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复杂性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瘤CT 诊断和术前评估

2023-08-10李雨洁付德龙张璇郭勇孙侠罗成华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3年7期
关键词:铸型裂孔胸腔

李雨洁,付德龙,张璇*,郭勇,孙侠,罗成华

1.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放射科,北京 102206;2.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腹膜后肿瘤外科,北京 102206;*通信作者 张璇zhangxuan1014@126.com

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瘤(ganglioneuroma,GN)是一种起源于交感神经节细胞的良性肿瘤,临床罕见,多为单发边界清楚的梭形或卵圆形肿块[1-5],多发者罕见[6]。复杂性腹膜后GN肿块较大,可多发,并包绕大血管和(或)经膈肌裂孔钻入胸腔等,手术难度大,详细的术前评估对手术方案的制订有较大帮助,能够尽可能避免大血管损伤、完全切除肿瘤[7]。既往研究对复杂性GN的CT表现总结较少[8-9],本研究回顾性分析腹膜后GN的CT表现并与手术对照,旨在为临床制订术前计划提供更详细的病变信息。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2021年10月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收治的39例腹膜后GN。纳入标准:在本院行术前腹盆腔CT平扫+增强并手术切除肿瘤,病理确诊为腹膜后GN。排除标准:因GN复发行二次手术。男15例,女24例,年龄12~73岁,平均(34.36±16.35)岁。

1.2 检查方法 采用西门子双源CT(SOMATOM Definition flash,德国),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自动毫安秒技术,重建层厚、层间距1 mm。扫描范围为膈肌上5 cm至耻骨联合下5 cm。自肘前静脉注射碘海醇(350 mgI/ml)80 ml,速度3.0 ml/s。动脉期扫描采用监测法,感兴趣区(ROI)置于腹主动脉第一腰椎水平处,阈值100 Hu,触发后,延迟8 s自动开始扫描;动脉期结束后45 s开始扫描静脉期;其中9例加扫延迟期,5例延迟4 min,2例延迟8 min,2例延迟15 min。图像处理:重建算法选择B31f(abdomen),重建方法:MPR重建冠、矢状位,重建层厚、层间距3 mm。

1.3 图像分析 由2名分别具有5年(主治医师)、30年(主任医师)经验的影像医师采用盲法对CT图像进行分析并与手术记录对照。评估肿瘤大小、形态(类圆形、圆形及椭圆形、梭形均归类为形态规则,分叶状或其他无规则形状判断为不规则)、生长方式、是否累及胸腔、数量、密度、增强表现、与周围大血管的关系(病灶与大血管接触范围>180°为包绕,≤180°为推压)。CT值测量:于轴位上选择1个病灶主体强化区域和1个相对明显强化区域,避开钙化、脂肪、囊变及血管,平扫及增强扫描各期均选择相同层面、相同位置和层间距大小,测量区域尽可能多地包含相似密度的组织,病变CT值为2个区域的平均值。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3.0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使用双变量Pearson相关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肿瘤最大径为4.1~21.4 cm,平均(11.10±4.32)cm。形态不规则26例,规则13例。沿组织间隙呈铸型生长37例;经膈肌主动脉裂孔钻入胸腔6例(与手术一致)(图1),最大径均>8 cm。单发肿块21例(其中3例手术证实为多发),多发结节18例(其中1例手术证实为单发)(图2)。肿瘤平扫密度较低且均匀,内含脂肪2例,含细小钙化7例,含小囊变1例。

图1 男,34岁,GN。CT冠状位(A)、矢状位(B)见脊柱旁肿瘤经主动脉裂孔钻入胸腔(箭)

图2 女,14岁,腹膜后GN(A)。男,16岁,腹膜后GN(B)。两者腹膜后肿块均为多发结节(箭),形态不规则,沿组织间隙呈铸型生长,静脉期轻度强化

2.2 CT增强表现 动脉期、静脉期肿瘤轻度强化,均匀强化18例、片絮状强化21例,9例延迟扫描者均表现为渐进性强化,增强扫描各期平均CT值及与平扫差值见表1。增强各期与平扫期差值和延迟时间无相关性(r=0.430,P=0.112)。

表1 增强扫描各期GN CT值及与平扫差值(Hu,±s)

表1 增强扫描各期GN CT值及与平扫差值(Hu,±s)

项目例数CT值增强与平扫差值平扫期 39 31.49±5.44 -3.67±2.57静脉期 39 38.85±7.34 7.28±5.30动脉期39 35.08±5.94延迟期4 min 5 37.60±7.77 9.20±4.60 8 min 2 43.50±0.71 10.50±2.12 15 min 2 46.50±0.71 13.00±0.41

2.3 肿瘤包绕大血管情况 肿瘤包绕腹腔大血管25例,包括腹腔干12例、肝总动脉7例、脾动脉7例、腹主动脉7例、肠系膜上动脉6例、肾动脉5例、下腔静脉4例、髂动脉4例、肾静脉3例和门静脉1例(图3),无血管侵犯。肿瘤最大径与包绕血管数呈弱相关(r=0.399,P=0.012)。

图3 男,16岁,腹膜后GN,增强动脉期。腹膜后肿瘤沿组织间隙呈铸型生长,包绕腹主动脉(箭,A)、腹腔干(箭,B)、下腔静脉(箭头,B)、肾动脉(箭,C);D.男,19岁,腹膜后GN,增强动脉期。肿瘤沿组织间隙呈铸型生长,包绕腹腔干(白箭)、肝动脉(白箭头)、脾动脉(黑箭)、下腔静脉(黑箭头)等

2.4 手术情况 34例肿瘤完全切除,5例肿瘤包绕大血管者有肿瘤残留。因肿瘤包绕供血大血管及器官,切除脾2例,胰腺2例,肾上腺5例(同时切除脾和胰腺1例)。6例跨膈肌病变中,4例行膈肌切开,摘除肿瘤;2例因入胸腔部分较小,无需切开膈肌。

3 讨论

GN是一种生长缓慢的良性肿瘤,起源于原始神经嵴细胞,通常发生于后纵隔及腹膜后腔,主要由分化成熟的神经鞘细胞、神经节细胞及神经纤维构成,乏血供[10],细胞间隙大且黏液样基质含量高[11-12]。由于GN生长缓慢、多无症状,大部分肿瘤在发现时体积偏大,既往报道其平均长径为6~8 cm[2,4-5],本组病例平均最大径(11.10±4.32)cm,明显大于既往报道,分析主要原因是本组中多数是较大、复杂的病例。既往研究中未见关于复杂性GN的定义,Zhang等[13]认为肿瘤的大小、是否包绕大血管(主动脉、下腔静脉、肾门血管)与术中出血量直接相关,结合文献及临床手术复杂性,本研究将具备增加手术难度的因素——肿块较大、多发、包绕大血管、经膈肌裂孔钻入胸腔的肿瘤称为复杂性GN。

本组CT显示腹膜后GN多数形态不规则,沿组织间隙呈铸型生长,与既往报道相似[11,14]。GN经扩大的膈肌裂孔钻入胸腔者既往罕见报道,本组有6例,病灶位于脊柱前方、主动脉后方,经主动脉裂孔跨胸腹腔生长(不排除多发病灶中的个别病灶原发于胸腔),增加了手术难度,完整切除肿瘤常需要切开膈肌。本组病例CT显示18例(手术证实为20例)为多发病灶,而既往报道多为单发病灶。术中见多发病灶多相互拥挤排列,少数相对独立。肿块平扫多为均匀低密度,少数病灶内出现钙化、脂肪、囊变。增强扫描动、静脉期多为轻度强化[1,15-17],本组静脉期强化了(7.28±5.30)Hu;延迟期逐渐强化,延迟4、8、15 min分别强化(9.20±4.60)Hu、(10.50±2.12)Hu、(13.00±0.41)Hu,每个肿瘤个体均表现为渐进性强化,均未见动、静脉期出现峰值,与既往报道[2]不同。延迟4 min的平均CT值小于静脉期,主要原因是静脉期为39例的平均值,而延迟4 min为5例的平均值,这5例中包含各期CT值均较小的2个病例,故各期增强与平扫的差值更能反映实际情况。因此,渐进性强化是GN的另一个特征。Rondeau等[18]认为,由于肿瘤间质丰富且主要为黏液,对比剂渗入细胞外间隙后不断积聚而廓清较慢,是渐进性强化的主要原因。

既往GN影像表现研究对血管包绕的总结较少,而术前评估血管包绕情况至关重要,可实现先游离、保护被包绕的大血管,避免手术游离肿瘤时对血管的损伤。本组资料显示,25例腹膜后GN出现包绕大血管的征象,依次为腹腔干、肝总动脉、脾动脉、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肾动脉等,但无血管侵犯。

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影像与手术对照主要通过查手术记录及咨询手术者获得,而不是手术者按研究要求进行相关数据记录,结果可能存在手术记录不精确的情况。在未来的研究中,将在术前与术者沟通需要观察内容,以便与影像更准确地对照。

总之,复杂性腹膜后GN平扫密度较低且均匀,增强扫描呈轻度、渐进性强化;肿瘤大,沿组织间隙呈铸型生长,可钻入胸腔;多数有大血管包绕。对肿瘤是否包绕大血管和钻入胸腔的准确评估,能够为手术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猜你喜欢

铸型裂孔胸腔
一种铸型铝的铸造方法
胸腔巨大孤立性纤维瘤伴多发转移1例
镂空铸型对QT400-18 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超声联合胎盘血管铸型诊断双胎动脉反向灌注序列征1例
胸外科术后胸腔引流管管理的研究进展
裂孔在黄斑
腹腔镜联合胃镜引导下治疗食管裂孔疝合并胃间质瘤的临床应用
直接激冷铸造的工艺和设备
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联合胃底折叠术治疗食管裂孔疝三例术中测压
尿激酶联合抗结核药胸腔内注入对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治疗及其预后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