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施本科生全程导师制 实现高校师生关系新面向

2023-08-10张艳丽李姝丽杨森林张运良

科教导刊 2023年7期
关键词:师生关系

张艳丽 李姝丽 杨森林 张运良

摘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高校师生关系异化,逐渐疏远化、刻板化、工具化和功利化,偏离了大学之道和全人教育。通过推行本科生全程导师制,融合贯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基于“一会二坊三沙龙”搭建师生发展共同体,实现师生关系新面向,激发师生双方主体性,实现高校培养全人和高素质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师生关系;师生共同体;一会二坊三沙龙

中图分类号:G456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3.7.028

1高校师生关系异化:实现师生关系新面向的背景

教师和学生是高校教育的两大主体,二者的关系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关系,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大学本科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时代,高校教育实践过程中师生关系面临以下突出问题:一是师生心理关系的疏远化和教育关系的刻板化,生师比的超标使得课堂教学多为大班化教学,师生之间课堂交流不充分,课外交流缺乏制度性的约束;教育过程中师生关系表现为单向的知識灌输过程,教学内容僵化,教学方式教条,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实现教学相长。二是师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工具化和功利化[1],自近代以来,教育社会化和市场化的弊端涌现,同时受西方主客二分的认识论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的教育哲学由传统的“天人合一”转变成“主客二分”,传统文化对师生关系的约束力逐渐被瓦解,“主客二分”视野中的“主体”以“自我”为中心,把其他人和物都当成实现自我目标的手段和工具,使当代师生关系沦为“功能性师生关系”:教师无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把学生当成物化的客体,把师生人际交往关系降为人与物的关系,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扮演的是人生关系的训练角色,而不是富有尊严和价值的完整性主体塑造。总之,过分强调教育的工具性意义,忽视教育“人的全面发展”目的性价值,会使教育教学过程只能是一种片面的知识构建行为。功利化的师生关系让道德上的善和精神上的引领不再是教育追寻的主旨,教育沦为追逐利益诉求的工具性活动[2]。

2回归大学之道实施全人教育:打造师生发展共同体

中西方教育思想均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之教育,不仅要求学生在知识能力上有所进步,而且在道德、品格、情操方面有所发展。“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蔡元培先生曾指出“教育乃养成人格之事业,使仅为灌注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

罗杰斯提出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也指出:现实的教育是一种知、情严重分离的教育,而情感和认知是人类精神世界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是彼此融合的。因此,该理论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是教学生知识或谋生的技能,更重要的是针对学生的情意需求,使其在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均衡发展,培养健全人格。在罗杰斯的教育理想中,他想培养的是“躯体、心智、情感、心力融为一体”的人,也就是既用情感的方式思考,又用认知的方式行事,成为知情合一的“完人”或者“功能完善者”。这便是全人教育的主旨。

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无论是高校四大职能的实现,还是高等教育法对教师本职工作的界定,都离不开教师自身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回归大学之道,实施全人教育,打造师生发展共同体,是回应和解决问题之道。1887年,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在自己的经典著作《共同体和社会》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共同体这一概念。他指出共同体可以在思想的联合体里实现。“师生共同体”的提出是人们把共同体这一概念运用到教育领域的结果,是在师生双方保持自身主体性和独立性的同时,建立起共同探索、相互依赖、相互支撑的关系,强调任何一方面的持续发展与进步都无法离开另一方而孤立进行。师生发展共同体是发挥传统高校教育价值的关键所在。师生发展共同体的建立,既有助于教师提升个人能力和水平,促使自身得到发展,又使学生在师生共同体的环境里,收获更多关心和指导,得到更多的锻炼和资源,实现更好的成长。

3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是打造师生发展共同体的有效途径

师生共同体中,“师生彼此互为主体”,然而现实情况普遍是高校教师的主体地位过高,学生的主体地位较低。各高校基于各自实际情况实施不同形式的本科生导师制,成为推进师生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手段。本科生导师制起源于14世纪的英国,旨在促进本科生的全面发展,而专门为本科生配备导师,给予个别指导的一种育人模式与机制[3]。在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契合高等教育普及化大背景下生师比超标的现实,作为以单向传授为主的班级授课制的补充,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共性教育和个性化教育的结合,即依托本科专业,为每名本科生配备导师,以提高本科生的综合素养、创新精神和知识能力为目标,通过导师的个别辅导和言传身教,在学业规划、学习过程、品德素养等方面全方位对本科生进行辅导和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将教书育人理念融合于教师教学实践之中,一定程度上满足应用型高校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本文基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师资、教情和学情,通过实施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打造师生发展共同体的探索和实践。

3.1实现师生共同成长,打造“双导师型”高校教师队伍是关键

笔者所在“课程思政工作坊”(以下简称“工作坊”)成立两年多以来,持续开展高校育人途径研究与实践,明确了以培养“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坚持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中心,引入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作为全面服务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互动式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建立平台引导教师率先进行道德实践,提升师德师风,打造兼具“人生导师”和“学业导师”的“双导师型”教师团队;以课堂、项目和活动为抓手,教师发挥学识素养、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的综合影响,以行动带动学生,以师生共同的道德实践代替道德说教,潜移默化地实现教书育人。

3.2建立应用型高校“一中心两主线三阶段”本科生全程导师制

“工作坊”积极探索应用型高校全程导师培养路径和机制体制,建立“一中心两主线三阶段”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即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中心,通过“课内”“课外”两条主线,实现教育教学过程全方位育人;育人过程覆盖大学四年在校阶段,分为三个阶段:大学一年级“大学环境适应阶段”,大学二、三年级“知识能力素质发展和提升阶段”,大学四年级“职业和人生规划阶段”。同时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系统提升专任教师育人能力和水平;初步实现“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课内与课外”相协调,“校内与校外”相补充,完善“三全育人”体系。

4基于“一会二坊三沙龙”开展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实践及其成效

基于“一会二坊三沙龙”开展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实践,“一会”指“学习读书会”,“二坊”指“课程思政工作坊”和“学科制作工作坊”,“三沙龙”指教师沙龙、师生沙龙、学生朋辈沙龙。具体指师生共同参加“学习读书会”更新观念形成共识;以“课程思政工作坊”“学科制作工作坊”为落地载体,以课堂、项目和活动为抓手,有机融合课内与课外育人渠道;通过开展不同层面的沙龙或主题交流,打造师生平等对话、情感互通、思想碰撞、共同成长的师生发展共同体,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工作坊”开展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实践,深化高校育人工作的“三个维度”:结合传统文化通过营造环境构建底层逻辑,实现育人的深度维度,并向上延展高度和格局;以“课程思政工作坊”和“学科制作工作坊”为落地载体,以全程导师制为纽带融通课内外育人渠道,拓宽育人主体和环境的宽度维度;贯穿大学四年,依托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打造的师生发展共同体中,师生平等对话,情感互通,双方亦师亦友,结下深厚情谊,持续影响学生毕业后的人生,导师成为学生真正意义上的“人生导师”,母校亦成为学生永远的心灵家园,不断延长育人过程的长度维度,形成立体化、全方位、全覆盖的高校“三全育人”环境。

4.1形成“六步走”应用型高校育人模式

深化育人深度维度:通过搭建师生发展共同体,营造师生共同学习成长的环境,并设计可供高校师生成长使用的工具,如设计“师生省思表”制订“每日省思制度”,师生共同践行,在日积月累中实现共同成长[4];“工作坊”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和智慧,结合应用型高校大学生的特点,形成以“营造环境—生命成长—能力培养—才华展示—做人做事—回报社会”为主线,在“做事”基础上补上“做人”一课,显化“教育最后一公里”的育人功能,形成应用型高校育人模式。

4.2融通课内外环节拓宽育人主体的宽度维度

拓宽育人宽度维度:以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为纽带,“课内导师”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系列课程的教师队伍,通过“课程思政”工作的全面开展,建立“点—线—面—体”课程思政体系,实现“面”上课程思政全覆盖,“体”上的全方位协同推进。以课程思政示范课为“点”开展深度实践和引领,形成“践行—引领—示范—带动”效应,实现课堂教学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统一,持续提升第一课堂教书育人成效;“课外导师”以导师团队形式通过学科竞赛、大创项目、社会实践等多种活动,通过“做中学学中做”,打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知识壁垒,组建跨专业、跨學科指导教师和学生竞赛团队,引导学生历事炼心,在工程和社会实践中打造团队精神、工匠精神,实现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全面提升。

4.3平等对话的“三沙龙”形式持续激发师生的主体性

延伸育人长度维度:“沙龙”一词最早源于意大利语单词“Salotto”,是法语Salon一字的译音,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学术沙龙是由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高教所举办的。为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本科阶段举办沙龙活动的学校也有不少[5]。“沙龙”指进行答疑解惑、学问思辨、气氛较为活跃的集会和场所,是实现教育对话、顿悟与批判的有机载体,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成长效率的策略、导师教学法和思想实验的重要手段,可以实现协同效应最大化。可就某一学科或某一主题举行专题研讨,也可跨学科、跨行业横向交流,分师生沙龙、教师沙龙、学生朋辈沙龙;与会者在主体平等的环境中互动交流和思想碰撞,相互启迪,情感互通,反思成长,实现教学相长,形成师生关系新面向。师生双方亦师亦友,结下深厚情谊,持续影响学生毕业后的人生及职场,导师成为学生真正意义上的“人生导师”,母校亦成为学生永远的心灵家园。

基金项目: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资助“应用型高校‘一中心两主线三阶段’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建设研究与实践”(21BY138);西安文理学院校级教学改革项目“地方本科院校人工智能+教师教育教学发展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JY2022GL08);“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高校课程考试成绩有效性评估模型研究”(JY2022GL07);“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社会实践”(JY2022KGE04)。

参考文献

[1]向加吾.交往视角下的本科生导师制与高校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9):39-41,76.

[2]李军.异化的师生关系:“解构”与“建构”[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3(4):140-147.

[3]王志远,田康辉,姜顺达,等.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优化——以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功能材料专业为例[J].高教学刊,2021(10):155-159.

[4]张艳丽,张运良,成桢.高校课程育人价值实现的实践路径研究[J].高教学刊,2021,7(31):89-92.

[5]李孝更.基于“一会一坊一沙龙”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J].现代教育科学,2021(4):47-54.

猜你喜欢

师生关系
谈小学班主任管理中师生关系的构建
后浪&前浪 艺术史上的师生关系
小议良好师生关系对数学教学的促进作用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刍议班主任工作中平等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生成性教学实践中师生关系改善的几点策略
浅谈良好师生关系的培养方法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在硕士点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氛围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