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视域下高校学生管理治理体系

2023-08-10李天沐

中国新通信 2023年11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学生管理工作

摘要:信息化时代赋予高校教育管理更多的可能性。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及信息化新理念,进行学生管理治理体系的建设,优化调整学生管理模式、管理方式和方法,改进传统的学生管理组织结构,以达到理想的学生管理治理目标。本文基于信息化视域,结合高校学生管理的实际,对高校学生管理面临困境进行分析,并深入探寻困境的成因,提出了具体细化的建设对策,以促进高校学生管理治理信息化、科学化水平的提升。这些建设对策应该作为学生管理治理体系建设的参照。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治理体系

信息化改变了高校学生管理的生态环境。无论是学校环境还是高校学生思想价值观念与行为习惯等,受到网络文化、新媒体、网络社交等的影响较大,增加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复杂性与紧迫性。因此,在信息化视域下,积极推动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和信息化发展,使其成为高校当前的首要任务,持续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最终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的发展。

一、信息化时代高校学生管理面临的困境

(一)高校学生管理生态发生变化

在社会环境方面,社会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发展促进了传统媒体信息化的变革。网络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中心场所,海量信息充斥网络,并呈现爆炸式的增长。其中的不良信息、不良思想、错误的价值观念等,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造成冲击,导致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变得多元化、多样化和个性化。在高校环境方面,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加,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数量也明显增加。据2022年统计数据显示,中国高等教育在校总人数已经超过了4430万人,整体水平较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在社会信息化与学生总人数增加的背景下,原有的学生管理制度、管理体系、管理内容等,需跟随时代的变化,动态调整及完善建设。以避免学生管理出现疏漏及问题。在高校学生方面,“00后”成了主力军。“00后”是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崇尚民主、独立、自由,且接受的是现代教育,对过于严格的管教接受程度较差。“00后”家长普遍重视孩子教育和学习情况,孩子进入大学,需独立面对高校学习生活并独立地解决问题。部分家长也希望及时获取孩子的在校情况,更加愿意参与高校学生管理各项工作。社会、高校、学生、家长等多方面的变化,对于高校学生管理治理工作来说无一不是巨大的挑战。

(二)学生管理模式有待优化调整

公立高校属于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中,表现出行政化特征,严格遵循教育规律与特点进行学生管理,并根据现行政策进行组织。高校教师、辅导员、教辅人员等被清晰界定为管理者,而学生则被视为被管理者。这种管理模式使得学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较为被动,同时也造成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信息沟通的壁垒。在信息化时代,社交软件、移动互联网、新媒体等工具并没有被充分利用,这也影响了学生管理的效果。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信息不对称和交互不及时,进一步加剧了学生管理工作的困难。而学生管理者同时担任专业任课教师的情况更加普遍,这也使他们在学生管理工作上的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更少。这种现象不仅影响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而且使个性化、民主化、法治化的学生管理模式更难以实施。

当代大学生接受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入理解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民主等思想。同时,在信息时代,他们拥有参与学生管理的强烈愿望和新思想、新思维。这为高校学生自治自育的环境创造了有利条件。然而,在高校学生管理实践中,学生参与学生管理工作的深度和范围有限。因此,高校需要继续完善学生管理治理体系,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三)管理者对学生管理认知存在偏差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要求。要求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高校肩负着这一重要使命,应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作为主要渠道,持续加强思政教育的实效,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但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学生管理人员组成较为复杂,专职学生管理人员较少。辅导员、教辅人员、专业课程教师等,对于信息时代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缺乏統一的认知和理解,管理理念、管理目标未能达成统一[1],管理方式和方法未能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需求,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信息化管理软件在学生管理及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管理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不够,最终导致学生管理工作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困境的成因

(一)高校组织体制较为行政化

在信息化视域下,强调的是扁平化、一体化的管理组织结构。因此,在学生管理治理体系构建中,需要缩减组织层级,优化调整组织结构,简化工作流程,并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平台,加快学生管理及治理工作的反应速度。但高校管理组织结构呈现的是“金字塔”形,带有行政化与高度正规化的特点。比如正校级中有党委书记与校长,副校级中有副书记与行政副校长、教学副校长,正处级的中有正部长、院系党总支书记、正处长与院系主任,还有副部长层、正科级层、副科级层、科员层。在严密的行政框架下,各层级职责分明,但纵向管理层级较多,组织结构较为繁杂,最终影响到学生管理的效率。在该组织结构下,上下层之间为上下级关系,管理层级之间存在制约。而学生又处于管理组织结构中的最底层,使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管理工作开展受阻,限制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二)学生管理主体参与程度不够

基于信息化的视角,学生应当是高校学生管理治理的参与主体,学生是服务对象,利用信息化的便利积极推动学生参与管理治理工作,以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并打造出学生管理、学生自治的信息化治理体系。但从高校学生管理实际来看,主要涉及三大主体:学工部、学生工作办公室与辅导员。学工部为学生工作部的简称,是学生工作的日常管理职能部门;学生工作办公室处于三大主体的中间位置,负责学生工作具体实施阶段的上传下达;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处于学生工作的最前沿。此外,学校团委是为中心工作与学生成长工作服务的群众性组织。其他任课教师与教辅人员处于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助地位,并且经常参与学生管理工作,积极配合学工部。高校的行政职能部门也与学生管理工作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而学生方面的管理主体主要包括了学生会、各种社团、班级委员会等,学生管理职能较少,管理范围有限,主要负责日常活动的组织、传递学校下发的文件与精神等[2]。不过,学生管理工作本身还受到学校方面的监督与管理,而且学生在学生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不明显,参与程度也不够。

(三)高校学生管理基础薄弱

高校在校生数量明显增加,导致师生比例失调问题逐步加剧,学生管理者的工作负担越来越重,特别是基层学生管理人员,一个人面对几十甚至是几百名学生,管理的难度可想而知。并且高校组织体制行政化,上下级之间存在明确的管理界限与职能权限,导致信息反馈滞后、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使得学生在面临问题或是要反映问题时,往往找不到具体的负责人。在信息化视角下,高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善,校园网络已经全面覆盖,信息化管理系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也得到了良好的应用,但学生管理者与学生之间仍然存在信息堡垒,沟通形式单一,未能在学生管理中充分利用信息化的便利,建立多渠道、多样化的沟通交流方式,以及网格化、数字化的管理模式等。学生管理整体基础较为薄弱,需在高校学生管理治理体系建设过程中,积极引进并运用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新媒体技术等,打造现代化、信息化、实时化的高校学生管理治理体系。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多元化、智能化的学生管理系统,提高学生管理的效率,保障高校学生的权益,同时也要加强学生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共同推动高校学生管理治理工作的现代化和信息化进程。

三、信息化视域下高校学生管理治理体系建设的对策

(一)重点强调民主参与,促进多元主体共治

明确高校学生管理治理体系建设的目的是服务于高校中心工作,为人才培养创建良好的成长环境与管理氛围。首先要确立“以生为本”思想,提升学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地位,积极向着教育治理转变,强调倡导民主参与,充分尊重学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弱化学生被管理者的身份。管理为硬性约束手段,体现的是一元单向管理,而治理强调的是多元主体参与学生管理工作,自治、他治并行并重[3],多元主体按照同一目标,协同联动、密切配合、协调互动完成共治。多元主体有着各自的管理目标、管理策略及管理权责,在共治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但却又有着相同的管理目的,服务于学生的发展与成长。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以民主参与为基本原则,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信息化管理软件、云平台等,打造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平台,将学生管理各主体集中在一个管理平台上,信息互通互享,形成多元化主体参与的学生管理治理体系,切实解决学生参与度不够的问题。并促进各参与主体在平台上表达自身诉求、意见和想法,学生、学生管理者、高校行政职能部门等,进行思想的交流与碰撞,制定出学生管理制度,建设完善的治理体系,充分尊重各参与主体的民主权利,从而激发教师与学生参与学生管理工作的积极主动性。

(二)畅通信息反馈渠道,建立平等协商对话关系

在高校学生管理治理体系在建设和实施过程中,面对的主体是“00后”大学生。这些学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思维活跃、人格独立、敢于发表意见。多元主体的学生管理治理体系包含了学生群体、教师群体、辅导员群体和领导群体等,每个主体代表着各自的群体利益。主体之间需要理性交融,并采用协商对话作为不同利益群体间协调协作的重要手段。为了实现这种合作与协调,信息网络可以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工具,为学生反映问题、表达合理诉求提供便利渠道,及时将问题反馈至校领导处。比如校领导可以开设微博、公布邮箱、微信号等,并设立学生接待日,与学生平等对话,以加快学生管理治理的反应速度。

(三)强调信息公开透明,维护学生权益

信息化视域下的高校学生管理治理体系,为高校信息公开透明提供了技术支撑。在学生治理实施过程中,应及时发布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学生可以随时了解高校各项工作的动向,以便于行使自身的監督权利。保持高校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信息对称,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协商对话,方能实现学生管理治理体系建设的价值与意义,彰显高校教育管理的公平性。信息公开透明的程度越高,治理的效果也就越好。例如,在关系到学生切身利益的事务上,像是学生干部选拔任用、奖学金的评定、贫困生补助等,公示具体细节与操作程序,接受教师和学生的监督[4],以确保学生工作的公正性,或者是在学生管理决策、管理制度建设、管理内容的编制等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其行使自身的民主权、参与权,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四)知识教育与管理并行,完善内部治理结构

高校学生管理治理体系需兼顾知识教育与教育管理,处理并协调好学生学习与学生管理之间的关系。不但要做好高校教育传授知识的本职工作,还需持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心理素质、专业素质、能力素质等全面发展。一是信息化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高校教育管理需拥有世界眼光,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理念[5],在教育与管理工作中积极引进信息化技术、大数据技术等,构建现代化、信息化教育管理体系,以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二是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并在教育教学中融入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三是高校教育管理需深度的渗透至知识教育、大学权力结构中,利用信息化管理系统一体化推进教学、管理工作,整合治理信息化资源与信息化平台,不断地完善高校内部信息化治理结构,提升学生管理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地位。

(五)转变传统管理思维,确立管理服务理念

学生以学习为重,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通过治理体系建设优化教育教学资源,服务于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管理者需转变身份定位,强化信息化管理思维,以引导者的身份,利用社交软件、高校的教学教育平台,建立与学生之间的实时互动,促进学生自我导向学习,根据自己的学习动机、学习目标,制定自主学习计划,选择学习资源,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教育教学资源需满足学生发展多个层面的需求,比如,以课程思政为抓手,在课程体系中融入思政元素,线上与线下协同推进教学,灵活组合运用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实现知识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开展,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提高学生管理治理的层次。学生是高校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对象,在教育管理中,确立管理服务理念,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完善线上线下心理健康服务、法律咨询服务、就业指导服务、学业指导服务等体系建设,从学生进入校园开始至毕业结束,提供全过程、全面的服务支撑,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学业,度过轻松愉快的大学生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学生管理治理体系的构建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新媒体技术,建立学生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沟通渠道,建立起双方平等的协商对话机制。同时,要根据信息时代下高校学生的个性特征,建立民主参与治理机制,尊重学生在学生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出主体作用。此外,要将专业知识教育、教育管理、思政教育相结合,完善教育教学资源与服务体系建设,践行以生为本教育管理理念,以完善的治理体系保障高校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李天沐 大连财经学院党委学生工作部

参  考  文  献

[1]罗磊.数字化时代高校学生管理育人模式变革的思考[J].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2020(11):159-164.

[2]陈琨.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高校学生管理机制探究[J].大学,2020(39):47-48.

[3]赵怡宁.公共治理理论视域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J].区域治理,2020(04):142-144.

[4]柴虹,何江涛,杨峻岭,沈晔.基于治理理论加强高校本科生管理的对策与实践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18,27(03):1-6.

[5]李进付.依法治教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2018(03):105-110.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管理学生管理工作
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的几个基本着力点探讨
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的几个基本着力点探讨
以人为本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分析
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工作现状及应对策略
大数据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推进的促进作用分析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探究
高校学生管理中的人性化管理方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