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践

2023-08-10吴玉昌

学周刊 2023年25期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知行合一

吴玉昌

摘 要: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具有创新性和科学性,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践该思想,不仅能促进学生关注生活、感受生活,也能在生活大课堂中发展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本文主要探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践意义,从创设生活化情境、引入生活化实例、开展生活化探究、设计生活化作业四个方面出发,论述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的实践策略,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带来可靠的借鉴依据。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知行合一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3)25-0154-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25.051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是针对传统教育弊病而提出的,该理论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科特点相适应。教师加强实践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积极性,助力学生在生活中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为此,教师应该明确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践意义,顺应生活教育理论的思想指导,根据课程目标和实际学情,以生活为中心,优化道德与法治的课程资源和教学方法,从而强化课程教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为道德与法治教学提质增效。下面笔者就对此目标展开实践研究。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践意义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思想主张,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践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是指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情况,探寻生活和道德与法治课程之间的联系点,开发生活化资源,设计课程教学、开展探究、实践等活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拓展知识面,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经过学情分析和理论实践研究,笔者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践意义概括为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自主性。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传统课程教学模式以理论灌输为主,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主张以社会生活为教育的素材,这一点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规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践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能够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课程学习自主性。如教師在讲授思想理论时,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事件、场景中自主理解和提炼课程的要点思想和概念,从而使道德与法治教学回归生活,改善学生学习兴趣不足的局面[1]。

第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探究效率。道德与法治教学是以探究为基础的,学生的知识经验、思想价值观都需要依托于探究才能有效生成,然而以往由于课程探究资源和模式比较单一,致使学生的探究效果不尽人意。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提倡社会即学校,在这一视角下,探究的材料、方法、工具都变得丰富起来,在课程教学中实践该理论,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探究效率。如在设计课堂探究活动时,教师可以利用社会和生活中的资源,给学生布置多样化的探究任务,组织学生以同伴群组为单位,开展开放式的探讨学习,从而同步增强学生的学科素养和探究能力。

第三,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强调实践的科目,新时期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对道德思想和法治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推崇教学做合一,追求构建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该理论实践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形成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如在落实生活化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将教学视野延展到学生的实际生活,布置多姿多彩的生活化实践作业,促使学生通过探索和解决实践作业,体验道德与法治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历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修身立德、成才发展[2]。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唤醒学生的自主学习期待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践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教师应该先从课堂情境的创设入手,鉴于课程内容与日常生活的相关性,生活情境更贴近学生的认知经验,依托于生活情境,能够有效地还原道德与法治知识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从而减轻学生的陌生感、调动学生的探索欲。为此,教师应该立足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思想主张,根据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需求,应用生活话题、生活景象等资源,创设丰富的课堂情境,从而唤醒学生的情感共鸣和自主学习期待,具体教学策略如下:

第一,创设生活话题情境。生活话题能够激发学生的交流和表达欲望,教师在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创设生活话题情境时,应该整合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学生普遍具备发言机会的生活话题,组织学生围绕着生活话题合作展开探讨和表达,教师再择机引出新课题,从而为新知输出做好铺垫。如在关于认识自己的教学中,教师在创设生活话题情境时,就可以在电子白板上出示一幅身体轮廓图,同时引出生活话题:“同学们,你了解自己吗?请大家四人一组,结合这张图说说自己各部位的一些特点,比如耳朵—善于倾听,嘴巴—唱歌好听,然后再和组内伙伴互相补充对方的优点。”学生立即围绕生活话题,分组开展交流活动,教师巡视学生的话题讨论情况,待讨论告一段落后,教师提问:“通过互动点评身体的特点,大家认为认识自己的途径有几条?分别是哪几条?”学生思考后回答:“三条,第一条是身体特征和生理状况,第二条是个性心理特征,第三条是社会群体关系。”教师揭示新课题:“在生活和社会活动中,正确认识自己可以促进成长和与他人的交往,下面我们就来探索正确认识自己的方法。”这样通过创设生活话题情境,课堂气氛就变得宽松、活跃,学生也能透过生活了解课程学习目标。

第二,创设生活场景情境。生活场景能够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使学生发现生活周边的道德与法治元素,教师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视角下创设生活场景情境时,应该根据道德与法治课程要点,采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包括校园场景、家庭场景、社会场景等,用图片、短视频等媒材,将生活场景呈现给学生,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挖掘生活场景中的课程知识点,从而激起学生的深入探索动机。如在关于网上交友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出示朋友间一起聊天、下棋、旅游的生活场景图,并提问:“同学们,观察这些场景图,大家认为他们可以称为哪种朋友?”学生:“挚友、密友、棋友、驴友……”教师再出示两个人在线聊天的图片,同时提问:“那这种朋友叫什么?”学生:“网友。”教师认同后,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网上交友经验,并与身边的同伴分享,学生分享完毕后,教师引出新课题:“大家渴望建立友谊、与人交往,网络为陌生人的相遇提供了平台,那么在回到现实之后,网络交友给我们留下了什么?给成长又带来了什么呢?”这样在生活场景和问题的驱动下,学生就对探索网络交友时空产生期待[3]。

(二)引入生活化实例,深化学生的课程理论认识

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的主要难关是理解教材中的理论比较吃力。生活化实例是生活中真实发生过的事件,能够生动地为学生阐释课程理论的来龙去脉,是最优质的生活教育素材。为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践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时,教师应该衔接课程要点,引入生活化实例,把理论知识杂糅到实例中,引导学生对实例展开分析和探讨,从而深化学生的课程理论认识,助力学生突破课程学习难关,具体教学策略如下:

在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引入生活化实例时,教师应该根据道德与法治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开发生活和社会中的实例资源,包括每个学生都经历过的事件、网络舆情、社会新闻、时政新闻等,实例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教师收集生活实例素材后,使用信息化工具,把实例素材编辑成图、文、影像相结合的微课件展示给学生,利用问题点拨学生分析实例,互动交流对实例内容的看法和观点,进而归纳总结实例所反映的课程理论知识,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认知理解能力。如在关于维护秩序的教学中,学生在理解维护社会秩序的意义时存在难点,教师就可以展示“校门口交通混乱,引发剐蹭事故”的社会新闻微课件,学生了解实例内容后,教师提问:“同学们,实例中交通混乱的局面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种局面会带来哪些危害?”学生根据实例展开热烈的分组讨论,几分钟后学生反馈:“校门口之所以形成交通混乱的局面,主要是因为没有人维持交通秩序。这种状况会引发实例中的剐蹭事故,还会带来交通堵塞、耽误每个家长接送孩子的时间、激化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等危害。”教师追加问题:“分析完实例,大家对社会秩序产生了怎样的认识?”学生总结:“社会秩序能够营造有序、整洁、安全的社会环境,在这种环境下,每个人都能感受生活的美好,也能避免混乱、减少障碍、化解矛盾,降低社会的运行成本。”这样通过引入生活化实例,学生就从反面理解了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序的道理,从而达到生活即教育思想的实践目的[4]。

(三)开展生活化探究,强化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探究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環节,以往的课堂探究模式是比较封闭的,探究内容局限在课本,活动形式是教师指示学生,缺乏生活元素的充分参与,学生的主体性也得不到发挥。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背景下,教师在设计课堂探究活动时,必须加强应用生活化的探究材料,采取生活化的探究活动形式,引导学生以生活为线索,自主、自由地学习和创造,从而强化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具体教学策略如下:

在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开展生活化探究时,教师应当根据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探究需求,选用适宜的生活化探究材料,包括上文谈及的生活话题、场景和实例等,依托于这些生活化探究材料,拓展多元化的探究活动形式,包括角色扮演、收集资料、模拟法庭等,将生活化材料和活动形式有机整合,设计令学生耳目一新的探究任务,发布任务目标和要求,组织学生合作解决任务,从而打造具有生活特色的探究模式。如在关于以礼待人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基础学习,知道如何从态度、仪表、语言、行为等方面做到讲礼貌之后,教师采用课件创设一个看电影的生活场景,同时引出探究任务:“同学们,假如大家去影院看电影,该怎么做才能表现出你是一个文明知礼的人呢?下面请大家四人为一个小组,分别扮演影院工作人员和观众,把文明观影的行为演出来。”学生立即合作参与到角色扮演的探究活动中,教师在其间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充当电影票等转装道具,并与伙伴协作交流表演的情节和台词。通过开展生活化探究活动,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就获得同步发展[5]。

(四)设计生活化作业,培养学生的知行合一精神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核心思想,主张把“教学做”视为一个整体,以生活为中心,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体悟,得到综合能力的锻炼。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时,应该把课堂教学延伸到生活实践,设计生活化作业,促进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从而培育学生的知行合一精神,具体策略如下:

在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设计生活化作业时,教师应该根据课程目标和课堂教学情况,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学生布置手动操作、社会实践、亲子互动等形式的生活作业,引导学生依照作业要求和课堂学习收获,借助生活中的人、事、物,进行拓展式的实践探索。如在关于亲情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探究,懂得了家和万事兴的道理,教师就可以布置一项亲子互动形式的生活作业,组织学生与父母进行一次深入的交流,向父母表述自己的成长需求。通过完成亲子互动作业,学生表示自己与父母互相之间更了解了,家庭氛围也变得越来越平等、民主。这样通过设计生活化作业,学生就能以良好的心态和实际行动解决家庭发展中的问题,形成热爱家庭和孝顺父母的实践意识[6]。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践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课程学习自主性,也能提高学生的课堂探究效率,还能促进学生形成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教师应该遵循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思想指导,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加强创设生活化情境、引入生活化实例、开展生活化探究、设计生活化作业,唤醒学生的自主学习期待,加深学生对课程理论的认知理解,助推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发展,培育学生的生活实践素养,从而彰显生活教育理论的实践功用。

参考文献:

[1] 李菁.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智力,2021(16):129.

[2] 吴敏.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下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探究[J].新课程研究,2020(30):97.

[3] 王会红.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践[J].新课程导学,2019(29):13.

[4] 宣学军.浅谈生活教育理论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9(13):85.

[5] 王慧.初中道德与法治行为作业探究——基于生活教育理论的视角[J].生活教育,2018(11):48.

[6] 叶继生.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践[J].华夏教师,2018(16):83.

[责任编辑 张宏丽]

猜你喜欢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知行合一
情境教学法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价值与运用
情景体验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中的运用
立“三者”,提升“两学一做”实效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