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背景下武威长城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2023-08-14徐国军

东方收藏 2023年6期
关键词:武威开发利用保护

摘要:武威地处河西走廊,为古代丝绸之路重镇,其境内汉明两代的长城修筑史见证了中国古代西北边防的变迁。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背景下,不仅要对长城遗址及其周边环境实施保护和管控,更要结合相关文化遗存,提炼地域特色,培育长城文化旅游品牌,增强长城文化遗产传承活力。文章立足于武威现存的长城文化资源,把握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契机,提出通过完善长城保护管理体制、加强长城文化研究水平、激发文化遗产传承活力、鼓励长城专题文艺创作等方式,助力武威文化旅游名市建设。

关键词: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武威;保护;开发利用

前言

长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波澜壮阔历史的见证,还是传承和弘扬华夏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长城是理解中国史乃至世界史的重要视角,审视长城所反映的中华文明独特内涵,对于从整体上揭示中国历史道路所造成的与世界其他文明的历史分途具有重要意义。武威是长城资源大市,在国家和甘肃省颁布的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规划中都具有重要地位。因此,整合武威长城文化资源,利用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长城文化,推进长城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推动长城精神与时代元素相结合,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对于提升武威文化软实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武威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武威长城文化资源总体概况

武威位于甘肃省中部,地处河西走廊东端,有“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之称,历来为军事战略要地。它不仅作为西北重镇屏护着汉唐古都长安,同时也是当时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化、物资交流的重要驿站和商埠。其境内长城资源丰富,长城的修筑为维护丝绸之路畅通、保障河西军屯和郡县移民实边安全、促进中外经贸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武威長城修建历史

武威的汉长城是随着汉朝经营西域而分段修建的,为巩固新纳入中央版图的河西走廊边陲之安定,元鼎六年(前111),汉武帝命人修筑了由令居(甘肃永登)至酒泉连绵数百公里的长城,沿长城设障、塞、烽燧和壕沟。《史记·大宛列传》载:“汉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国。”《史记·平准书》载:“数万人度河筑令居。”武威境内的汉长城东起兰州市永登县下沟滩,向西北穿越武威市天祝县、古浪县、凉州区、民勤县。在民勤县境内分为两条:一条自民勤县进入金昌市金川区,经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进入张掖市山丹县,随后一路向西延伸,止于敦煌市西部湾窑盆地广昌燧;另一条自民勤县经永昌县,进入山丹县,止于双壕子一带。因多为黄土夯筑且历史久远,汉代长城相关遗迹保存较少。

保存较好、遗存丰富的主要为明长城。武威境内明长城主要有两条线路,一条是大致呈南北走向的“旧边”长城,另一条是大致呈东西走向的“新边”长城,新旧边长城交汇于凉州区黄羊河农场大门西侧。“旧边”筑于明正德年间,沿古浪河东岸北下,经下西湾、贾家后庄,到胡家边东折,再经任家庄、朱家西滩、宁家墩、朱家庄、马家庄到青石湾闇门,同汉代壕墙相接。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三边总督李汶集七路之师,分道出兵,进剿盘踞于大、小松山(今甘肃景泰县寿鹿山、昌林山)一带的鞑靼阿赤兔等部。次年(1599),修筑松山“新边”。这条新边长城东端与黄河东岸的固原镇裴家川长城隔河相望,西端同甘肃镇古浪所、庄浪卫(今甘肃永登)旧边相衔接,构筑于松山北麓与荒漠沙滩之间,全长400余里,墙内新筑土门、大靖、裴家营、红水河、三眼井、芦塘等军事要塞,形成了明后期长城军事防御体系线状分布、点线结合的基本特征。

(二)武威长城文化资源的价值

武威境内长城以黄土夯筑为主,建筑形制囊括墙体、关堡、烽火台、敌台、壕堑、天险等各种类型。长城墙体所经地区,地形环境复杂多变,既有高山草原,又有绿洲平原,还有浅山缓坡和沙漠戈壁。各县区长城遗存各具特点,形成了风格迥异的人文景观。

在天祝县境内,乌鞘岭长城和石洞沟梁长城屹立在乌鞘岭南麓沟谷和金强河南侧石洞沟梁山脊上,蜿蜒跨越河西走廊门户,是现存海拔较高、地域特色鲜明的雪域高原长城。壮观的高原景观与长城遗迹相融合,雪山与长城墙体相辉映,形成独特的人文景观。古浪县境内的三道明长城,修筑于三个不同历史时期,构成了明长城甘肃段的修建简史。在古浪县和凉州区境内的平原绿洲地带,特别是在古浪圆墩和凉州区黄羊河农场一带,长城墙体高大、雄浑,敌台、烽火台保存完好,部分地段墙顶和台体顶部女墙犹存,很好地保持了长城的原始风貌,是甘肃土长城的典型代表。民勤县长城因几百年来的风雨剥蚀、流沙壅压,长城塞垣大部分毁坏,成为环境恶劣长城遗址的代表。凉州区境内的长城保存相对完整,具有汉代和明代两个时期长城叠加修筑的显著特征。

二、武威长城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现状

武威市所辖三县一区均有长城分布,全市长城全长629千米(汉长城198千米,明长城431千米),单体建筑354座、关堡22座。《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将武威市民勤县黑山堡,古浪县大靖镇、土门堡,天祝县乌鞘岭汉明长城纳入“一带、十八段、二十六区、多点”总体空间布局中的多个“万里长城”形象标志点规划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建设保护规划》将凉—古段(圆墩堡、圆墩长城、胡家边长城、光丰长城、台子长城)、民勤段(石羊河林场大滩分场长城、王谋长城、红崖堡、青茨墩)、天祝段(松山新城)纳入“三园、三段、八点一线”总体空间布局中的明代雄关核心展示园规划建设。

近年来,武威市依托长城保护方面的国家政策,重点实施长城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等工程,组建市县两级长城文化保护研究机构,为武威市长城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文化遗产传承弘扬、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及时有效的政策保障,长城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长城作为大型线性历史文化遗产,其保护及文化研究工作依然任务艰巨:一是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武威生态位置特殊,地处黄土、青藏、蒙新三大高原交汇地带,气温年、日差较大,干旱缺水,荒漠化严重,大风、扬沙天气时有发生,这样的环境、气候对长城墙体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二是人为因素的影响。长城部分点段距离人类日常活动区域较近,历史上曾长期存在周边民众修路毁墙、取土烧砖、剥砖盖房、挖洞放牧等现象,人类活动对长城遗址破坏明显,长城赋存环境进一步恶化;三是部分长城点段保护不到位。由于长城部分点段地处山顶、沙漠腹地,日常巡查管理不便,使这部分长城遗址未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四是缺乏应有的科学技术支持。由于缺乏具体的科技手段,包括长城历史文物的准确定位、长城所处地区的生态环境监测等方面都存在较低的精度和准确性,影响了长城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五是长城保护还面临着资金和人力不足等问题。武威境内长城体量大,保护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才能够有效开展,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些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调配和利用,也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探究武威长城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措施

西汉元狩二年(前121),汉武帝起用年仅19岁的霍去病击败匈奴,收复河西走廊。为彰显大汉王朝的“武功军威”,汉武帝将进入河西走廊的第一座城市命名为武威。此后历代王朝都曾在武威设郡置府,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和隋末的大凉均在此建都,因而武威有“五凉古都,河西都会”之美誉。武威优越的地理区位造就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境内历史文化遗存众多。因此,深入挖掘武威历史文化资源,探究武威长城的价值和精神内涵,推动长城精神与历史文化元素相结合,对于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传承发展新时代中华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一)完善长城保护机制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要统筹全局、协调推进,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完善长城文化保护研究的工作体制,全面提升长城保护管理工作水平。以长城墙体遗址、关堡、烽燧等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为主,对长城遗址及周边环境实施严格保护和管控,分段落对境内长城进行围栏保护,保留长城原始风貌。加强长城文化景观及周边自然景观、生态环境保护,加大管控力度,严防不恰当开发和过度商业化,禁止不符合保护传承要求或改变遗产历史环境的项目建设,消除过度人类活动等对长城文化遗产保护的不利影响。依托现有市县两级长城保护机构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镇村两级长城保护工作力量,统一部署,围绕凉—古段、民勤段、天祝段等3个特色展示区段,按照“科学规划、原状保护、属地管理”的长城保护原则,全面保护长城文物本体及其环境风貌。

(二)加強长城文化研究

文化是时代前进的号角,传承长城精神必须要创作出具有感召力和亲和力的精品力作。加强长城文化系统研究,多层次、全方位深化对长城文化内涵的认知,展现遗存承载的文化,突出“万里长城”整体辨识度。因地制宜,深入挖掘长城精神内涵,创作长城专题文艺作品。通过设置长城美术展区、拍摄纪录片、创作舞台剧的方式向广大民众展示长城文化,让长城历史文物鲜活起来,不断激发长城文化活力和创造力,使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深度融合。

(三)推动长城文旅融合

河西走廊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段落,而武威是河西走廊的重要节点城市。充分利用武威在河西走廊的重要区位优势,依托武威现有的文化资源优势,挖掘在历史文化积淀、民族融合发展、中西方文化汇聚方面的文化内涵,将长城文化与丝路文化、红色文化、天马文化、凉州葡萄酒文化、民族特色文化融合在一起,增强“天马行空·自在武威”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的发展理念,打造丝绸之路沿线区域特色长城文化品牌,提升武威文化旅游的核心吸引力,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带建设,更好地发挥武威在“一带一路”建设和河西走廊经济带建设中的文化区位优势和文化资源优势。

(四)建设长城研学基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的教育方式已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打造长城文化研学基地,为人民群众提供多样化的文化产品和教育服务,能够激发人们潜在的学习动力,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提升武威长城文化品牌效应。围绕“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新时代武威精神,结合八步沙教育基地建设,充分挖掘长城及周边重点集镇历史文化底蕴,在集中特色展示的基础上,融合古浪战役纪念馆为主的红色文化、大靖土门历史文化,将长城边塞文化纳入研学基地进行开发,配套完善周边道路、标识、景观、绿化等基础设施,整治周边环境,扩大长城徒步行、长城户外探险等活动的影响力,建设具有河西走廊丝绸之路文化特色的长城研学教育基地。

(五)打造长城文化名片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要结合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提升文化遗产研究挖掘和保护利用水平。通过具有鲜明长城文化符号的文创产品设计、旅游线路规划、艺术作品创作等方式,依托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和各类文博会等平台,抓住“一带一路”重大发展机遇,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文交流合作,拓展对外宣传渠道,推进对武威长城沿线文化资源的整理,加强对凉州贤孝、凉州宝卷、凉州攻鼓子、土族安召、凉州社火、凉州水陆画、民勤曲子戏、古浪老调、天祝藏族服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共同打造融合丝绸之路特色文化、河西走廊绿洲生态文化、古浪新时代红色文化、天祝民族特色文化、民勤沙乡文化等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武威汉明长城文化名片。

结语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武威段的建设要立足武威文化资源禀赋,统筹全局,推进文化功能区建设,塑造以长城文化为重点的文化标识和典型代表。盘活武威文化资源,激发文化活力,突出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差异性、典型性,因地制宜培育建设彰显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的优质项目,发挥各级各类新闻媒体的作用,广泛宣传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加强长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关注、热爱、保护长城的共识,为建设武威文化旅游名市,全力打造生态文明、社会文明、美丽宜居、人民幸福的和谐新武威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汉]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十三·大宛列传第六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1959:3170.

[2]新华社记者.集中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志,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这样建[N].新华每日电讯,2021-10-28(006).

[3]李婷,王斯敏,蒋新军,成亚倩,焦德武.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怎么建[N].光明日报,2019-10-09(007).

[4]王峰,王华,史千云,吴晟.山丹汉明长城的文化价值与旅游开发思路研究[J].旅游与摄影,2022(08):36-41.

作者简介:

徐国军(1981—),男,汉族,甘肃武威人。文博助理馆员,研究方向:长城保护及长城文化。

猜你喜欢

武威开发利用保护
重任在肩
永不褪色的武威汉简
“三套车”:武威人的骄傲
武威所出西夏买地券再探
审计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审计成果利用探析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天台县忍冬科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及开发利用
云南食用花卉开发利用浅析
档案的开发利用在供电公司全面管理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