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视域下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创新探析

2023-08-16杨华

新闻潮 2023年7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课程思政高职院校

杨华

【摘 要】新时代“三全育人”为高等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注入了全新内涵,提供了根本遵循。在具体实践中,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提炼挖掘深度不足、教学模式传统单一、评价体系不尽科学等现实问题依然困扰着高职院校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的发展。改变专业课程思政“有料”而“乏味”的局面,需要从体系建设、团队建设、教师培养、课程创新、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重新构建,不断探索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的实践新路径,进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专业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关键词】课程思政;三全育人;高职院校;新闻传播专业

“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是党和国家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战略部署。在强调传授技术技能的高职院校新闻传播专业课程中,如何顺应传媒行业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确保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落地生根,重新认识和梳理新时代“三全育人”的新要求,明确课程思政的目标任务,探索课程思政发展建设的新路径,成为新闻传播专业高质量发展不能回避且必须答好的新命题。

一、新时代“三全育人”与课程思政的内涵

“三全育人”作为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创新理念和实践模式,反映了党和国家对教育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也是回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时代之问的生动解答,为培养新时代合格可靠接班人提供了重要遵循。从最初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出台,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机制的实施,“三全育人”理念备受重视,内涵也日渐丰富,成为各高校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战略性方针。

课程思政是实现“三全育人”的重要依托和活动载体,事关“三全育人”的完成质量。学校教育最基本的构成元素是教学。除思政课之外,高职院校中还有大量的技术技能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只有在这些课程中融入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通过课程教学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才能培养出更多的新时代所需要的全面发展人才。课程思政在新时代体现出更丰富的内涵和特点,因此,只有準确把握课程思政的新变化,才能在实践中更加有效地推进课程思政的创新发展。

首先,新时代课程思政的首要目标是立德树人。在新时代,课程思政就是通过课程教学,让每一门课程都在立德树人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其次,新时代课程思政的首要方法是多元协同。 在新时代,社会需要具有更广阔视野和创新精神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这不仅需要师生之间、专业之间的相互协同,还需要学校、企业、政府之间进行协同育人,形成立体多面的多维度思政教育。最后,新时代课程思政的首要特征是润物无声。在新时代,教育主体发生了转变,学生的思想意识更为独立,这就需要学校在课堂教学中更加巧妙地融合思政元素,改进教育教学方式,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进行有效引导。

二、高职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现实问题与突破点

技术技能不具备天然的正义性,在不同人的手中所发挥的作用天差地别。在新闻传播领域,也不乏利用技术传播有害信息、煽动公众情绪的案例。这些问题,都需要在高校进行针对性的思政教育,尽可能地提前化解风险。

(一)课程思政在高职新闻传播专业课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近些年高职教育尽管已经对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有了充分认识,各大院校的重视程度也今非昔比,育人成果斐然,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在具体实践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让课程思政效果难以完全体现。

1.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提炼挖掘深度不足

一些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认识较为片面,只是简单将“课程”和“思政”进行相加,注重从上级规范性文件、教学样式案例和现有教材中找对应思政元素,忽视课程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素养要求,导致课程教学与职业岗位需求相脱节。

2.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较为传统单一

一些专业教师的思路局限在传统课程教学范围之中,多注重对教法的研究探索,未能充分拓展教学空间,忽视了对课程育人价值取向的把握,导致教师思政意识和育人能力弱化。

3.专业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不科学

一些教学管理部门未能建立起全面科学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只是在课程思政元素数量、频次上硬性要求,忽视课程思政的融入方式和教学效果,不能给予专业教师科学指导,导致课程思政体系零散,教育效果不强。

(二)课程思政在实践过程中的主要突破点

近年来,针对在高职新闻传播专业中的课程思政建设问题,不少院校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尝试,同时也面临不少具体实践难点。例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内容支撑度不强、教师课程思政视野狭窄、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结合度不足等问题。厘清发展思路,找准关键点重点突破,值得业界和学界关注和思考。

1.搭建协同育人平台,形成思政合力

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最本质要求就是统一协同,不能各专业各管一段、各教师各管一课,更加不能只组建课程思政团队,但课程与教师互不兼容,育人体系被不同教室分割,难以形成思政合力。应推进各门学科及其课程间的开放互通,打通“教室—学校—社会”三个育人空间,借助政府和行业企业的力量,让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同向发力,实现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相互贯通,达到课程思政团队能力和教学效果的双提升。

2.强调学思践悟结合,做到知行合一

以往的思政教育更多强调对学生在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的教育,专业教育又更多强调技术技能的习得,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融合容易出现“两张皮”的现象。这就要求高校的教学管理要主动谋划专业教育课程和课程实训环节,教学团队创新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让教学案例既有新闻专业性,又能紧扣专业思政元素,让学生把相关的思政要点和知识技能运用到参与和体验的技术实操中,针对各专业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教学内容设计,跟踪“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成效,打造“学中做”“做中学”“做中悟”的学习共同体,增强课程思政教育效果。

3.完善科学评价体系,强化思政效果

教学评价是有效检验和不断改进教师教学成效的重要手段,构建并完善科学合理又切实可行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将会进一步推动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过去的一些课程思政评价体系重表轻里,特别是对于价值引领、精神提升等思政内容过于强调量化考核,使得目标与方法脱节,进而导致课程思政的信度和效度失真。只有找准新闻传播专业课程的思政特色,明确并不断优化其内涵,采取量化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才能提升课程思政的教育质量。

三、高职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实践路径及策略

(一)高职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实践路径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新闻传播专业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就必须紧跟行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创新教学模式,推进新一代数字媒体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和兴趣,不断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

1.规划领航,促进上下联动,增强推动力

组织领导是课程思政改革的最有力保障,课程思政建设既是全体动员,更是“一把手”工程。应加强顶层设计,成立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研究重大政策,指导各专业、团队开展工作,组建课程思政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提供专家咨询意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各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清单,健全工作机制及考核指标体系。通过机制建设、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建设、研究成果、社会影响力等层面的科学考评,制定和完善各类管理制度及相应条款,细化考核标准、验收要点与评价指标等要素,强化督查检查,确保“每名教师被考核,每门课程须评价”,课程思政建设成效可测可评。

2.团队至上,促进育训并举,增强战斗力

打破传统教育组织框架,通过跨专业、跨部门组建教学团队的方式,由不同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共同组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共同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实现“1+1>2”的示范效应。邀请优秀党员、劳动模范、技术能手、行业先进等各类优秀人才加入课程思政育人团队,树立先进典型、发挥榜样作用,不断提高师资队伍课程思政育人软实力。

3.内涵建设,促进载体创新,增强内动力

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为课程思政建设重点。在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等核心素养提出总要求,更加重视红色基因、科学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培育,把专业能力与核心素养的培养分解到所有课程中。在课程建设上,开展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的理论与实践的创新融合,在专业技术层面充分发掘和融入包含爱党爱国精神、劳动素养以及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思想政治元素,加强教学方法改革,增强课程思政有效性。多方载体创新建立常态化教研、建成专业优课群和学院系列示范金课群。

4.双向联动,促进模式创新,增强影响力

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资源,与企业共建共享人才培养基地,开展产教融合项目,打造多元化社会课堂成为补充理论教学的重要实践阵地,开辟课程思政“第三课程”,构建教室教学“第一课堂”+校内活动“第二課堂”+社会实践“第三课堂”的三维双向协同育人模式。

(二)高职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实施策略

1.职教助农让课程思政往“实处”改

实操性、实践性是高职教育的主要特征,依据新闻传播专业优势、特点,瞄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痛点、难点问题,以“职教助农”为主线,让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聚焦,在“切实”和“抓实”上持续探索。例如,在短视频拍摄与制作、摄影基础、新媒体运营等课程当中,以手机摄影、手机摄像、手机直播、短视频创作、新媒体运营等技术技能为课程改革重点,将课堂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将学生专业技能学习与为民情怀相衔接,让课程学习成果服务基层和群众,从而把课程思政改到“实处”。

2.育训并举让教师队伍往“高处”走

结合主题教育,切实发挥好党支部和教师党员的引领、推动和保障作用。通过实施定制化项目,搭建学校教师研修平台,组织教育教学研修、课程思政示范型公开课等活动,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创新教学团队建设。每学期在每个专业挑选一门核心课程进行公开示范课比赛,学院领导、学院学术委员会成员、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集体观摩学习,针对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的方式、思政元素的选取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3.载体创新让课程内涵往“深处”挖

以创作红色内容、传播红色文化、构建红色阵地作为课程思政建设重要载体,注意充分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使教学知识内涵更加丰富,知识教育更有趣味,能力培养更趋务实,在所有课程真正承载起育人功能的同时,不断提升教学科研团队教学质量,实现岗、课、赛、证与思政元素的深度融合。

4.正向引导让思政元素往“巧处”融

强化教师个人能动作用的引导,通过正向的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教师团队将红色文化、红色教育、乡村振兴、服务家乡等元素贯穿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用专业技能讲好中国故事。在遵循课程思政的专业规定性的同时,鼓励各专业教师形成鲜明的讲授特点和风格,进而成为鲜活的课程思政,让学生真心喜欢,提升育人成效。

四、结语

在新一代数字媒体技术和媒体深度融合的背景下,高校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通过扎实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深化新闻传播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把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在提升青年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更注重培根铸魂,将爱党、爱国、为民的理念植入他们心间。潮

参考文献

[1]韩宪洲.专业思政:深化课程思政的逻辑遵循与实践要求[J].中国高等教育,2023(5):33-36.

[2]李晶华.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培育载体建设研究与实践:以天津职业大学为例[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22(5):58-62.

[3]姚丽亚,杨晓东,甄国红.本然、实然、应然: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思政的价值[J].职业技术教育,2021(26):54-58.

[4]王慧.“三全育人”格局中辅导员角色重构[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23(1):63-69.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课程思政高职院校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