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课余体育训练管理新模式,助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

2023-08-15冯亚宁北京市第二十中学附属实验学校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校队课余体育训练

冯亚宁 _ 北京市第二十中学附属实验学校

随着“双减”政策的持续推进,学生课后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和人数增加,给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开展带来了挑战:想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学生人数增加,学校场地受限影响训练队的规模,人员流动性大会影响整体训练成效……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同时,各中小学校的足球社团、篮球社团、武术社团、冰球队等多是由学校体育教师牵头组建的能展现学校办学特色或者有地域特色的社团、校队。虽然社团、校队叫法不同,但基本都是由学校挑选的有一定专长的学生参加。另外,社团或者校队训练时间往往在课外活动开始或者放学后,场地被社团、校队占用,就算有些学生想练习都没有场地……学校体育教研组通过解读新课标,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出发,明确提出把培养运动兴趣作为主要工作目标,探索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社团+校队”的管理新模式。

1.从核心素养出发,构建“社团+校队”管理模式

中小学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这是国家对于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双减”政策明确指出,要鼓励学生开展体育锻炼,参加文体等社团活动,促进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

要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首先要让他们有机会参与喜欢的运动。为此,体育教研组对课余体育训练中的社团和校队进行了重新定义和梳理:社团就是能够提供不同种类的体育项目,供大部分学生自愿参加的校内学生组织;校队就是让有一定运动能力的、能够具备专项技能的部分学生参加的学生组织。简言之,社团是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校队则是提高有专长学生的竞技能力。社团是校队的补充,校队也要引领社团的发展,使校内体育活动更加丰富,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有更专业的指导,以实现让更多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目标。

2.挖掘教师潜力,拓宽学生体育视野

学校落实“双减”政策要求,结合已有的师资力量,充分挖掘教师潜力,面向全校开设十余门体育社团课程,按照不同学段制定不同的社团训练目标,让学生自主选择。社团课程按照低中高学段进行设置,学生在1-9年级最多可以学习9种体育项目。学生可以从技术学习、比赛规则等方面全面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真正拓宽了学生的体育视野。

3.搭建平台,让学生“乐学”“敢用”

学校每学年开展“大”“小”体育赛事,以运动会、广播体操比赛为全校性“大”赛事,以学段、年级、班级为单位,利用课外活动、大课间开展的趣味比赛、班级联赛作为“小”赛事。同时,各类赛事设置结合开展的体育社团课程,让学生将在社团学习的运动技能运用在比赛中,让社团学生成为为班级和年级争光添彩的主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班级的凝聚力,真正实现了学生为了比赛而展现自己“乐学”、为了赢得荣誉而在比赛场上“敢用”的良好局面。

4.完善评价机制,对学生精准定位

课程评价是教师对学生技能掌握、课堂表现、课堂参与等方面的综合反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树立自信,并对自身有更科学合理的认知。通过探索,我们制定了社团的评价机制,教师对学生在社团中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等进行综合评价,最后给予不同的等级安排。例如,等级A+代表学生高质量完成了本阶段社团训练任务,可以自愿申请进入学校校队;等级A代表学生圆满完成本学年的社团训练任务,达到了本阶段的社团训练目标,并且在新的学期可以选择其他社团参与学习;等级A-代表学生基本完成本阶段社团训练目标,建议新的学年继续参与本社团的学习;等级B代表学生未完成本阶段社团训练目标,要求新的学年继续参与本社团的学习。同时,我们也通过对不同等级的学生情况进行统计对比,反向对社团教师进行评价,既将未完成学生数量作为底线,也将本社团学生输送到校队后取得的荣誉按比例分配给社团教师,激发教师动力,保障社团训练质量。

综上所述,通过探索建立“社团+校队”的学生组织体系和“社团+校队”的教师团队体系,有效促进了学校体育活动的深入、可持续发展,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运动兴趣,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猜你喜欢

校队课余体育训练
丰富的课余生活
高中女子排球校队组建与训练的探索
高职院校武术校队的组织和管理
体育训练教学中的平衡发展
营养健康与体育训练结合的思考
成功需要冒险精神
青少年体育训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旋风小子(10)
紧贴实战落实《大纲》要求推进航空体育训练创新发展
从体能角皮谈中学课余三级跳远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