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新城型城市风貌管控要点简述
——以淮安市生态文旅区为例

2023-08-17郑碧云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3年14期
关键词:滨水风貌淮安

1 引言

城市风貌是城市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及其所承载的城市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内涵的总和。 城市风貌的内容由建筑形式、公共开放空间、道路交通、整体建筑高度、色彩等系统所构成。 城市风貌管控是对这些要素进行系统性导控,并根据城市不同阶段面临的不同问题进行细化调整。 淮安市生态文旅区的城市风貌从营造生态文化城市特色风貌的角度出发,在城市片区视角下构建生态新城的城市风貌管控体系, 以区域联动为理念,将生态廊道、文化脉络和发展轴线融为一体,引导其形成具有东方韵味、时尚风采的城市格局。

2 生态文旅区城市风貌分析

2.1 项目介绍

淮安,古称淮阴,是唐代楚州与明代淮安府治所,位于江苏省中北部,江淮平原东部。 淮安生态文旅区北依主城区,南接淮安区古城,处于城市几何中心位置,占地41.1 km2,常住人口近20 万人。 淮安生态文旅区的建设发展对淮安城市空间格局和景观风貌的塑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2 城市风貌现状

淮安生态文旅区内现状建筑用地占总建设用地的36.7%,在现状建设用地中,居住用地占27.5%,公园绿地占24.5%,商业服务业用地仅占4.6%,由此可知,生物文旅区目前生态环境较好。

淮安城市集中建设区现状主要城市水系有京杭大运河、里运河、古淮河、盐河、古盐河等河流,形成“五水穿城”的格局。 大运河、里运河、小盐河自北向南途径生态文旅区,交织柴米河、大治河、乌沙干渠等水系,营造了良好的水生态环境,构成了“城水共生”的新城格局。

2.3 城市风貌主要问题

2.3.1 空间布局缺乏整合

生态文旅区东、中、西3 个片区及大运河办协作区域由于管理主体、开发时序、历史使命等的不同,在交通联系、功能布局、风貌形象等方面均缺乏整体研究。

2.3.2 城市风貌鲜有印象

近年来,大剧院、森林公园等逐渐成为淮安市民取景拍照的必选场所,但生态新城的整体印象仍不明确,需要通过加强城市风貌的精细化管控,凸显新城第一窗口形象[1]。

3 城市风貌要素管控策略

3.1 城市风貌管控的总体目标

以低碳生态的理念建设新城是生态文旅区的根本发展理念。 城市风貌的管控目标是如何彰显城市特色、如何实现生态共赢、以人为本、产城融合,并使精细化管控有章可依等目标要求,以“生态共赢、城水共生、产城共荣”的规划理念,形成“低碳+活力+健康”多维目标相互促进的城市发展格局[2]。

3.2 总体城市风貌格局体系构建

3.2.1 总体空间格局指引

片区从区域联动的角度出发,形成“一带两轴三心四片”的总体布局结构,强化区域性生态廊道、文化脉络与城市发展轴线之间的有机联系;全面渗透,完善微观城市风貌,形成“一环三街九景”的生态景观风貌格局。

3.2.2 整体高度政策分区

淮安生态文旅区通过对空间开发价值的评价、 规划建设时序的安排以及天际线美学要素的校核, 形成淮安生态文旅区未来城市建设的高度政策分区,具体包括高层集聚区、一般高层区和高度协调区。 高层集聚区为: 在划定的高层集聚区内, 每块出让的办公/ 混合用地至少有一栋建筑高度不低于80 m。 一般高层区为:在此类区域内,可以建设高层建筑,新建建筑高度原则上不超过80 m。 高度协调区为:在此区域内,新建建筑高度控制在60 m 以下(居住建筑54 m),鼓励建设24 m以下的公共建筑街区。 在高度政策分区的基础上,还提出了三塔控城,顺势而为的管控手段,使生态新城形成起落叠放的建筑天际线感受,对地标建筑高度、容积率等规定采用控低不限高的方式进行(见图1)。

图1 城市阳台东望绿轴通廊

3.2.3 城市观景点天际线引导

城市文化靠时间积淀铺陈, 与生态景观空间一起发展演变,成为我们寻找和关注的特色空间。 淮安生态文旅区城市设计中选取了9 个主要的城市观景点,分别为3 个“揽全城”的观景视点、3 个“望地标”的观景试点以及3 个“观景致”的观景视点,通过落实城市观景点的导则内容,构建更具辨识度的城市景观风貌格局。

3.3 特色风貌区分区管控

淮安市生态文旅区根据既有建设条件、 各片区功能定位以及相应的代表性城市特色,提出以“国际风尚、现代风范、运河风情、 新淮风韵”4 个特定风貌区为主进行相对严格的风貌管控,同时对其余风貌协调区提出风貌引导建议,体现了生态文旅区的空间内涵与风貌特色。

“国际风尚”风貌区的城市风貌特色为:从区域作为淮安对外的城市名片与展示门户出发, 建筑风格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体现建筑文化当代国际趋势,展示时代建筑美学特征,塑造区域标识性,打造门户展示标志性的城市天际线。 高层地标建筑与重要功能建筑讲求将技术与艺术、功能相结合, 融入可持续与绿色建筑的发展理念与设计建造技术,人工环境注重创新并与自然水绿空间相交融。

“运河风情”风貌区的城市风貌特色为:以淮河运河片区风貌导控为依托,融合板闸遗址公园、水工博物馆,以及未来板块内其他文化建筑等项目,作为中国运河之都文化复兴、生态创新以及文化交流的支撑和基础。 建筑风格体现新淮安地方文化特征, 以现代建构技术集合地方传统建筑文化元素塑造滨湖片区整体空间形象和天际线。

“现代风范”风貌区的城市风貌特点为:结合森林公园滨水特色空间,打造生态型的现代新城中心,继续采用对称布局的形式,强化文化中心景观中轴线,鼓励建设高层及超高层建筑,以展示新淮安文化中心形象特色。

“新淮风韵”风貌区的城市风貌特色为:以更多样的建筑空间承载更丰富的功能类型, 以相对多元化的建筑风格打造独具生态文旅区特色的风貌区。 同时,更加注重公共空间人文及艺术元素的应用,塑造“形神兼备”的新城形象。

3.4 滨水空间的风貌管控要求

滨水空间的风貌管控原则,一是尊重现状自然水系格局,鼓励应用地方材料营造生态滨水绿地,重点设计滨水景观带、绿色河岸线、城市重要亲水观景节点等。 二是尊重原有山水环境,以生态为前提进行绿地布局及景观控制,如绿地功能、植物选择、设施配置、铺装材质选择等。

3.4.1 营造更开放、更可亲近的滨水空间

更开放、 更可亲近的滨水空间指协同滨水空间与周边建筑、交通、人的时空组织关系,确保滨水空间的可达性。 通过营造窄路密网的街区尺度,增加街区对滨水空间的联系。

滨水商业街区与水系相交的路网间距不宜超过250 m,滨水用地为居住性质或公共服务性质, 可适当放宽对街区尺度的控制要求,与水系相交的路网间距不宜超过300 m。 水系周边地块应增强空间的开敞度以吸引更多人的驻足和信息交流,应鼓励亲水空间的形成,故在街区临水系的一侧不应设置隔离性围墙。

3.4.2 营造更宜人、更聚活力的滨水空间

更宜人、 更具活力的滨水空间是指在滨水空间两侧用地中营造功能混合开放、尺度宜人、景观丰富、具有生物多样性的城市空间,聚集人气与活力。

3.5 街道设计管控引导

街道是与市民联系最为密切的公共活动场所。 城市道路、附属设施和沿街建筑等要素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街道空间。 城市风貌管控引导以营造尺度适宜、空间共享、充满活力的街区为原则,根据不同街道的需求和问题,给予不同的管控引导[3]。

3.5.1 景观大道

以串联门户地区、景观节点、重要公园的城市快速路与主干路作为景观大道,对展示城市形象起到重要作用。 这一类道路关注道路绿化、关注车行景观、关注沿路天际轮廓线,并由于其交通性较强,可承担一定的物流功能。 这些道路采取的具体管控引导措施有:(1)道路红线外侧5~15 m 需控制为景观绿地。 (2)控制行道树覆盖率,以及街旁绿地连续度,行道树投影覆盖率大于70%,街旁绿地连续度大于70%。

3.5.2 活力主街

淮安生态文旅区的重要活力廊道是串联现状及规划各级城市客厅、重要商业片区的主次干路,这一类道路关注商业活力、关注人行环境、关注步行景观与文化,不承担物流功能。 根据活力主街的特点,道路两侧均有连续人行道,宽度不得小于4 m。

3.5.3 特色次街

淮安生态文旅区的特质空间一般位于支路、次支路上,或为各类专业街区的主街,或为大型开放式社区的商业街。 这一类街道步行环境友好,人气旺盛,商业氛围浓厚。 可通过公众参与等手段予以确定。 道路两侧均有连续人行道,单侧宽度不得小于4 m,在条件允许时,特色次街可采用车行与人行混行的道路断面形式。

3.5.4 建筑色彩

生态文旅区的建筑色彩管控以城市的自然人文环境为色彩要素提取的基础, 根据色彩的面积大小区分各片区的主色调、辅助色、点缀色、禁用色的色谱,进行色彩感知的分区,提出分级分类的控制引导策略[4]。

高铁核心区整体上形成中明度,低彩度,雅致、明快而不失稳重的色彩倾向,与淮安整体城市风貌相协调。 创客服务客厅区和文体休闲客厅区的公共中心的色彩以人性化、公众性、时尚型为核心,体现当代淮安市民的生理、心理和文化的特点和审美情趣,在保证整体素雅大气的同时,可适当营造热闹、繁荣的氛围,采用部分较为鲜艳、亮丽的色彩进行装饰、点缀。在居住片区,要求色彩具有温暖、轻松、愉悦、安全的色彩环境,高层居住建筑要求具有稳重、和谐、明朗的色调[5]。

4 结语

猜你喜欢

滨水风貌淮安
“天下第一笋”——淮安“天妃宫”蒲菜
包裹的一切
陈晓明 进入加速期和成熟期,未来十五年是花都滨水新城黄金时代
梨园寻梦淮安缘
凝眸古城淮安
喜看淮安“空中走廊”
小城镇风貌控制研究——以中庙风貌控制规划为例
滨水景观带的设计分析
现代城市滨水特色景观设计探析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