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郑春华:温柔推开这扇门

2023-08-17任哥舒

上海采风月刊 2023年4期
关键词:托儿所围裙饼干

任哥舒

这条闪耀异彩的路

曾经,我路过幼儿园、托儿所的大门,常有些好奇,虽有自己小时候在托儿所、幼儿园生活的经历,但还是会不由自主地朝里边张望几眼——那里的阿姨、老师有什么特别?后来在少年儿童出版社和原先在幼教单位工作的郑春华成为同事,感觉她为我作了回答,打开了一扇新奇的窗户,让我得以见识一位托儿所保育员的风采。

那时我刚入职少儿出版社,郑春华是社团支部书记;团支部摒弃了以往严肃有余的状况,让年轻人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郑春华在接下来的团支部改选中推荐我担任团支部书记,并获得大家赞同,我欣然领命。在少儿社团支部本有的良好氛围中,我和团员们一起把少儿出版社青年们的生活打点得更为活泼、有趣而团结。少儿出版社团的生活在出版系统声名鹊起,年轻人的业务学习、业余生活都生机勃勃,获得好评。这中间,郑春华一直在以她的才华和活力感染着我们。特别是她的儿童诗创作,如《小床》《圆圆和圈圈》等,给童诗界带来新鲜的空气,让人不由得眼睛一亮。我们为社里有这样一位有才华的同事而自豪。当时郑春华虽然忙于其他的事,不常参加团支部的活动,但她也一直关注。在出版社的本职工作中,在业余创作中,大家并肩同行,不断创下佳绩,社内涌现了不少年轻俊杰,有自然科学的、社会科学的、儿童美术的,当然更有我们文学版块的同仁。此番情景真令人高兴。

郑春华一直保持着回托儿所、幼儿园去体验生活的习惯。她的低幼作品《紫罗兰幼儿园》《贝加的樱桃班》《棒棒小五班》等广受小读者和家长欢迎。她觉得作为一个幼儿文学作家,离开了托儿所幼儿园,离开了孩子们,几乎就不知道怎么写,甚至孩子们的呀呀之语会感觉听不懂,孩子们的心思会觉得陌生。托儿所保育员这个职业在某些人看来好像很一般,甚至不怎么被放在那些人的眼中,可这真是一个闪耀着异彩的职业。保育员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可爱的孩子,仿佛植下一满园又一满园挺拔的树苗和飘香的鲜花,让世界变得那么明亮。

郑春华四十多岁时,上苍恩宠地赐予她又一个小宝宝——“大头儿子”之后又喜添一个“小公主”,这是她和全家的福音,更是所有爱戴郑春华老师、迷恋她作品的小读者们的福音。这个“小公主”的诞生,是郑春华大爱的回报,她把自己的爱给了广大的小读者,而她生活中又不断地收获爱的幸福。

这个缓缓到来、活泼可爱的“小公主”给了郑春华别样的奇异灵感,她又为读者奉献了一个接一个精彩的作品。在我们读了她之前的作品《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等,和“大头儿子”“小头爸爸”这些生动的人物挥手告别后有些失落的时刻,她又给我们送来了“小公主”的生动故事,例如《奇妙学校》等佳作。

在“小公主”很小的时候,妈妈郑春华和她幸福地相依相伴,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好母女。但是还有许多小读者等着郑春华老师呀,希望她去给他们讲故事,带他们做游戏,拉手成为好朋友。郑春华分身乏术,两边都需要她,怎么办?这真是一个甜蜜的烦恼。不要着急,春华老师家里的“小公主”懂得妈妈的心,当妈妈挥手跟她告别时,她会意地笑着道别,让郑春华得以去各个幼儿园、托儿所看望更多的小朋友。而当广大的小读者得知,郑春华老师的家里还有这样一个可爱的小宝宝时,大家心里映现着这样一个美丽的图景:小宝宝和妈妈郑春华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可是妈妈不得不来到幼儿园、托儿所忙着讲故事,春华老师家里的“小公主”与妈妈分开了,该是多孤独啊!

所以大家都只要跟郑老师待上那么一小会儿,就心满意足了,就送别郑老师,让她赶快回到想念着妈妈的“小公主”身旁。在育儿和写作之间,郑春华逐渐稳妥地处理好了关系,但是时不时总有难题困扰着她,比如说,“小公主”突然间发烧了,哭喊着要妈妈,而这个时候,郑春华恰好不在家里,正四处给小朋友们讲故事……这样的时刻,对郑春华来说,不啻是一种心灵上的折磨。

在喜悦和愁绪交缠之间,郑春华以自己果敢的性格、坚毅的决断,既写出许多好作品,又让生活不断闪耀幸福的光芒,和家人一起度过美满的生活。她的作品名扬四海,成为中国儿童文学书库中闪耀异彩的瑰宝。

因为郑春华的《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这部作品太深入小读者之心了,所以孩子们非常希望“大头儿子”跟他们一起长大,会发生新的故事,给他们带来新的阅读快乐。郑春华郑重地应大家的要求,真的着手写起“大头儿子”上小学之后的故事,就叫《非常小子马鸣加》。带着“大头儿子”身影的“马鸣加”,在这套图书里是大男孩了,却依然天真活泼而调皮捣蛋,但是他的眼界更宽了,朋友更多了,发生的故事依然让大家觉得五彩缤纷。他遇上不少新问题,给他带来新的烦恼或开心。

当然,小读者们在阅读中得到了新的快乐。能获得这样有趣、有益的文学著作的小读者们,真有幸。

静听孩子们心灵的呼唤

作为一个幼儿文学作家,郑春华在创作中无时无刻不感受着小朋友们的喜怒哀乐。特别是当孩子们身陷悲伤、痛楚、苦难之中的时候,一个真正的儿童文学作家会被深深地感染,心会变得更柔软,感情会变得更细腻。是的,孩子们那么娇柔弱小,成人们认为惯常的事情或波折,对孩子们来说,可能就是他们很大的磨难,无法跨越的坎坷。

郑春华曾经看到女儿所在幼儿园的一个男孩儿,他只不过和同班的小朋友们相聚了一年左右,却比其他一起相处四年的小朋友们在毕业典礼上唱告别歌时更伤心,哭得更厉害。郑春华起先觉得费解,不由得拿起电话拨通了那个男孩母亲的电话。那位母亲告诉她,这个孩子多愁善感的背后,有着一个丧父的悲剧,让这个年仅6岁的孩子遭受到非常大的精神打击。对成人来说,亲人的永别也是悲伤的事情,更何况一个幼儿?

但是郑春华更注重通过作品告诉幼小的孩子,他们的世界其实更明亮、更有希望,充满前进的力量。

她有一個小邻居,突然不辞而别地随家长搬迁了,打听后得知,原来是因为她的父母离婚了。郑春华起先深深地为她而伤感,几年之后,偶然在一个文具店里又碰上这个女孩,没想到原先被郑春华想来会很悲伤、令人怜悯的小女孩,脸上却露着更明亮的笑容,和家长在一起选购送给老师的礼物。郑春华暗暗吃惊,然后告诉自己,孩子比我们想象得要坚强,因为他们对痛苦的滋味不做太多的“反刍”,并不一直想着那些别人认为是他们的悲伤故事的苦难经历。他们活得更潇洒、更勇敢、更快乐,我们常说的“快乐的”儿童文学,其意义恰恰就在这里,快乐并不是没心没肺的嘻嘻哈哈,而是雨过天晴,暴风雨之后的宁静的大地、青翠的世界,踏着泥泞的路,抬头看到乌云渐开时出现的彩虹。

所以,郑春华习惯于静听孩子们心灵的呼唤,特别关注那些娇嫩的、会被忽略的低龄幼儿们,用自己幼儿文学作家的笔,为孩子们代言,告诉这个社会所有的大人,我们需要懂得孩子,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呵护孩子,用孩子们盼望的方式给他们带去快乐,使我们的作品都成为真正的快乐的儿童文学。

阅读郑春华的作品,可以透过她的作品感受到她那颗和这个大千世界一同跳动着的既普通又非凡的心,热情、慈悲和温暖。她有着值得我们慢慢去体味、深入去感受的那颗幼儿文学作家的平常却令人敬重的心。她期盼并珍视孩子们给她带来的丰富情感。她让自己心无杂念地与幼儿们交朋友,从来不耳提面命地要求他们怎样怎样,而是静静地、专心地聆听孩子们的心声,以鼓动自己和孩子们积极地互勉,在给他们讲故事、写作品的时候,也不断陶冶自己的情怀,和孩子们一起“成长”。

在这样的过程中,郑春华的《米斗的大计划》《丫中和丫串》《一个姐姐和两个弟弟》《大眼睛》等讲述弱势群体的孩子如何奋起的作品相继诞生,给小读者有力的感染和帮助,激励孩子们积极向前。

抱紧小时候的“洋娃娃”

陪伴郑春华小时候的一个可爱的人偶“洋娃娃”,令郑春华难以忘记,并且在她心中相伴至今,郑春华小女孩般的温柔、天真之中不乏些许调皮的性格,想来与那个永存心间的“洋娃娃”不无关系。

在《小饼干和围裙妈妈》这套书里,“爸爸”是一个爱睡懒觉的“星期六懒虫”,以郑春华自己为原型创作出来的“围裙妈妈”会帮着女儿硬拉丈夫起身,用尽各种方法帮着女儿,不许丈夫睡懒觉,本来星期六是“小饼干”她爸爸的好时光,却活生生地败在这对母女手中。郑春华有各种办法让“围裙妈妈”帮着“小饼干”去战胜爸爸,生拉硬扯,或者让“小饼干”钻进爸爸的睡袋让他举手投降。

书中的女儿厌烦吃饭,不喜欢做必须要做好的事情,也是那么的调皮,但是郑春华自有妙计。女儿不愿意好好吃饭,希望像小白兔一样吃青草长大,她就让书中的“围裙妈妈”去花园里边采了一把青草拿来给女儿吃。这样一个妈妈,让女儿也哭笑不得。

当女儿对“100岁老婆婆”这样的一个概念突然来了探究的兴趣时,郑春华也会让“围裙妈妈”带着“小饼干”去亲眼看看100岁老婆婆究竟会是怎么样。她是头发完全掉光的,还是有一些稀稀拉拉的?脸上的皱纹该会有多少条?腰背究竟直得起来还是直不起来?究竟是弯着腰撑着拐杖走路的,还是坐在轮椅里边几乎寸步难行?而这样的老去和新生的哲学命题,对一个孩子来说很深奥,但是孩子对此却很感兴趣。郑春华让“围裙妈妈”帮着“小饼干”女儿去思考,也让小读者一起有所感悟。这样的作家,怎么会不让孩子们喜欢?她会让自己的童心永存,不断获得儿童文学的灵感。

人们或许会有些嫉妒,说着郑春华取得的创作成果,却忽略了她所做的那么多的努力和下的功夫。可能别的作家不屑于这样去做,有时觉得在生活中间要这么做,对一个作家来说太烦,太花时间,不值得,或者是都被大家忽略了。而这些正是郑春华取得骄人成就的法宝,一切好事都来自“笨”功夫。

我们也不要以为郑春华总是生活在那种超越常人的层面上,什么事都能心平气和、胸有成竹、镇定自若地把握住,实际上,她说自己也有像“女巫”一样尖声大叫的时候,比如让“大头儿子”快点去餐桌边吃饭,不要再任性随意地玩耍,不要看着书不肯放手……实际上她也只是一个常人,一位普通的、会发火的母亲。我们在阅读欣赏“小饼干”和“围裙妈妈”有趣故事的过程中,着实为“围裙妈妈”跑过来跑过去像是疲于奔命,而又有条不紊的功夫而钦佩不已。女儿有自己的审美感觉和审美要求,所以她忙忙碌碌,和妈妈的繁忙总是不一样。而“围裙妈妈”秉承着作家郑春华的“旨意”,总是在那里帮忙,要帮着女儿一起拉那爱睡懒觉的爸爸起床,要去观赏买来不是写字画画用的而是做摆设用的好看的书桌,要跟随女儿一起去看蚂蚁搬东西、看老鼠洞里千奇百怪的储藏品,要去研究永远打不开的锁,要陪小山羊、小白兔一起在树林里搭帐篷野营。

仔细想想,一个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确实不是坐在书房里冥思苦想、绞尽脑汁而产生的,而是跟随着孩子们的意志和“指示”,到处跑来跑去,马不停蹄,没有怨言,还乐呵呵的。

但是“围裙妈妈”也会在不经意间“丢失”孩子的心,竟然让孩子的心随着小保姆“远走”他乡,因为小保姆会给“小饼干”梳各種各样的头,体验各种各样的衣服穿法,洗脚的时候会玩“捉小鱼”。“围裙妈妈”经过一阵小小的妒忌,最后落实在行动上,猛劲追赶,不让孩子的心离她而去。一个妈妈,确实只要她上心地呵护孩子,就永远不会失去孩子的心。

在“红雨鞋”这一章节中,那双红雨鞋给“围裙妈妈”带来了烦恼,家里“水漫金山”,她也发了一通脾气,家中母女之间也有了裂痕。但是裂痕不可怕,是可以弥补的。“围裙妈妈”又回到自己的小时候,神游那个时光的有趣的事情,记起了童年时代的红雨鞋,把童年时代对红雨鞋的喜欢又带回到现在,让她和小女儿之间的裂痕很快弥补起来。实际上,在《小饼干和围裙妈妈》这部作品中,也是母女俩相互的互勉、共情的快乐,使她们共同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母女之间也会有被互扰的美梦,所以《小饼干和围裙妈妈》中专门有一个故事讲述她们如何花费功夫分床而睡,但是,道了晚安吻别之后,在黑暗中两颗心灵又慢慢地靠近,最后两个人又睡到了一张大床上。妈妈离不开“小饼干”,“小饼干”离不开妈妈。这也是作家与孩子之间发自心灵的呼唤和感应。作品中的小主人公以及广大的小读者,和作品外的作家郑春华,心始终贴合在一起;因为郑春华身上总是具有孩子们喜欢的光芒。

郑春华,是一个怀有纯真性情、从不愿高调示人却卓有成就的作家。她的作品比她自己的名字名气更响,介绍她的时候,常常得介绍她是《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作者郑春华。她在中国儿童文学界占有重要的一席。愿她永远不会与小时抱紧过的“洋娃娃”分开,一直为幼儿们写下去,不断有精彩的作品问世。让我们跟随郑春华,一起温柔推开幼儿世界的大门,送上温馨的祝福,期望美好生活和孩子们紧紧相伴。

猜你喜欢

托儿所围裙饼干
来自一条围裙的无烟火药
乡村的乐园: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忙托儿所(1949—1957)
左手围裙,右手社会
挤眉弄眼吃饼干
MRN幼儿园&托儿所
送饼干
节日里的托儿所
毛泽东指导苏区开办托儿所
古怪的围裙
饼干喂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