤管机头模拟分析
长距离多起伏输水管道爆管分析与防护探讨
我国最长距离特高压输电工程开工
C919机头成都下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