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学研深度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然困囿与应然路径

2023-08-14苏燕

教育与职业(上) 2023年8期
关键词:价值意蕴创新创业高职院校

[摘要]产学研深度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对于国家、产业和院校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企业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发挥的主导作用不足、科研机构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衔接不畅的实然困囿。高职院校、企业、科研机构应凝聚起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合力,形成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教育链、科研链深度融合的良性格局。

[关键词]高职院校;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创业;价值意蕴;实然困囿;应然路径

[作者简介]苏燕(1984- ),女,山东济南人,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山东 济南  2502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成果导向的高职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2382,项目主持人:苏燕)和2021年山东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基于OBE理念的高职院校专创融合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践”(项目编号:2021ZC066,项目主持人:苏燕)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13-0103-04

高职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力军。2019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进一步指出探索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全链条、网络化、开放式协同创新联盟,从而基本形成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总体思路。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快速生成的产学研深度融合背景下,构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需要注意反思的是,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人才培养的实际发展与理想状态之间横亘着一条巨大的鸿沟。因此,需要研究产学研深度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价值意蕴、实然困囿与应然路径,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持续输血造血。

一、产学研深度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价值意蕴

(一)国家层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

“自2019年以来,高职院校累计扩招413.3万人,为经济社会培养大批技术技能人才。”①高职院校不仅能够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也能够极大地促进创新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这对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提出更高要求。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除了应具备全面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应具备更强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并且能够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革新对岗位所需技术的创新性要求。

(二)产业层面: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在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过程中,企业作为创新创业活动的主体,承担着开发、转化、应用和推广的职能。一方面,高职院校能够通过培养大批高质量创新创业人才支持企业创新发展,为拓展产业空间与促进产业升级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創新创业人才能够将课堂知识与生产实践、技术运用有机结合,积极投身创业的浪潮中,进而推动产业迭代升级。

(三)院校层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近年来,职教发展迎来“黄金期”。2019年4月,《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提出“加强学生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2019年10月,《职业院校全面开展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创业行动计划》指出“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发展、促进就业创业能力”。一系列创新创业政策的出台促使高职院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贡献高职力量。产学研深度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要紧紧把握时代契机,抓住产业变革的机遇,厚植创新基因,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以多元化、创新化的教学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二、产学研深度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然困囿

(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

首先,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式陈旧。创新创业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涉及面较广。这意味着高职院校需要关注不同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动向,促进人才培育与产业需求衔接。但是,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对企业的生产流程、经营风险、利益影响因素等进行深入调研,其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过程等与企业实际需求不相符合,无法推动人才与产业同频共振。例如,有的高职院校没有足够的实践场所满足学生开展实习实训和创业实践的需要,导致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流于形式,学生不能学习到较多知识与技能。

其次,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师资不足。高职院校中大部分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缺乏创新创业的背景与经历,不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只能照本宣科,实战化的市场教育模式还很难实现。同时,虽然高职院校聘请了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科研人员等作为兼职教师对学生进行授课,但是他们往往没有把握高职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教育规律,影响了教学质量以及学生成长。兼职教师最大的问题是无法确定任职期,薪酬问题、个人问题等都有可能导致其离职。每换一位教师,学生就需要重新适应教学风格,新教师也需要重新备课和了解学生情况,这样不利于学生的连续性学习。

(二)企业主导作用体现不足

党的二十大提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由此可见,企业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理应发挥重要主导作用,但是目前企业作用发挥不够。

首先,企业参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制度不健全。国家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尚未构建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缺乏全面的激励机制,企业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维护和保障,导致企业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处于被动状态。例如,当校企共建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发生问题时,应该由谁来承担责任,以及校企合作的收益如何分配、风险如何分担。

其次,企业参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热情不足。近年来,虽然国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等法律法规鼓励企业参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却面临“院校积极、企业冷淡”的尴尬窘境。究其原因,主要是高职院校多以“短期实习”作为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即企业对院校输送的人才进行短期创新创业指导与训练。对于企业而言,学生创新创业培训初期的生产效率偏低,并且由于技术不熟练在操作中容易出错,增加了原材料费用,而当学生掌握了足够的创新创业技能后便面临着实习期的结束,这无疑大大增加了企业的人力支出成本与相关费用,导致企业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人力资本投资、经济投资回报率低。

(三)科研机构参与不够

首先,科研机构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式微。目前,科研机构没有意识到高职院校的巨大潜力,缺乏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应有关怀与重视,没有以科研项目为引导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加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多以就业率为主要评价指标,导致科研机构的作用并不突出,甚至出现以“产学结合”替代“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误区。可见,科研机构助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活力有待进一步激发。

其次,科研机构参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制度有待改善。由于科研成果转化成本高、科研人才培养周期长,因此科研机构参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会产生诸多不可知的问题,需要良好的制度做保障。然而,当前科研机构参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制度桎梏,如科研机构与高职院校的知识产权归属和使用问题、知识产权泄密问题、技术转让问题。这将直接诱发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利益冲突,而一旦高职创新创业人才无法得到应有的制度保护和优待,便会阻碍其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三、产学研深度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应然路径

产学研深度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企业、科研机构凝聚起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合力,形成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教育链、科研链深度融合的良性格局。

(一)高职院校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首先,确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术技能人才,旨在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高职院校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不应也不能走模仿普通高校的道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需要突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就业和创业方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基础素质和实践能力,提供多种形式的实践教育和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其次,改革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式。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基石。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通过设置多个交叉复合课程模块形成选修必修、理论实践、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使学生掌握创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创业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了解创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同时,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必须关注创新型企业的发展方向,及时了解企业需求,促进学校教学与企业需求高度统一,使学生在毕业后可迅速适应企业需求,充分发挥自身价值为企业创造更大利益。

最后,优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师资队伍。一方面,对现任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高职院校通过创新创业培训、加强产学研合作等方式提升教师的创新创业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组织教师到模范基地培训,到先进企业学习交流,把实践经验、先进理念带回来,结合本校的实际,形成自己的特色课程、优质课程。发挥新老教师各自的优势,达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从而形成责任明确、分工合作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另一方面,汇聚校外优秀师资力量。高职院校采用“专职+兼职”“聘任制+合同制+劳务派遣制+项目制”“互聘+连聘+兼聘+返聘”等方式吸引优秀人才从教,打造由行业专家、企业家、创业导师、优秀创业校友、教学名师、校内专业教师、就业指导教师、辅导员组成的“双创师资库”。实施岗前培训,使新教师初步了解教师基本素养以及教学常规与教学技能,从而为其持续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企业积极投身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首先,完善企业参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制度。政府加快完善企业参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制度,形成企业与高职院校“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同时,高职院校需建立符合院校发展需要的规章制度,消解企业参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制度障碍,通过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学校应该将实践具体要求跟企业做充足沟通,这样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安全把控。企业也要根据学校要求积极应对,认真准备实践内容,使得学生实习、学习、就业等更加顺畅,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供基础保障。

其次,提高企业参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一方面,企业积极向地方政府反映自身参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促进地方政府在了解企业需求的基础上系统谋划,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推动创新要素集聚,出台政府贴息、银行贷款等一系列利好政策。另一方面,企业不仅要认识到创新创业人才对于自身发展的作用,也要认识到创新创业人才对于国家发展的重大作用,进而怀揣着企业家应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扶持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三)科研机构助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首先,完善科研机构参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制度。根据2021年颁布的《产学研合作协议知识产权相关条款制定指引(试行)》,从科研机构的项目管理、科研经费使用、知识产权管理、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科研成果收益分配、科研考核奖励等方面入手,根据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特点,逐渐完善科研机构参与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制度。值得注意的是,科研机构尤其要制定权责分明、流程清晰的技术转移服务管理办法,明确收益分配规则,通过技术转让合同等方式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其次,推进科研机构与高职院校开展交流合作。科研机构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与高等院校的深度结合,提高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例如,科研机构对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提供支持,提升创新创业项目的质量;将科研与创新创业深度融合,探索“科研+创新+创业”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可在此过程中实现科研项目选题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创业孵化相结合,从而实现创业价值。

[注释]

①教育部.千方百计促进高职扩招毕业生就业[EB/OL].(2022-09-08)[2023-08-01].https://www.eol.cn/news/yaowen/202209/t20220908_2244883.shtml.

[參考文献]

[1]祝维亮.1+X证书制度下职业院校课证融通质量评价体系构建[J].教育与职业,2022(14):29-35.

[2]王国鹏.“双创型”职业教育模式的国际借鉴与发展路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2):154-158+189.

[3]刘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考[J].教育科学,2011(5):64-67.

[4]陈悦,岳芸竹.高职院校科研的发展脉络、价值内涵与实施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2(20):96-101.

[5]张金丹,覃红霞.“脱编”背景下高校教师司法救济的现状、问题及原因探究——基于160起民事诉讼案件的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22(1):41-47.

猜你喜欢

价值意蕴创新创业高职院校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模式建构
当前我国民歌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价值意蕴析论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读懂名师
长征时期党坚持群众路线的价值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