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米大豆间作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2023-08-11刘福明山东省单县蔡堂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山东菏泽274325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23年8期
关键词:单作间作单株

●刘福明 (山东省单县蔡堂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 山东 菏泽 274325)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耕地面积日渐减少,需要对土地及光热资源充分利用,增加单位面积作物产量及种植经济效益[1]。在集约化生产过程中,间套作是一种典型的种植方式,在养分资源利用方面具备显著优势。在山东菏泽,玉米大豆间作最具代表性,可实现优势互补、增产增效。为探究山东菏泽适宜的玉米大豆种植模式,笔者以“菏豆13”大豆品种、“郑单985”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比较了不同种植模式下玉米、大豆产量及经济效益,以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基地位于山东省菏泽市单县,当地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3.9℃,无霜期为206 d,年平均降水量为737.1 mm。试验地地势平坦、地理良好、排灌便利,土壤为黏质土壤。种植地块前茬作物为小麦,产量为9000 kg/hm2。

1.2 试验材料

试验用大豆品种为“菏豆13”,试验用玉米品种为“郑单985”。

1.3 试验设计

本试验共设置7个处理,含2个对照处理,具体设计见表1。每个处理重复3次,共设置21个试验小区,单作处理各试验小区分别播种9行,间作处理各试验小区分别播种5个种植带。

表1 各处理具体情况

1.4 栽培管理

2021年6月10日对种植地块旋耕灭茬,并施入500 kg/hm2三元复合肥(15∶15∶15)作为底肥;6月12日进行人工开沟并播种;6月28日对玉米以及大豆进行间苗以及定苗处理;7月23日,对玉米追施600 kg/hm2三元复合肥(30∶5∶5),大豆不追肥;7月1日及7月27日各进行1次中耕除草;9月27日收获大豆,9月28日收获玉米。

1.5 测量指标及方法

收获各个试验小区内玉米及大豆,并计算产量。统计玉米结实性、穗粒数及千粒重等,统计大豆有效分枝数、结荚数、单株籽粒数及百粒重等。

1.6 数据处理及分析

利用Excel 2010软件及SPSS 19.0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及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玉米大豆间作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不同处理玉米产量指标,见表2。

表2 不同处理玉米产量指标

由表2可知,不同处理玉米穗粗、秃尖长、千粒重不存在显著差异,表明玉米大豆间作对玉米穗粗、秃尖长及千粒重影响不显著。各间作模式与单作模式下玉米穗大无显著差异,但是T1处理、T2处理玉米穗长显著大于T4处理及T5处理;从穗粒数来看,除T5处理穗粒数与CK1差异显著外,其余处理均与CK1穗粒数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处理玉米产量由高到低依次为T1处理、CK1、T2处理、T3处理、T4处理、T5处理。表明T1处理可显著提升玉米产量,其余各处理玉米产量均低于单作处理,同时随着大豆行数的增加,玉米产量呈降低趋势。

2.2 玉米大豆间作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不同处理大豆产量指标,见表3。

表3 不同处理大豆产量指标

由表3可知,不同处理大豆有效分枝数、单株结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单株粒重、产量均存在显著差异。间作模式下大豆有效分枝数、单株结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单株粒重、产量各指标均低于单作大豆处理,T4处理、T5处理与CK2百粒重无显著差异,其余处理各项指标均与CK2差异显著。表明间作模式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豆的产量性状。随着大豆行数的增加,大豆各产量性状指标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

2.3 玉米大豆间作对种植经济效益的影响

不同处理玉米大豆种植经济效益,见表4。

表4 不同处理玉米大豆种植经济效益

由表4可知,各间作处理种植经济效益均明显高于单作处理,表明玉米大豆间作可有效提升种植经济效益,其中以T1处理种植经济效益为最高,T2处理次之。

3 讨论与结论

本研究发现,相较于玉米单作或者大豆单作,玉米与大豆间作可有效提升种植经济效益,这与王静等[2]的研究结果一致。其中2行玉米与2行大豆间作总产量及种植经济效益最高,2行玉米与3行大豆间作总产量及种植经济效益次之。为缓解玉米与大豆的争地矛盾,建议单县玉米、大豆主产区在条件允许时,尽可能扩大玉米与大豆间作的种植面积,采取2行玉米与2行大豆间作模式,增加大豆玉米产量,提升种植经济效益。

猜你喜欢

单作间作单株
不同间作模式对山苍子光合特性及其栽培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影响
间作对澳洲坚果牛大力根茎叶和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无为市太平山枫香树不同单株叶片性状多样性分析
核桃柴胡间作技术
间作大葱对桔梗根系分泌物的影响
甘蔗花生间作对红壤有效磷、pH值的影响
种植密度与行距对秋闲田饲用甜高粱单株生产力的影响
农林复合对近地面微气候环境的影响
湖南速生、中生、慢生阔叶树组单株生长模型构建
枣棉间作系统光合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