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校这样“善用”大思政课
——思政课一体化理念下学校智乐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2023-08-15祝莉娟北京市海淀区培英小学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政课大思思政课

祝莉娟 _ 北京市海淀区培英小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我们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思政课不再是思政教师的“专利”,而是所有教师的责任,共同上好大思政课。

对大思政课内涵的理解

“大思政课”以现实社会生活对思政课的注入、渗透和支撑为逻辑起点,本质上是围绕思政课改革创新展开的。

1.大思政课的内涵

“大思政课”概念,源自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强调善用“大思政课”的语境。善用“大思政课”,不是脱离思政课的基本范畴去另搞一套。思政课的政治属性没有变,学校必须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导向;思政课的课程体系没有变,在体现教育目标、符合教育规律上需要保持相对稳定性;思政课的科学理论体系没有变,思政课教学的核心要求是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大思政课”语境下的思政课,不同于以往的思政课,它代表着思政课发展的一个新方向:需要树立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打破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的界限,把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衔接;意味着探索新的教育范式和教育方法,创新运用社会课题研究、社会生活情景教学等多样化方式激发学生主体性,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接受思政教育;还意味着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为思政课提供社会教育资源和保障,形成全社会资源共享、全方位合力育人的新格局。

2.如何理解大思政课的“大”

“大思政课”作为思政课的新形态,同传统思政课相比,最突出的特质就是“大”。笔者认为,大思政课之“大”,首先在于其立意之“大”,它不单单是一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而是完成思政课立德树人这一重任的形象用语;其次,大思政课之“大”,指向其覆盖面之“大”,是从学校的小课堂向社会大课堂的拓展和延伸;最后,大思政课之“大”,还在于其内涵之“大”,它以培养时代新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宗旨,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进行课程资源转换,引导学思践悟。

如何积极落实大思政课的“大”

对“大思政课”内涵的解读,为学校大思政课落地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北京市海淀区培英小学以大思政课的七个“大”为重点,进行立德树人的大胆实践。

1.书记、校长上思政课是“大”

书记、校长不仅是学校教育的掌舵人,还是首席大思政课教师,应带头上好思政课,紧扣时政热点,从宏观层面帮助全校师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书记、校长的思政课何时上,在哪儿上,如何上?一是在举手投足间。书记、校长的一言一行都要充满爱国心、强国志,以满腔热忱投入到每天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二是在氛围营造里。应该坚持“育德、育才、育神、育情”,在校园中形成崇德尚行的良好氛围;三是在真实可感的课堂中。书记、校长只有主动进入到学生的课堂中去教授知识,才能把思政课从教室的“书本本”上到学生的“心窝窝”,帮助学生养成民主与法治意识。书记、校长与教师们同上一堂思政课,是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种践行和尝试,它促进学生对强国理想、使命担当生发更加深刻的思考,为国家建设、民族复兴凝聚起磅礴的新生力量!

2.学段纵向衔接是“大”

“大思政课”强调科学性、连续性,按照低、中、高学段进行划分,是一个系统推进的过程。大思政课的“大”还体现在注重学段的纵向衔接。学校一到二年级学生上思政课,重在思政启蒙,形成基本的家国意识;三到四年级学生重在形成基本的法治观念,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行为;五到六年级学生的思政课则更关注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的能力。我们以规则为主题,一至六年级分别以“校园里的号令”“班级生活放大镜”“生活处处有规则”“班规的作用和班规我们订”“公共生活需要秩序”“法律作用大”为主题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学习规则有顺序、有衔接。可以说,“大思政课”实现了思政教育规律与学生成长规律的有机结合,学生对于“大思政课”的认知呈螺旋式上升,实现知识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的阶梯性学习过程。

3.多学科共同育人是“大”

“有灵魂的思政课”不是干巴巴的课堂教学,而是在其中融汇了语文、数学、英语、美术、体育等学科,而这些学科中也正因为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让育人在多学科自然地发生,更能发挥学科育德、学科育人的功能。因此,多学科共同育人,也是“大思政课”的题中之义。学校通过构建多学科共同育人的机制,充分发挥了思政课与其他学科的协同育人效应,让学生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4.教育主管领导承担重大课题的引领是“大”

教育行政部门有关思政一体化的顶层设计是学校“大思政课”的重要支撑。海淀区委教育工委王方书记负责的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重大课题,以思政课一体化为落脚点,强调“大思政课”作为关键课程,学校必须要建强、建好这门课。基于此,学校在王方书记负责的重大课题指导下,积极成为大思政课建设的实验校,在小学阶段尝试同一主题不同学段内容递进、螺旋上升;从而形成“人人重视、全员参与、全科落实”的思政教育新体系,培养一批又一批“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培英学子。

5.学校培养雄鹰的伟大目标是“大”

学校“大思政课”的开设,对内契合了培育如雄鹰展翅、志存高远之英才这一伟大的目标,对外致力于讲好“国之大者”的思政课内容。站在“国之大者”的高度,学校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断深化和加强思政课教育。一方面,我们着力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将法治观念、规则意识深化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另一方面,我们不断引导学生以“鹰”的姿态和视野去认识中国与世界,增强国家认同和民族自信。

6.家长参与思政教育也是“大”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思政课教师,家长不能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把学校教育缩减为纯智育。家长才是系好孩子人生第一粒扣子的第一人,也是伴随孩子一生最重要的教育者。因此,上好“大思政课”,家长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德育队伍。从这一认识出发,我们开展“智·乐”教育下大思政课家校共育的探索,提出了开放的家本课程体系,构建了家本课程的实施模式和评测体系,倡导家长以身作则,结合自身特点以讲师的身份走进课堂,为孩子们带来另一个知识领域,与学校形成协同效应,增强育人合力。

7.社区主任参与思政教育更是“大”

“大思政课”不能只学书本教材,而要到社会大课堂中学习与实践,以此来充实学校思政课堂的内容。学校充分盘活周边思政教育资源,邀请今日家园社区主任参与思政教育。让学生回到自己所生活的社区参与课程和实践:学生在社区食堂帮老人们做引导、做力所能力的事情;在垃圾桶前值守、做宣传垃圾分类的志愿者等。同时也为学生感知社会规则、参与社区生活提供新路径,为大思政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推动社会资源支持和参与思政教育,从而引导学生把个人成长和成才与国家、社会的命运融为一体。

小学“善用”大思政课的思考

今后,我们将坚持校家社思政一体化共同推进,持续深化学校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有机联系,与家庭、社会一起画出最大同心圆。我们将始终把多学科共育作为一以贯之的追求,持续推进思政教育与学科知识有机结合,实现学校“大思政课”的“时时、处处、人人”的育人功能,从而有效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总之,对如何善用“大思政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大思政课的”善用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要融入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未来,“大思政课”理念需要在校家社一体化的落实进程中充分地体现。笔者将继续在“智慧办学、快乐育人”的过程中探索大思政教育;教师在“智慧教学、快乐生活”的工作中落实大思政教育;学生能在“智慧学习、快乐成长”的变化中体会大思政教育;家长能在“智慧养育、快乐幸福”的陪伴中感悟大思政教育;社区在“智慧协同、快乐服务”的付出中渗透大思政教育,从而形成校家社一体化落实思政教育,让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好“大思政课”、会用“大思政课”,并自觉自愿地传承下去。

猜你喜欢

政课大思思政课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政课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引领下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探索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高校艺术生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大思政”改革视角下的教学资源整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