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本土红色资源的历史底蕴探究党史教育“进课堂”的必然性

2023-08-13印敏惠匡赛娥

科学咨询 2023年11期
关键词:常德党史红色

印敏惠,匡赛娥

(常德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常德 415000)

红色资源是提升党史教育实效性、针对性、鲜活性的不可再生素材。常德本土红色资源内涵丰富,学校将其进行精准开发,助力课堂教学,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党史观。

一、常德本土红色资源的区段、时段及学阶的深度挖掘

充分发挥本地红色文化遗产与战略资源的育人价值,对于提升社会影响和时代价值、促进本地教育守正创新、推进本土资源赋能党史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一)本土红色资源挖掘的前置性积累

红色资源兼具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特征,红色资源具有政治性和人民性两大基本要素,它是党的自我革命的生动教材,是立德树人的优质资源和斗争精神的有效载体[1]。常德本土红色资源丰富,自2020年9月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两室两团”成立以来,以思政教师为代表的“教授宣讲团”深入基层、下到社区、走进革命老区,每学期开展了10次左右的宣讲。在此基础上,2021年3月,为庆祝建党100周年,由学院负责统筹、思政教师负责策划实施,常德职业技术学院组建了以学生为代表的“红色宣讲团”,在常德的三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宣讲服务,并在2022年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建团100周年之际,又进行深入拓展,把“红色宣讲团”拓展为百人宣讲团。笔者对近两年开展的宣讲工作进行了分析,并按照区段、时段及学阶对常德本土红色资源进行了归纳与整理,发现其红色资源历史底蕴深厚、育人价值深远,为党史教育“进课堂”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基于区段与时段的本土红色资源梳理

由于面向“进课堂”的层次不同,笔者将常德本土红色资源从横向的角度进行挖掘,整理为城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资源、各区有代表性的红色资源、各县有影响力的红色素材三类,并对三类横向资源按照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时期进行纵向分类,如革命时期常德城区白马湖、高山街、东门、北门等地抗战碉堡,改革开放时期石门县扶贫楷模王新法等。在此基础上,笔者再根据各学年段的学情,精选素材进入课堂,提升资源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笔者通过文献资源整理、采访当地民众、查询地方党史志等方式,将红色资源整理成册,引进课堂。

(三)基于学阶的本土红色资源精准分析

笔者根据整理成册的资源素材,结合学情分析,遴选出本土红色资源“进课堂”的具体运用案例。以医疗大专2101班为例,该班共有学生43人,笔者从其生源地、知识、能力、素质等几个维度进行剖析。在知识基础层面,学生对本土红色资源中的主要人或事有基本了解,但缺乏深入理解。因此,学校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联系纽带——赵必振研究会研究基地。在认知能力上,学生对红色资源中所秉承的红色精神、红色文化如何创新性运用及创造性转化缺少思考,学校则以故居开发、纪念碑(墙)修筑等作为联系纽带——林伯渠故居、贺锦斋烈士纪念碑、常德诗墙等。在素质养成上,学生扎根基层的情怀不深,服务革命老区的意志不强,学校则以坚定理想信念、信仰人物为联系纽带——红色湘女帅孟奇。

通过对以上素材进行整理,笔者结合该班学生学习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的学习任务、学习要求及学情,提炼出在本班所适用的本土红色资源。与毛泽东思想相对接的素材有:赵必振研究会研究基地、贺锦斋烈士纪念碑、鼎城文甲起义策源地、林伯渠故居、王尔琢塑像、蔡家岗乡村企业发展典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相对接的素材有:常德抗洪纪念碑、帅孟奇故居、临澧丁玲故居、临澧博物馆、石门烈士陵园、一生扎根农田奉献基层的刘更另。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对接的素材有:陈昌厚建立的常德农民协会、常德诗墙、“舍己救人爱民模范”梅雄、党的好干部刘春樵、扶贫楷模王新法、文甲起义策源地枫林口村。

笔者整理了本土红色资源,从而形成以生源地为红色资源“进课堂”的整体要素,以“革命—建设—改革”的时期为主线,以“故居—纪念碑(墙)—基地—人物”为主要载体,以培育“知识—能力—素质”为目标的本土红色资源遴选库。

二、红色精神助力主导、主体及地导育人“共同体”搭建

笔者将梳理出来的红色资源与“常德史志”进行对接,将“沅澧英杰”和“常德故事”栏目中的红色资源引进课堂,为后续在线课程建设及“一例贯穿到底”的纵向拓展教学提供素材。学校要使线上线下混合、课堂内外融合、师生与党务专干结合,建立起本土红色资源在党史教育“进课堂”中的育人“共同体”。

(一)思政教师在本土红色资源的梳理与分析中发挥主导作用

思政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从来源来看,思政教师对本土红色资源的基本分布、人文习俗、历史沿革有基本了解;从专业来看,中共党史、科学社会主义、国际关系等专业的思政教师占90%以上,他们比较熟悉本专业的教育教学规律,有较深厚的基础功底和丰富的知识;从作用来看,思政教师与院团委、学生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基层社区等携手,在各项实践中肩负起培育大学生的责任。

基于此,思政教师在党史教育“进课堂”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具体表现为对零散的红色资源进行归类,对所授教学对象开展学情分析,与基地和社区拟订共同挖掘红色资源的权、责、义的协议,梳理挖掘后的各项资源成果,在课堂内结合教学知识点运用本土红色资源进行知识解析,引导学生阅读与课程相关的原著原文,组织学生观看相应的历史影像资料,邀请老红军战士及其家属后代深入课堂讲解革命故事。此外,思政教师还可以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参观革命遗址、纪念展览馆等,多措并举让思政课活起来,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2]。思政教师要将资源使用情况整理成册,对“进课堂”效果进行调研及情况反馈,并根据反馈适时调整教学策略。

(二)学生在本土红色资源的运用及转化中发挥主体作用

学生的主体作用更是在各个方面得以彰显。首先,经过实践检验的教育学理论阐释了学生在教学中不仅是“教”的客体,更是“学”的主体。教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内生源动力,才能真正使学生实现学有所获且外化于行的目标。其次,本土红色资源的属性决定了红色资源具有较强的历史性,其真实情景性创设具有不可回溯性。对于新时代的大学生而言,存在“近”与“今”的时代差,仅仅靠教师的理论讲授不足以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应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在教师及党务专干的引导下进行创新性开发。最后,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习惯的影响。在调研中,笔者发现高职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强,他们喜欢小组合作性学习方式,愿意走出课堂进行户外实践活动,在户外活动中去探索新的知识。

基于此,学生在引进本土红色资源中起着重要的主体作用,具体表现为发现红色资源中的挖掘点、参与对红色资源的创新性开发、给群众讲解文物史料、与群众一起进行情景模拟。学生还可以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基地开展服务性合作,在新时代传承红色精神,例如,农经专业学生在基地完成美丽乡村的产业作业、医学系与革命老区签订志愿服务协议、学生提供免费医疗诊治服务等。

(三)党务专干在本土红色资源的挖掘及创新中发挥地导作用

鉴于思政教师在红色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实践性偏弱的情况,学校应充分利用思政教师理论基础扎实的特点,以及本土红色资源所在地的党务专干有较强实践性的特点,两相结合,共同开创多师型党史教育“进课堂”的教学局面。

党务专干的地导作用在党史教育“进课堂”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首先,是由其身份的特殊性决定的。党务专干在本土红色资源的开发中对地缘、人脉、习俗、当地百姓的需求都比较熟悉,有利于推动资源有效开发和使用。其次,是由其知识的内生性决定的。学校要发挥红色文化专家的作用,让其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让其以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对红色文化的精深研究为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实践提供咨询和指导[3]。红色文化专家的知识不仅来自理论,而且来自实践,红色文化专家能把精神传承、产业发展、休闲养生、爱国教育等融合推进,实现本土红色资源在经济效益、文化效益与育人价值方面的多维发展。党务专干发挥育人中的地导作用也是其承担使命的体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我们要把红色资源作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而这一使命的重要承担者就是本土红色资源中的党务专干等党务工作者们。

基于此,党务专干可以在本土红色资源的党史教育“进课堂”中担任地导教师,具体表现为辅助思政教师开展教学,师生共同挖掘红色资源的社会效益,创新红色资源的利用形式,负责培育红色宣讲团成员,为“行走课堂”开辟新的路线,提供党史教育“进课堂”相应的教学资源,为调研提供参考对象、地点和调研聚焦点等。

总之,红色资源就是一座历史的丰碑,其内容的红色精神特质与其多师主体的深度开发与挖掘决定了本土红色资源在党史教育“进课堂”中的不可替代作用,决定了党史教育“进课堂”是立德树人的必然选择。

三、本土红色资源“进课堂”的价值与效益分析

本土红色资源的历史底蕴决定了其在党史教育中的育人重要地位,学校应将其作为党史教育“进课堂”的重要素材进行开发与利用。

(一)促进课堂教学素材高效利用

分析红色资源在党史教育“进课堂”中的应用策略研究,则首先应分析其引进的必然性。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路径、应用是其本体论的“形”,而将红色资源引进课堂的策略(包括策略调整)则是本体论的“质”。学校只有将其“形”与“质”有效精准对准,才能解决目前在党史教育教学中对红色资源“拿来主义”进课堂的体系性缺失问题,以及在校期间思政课堂党史教育的可持续性问题。

学校对本土红色资源在党史教育“进课堂”中进行应用策略分析,掌握红色资源的体系化、赋能性、统一性,有助于加快推进本土红色资源从课堂教学中的零散性、碎片化运用到整体性、逻辑性运用的转变,涵养本土资源服务于本地高校的立德树人任务。学校要优化不同区段、时段及学阶的本土红色资源库,针对不同阶位学生的学习环境、学习特点、学习需求的差异,建设精准识别的红色资源素材,推进党史教育个性化“工艺”,同时也为推行分众化课堂教学提供数据支撑。学校将本土红色资源以“党史课课讲”或“历史上的今天”等形式引进,深挖本土红色资源融入党史学习教育“进课堂”的路径,有利于深化思政课程群建设,丰富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程群建设中“四史”之“党史”入课堂的教学策略的理论宝库。

(二)构建“大思政”育人共同体

认识本土红色资源在党史教育“进课堂”中的必然性,既是深挖本土红色资源为教学所用的必要,也是思政教学改革创新的必要。学校要扩大“大思政”教师队伍,在优化党政干部、干事与思政教师及专业教师队伍中形成“思政课教师+”的“大思政”教师共同体,扩宽思政课堂多师“同质异构”的广度、深度及宽度,既解决目前党史课堂师资不足的问题,又解决原来师生同台模式在本土红色资源运用中知识涵盖性、深入度、拓展面等挖掘不够的问题,从而形成与本地红色资源相对接的线下党政研究员、党政工作者人才库。学校要开发线上专家、学者等教师“朋友圈”,形成宽领域、多层次、立体性的教师共同体架构,实现校内外全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大思政”教师共同体遵循了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的党史学科要求,增强了“大思政”队伍储备,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之外,增加本地党史研究员的“地导”教学,推进思政教师信息库和党史研究员信息库的融合。学校建立“大思政”教师共同体能为本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做好师资准备,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精准化施策。

猜你喜欢

常德党史红色
第一次学党史
红色是什么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扶琴》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钢琴组曲印象常德
《清溪雅集》
红色在哪里?
美丽常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