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巢湖三瓜公社公共艺术现状与改善对策研究

2023-08-16袁海伦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公共艺术乡村

摘 要:以安徽省合肥市巢湖经开区半汤街道汤山村三瓜公社的公共艺术为例,从公共艺术的空间分布、空间类型、主题表达、艺术手法、材料选择类别等角度进行分析,总结目前乡村中公共艺术普遍存在的问题,从而探讨包括公共艺术在内的艺术实践活动如何在乡村场域中生存与发展,进而发挥其积极作用,为乡村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关键词:三瓜公社;公共艺术;乡村;乡建

公共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设计视角、一种具有创造性的外界力量,为乡村发展提供新的思路、新的探索方向和可能性。面对乡村振兴这一热点课题,许多艺术家、建筑家、设计师都积极投身于乡村建设,但是目前中国的乡村建设还处于转型和探索的阶段,公共艺术作品也处于参差不齐的水平。三瓜公社位于安徽省巢湖经开区半汤街道,秉承“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的设计理念,按照“整旧如故、体验为真”的规划思路,依托生产、生态、生活的实践路径,通过近几年的不断建设与发展,已在基础设施建设、景区建设、产业延伸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果,然而在公共艺术建设发展过程中同样存在一些题与不足,忽略了公共艺术介入乡建的作用。因此,如何优化三瓜公社公共艺术的空间布局和统筹提升乡村艺术形象,成为其发展阶段的新命题。乡村中公共艺术作品的营造需要基于对当地环境及村民的深入调查,通过对乡村区位、空间布局、地域文化背景、产业及人口等方面的分析,梳理乡村现阶段问题,进而寻找合适的介入方法。

一、三瓜公社概况

(一)区位分析

三瓜公社属于安徽省巢湖市半汤街道,紧邻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距离合肥市约50公里,距离南京市约两个小时车程。三瓜公社不仅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还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内有4A级郁金香高地景区,外有半汤温泉度假区,为三瓜公社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二)空间布局

三瓜公社的整体规划思路是利用汤山、石婆山及半汤湖等自然景观优势,并根据其原始村落的地理情况,构成“一轴、三核、多片”的空间布局。“一轴”即由半汤湖延伸的水系景观与村落内主干道交织而成的主要景观轴线,贯穿联系所有区域;“三核”即以南瓜电商村、冬瓜民俗村和西瓜美食村为三个核心区域,带动三瓜公社全域的发展;“多片”即扩大经济辐射范围,充分发挥村落内的资源优势,打造多样化的优质农旅项目。

(三)文化背景

汤山村地处于有巢氏文化的发源地,以古巢国遗址为背景,勾勒刻画中国南方最早的房屋以及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情况,同时又拥有独特的古温泉文化。三瓜公社在两种文化的加持下,形成自身的文化脉络,以塑造具有文化特色的旅游小镇。

(四)产业结构

三瓜公社结合自身优势,创新发展产业结构,主要集中在三个村庄:南瓜电商村借助互联网建设电商基地,将三瓜公社品牌的农副产品进行网络销售,开发营销渠道,拓展多样化的宣传手段,以提高三瓜公社的品牌知名度,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冬瓜民俗村以文化为主题,通过墙绘、艺术装置、景观小品营造民俗文化氛围,并且村落内还有农事体验场所,让城市人远离喧嚣,体会“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时光。西瓜美食村以餐饮和民宿为主,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建设民宿客栈,既能保护传统建筑又能增加村民的收入。对于游客来说,在此处不仅能够品尝当地特色菜品,更能体会不一样的乡村生活。

二、三瓜公社公共艺术现状

(一)三瓜公社公共艺术作品区域分布

1.入口

村口是乡村景观序列的起点,也是乡村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分隔村落的内外部空间。而位于乡村入口处的公共艺术,不仅仅作为分割和界定空间的标志,更为重要的是展示乡村的人文古迹,传递地域文化的归属感,能够使游览者从视觉到心理上产生更深层次的体验,从而有利于提高该乡村的知名度。南瓜村作为安徽电商第一村,建筑墙壁上以漫画形式向村民诠释了发展电商对改善物质生活条件、促进乡村振兴的作用(图1)。冬瓜村则是采用稻草人装置,以“欢迎”的姿势立于村口处,展现出当地热情好客的风俗人情。但是人偶的造型颇有争议,未能提取村落文化形象(图2)。西瓜村主要依靠当地美食和自然景观吸引游客,以营造舒适、恬静的田园风光为主,故具有代表性的公共艺术作品较少。

2.巷道

乡村巷道起到串联村落内各个空间的作用,可以说是乡村空间形态的骨架,承担着乡村中社交活动、日常劳作、交通出行等重要功能。在满足村民每日出行的便利性与可达性的基础上,使乡村内每条巷道更具人文色彩,以提升街巷空间的氛围感,同时也能改善乡村环境。在三瓜公社的街巷空间中,可见一些与乡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劳作用具,有些经过加工处理改造成路边的休息座椅或者景观盆景,不仅提高废旧农具的利用率,而且使得街巷空间更具趣味性(图3)。

3.公共活动空间

乡村中的公共空间一般是根据村内重要活动而建设的聚集空间,如举办祭祀活动的广场、秋收劳作的打谷场、举办集体会议的交流场所等等。由于受到建筑布局的影响,公共空间的尺度、形状、围合方式具有一定的随意性,也正是因为这种随意性才能够体现出当地的乡土气息。因此公共艺术作品的创作要结合空间的特性,符合空间功能,创造艺术审美价值。例如三瓜公社内的打谷场依照村民的秋收活动而建设,场地内的景觀小品、公共设施都是围绕打谷农具进行加工改造,赋予其艺术性,在与游客互动的过程中,实现了农耕文化的传播与发扬(图4)。

4.民宿庭院

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不少村民将自己的楼房改造成民宿,为城市人提供居住场所,以体验乡村的生活方式。在装饰庭院时,考虑到与建筑景观、乡村环境相协调,则把花盆、木条、水缸、古井等农具经过艺术加工摆放在庭院中,在丰富庭院内容的同时提升庭院的趣味性和观赏性。三瓜公社内的民宿庭院放置生产生活类公共艺术小品使用散点式,以营造闲适的乡村生活气氛(图5)。

(二)三瓜公社公共艺术作品特征

1.主题的表现

三瓜公社中的公共艺术作品多以展示乡村农耕文化为主题,同时将该区域的产业背景渗透到村庄景观和文旅建设中,以艺术实践的方式促进生成新的文化价值,重构乡村的空间格局,以推动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农具是农民生产生活不可缺少的元素,有著重要的使用价值。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一些生产效率较低的工具逐渐淘汰。而如木质拉车、石磨、打谷机、水井等承载着村民集体记忆的农具,能够引发当地居民情感上的波动,激发游客的好奇心。公共艺术作品则借助这一文化特性,试图架起公众与艺术之间交流的桥梁。

2.材料的选择

乡村的民居建筑以及自然环境是艺术设计的重要灵感来源,无论是在造型、色彩还是材料选择上,不仅要与乡村景观风貌相呼应,还要提升村落的整体文化形象。三瓜公社在制作艺术作品时基于当地文化、民俗及建筑物特点,选择带有自然属性的材料,例如土砖、木头、稻草等,建立公共艺术在地性的基调。最终呈现出的艺术作品不仅融于当地乡村环境,也符合游客回归自然的需求。

3.艺术手法的运用

由于乡村发展相对缓慢,村民审美也较为保守,大部分村民会更倾向于容易理解的具象的公共艺术作品,而具象手法创作出的作品多为重现客观对象,可以直观地表现客观事物。经实地调研发现,三瓜公社中的公共艺术作品大多数都有具象手法创作的特点:真实性、客观性、情节性和叙事性。主要的设计理念是运用村中的人、动物和故事,重现农村生产生活场景,以达到村民和游客容易理解和接受的目的,从而建立艺术与公众之间长期、有效的互动关系。

(三)存在的问题

1.空间分布不均

三瓜公社公共艺术的空间分布,总体上呈现不均衡的现象。南瓜村作为安徽省电商第一村,发挥电商作用,销售农副产品,让村民通过互联网走上致富之路。但是在公共艺术作品的营造上,相对于冬瓜民俗村,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是不足的。其中,部分作品与其所处场所性质、空间功能的关联性不强,尤其是作品传达的意义并不能达到公众的期望值,导致游客在南瓜村的停驻时间不长,未能有效激发公众了解电商助农的背后运行模式,并参与当地的助农活动的兴趣。

2.艺术表现手法较为单一

在对三瓜公社公共艺术实地调研过程中发现,主题特征方面虽具有一定的在地性,艺术装置的数量也较多,但是内容表现上较为单一,具象艺术手法创作的作品占多数,造成公众审美上的疲劳,未能达到艺术影响的效果。而使用意象手法塑造的作品更容易引起村民和游客情感上的共鸣,甚至能够引导公众感受其中的教化寓意和精神内涵。在构造乡村公共艺术时,艺术感染力的高低取决于艺术表现手法的好坏,针对不同主题和环境,可以挑选多样化的表现方式,这样才能使村民和游客进一步了解作品,走近作品,拉近情感交流的距离。

3.在地性尚需强化

在地性设计原则并不是简单地复刻乡村独有的地域特色,而是通过整合原生村落的资源,同时更加关注当地居民的情感诉求和游客的审美需求,探究艺术在乡村的内化模式,在此过程中留存和延续乡土文化价值。三瓜公社是在保留自然村落的基础上对整体的景观环境进行提升,大部分的艺术小品建造时间短,可能只是作为提升环境品质的装饰物,看似与乡村存在某种联系,实则缺少在地思维的考量,未能结合本地文化要素创造出“非此地不可,非此地不同”的艺术作品。

4.与村民及游客的互动性较弱

从乡村艺术实践的受众群体来看,他们与公共艺术的互动程度直接决定了作品的存亡。一件好的艺术作品是在为公众提供一个艺术交流的空间或渠道,并且在乡村的语境下实现公共价值的最大化。三瓜公社内的公共艺术作品对公众的吸引力不高,游客对于同质化严重的景观产生乏味、厌烦的心理,相对来说,一些具有娱乐性的设施成为他们停驻的中心。长期以往,游客将逐渐失去游览的兴趣。而具有主体地位的村民,未能意识到开展艺术乡建的意义,所以在艺术现场存在缺位现象,使得作品缺少后期的运营与维护管理。

5.缺乏系统的保护管理机制

调研发现,三个村落内的艺术小品均有不同程度的破损情况。由于搁置时间过长,又长期处于露天的环境,而且本土材料具有易腐蚀性,绝大多数作品表面出现了生锈、脱离、褪色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原本所要呈现的艺术效果。有些外形破损严重的艺术装置甚至破坏了乡村景观,与其营造时的理念背道而驰,失去其内在的艺术价值。乡村公共艺术的后期维护和管理一直存在失语的状态,这个问题反映出艺术融入乡村环境的真实情况:只能看到艺术实践带来的短期效应,却难以建立起艺术乡建的共同体。

三、公共艺术在乡村中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公共艺术作品的整体规划

在乡村场域下进行的艺术实践是对乡村每个空间类型的全面、系统诠释,将村落的文化形象通过一种更为直观且艺术化的方式展示在公众面前。故公共艺术的营造必须联系所在的环境,以整体性的思维方式规划公共艺术在空间中的布局。首先,多个艺术作品应作为一个系列的作品来看待。每个作品在艺术手法、材料选择、造型特点上有一定的差异,但整体感是观看者对作品的第一印象,因此协调好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其次,在区位选择上,应考虑公众游览时的视觉习惯及心理感受,使公共艺术成为乡村旅游线路上的高潮点,为乡村带来持久的经济效应。

(二)创新应用传统材料

传统材料体现乡土文化,将传统材料与现代材料和技术结合是时代的趋势,更是延续其生命力的重要途径。传统上重材料的应用性,轻材料的艺术性,如土、砖、瓦、竹、木等类型的乡土材料,经过现代技术的加工可以作为结构性材料或装饰材料。现代材料的便携轻巧、环保耐用和多功能性能够改善传统材料存在的不足。另外,乡土材料的现代化转译,不仅能提高其性能,更能充分利用肌理、色彩、质感,作为物质的媒介和独立的精神载体向观众传递作品信息。

(三)建立持续的互动关系

在乡村中,艺术实践活动的受众群体主要是村民和游客,而村民作为主体地位,未能有效参与到乡村艺术建设中,造成艺术与乡村生活的割裂,成为孤立的艺术品,其公共性也随之失去。因此,公共艺术在乡村的发展尤为重要的是建立与村民持续、有效的互动关系。在营造的初期,本地村民参与到设计创作中,共同创作和搭建,弥补设计师对本地风俗习惯的全面认识,而村民也能学习公共艺术的运行机制,使他们在后期的维护管理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以构建根植于乡村的互动性艺术空间。

(四)利用文化特色打造在地性公共艺术

在乡村中打造具有在地属性的公共艺术,本质上属于一种文化行为。文化需要借助艺术的形式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传承和活化。而艺术要改变单一化的表现形态,挖掘地方特色,推崇艺术创新,让艺术走进乡村、融入乡村、改变乡村。不同地域的乡村具有不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这些都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例如许村、碧山的艺术活动运用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历史的文脉,打造承载集体记忆的文化符号。在地性的公共艺术是对当地环境的回应,通过建立“艺术—土地”的关系,加深公众对公共艺术的普遍共识。

四、结语

三瓜公社从小乡村逐步建成旅游型乡村,已经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旅游项目,给乡村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解决了农民就业难、农产品销路窄、农村环境差等问题。但是在运用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建设时,仅仅只是停留在陈设作用上,未能发挥公共艺术的有效价值。具体来看,在初期营造公共艺术阶段,未将其融入乡村规划的体系中,导致艺术作品分布不均匀,难以留住游客。而且目前留存的艺术装置或雕塑看似与村民的价值观念和审美倾向相符合,实则这些艺术小品放在任何一个乡村都成立,并非是本地的文化共识。再者,村民认知上存在一定局限性,往往更注重实际的经济效益,未能看到公共艺术背后的社会效应,致使在艺术实践过程中村民的参与度逐渐减弱。因此,艺术实践在面对空间功能混乱、文化濒临消亡、村民思想落后的乡村时,要基于“人—地”的关系,从长远的角度构建当地的艺术空间。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公共艺术在乡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提供了一个视角反映出乡村存在的问题,更是一种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周阳平.合肥市三瓜公社乡村旅游营销策略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22.

[2]王启俊,宁业高.巢湖流域民俗与“有巢氏”文化基因的根植和价值流响[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63-68.

[3]李新培.合肥市三瓜公社乡村旅游地空间演化及发展对策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21.

[4]杨茜好,翁时秀.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建设失效过程分析及影响机制研究:以云南省元阳阿者科村“哈尼娃”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22(2):264-276.

[5]李大伟,原雨舟.公共藝术赋能乡村振兴的海外经验:以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为例[J].创新,2022(5):30-38.

[6]周起慧.乡村场域下公共艺术创作的“在地性”:以武隆·懒坝国际大地艺术季为例[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0(5):72-73.

[7]马可滢.公共艺术的管理与运营机制研究[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0.

作者简介:

袁海伦,安徽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猜你喜欢

公共艺术乡村
民办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与优化研究
浅析当前乡村财务管理模式的
小学生好奇心与创新意识的潜在联系
话剧《乡村》
大连滨海路公共艺术的美学探究
MSU:东兰辛“乡村”里未来的公关小姐(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