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专融合”视域下应用型高校传感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2023-08-10梁梦凡王绪梅

科教导刊 2023年7期
关键词:通识教育应用型

梁梦凡 王绪梅

摘要 文章结合目前通专融合的背景和要求,分析了当前通专融合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在传感与检测技术课程中进行通专融合教学改革实践,提出“会思考、会学习、会沟通、会动手、会生活”的通识教育目标;以学生的收获与成长为出发点,构建了“4P”探究式通专融合教学模式;以实际工程问题和主要生活现象为切入点,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开展“课前导学―课中互学―课后延学―课外实践”线上线下全方位的教学活动,同时制订能力考核量表进行考核,方便师生清楚目标达成情况和进一步改进方向。

关键词 通识教育;通专融合;应用型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3.7.044

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识教育致力于培养具有健全人格、人文情怀、科学精神及社会责任感的人。专业教育以社会分工为前提,重视培养某一领域的专门技术人才。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实施“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制度”[1]。《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强调“推动高校分类发展,引导各类高校发挥办学优势,在不同领域各展所长,建设优势特色专业,提高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形成全局性改革成果。”这些政策为应用型高校通专融合的实施指明了方向,即通过分层分类培养,推动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才能形成育人合力,共同作用于学生的成长,有效引导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2]。本文以武汉华夏理工学院传感与检测技术课程为例,介绍通专融合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1“通专融合”实施现状问题

1.1通专融合课程体系设计不合理

当前许多高校推行通专融合,在课程模块比例的分配上,采用压缩专业课程总体学时、提高通识课程比例的做法,造成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学时分配不合理。在课程知识内容上,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相互独立,缺乏有效融合。

1.2通专融合教学实施受众不够全面

小组活动是多数教师在实施通专融合时采用的方式,能有效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表达能力[3]。但是在分组活动中,往往存在组长包揽一切,组员“事不关己”的情况,大部分同学没有得到有效锻炼。且不同课程的分组和课后任务不同,学生在不同的组中来回切换完成不同的任务,给学习带来较重的负担。

1.3通专融合教学效果评价方式单一

在现行的教学中,以纸笔方式完成试卷或论文仍然是主要的考核方式,对学习过程中阶段性能力培养成效缺乏有效的跟踪,难以准确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课程的考核结果只能作为教师下一阶段教学改革的参考,不能为当期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发展和改进方向提供建议。

2顶层设计明确通识教育目标

作为应用型高校,武汉华夏理工学院设立通识教育的总体目标是以“健全学生人格”为中心,使学生具备基本的人文社会素养、自然科学素养,培养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组织协调与团队合作能力、创新思维与批判性思辨能力、终身探究与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未来的发展中,会思考、会学习、会沟通、会动手、会生活(简称“五会”)。学校明确要求各专业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程实际,将“五会”能力培养融入课程教学目标,加强课程教学设计,实施课程思政,注重育人载体、案例的开发与设计,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此举从全局的角度,为有效实施通专融合指引了明确的方向。

“传感与检测技术”是该校首批进行通专融合教学改革试点的课程,涉及数学、物理、电子信息等多门学科,主要研究信号检测过程中传感器结构类型、测量系统和误差处理等,在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起承上启下的桥梁和纽带作用[4]。围绕学校通识教育“五会”目标,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

3通专融合教学改革实施举措

3.1创建“4P”探究式通专融合教学模式

课程从学生的收获与成长为出发点,研究适合于课程教学的“道法术器”,探索并实践了“4P”探究式教学模式,即“Problem―Performer―Partner―Point”(图1)。

Problem(问题):课程以学生为中心,以解决实际生活或工程中的问题为“道”,激发好奇心,启发学生思考,探寻解决方法,培养学生会思考、会学习的能力。

Performer(角色):仿照工程实际,以角色分工落实解决问题的“法”,将组员角色划分为组长、分享员、监督员、评论员等,其中如组长负责项目策划组织,分享员负责资料整理与输出,监督员负责考勤、流程监管,评论员负责审查点评。以此来培养学生会沟通、会动手的能力。

Partner(伙伴):以朋伴学习为“术”,开展多样化的小组活动,如1人主讲、2人结对、4人讨论、组间竞争等方式,同时开展组内和组间自评与互评,促进组内及组外成员间沟通交流,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Point(积分):以线上线下工具为“器”,通过线上抢答、投票、讨论、线下举手答题、点评、盖章等获得学习积分,活跃课堂氛围,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获得学习成就感。

3.2以问题为导向重构课程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是学习的对象,要考虑让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掌握一些解決社会问题的基本技能。传感与检测技术课程从家国情怀、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三种维度构建思政元素体系,以实际工程问题和主要生活现象为切入点,在专业教育中融入通识教育,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如体重秤如何测量体重、安检仪如何检测金属、儿童玩具一拍就亮的原理是什么等,将专业知识和实际问题串联起来,使学生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的学习和研究方法,探寻科技发展对国计民生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3课内外不断线教学活动设计

课程开展“课前导学―课中互学―课后延学―课外实践”线上线下全方位的教学活动,增加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感,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让不同性格、不同能力的同学都有机会展示自己,进一步扩大了课程教学的受众面。

课前导学。根据授课学生思维活跃度、学习能力情况等划分小组,在不同周期内(通常1个周期为1―2个教学周),组员轮流担任不同角色分工,如组长、分享员、评论员、督查员等,根据周期主题查阅、整理资料,引入传感器最新进展、科技故事、参数分析、知识点小结等专题案例,通过不同角色的体验完成课前导学活动。

课中互学。采用“每课一问”,以问题为导向,各小组对整理的资料进行整理输出,按照“全员翻转+小老师”交替方式进行,“全员翻转”即全班各小组按角色分工在同一时间内完成组内讨论,“小老师”即由一个小组为代表向全班同学进行讲解分享,实现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消化;在明确当节课教学目标后进行课堂前测,了解学生学习兴趣和先备知识;采用小组竞争、印章奖励等多种互动方式开展参与式学习,结合传感器的实际应用案例、科学家故事、科学的逻辑和思维方法辅助讲解,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也强化语言表达和沟通协作等能力的培养。

课后延学。以解决传感器在生活中实际的和关联的问题为切入点,设计线上线下测试题、笔记、话题讨论等作业,进行思维训练和学习方法引导,督促学生及时消化、巩固课堂所学,将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明白学有所用。

课外实践。结合专业知识,加强课外学科竞赛和产学研项目指导,如指导学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电子设计竞赛、机器人大赛等,同时将教师参与的产学研项目引入教学,吸纳学生加入产学研工作室进行项目学习,了解专业技术前沿,开阔学生视野,在应用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3.4多元化考核促进教学持续改进

课程学业成绩上采用终结性考核和过程考核两种方式,过程性考核包含课堂表现、测验、作业、小组讨论、实验等内容的完成情况,其中作业、小组讨论和实验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和协作精神。终结性考试采用试卷或课程论文的方式,督促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做好复习总结,从而形成良好的重教重学氛围。

此外,课程针对通识教育“五会”能力制订考核量表,师生根据量表内容在日常学习和教学中,分别从个人角度、合作者角度、竞争对手角度、教师角度等进行打分,最终为每位学生生成能力雷达图,直观展现学生能力养成情况。在开课初期、教学中及学期末开展阶段性问卷调查和考核,了解教学实施的前情、过程和效果,并进行适时总结,有利于观察能力成长路径,让师生清楚目标达成情况和进一步改进方向。

4结语

应用型本科教育对于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要以及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5]。武汉华夏理工学院近几年积极推行通专融合教学改革,倡导教师积极创新教学方法,通过多种举措培养学生成长为社会需要的具备健全人格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传感与检测技术”课程在课程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考核等方面做了大量改革创新,有效促进了通专融合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信息學科三融合双闭环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2020754);武汉华夏理工学院教学研究项目“以学生为中心的‘互联网+教育’教学模式实践研究”(2211);武汉华夏理工学院通专融合教学改革试点立项课程“传感与检测技术”。

参考文献

[1]柏蓉,巴志新.应用型本科高校通专融合的路径研究[J].高教学刊, 2021,7(30):46-49.

[2]李均,吴秋怡.大学通专融合:缘起、模式与策略[J].江苏高教, 2022,259(9):41-48.

[3]刘美凤,刘文辉.能力分组教学何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3,35(1):37-48.

[4]郑春娇.基于OBE理念的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2,387(11):88-90.

[5]章昊,邱百爽,张颖等.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通专融合路径探索研究[J].科教导刊,2022(28):77-79.

猜你喜欢

通识教育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应用型本科ESP教学改革探究——以CBI为依托
通识教育背景下行政文秘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作用探析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务管理及对策分析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