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纸质期刊融合发展的困惑及策略

2023-08-13吴锡微

科学咨询 2023年11期
关键词:纸质期刊数字化

吴锡微

(科学咨询杂志社,重庆 400067)

一、传统纸质期刊融合发展的背景和意义

(一)传统纸质期刊融合发展的背景

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点对面”的传播格局被打破,一台电脑、一部手机就可以完成信息的发布。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31日,我国的网民数量为6.49亿人,手机网民数为5.57亿人[1]。截至2022年12月31日,我国的网民数量为10.67亿人,手机网民数为10.65亿人[2]。八年时间,我国的网民数量和手机网民数几乎是翻倍地增长,普及率非常高。由此可见,传统纸质期刊的读者群将面临缩小的风险,其出版模式显然已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传统纸质期刊将目光投向了融合发展,迫切希望能借助新的技术和载体来开辟新的传播路径,形成新的传播模式,以提升自己的行业影响力。

(二)传统纸质期刊融合发展的意义

传统纸质期刊借助融合发展能改变过去单线条的传播模式,将自己的优势资源通过新的技术和渠道呈现在读者面前,以迎合网民或手机网民新的阅读方式和习惯。对于传统纸质期刊而言,融合发展是他们顺应市场变化、把握行业发展脉搏的必然选择。期刊的发展和传播将与互联网紧密相连,与信息使用者实现共同提升。相反,传统纸质期刊的转型升级也丰富了刊媒融合发展的形式,从而真正助推融媒体时代的到来,让我们的媒体发展更加多元化、特色化。

二、传统纸质期刊融合发展过程中的困惑

融合发展是这些年出版业的一个热门话题,不少纸质期刊也陆陆续续地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但整体发展的水平还不高,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差距,与数字技术迅猛发展的要求仍不相适应,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科技文化的需求仍存在距离。我们不难发现,传统纸质期刊在融合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困惑。

(一)资金不足,投入有限

据统计,在我国4 931种科技期刊中,4 781种填报了新媒体投入总额相关数据,其中3 400种没有新媒体投入,占到了71.11%。年新媒体投入在2万元(不含)以下的期刊有686种,占有新媒体投入期刊总数的49.67%;年新媒体投入在10万元及以上的期刊有153种,占11.08%;新媒体收入在10万元及以上的期刊有92种,占26.21%。众所周知,适度的投资力度是促进期刊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传统纸质期刊的投资来源主要包括财政拨款、企业自筹资金和各类基金。通常而言,财政资金具有多点分散的特点,会通过多个渠道去下发,而主导这些资金的部门较多,且各有各的侧重点,加上整笔资金的体量并不是很大,这就难以支持出版行业去研发新型技术,从而无法形成竞争力[3]。同时,资金投入的不足导致期刊不能形成融合发展的源动力,更无法孵化出相关的数字产品。有一些期刊在刚开始投入时比较可观,但由于内容和运营的问题,回报率很低,这也是期刊无法持续投入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数字化传播渠道单一

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视频号、哔哩哔哩、抖音……如今的传播渠道可谓多种多样,非常丰富,但很多纸质期刊只有其中一两种,甚至一种都没有,显得非常单一。据2020年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中的数据显示,在4 958种科技期刊中,有新媒体应用的有2 626种期刊,占50.2%,且网站年度点击量多在1万次以下,超过1 000万次及以上的仅28家。可见,新媒体的传播力量未能深度开发和利用。目前来看,这些平台的存在仅仅只发挥了呈现纸质刊数字化内容的功能,而未真正作为一个独立媒体平台体现它传播和交互的价值。同时,平台与平台间缺乏关联,未能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全媒体格局。一方面,很多传统纸质期刊缺少对融合发展的全面认识和深度思考,未能有效结合纸质刊的优势,借助新的技术和平台制定全面综合的发展策略;另一方面,很多传统纸质期刊在融合发展的路上缺乏危机意识,满足于现有纸质刊的运营模式,即使打造了数字化平台,也只是做到了形似,而不是深度挖掘和有效利用。

(三)缺乏专业人才和运营人才

据统计,全国4 261家出版单位(4 892条有效数据),没有新媒体工作人员的期刊有3 386种,占到了69.81%。融合发展是期刊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但如果没有具备数字化思维且拥有数字化信息和碎片化知识加工能力的编辑人员,那就无法支撑期刊的数字化发展。很多传统纸质期刊都存在这样的情况,有了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但没有专门的人才对期刊的信息做数字化处理,更不能完成不同终端的信息制式以及多媒体信息的加工。这就导致期刊的数字化平台不能真正发挥用武之地,不能真正体现它的传播优势,就无法提升期刊的影响力,为期刊增加收益。可见,融合发展的推进落实归根到底还是要有专业技术人员的制作以及运营人才的推广,否则一切都将是空谈。

三、传统纸质期刊融合发展的策略

(一)抓住政策红利,加大资金投入

2021年6月,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印发的《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加快融合发展,推动数字化转型,探索网络优先出版、数据出版、增强出版、全媒体出版等新型出版模式,引导学术期刊适应移动化、智能化发展方向[4]。2021年12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的《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提出要整合重组期刊资源,形成期刊出版集群和集团,建设世界一流期刊人才队伍,完善评价体系[5]。2022年4月1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使出版融合发展的政策体系更加完善,以推进内容创新、技术创新、人才创新、机制创新,形成出版融合发展的全新格局[6]。

政策的持续推进一方面为期刊人指明了期刊未来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也为期刊的融合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我们要牢牢抓住政策红利,在政策的指引下规划全局,寻求突破和发展。首当其冲就是要加大资金投入。数据是期刊融合发展的重要资源,也是数字出版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对数据的获取需要借助新技术,除了掌握这些基础的新技术外,我们还可以增加一些研究投入,真正开发一些专利技术,提升自己对融合发展的引领能力。大多数期刊都可以通过“外引内调”的方式来进行融合发展。“外引”是指期刊结合自己的办刊优势和发展目标争取一些专项资金,用于专项开发某个数字化研究或某项数字化的发展;“内调”是指期刊本身主动调高在数字化领域的投入比例。因期刊自投的金额有限,我们在投入上一定要在充分调研、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作出决策,以求能提高资金使用率。像APP和微信公众号在经济效益方面就有着天壤之别,APP需要以雄厚的资金为基础,其版块特别多,当然其收入也是多元化的。微信公众号除了编辑出版相关内容需要耗费一定成本外,花费在平台上的资金是十分有限的,即使进行后台开发,成本也是远远小于APP的。因此,期刊在加大投入时,要力求“狠、精、准”,切勿“多、宽、散”。

(二)树立深度融合观念,助推“出版+”的全域融合

在网络通信高度发达的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电子化、快速化、具体化、碎片化等特点。传统纸刊单一的传播方式将无法满足人们多元化的需求。因此,树立深度融合的发展观念是顺应时代瞬息万变特点的必然要求。

首先是数字化观念的转变。一方面,无论是做期刊、搞活动,还是拓展新的媒体形态,都要借助数字化的手段来实现,尤其要关注新技术成果在出版领域的应用,如在数据库实现网络优先出版,以解决期刊时效性的短板问题;另一方面,数字化的发展模式不可能只依靠一个载体,肯定是集专业性、个性化、集群化于一体的。

其次是深度融合的思维模式。传播媒体对内容的呈现不再单一化,可以是几种方式共同完成,除了有文字的描述,还可以有图表展示,甚至是视频链接。受众也不再只处于被动接收的位置,他们可以在传播前、传播后与期刊工作者进行交流,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意见。

最后是全媒体出版格局的打造。我们可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微网站、视频号、哔哩哔哩、抖音等多元媒介的组合,再借助用户画像、大数据分析等方式,紧紧抓住新时代不同受众的阅读习惯,配以图文、语音、视频等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渠道进行传播,以真正实现“出版+”的全域融合。

(三)坚持内容为王,精准定位

不管是传统纸质期刊,还是新型媒体平台,出版单位的责任从未改变过,其刊登发行的内容是否兼具了政治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是衡量其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媒体单位要提高自身的政治站位,始终与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保持一致,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增强文化自信,助力建设文化强国。无论大环境如何变化,纸质期刊首先要精准定位,发挥自己的优势。就时效性而言,期刊比不上报纸、网络,其发表的内容不是短平快的信息,而是有一定深度的文章,或是针对特定领域的一项研究,或是对相关内容的探索,抑或对某一事件的连续报道。纸质期刊应将自己深度报道的特色发挥到极致,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求,在思想和知识方面为广大读者提供营养,尤其注重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优质内容,源源不断地为读者提供高质量著作,如专题策划、系列报道、深度剖析等。当然,内容呈现的载体可以是多元化的,并尽量体现融合发展的理念。编辑借助新兴技术成果,使文化产品彻底脱胎换骨,辅以视频讲解、专家解说等形式,从而牢牢吸引住读者,不断扩大受众数量,提升期刊影响力。

为了迎合信息时代读者的阅读习惯,编辑也可大胆创新,设计一些论文碎片化视听阅读,内容可结合期刊的定位,选取一些行业的热点话题、前沿科技等,从而提升期刊的知识服务水平。

(四)借助新技术和平台,打造新的传播模式

信息技术的融入彻底改变了期刊的发展环境。传统纸质期刊不能满足于现状、停留于当下,而应顺应行业发展趋势,积极加入到转型升级的队伍中来,主动探索,寻求突破。纸质期刊要结合现有的资源和发展目标,主动拥抱新技术,借助流量平台在融合发展方面做深入思考。首先,期刊要创新发展思维。互联网技术可以为期刊开辟新的传播路径,这就为期刊用新的方式吸引忠实读者提供了可能。借助互联网技术,传统纸质期刊能改原来“输出—接收”单项传播的模式为“输出—接收—反馈”的新型传播模式。这将有助于期刊更好地了解读者的需求和兴趣,从而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分析,为读者量身定制相关特色文化产品。其次,期刊要借助新技术积极开发产品。像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就为出版和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动力,VR专题报道、VR文化体验和VR教学培训等应用在内容制作及展现形式方面较以往更丰富。2020年初,央视网利用VR技术全力开展疫情防控报道,先后推出《建雷神山医院看中国速度》《有一种胜利叫“关门大吉”》《这个春天,在荆楚大地播种希望》等20余篇VR全景新闻[7]。期刊也可利用一些平台,如OSID,对论文内容实现语音、图片和视频的转化。最后,传统纸质期刊要探索智慧出版的模式。期刊可借助中国知网进行网络优先出版,探索“先传后编”和“边编边传”的全新模式,以增强学术论文的时效性。期刊还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对出版流程、受众群体、市场版块等进行智能化分析,作出更科学、更符合实际的决策,助推杂志社的转型发展。

(五)培养具备数字化传播能力的专业人才

现如今,数字信息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期刊要发展,就不能再依靠传统的传播方式,而应大力发展数字化传播。这就对期刊编辑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具备良好的数字化信息加工能力。为了满足读者深度阅读和快速浏览的双重需求,编辑需要做相应的处理。对于前者,编辑需要制作单篇论文的电子版;对于后者,编辑就需对论文进行拆解,以观点、过程、方法、效果等进行重新排版,再根据用户画像,向相应读者推送其最关注的内容。为了适应期刊融合发展的需要,编辑只有掌握微视频的制作、编辑技能,具备一定的专题策划能力,才能更好地把期刊的重要内容以立体化、多元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真正受到读者的青睐。在数字化时代,编辑还应具备一定的运营能力。比如微信公众号,编辑如何提升平台的点击量,增加粉丝数量,从而获取关注呢?这就是编辑需要思考和策划的内容,可以推送优秀文章,可以组织直播,也可以组织活动……一个成功的平台一定是编辑精心策划和不断努力的成果。

四、结束语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对传统纸质期刊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是新的发展机遇。如何结合新技术、借助新平台,结合期刊的优势做好策划,改变传播方式是未来所有期刊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其中,深度融合发展将成为期刊的必行之路。编辑要通过融合来立体呈现精品内容,通过融合来拓宽信息传递的路径,通过融合来加强期刊与受众的互动,最终形成新的期刊发展模式,实现知识服务水平的提升,提升行业影响力。

猜你喜欢

纸质期刊数字化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期刊问答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数字化制胜
纸质书与《北京是个好地方》
纸质读物的困境与出路
独立书店浪漫的纸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