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可持续发展目标与旅游:旅游助益游客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

2023-08-17马仪亮

旅游学刊 2023年8期
关键词:助益目的地心理健康

马仪亮

良好健康与福祉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设定的目标之一,心理健康该目标子项目下的研究内容日益受到关注。叔本华认为,“我们的幸福十占其九依赖于我们的健康。……缺少了健康,一切外在的好处都不再具有意义。”1他还把身体健康和心智健康视为“人的主体的美好素质”的主要构成②。消除传染病、防治药物滥用、全民医疗覆盖等是联合国关于良好健康与福祉目标的诸多子目标,主要指向人的身体健康。旅游作为现代社会典型的生活方式,则主要指向人的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是旅游活动的主要指向234

Herzele、Tarumi、李春媛等国内外学者先后论证了旅游对于改善游客生理或心理健康有积极作用③④⑤。笔者认为,旅游活动的健康助益主要指向心理健康而不是身体健康。其一,短期旅游对游客身体的生物学改变往往并不显著。群体意义上,人的健康水平与经济及医疗水平、适量运动等的相关性强于生态环境。在目的地旅游有可能呼吸到更新鲜的空气、喝到更洁净的水和享受更明媚的阳光,但是从时间维度来说,每一天对于人的健康养成而言是等权的,且不能相互替代。旅游行程中的呼吸并不比非旅游时的呼吸更重要,更不能用旅游中的呼吸替代非旅游时的呼吸。旅游对于心理的影响而言,游客生命中的每一天是不等权的,甚至在旅游结束后还能产生持续的心灵激励作用。人在数月甚至数年积累的压力或倦怠感,可以在短短几天的旅途中相当程度释放,而且返程后查看照片、旅友聚会谈论等回忆举动,还能在游后的日子里充实游客的心灵。弗洛姆也认为,试着在没有照片的情况下回忆风景,那风景会在你身体里重生,这类积极的形式使人精神焕发、如沐春风、精力充沛1。如果一趟旅游在人的内心形成长久且较为清晰的记忆,游后给游客带来的心灵安慰甚至要强于游中。其二,旅游活动有益身体健康往往通过心理健康发生作用。因为时间短、数量少,旅游时吸入的负氧离子、享受到的短暂日光浴、吃到的绿色食品不是快速起效的药物,对身体的直接作用不会那么明显,而更像是安慰剂,通过游客感知到欲望满足后的愉悦或产生对身体有益的心理暗示,调节心理健康进而间接改善游客的身体健康。一般意义上,旅游对身体健康的直接助益,即使不能忽略,也不可与对心理健康的作用同日而语。

二、旅游助益游客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

旅游意味着空间位移,伴随着精力和财力的消耗。按照阿德勒的心理学理论,这一活动背后一定潜藏着寻求某种意义和价值的动机。因此,有必要从人们内心潜藏的社会动机去发现旅游活动的心理健康作用机制。第一,归属感。阿伦森认为,“在支配社会生活的所有动机中,最重要的是归属:我们渴望与他人建立稳定、有意义的联系。……感觉与社会脱节导致人们失去调节情绪和控制注意力、行为和冲动的能力。”2鲍迈斯特承认,归属需要是人类最基本、最有力的需求之一,也是最具有社交属性的需求之一3。正是归属感的需要促进了和谐的社会关系,进而形成了社会习俗和社会规范。然而,芒福德尖锐地指出,城市化进程中人们产生越来越普遍和强烈的疏离感,“年复一年,不是真正地活着,而是间接地活着,远离外部的自然界,同样也远离内在的本性,他们愈来愈把生命的功能变作他们发明家创造出来的机器,甚至认为生命本身也是机器,这就不足为奇了。”4以前,人与人之间表现为共生关系,现在则更多体现为交换关系。熟人社会越来越少,就连以前一起劳作的家庭成员现在也都各自奔忙。我们花费大量时间与同事共处,奥尔波特却认为“工作中的联结很难让人熟悉到能够跨越心理上的疏离的程度。有时工作中的层级使得疏离感进一步激化。”5和亲朋好友结伴旅游,通过彼此需要和彼此陪伴无疑可以增强相互之间的归属感,旅途中与陌生人卸下利益动机的相对纯粹的接触和社交,也有助于建立游客与所遇之人之间的弱联系,或者產生弗洛伊德认为的“怪熟”现象,感觉与陌生人不再那么陌生。甚至见到五湖四海众多与自己一样对某目的地和产品感兴趣的人,产生如鲍迈斯特所描述的“每个人都会立刻而直接地意识到,他们心智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结”⑥,无疑都有益于游客增强其归属感,进而有益于心理健康。

第二,理解他人。人类有强烈的动机来准确地感知和理解周围的人和情境,确保自己的人际关系得以优化。因此,人们一定程度上按照他人的期望展开行动,以消减内疚感。人们回乡探亲不一定是出于意愿,而可能是因为认为亲友希望自己前去探望,否则内疚在心中不断累积。陪家人出游也不一定是心甘情愿,而是为了满足家人的期望。以上所涉及的旅游可能不会或者很少给旅游者带来愉悦,但一定会让旅游者经验到愧疚、自责和自我否定等负面情绪被释放。阿德勒直言“倘若一个人不能用心培养自己和他人的关系,那么这个人是无法成长为一个合格的人的。”⑦不管主动还是被动出游并为亲朋好友付出,均有助于清除内疚感和增加对自  己作为“合格的人”的认同,无疑都是有利于心理健康的。6

第三,增强控制。阿伦森认为,控制感会让我们体验到幸福,因为它让我们感到自己可以主动且有能力去完成事情。缺乏控制的感觉会令我们不愉快,从长远来看,也是不健康的⑧。鲍迈斯特认为,追求控制深深根植于人类心智并聚焦在社交情景之中,并承认“满足控制欲是许多休闲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1工业化社会,人的生命被无止尽的生产和消费占据,可能韩炳哲所言“不仅是人的身体,人类整体都演变为一架效能机器”2略显极端,或者芒福德说的人却反而日益降低为一堆不由自主的条件反射物3也有片面性,但在当前“绩效社会”中被物欲裹挟下对自己人生的控制力出现了弱化迹象是确定无疑的。从生产环节的乙方,去往目的地作为消费环节的甲方,就算得不到“顾客就是上帝”般的尊奉,但在预算和法规约束下自己决定吃什么、住哪里和玩什么,自己做自己的主人,这种增强的控制体验是毫无疑问的。笔者认为,表面上旅游是游客在发现目的地,实则是游客在发现自己。

第四,被重视的需要。人类具有让自己感到有价值的强烈动机,大多希望自己有社会地位和声誉,希望自己的生活无论对于自己还是外部世界都有意义。相反,如果觉得自己无关紧要,人就很可能表现出绝望、抑郁或愤怒。鲍迈斯特将群体中成员的行为归纳为和睦和领先,领先不是为了比较,而是为了被重视。和人结伴出游,必定能体会到彼此之间的重视。旅途中通常也能作为消费者感受到产品和服务提供者给予的重视。一些人出去旅游存在或多或少虚荣的意图,被看重的需要就更加明显了。甚至面对旅游宣传营销,除了美之外还能隐约接收到目的地看重我们前往的暗示。

第五,信任。如果完全不相信别人,人就无法作为社会性动物生存下去。现代媒体将世界各地发生的灾害、案件和各种不幸的资讯集中展示给我们,破坏了我们的安全感和对于他者的信任。但在我们心灵深处,尽管明知由于信任可能使得自己处于弱势的风险,还是会期望他人能够确保我们的安全和善待我们,希望人际互动更加简单和愉快,或者不用太过担心暴露真实的自己会招致非议。如果经历的事情正面回应了我们的期望,就会增加我们的信任感进而改善心理健康水平,反之则有相反的效果。幸运的是,多数时候我们的信任期望会得到正面回应。结伴旅游是表达和增益信任的重要方式,游客看到关于某目的地的形象和产品推广,产生了足够的信任和对目的地接待主体善待自己有较好的预期后才会前往,实地到访后不同程度得到求证会满足旅游者的信任谋求。

由于文化背景、人生经历各不相同,人们在旅游时上述5个方面的社会动机的强度有很大差别,不同游憩场景优先顺序也不相同,也有因为旅途劳顿和遭遇事故、灾害对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的情形。笔者认为,旅游对游客心理健康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往往都是通过上述动机起作用的,在进行相关实证研究中据此展开量表设计和数据采集,有助于进一步探究该过程的发生机制。

三、旅游助益游客心理健康的弱替代性

旅游通过满足个体的社会动机助益心理健康,但是毕竟只有极少数游客直接出于治愈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的目的出门旅游,多数人只是为了上述社会动机采取了旅游的方式。那么,旅游可以由其他满足社会动机的手段替代吗?如此便无所谓旅游助益心理健康了。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有两种越来越强烈的心理诉求明显依赖旅游,其一是“清除”和“逃离”。就像人需要通过睡眠清除清醒时脑中产生的有害的代谢中间物一样,惯常环境中的惯常工作和惯常生活的“代谢中间物”是倦怠,旅游作为张凌云所称的对惯常环境中异化的否定4,可以明显消减倦怠。人们即便经历了一次不怎么如意的旅行,返程后也能像获得充电一样焕发更多的工作热情就是这个道理。坎贝尔直言,“周遭环境对你的要求是如此沉重,你几乎不知道自己在哪里,或者什么是你想要的。你总是在做别人要求你的事。”5以至于难以找到内心直觉的喜悦落脚之处。鲍迈斯特证实,“压力最糟糕的情境就在于人感受到自己被困住了。”⑥我們不能轻易辞职或者哪怕抛家舍业几天,旅游是在不破坏既有社会关系的前提下,对被工作、学习和生活困住的逃离,可以产生“紧急按钮效应”,帮助人们消除压力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其二便是追求存在。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人需要先自我感觉到存在,然后才能说明自身。惯常环境内人会有一种被消解的感觉,让人觉得自己并不完全属于自己,难以有力地说明自身。梭罗说,“当我悠闲地泛舟于瓦尔登湖时,我停止了生活,开始存在。”1坎贝尔更是直言,当我们向外驰游之时,便会来到自我存在的中心2。游憩在目的地,没有那么多来自熟悉社会中的道德压力,少了学习和工作中的身不由己,开始进入更加纯粹地体验自己的状态,有助于激发出个体潜在的能力。惯常环境更多面向理性的领域,非惯常环境则主要面向情感的领域。特别是面对目的地自然和文化之美,游客往往能隐约感受到柏格森称之为“朝向我们的动作”,使自己进入一种更易接受外来影响的状态,并获得关于美的情感暗示。当然,追求存在不一定不向普通人的意识开放,但成为了他们的社会性本能,没有什么比旅游更能无差别地为个体提供轻松追求存在的机会了。

综上,旅游对于助益心理健康是显著的和难以替代的。其作用机制是,出于进入自我存在、“清除”倦怠和“逃离”惯常环境带来的受困感需要,人们选择旅游。在旅游活动中关于归属、控制、理解、被重视和信任等社会动机的不同程度满足,提高了旅游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推动人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该院副研究员;收稿日期:2023-05-30)

猜你喜欢

助益目的地心理健康
向目的地进发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恋爱中的城市
迷宫弯弯绕
发展自己,助益他人
——记江苏省句容市崇明小学教师王振元
“碎片化”助益语文习得
动物可笑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