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梅戏与电影电视的艺术联姻

2023-08-15汪家琪

文化产业 2023年22期
关键词:黄梅戏影视剧戏曲

汪家琪

从黄梅戏和电影电视的相同之处出发,对黄梅戏影视化过程中的嬗变方式进行探索,寻求二者融合发展的策略。鉴于电影电视与戏曲艺术之间有诸多共性,现从黄梅戏的唱腔、表演动作、故事三个方面介绍黄梅戏与电影电视共同发展的路径,以探究黄梅戏影视作品助力黄梅戏传播的有效路径,推动黄梅戏艺术被更广泛地接受。

我国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资源的大国。21世纪以来,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我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建设文化强国。黄梅戏这个名称第一次被提出是在1921年出版的《宿松县志》中,距今已有一百余年。黄梅戏在发展过程中辉煌与衰微交替,从一开始的舞台传播到现在的电影、电视和新媒体传播,其也在不断顺应时代的变化。

黄梅戏与影视的关系

黄梅戏和电影电视吸取了文学、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门类的长处,将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再现艺术与表现艺术、造型艺术与表演艺术的特点融合到一起,形成了一种综合艺术,二者在形式上有更多融合发展的可能。

戏曲与电影电视的共通之处

戏曲、电影、电视都属于综合艺术,它们都是在吸收了文学、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门类的长处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形式。戏曲与电影的结缘最早可追溯到1905年的《定军山》,当时电影刚进入中国,基于人们的欣赏习惯,将戏曲与电影结合起来存在一定的必然性。同时,电影也为戏曲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不仅保留了许多戏曲艺术家和经典剧目的珍贵资料,还促进了戏曲的广泛传播。

可见,戏曲电影作为中国戏曲与电影艺术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戏曲是我国传统的艺术形式,约有360多个种类,黄梅戏能在几百种戏曲中脱颖而出,成为五大剧种之一,既是因为其有独特的优势,也得益于其善于调整和择优而变。黄梅戏的唱腔委婉清晰,唱词有工整的七字句式和十字句式,也有三到七字不等的灵活多变式。黄梅戏的音乐伴奏最初只有打击乐器,后在不断发展中逐渐丰富起来。与其他戏曲艺术形式不同,黄梅调的发音更自然,这一特性也更加贴合电影电视艺术表现真实的特点。电影和电视是20世纪最重要的文化现象,是姊妹艺术。电影、电视是科技的产物,也是时代的产物,它们与戏曲的创作要求基本相同,都是通过演员对角色的演绎让观众产生代入感,并在舞台背景或者拍摄场景中在音乐的衬托下让欣赏者尽可能和创作者产生共鸣。此外,戏曲和电影电视的共同点还包括两者都是在一种假定的条件下完成创作和表演的,虽然电影电视更接近真实场景,但也有设计和摆拍的痕迹。

黄梅戏与电影电视的结缘

1955年拍摄的黄梅戏电影《天仙配》是黄梅戏与电影电视的第一次结合,这部影片在黄梅戏的传播和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不仅使黄梅戏的影响力在全国乃至国际上大大提升,也为黄梅戏在新时期与电影、电视等新兴媒体的深度结缘奠定了基础。这一版的《天仙配》可谓是叫好又卖座的典型影片,1957年获得了原文化部优秀影片奖舞台艺术片二等奖。1958年底的统计数据显示,仅中国大陆地区的观众就达一亿四千万人次之多,创造了当时票房的最高纪录。此外,该片在香港“国泰”“维多利”两家影院连续放映的35天里,观众超过二十万人次,打破了欧美影片在香港的票房纪录。好口碑和高票房的背后不仅是电影人的心血,更有黄梅戏多次巡演打下的坚实的群众基础,与电影的结缘使它能在同一时间不同地区被更多人看到。

在黄梅戏与电影电视的结合中,既有中国大陆地区以《天仙配》为代表的黄梅戏电影,其由电影服务戏曲,即“以影就戏”,影片中的黄梅戏唱段仍然采用戏曲的唱腔唱调;也有香港以《江山美人》为代表的“黄梅调电影”,是从电影切入戏曲,即“以戏就影”,其中的“唱”是将黄梅戏改编后迎合电影视听的“唱”。这两种不同的戏曲电影是黄梅戏在与电影电视融合过程中的主要形式。戏曲与影视的结合是一种相互探索,是寻求一种一加一大于二的合作范式。與舞台表演相比,电影银幕、电视屏幕播放的最大优势在于其内容可以拷贝下来,不需演员到场便可以同时在多个地方播放,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顺应社会节奏加快这一变化的一个突破。

黄梅戏与电影电视的联姻

黄梅戏唱腔在黄梅戏影视作品中的表现

黄梅戏的唱腔是一种板式变化体,共有三大腔系,分别是花腔、彩腔和主调。这几大腔系各有特色和用处。总体而言,黄梅戏唱腔是纯朴清晰、细腻动人的,以明快抒情为主,具有丰厚的韵味。但当代青年观众在欣赏戏曲时却存在诸多障碍,在如何普及戏曲、融戏曲于生活的问题上,电视的普及为我们打开了新的思路,可以借助这一新兴的艺术形式延长传统文化的生命,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主调中的平词唱腔庄严肃穆、优美大方。在影视作品中,主调往往用于表现角色的内心独白或抒发情感,其能将角色的内心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以现代黄梅戏《家》的画外唱为例,在觉新对梅表妹唱的《你忘了》的尾声部分运用了画外唱,画外唱具有强烈的主观评述功能,可以更好地抒发人物的情感。对板的唱腔一般与花腔和平词一起使用,形成对白,在现代黄梅戏《家》的《这辈子再不能离你而分》唱段中有所体现。此外,《家》中的“三重唱”可谓黄梅戏充分结合电视剧表现形式所做的大胆创新。“对唱”和“重唱”是黄梅戏最具特色的演唱形式,在觉新婚礼前的一段镜头中,觉新、瑞珏、梅芬三个人在不同地点的三组镜头组成了一个镜头段落,该镜头段落用一个曲调连结唱段,通过镜头的剪接将三个人的演唱画面连接起来。这个唱段的设计独具特色,剪辑技术可以让不同空间的三个人物同时出现,这是黄梅戏借助电视剧剪辑技术进行的一个创新。与之前的黄梅戏电视剧相比,《家》采用普通话对白、写实化表演,配合剪辑设计的唱段,凭实力吸引了大量的“戏迷”和“剧迷”。

黄梅戏的动作在黄梅戏影视作品中的变革

不论是在戏曲还是电影电视中,演员的动作都不可缺少。一是因为这两种艺术形式都是通过视觉和听觉艺术来讲述故事和表现情感的,二是因为形体动作更能激起演员的情感,表达也更加真实。

黄梅戏演出时,演员的各种动作都是为了让观众理解事件发生的背景,如果演员的动作表达到位,还能起到丰富故事情节、表现角色情感的作用。电影电视中人物的动作不像戏剧表演那么夸张,这更考验演员的生活化表演技巧。以现代黄梅戏《家》为例,剧中鸣凤拿着觉慧送给她的钢笔在梅林中穿梭时用到了戏曲舞台上的步伐,演员以轻盈的舞步表现自身对爱情的美好想象,这一动作用在此处毫无违和感。

如今,在探讨黄梅戏电视剧表演美学时,不得不提起黄梅戏界最具号召力的演员韩再芬,她的表演“可以使用‘清新与‘自然这样感悟式的和更直觉化的美学概念与风格来概括和总结”。1984年,安徽电视台拍摄的五集电视连续剧《郑小姣》是韩再芬早期参与表演的电视剧作品,也是最能体现她电视表演风格的作品。剧中,韩再芬饰演的是被侮辱、被伤害,但勇于反抗、大胆追求幸福和自由的“青春女性形象”郑小姣。年仅16岁的韩再芬以其清纯自然的演技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剧中韩再芬以既不同于戏曲表演也不同于电视剧表演的表演,将人物经历人生悲欢离合的情感演绎得淋漓尽致,缩短了黄梅戏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为黄梅戏的传播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黄梅戏故事在黄梅戏影视作品中的改写

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间的黄梅戏电影、电视剧作品可以发现,黄梅戏影视作品的故事有三个来源,一是黄梅戏本身的民间神话传说,二是文学作品,三是其他戏曲剧种的故事。

黄梅戏影视剧的故事很大一部分来源于黄梅戏本身的民间故事,这既是影视剧对剧本故事的诉求,也是观众对影视剧叙事的欣赏诉求,更是因为黄梅戏自有的群众基础。黄梅戏影视剧故事源自民间的经典作品有《天仙配》(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国内第一部黄梅戏电影)、《借亲配》(香港长城影业公司拍摄的香港第一部黄梅戏电影)、《双莲记》(国内第一部黄梅戏电视剧)。在文学作品的改编方面,有三部根据巴金的小说三部曲《家》《春》《秋》改编的同名黄梅戏电视剧,选择这类故事素材一方面是看中了小说与黄梅戏在情感、美学和意蕴上的一致性,另一方面是因为黄梅戏自然发音的特点,与其他剧种相比,黄梅戏更契合电影电视剧再现真实生活的特质。一些黄梅戏影视剧由京剧中的故事改编而来,如三集黄梅戏电视剧《花田错》。其实黄梅戏影视剧与京剧的结合并不是仅此一例,第一部黄梅戏电影《天仙配》的导演乔志良就曾是非常有名的京劇演员,他因为战争与黄梅戏结缘,并喜得佳作。黄梅戏影视剧固然要注重讲故事的部分,但是在创作的过程中又不能仅以讲故事为目的,还要关注戏曲的部分,否则影视剧便不能冠以“黄梅戏”之名。

电影《天仙配》上映即火爆,不仅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更在于黄梅戏演员在二进上海表演时就已经打下了坚实的观众基础,再加上电影电视在传播上的便利。今天的黄梅戏市场远不如当初的火爆,更多的还是因为社会环境变化造成人们审美的改变。20世纪黄梅戏能势如破竹地发展得益于电影电视的出现,而现在的衰微则是由于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使人们的娱乐方式更加多样。如今互联网技术发展迅猛,借助数字化手段有望让黄梅戏重回大众视野。正如河南卫视借文化“出圈”一样,黄梅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应主动打破传统传播渠道的限制,主动拓宽传播渠道,积极创新,提高中华传统文化的感召力、戏曲形象的亲和力、中国戏曲文化的说服力,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中国故事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对此,黄梅戏剧团一直在努力寻找一个吸引受众的突破口;编导们也在努力,希望能找到黄梅戏更契合当前社会的传播方式;国家层面也在努力,希望为黄梅戏的发展找到更好的方向,促使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播,帮助人们树立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黄梅戏影视剧戏曲
黄梅戏《中国梦》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黄梅戏《祝福》
影视剧“烟雾缭绕”就该取消评优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大型黄梅戏《寸草心》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戏曲的发生学述见
2016年安庆“十一”黄梅戏展演周优秀黄梅戏剧目展演一览表
被影视剧带火的“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