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中生活教育观实施的有效策略探究

2023-08-08王淑萍

考试周刊 2023年26期
关键词:素养生活语文

王淑萍

一、引言

与其他通识学科相比,语文知识具有丰富的情感,将其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温度,给予学生丰富的学习体验。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积极推动语文回归生活,加强生活元素的引入,能够有效改善传统枯燥乏味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主动融入课堂学习中,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对知识进行深入了解与剖析,并从中提炼文化思想,映射于自身日后情感发展,实现能力、素养的综合提升。

二、生活教育的内涵及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一)生活教育思想的内涵

1.生活即教育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指出,生活与教育具有高度的关联性,好的教育必然催生好的生活,而好的生活能够使教育更具有组织性与目的性。对此,教师在开展生活教育时,首先应明确生活、教育间的内在联系,转变传统“被动式教育”模式,使其不断地适应生活的变化,从而充分发挥教育本身的改造意义,并成为学生身心发展的一种终身性活动。

2.社会即学校

社会与学校相辅相成,将学生学习的地点扩大到整个社会,能够提高教育的深度与广度,进而培养更多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学校作为服务社会的主要阵地,应积极开发多种社会教育资源与社会教育服务,为学生发展提供多元化选择,同时也要给予学生学习活力,使他们可以独立自主地去改变自身,从而将学习教育变为实践教育,促进自身社会实践能力的多元化发展。

3.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学、做”为重点,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课程标准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活动,辅助学生进行学习。其中,实践活动既要涵盖基本的教学任务,也要契合学生能力、素养发展需求,以此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作为“教学做合一”理念的核心原则,实践性原则要求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掌握“做”的能力,在“做”的过程中巩固“学”的知识,从而进一步提高自身综合能力。

(二)生活教育思想是生活化语文教学的理论基础

1.“生活即教育”主张教育源自生活

生活是教育的中心,陶行知先生主张广大教师要做活的教育,即以日常生活为载体,挖掘不断出现的新知识、新内容,将其与学科核心素养进行融合,这一思想与新课标提出的要求不谋而合,广大教师应顺应时代发展需求,注重生活教育资源的开发与运用,依托多种现代化教学媒介,提升教学工作的深度与广度。

2.“社会即学校”主张教育是开放的

陶行知指出,教育不应局限于课堂,而是应把整个社会资源都变为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在社会中进行学习与生活,社会及学校这一主张使得当今教育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亲近自然,关注社会,对此,广大教师在开展生活教育时,应引导学生在广阔社会中发现素材,积累素材,依据生活这一思想,让知识真正服务于自身成长。

3.“教学做合一”主张教育要知行合一

对语文教学而言,其本身就源自实践当中。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推动语文回归生活,把生活元素引入语文讲堂,不但能够丰富语文教学的形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参照,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够深化语文教学内涵,实现教学做合一,全面提升他们的知识运用能力。对此,教师有必要围绕生活化教学这一理念,积极做好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的革新工作,从而在保证教学实效的同时,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保驾护航。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生活教育观实施的意义

(一)适应课程改革

新课改背景下,核心素养教育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而想要落实这一教育目标,语文教师务必要做好语文知识的内化教育,让学生能够实现学以致用。生活化教学正是立足于核心素养的教育要求,将语文学科所具备的人文性以及工具性育人特点发挥出来,搭建学生知识学习和知识运用之间的桥梁,使他们在脑海中快速构建起语文知识框架,并将其加以灵活运用,而这必将会为他们语文素养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适合学生心理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生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对现阶段小学生而言,他们尚未具备良好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而在兴趣的驱使下,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知识本质,并在学习与活动过程中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认知与学习习惯。

生活教育倡导知识与生活的相统一,即:通过生活情境、生活活动引导学生主动融入课堂学习中,结合自身经验对问题进行本质性思考。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增添语文教学的趣味性,而且能够让学生通过自身熟悉或喜爱的方式来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的内涵,使他们感受到语文知识的魅力所在,从而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在日后学习过程中保持长久的学习活力。

四、语文教学现状及成因

首先,从教学目标来看,核心素养、语文要素是学生发展的根本,新课标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契合当今学生能力素养发展需求,多数教师也纷纷走向教学改革之路。然而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部分教师仍采用传统“知识讲授+课后练习”的模式开展教学,对学生学习情况考核也多以习题完成情况作为标准,学生语文思维、实践能力及习惯品质的培养难以得到深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其次,从教学方式的选择来看,实践活动在语文课堂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一些教师也纷纷围绕教学内容、课程标准设计多元化的实践活动。然而,实践活动的开展以教材教学目标为主,缺乏相应的延伸与拓展,使得学生知识运用停留在课堂,难以映射到日后学习发展中。此外,信息技术的普及与运用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部分教师过于重视授课进度,常常依照大纲要求来进行阅读授课,教学形式以填充式或说教式为主,信息技术则作为一种补充式教学手段,通过课件展示补充,帮助学生查缺补漏,然而,知识的单一化讲授使得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性,严重阻碍了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最后,从学生学情这一层面来看,现阶段小学生尚未具备良好的自我学习能力,加之年龄认知、家庭环境、教育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他们间的学习能力存在多元性,而传统的课堂教学难以让学生的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加之自我学习能力的不足,使得他们很难理解枯燥、抽象的语文知识,进而影响自身学习积极性与自信心。

五、小学语文教学中生活教育观实施的有效策略

(一)还原生活画面,引发情感共鸣

从生活这一角度入手,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实际教育中,教师可围绕教学内容、文章主题,利用信息技术还原生活画面,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使其更好地感受文章的情感内涵。

以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识字”为例,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展示“月、鱼、门”等象形字,并在此基础上还原生活画面,例如:夜晚星空遍布,弯弯的月牙映射在湖面上,池塘鱼儿跃起,穿过月亮的倒影。这种方式能够使学生循序渐进地认识生字,并理解汉字的演变历程,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不仅如此,教师还可带领学生认识人体器官,如:口、耳、目、手、足,并引入生活案例向学生询问:在特定的情境下,我们会用到身体的哪些器官?如:吃东西、看书、打游戏等。这样一来,就能够帮助学生实现由字到体,再到交际能力的转化,逐步构建起汉字与自身的联系。

(二)构建生活情境,简化学习流程

情境是生活教育实施的重要载体。在创设生活情境时,教师应聚焦某一主题,通过多元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应注重方式方法的选择,充分利用媒体、问题、故事、实体、生活等教育元素,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境为其创设特定的情境,拉近学生与学科之间的距离,进一步助力其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以“习作:围绕中心意思写”这一课例活动为例,教师可以针对“母爱、友情”等内容进行话题设置,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历进行交流探讨。如A同学指出:“母亲从不私自拆开我的信件,也不干涉我的交往,但却经常注意我与什么样的人往来。”B同学指出:“我的朋友总是支持我的各种决定,并且在我遇到困难时也会倾尽一切帮助我。”C同学指出:“无论天气恶劣与否,母亲总会在我放学时准时出现在校门口,耐心听我讲述今天发生的事,并牵着我的手一起回家。”在特定话题情境的引领下,让学生联想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并提炼这些经历中的“中心思想”,进一步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写作框架,也能让他们充分施展自身创作才能,写出更具感染力的作文。

(三)补充生活信息,提升理解能力

生活教育思想下教师应进一步将学生的创造力解放出来,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自由思考的权利,同时立足学生所处的生活世界围绕他们现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工作开展,以此让学生保持高度的注意力促进其多元思维的发展。此外,教师还要注重生活信息的补充,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历进行学习,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更好地理解抽象复杂的语文知识,提高自身理解能力。

以《四季之美》一课为例,在带领学生品味作者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之情时,教师可从生活这一角度入手,鼓励学生观察生活,并尝试描述某一事物的特征,例如,春雨过后,原本坑坑洼洼的道路已然变成了平坦的“水路”,石砖下的小草纷纷冒出头来,大口呼吸春天的味道;夏日灼灼,路边的小草已由嫩绿变成了深绿,一片生机盎然;秋日的阳光照在脸上,微风亲吻着脸颊,阳光下,一群鸭子在水面游过,向稻田方向游去,仿佛向我们诉说着农民伯伯秋收的喜悦。不仅如此,教师还可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推送优秀文章,带领学生共同朗诵,并创设对应的生活情境,以此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此外,教师还可引入《秋天的雨》一课,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不同季节的雨的看法,随后引出本节课的重点——秋雨,让学生谈一谈秋雨的特点,阅读文章,梳理秋雨场景、秋雨趣事以及雨中各事物等内容,并思考:“文章从几个方面描写秋雨?”“描写秋雨的优美句子有哪些?”“结合自身经验和经历,谈一谈文章的中心主旨?”等问题。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以生活为参照进行阅读学习,并通过对情感的逐步挖掘对比,进一步感受知识魅力,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

(四)关联生活经验,实现深度阅读

对现阶段的学生而言,传统知识主导的教学模式很难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对此,教师应加强知识与日常生活间的联系,创设多元化的问题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深度阅读,提炼文章核心情感思想,促进其情感的多元化发展。

以《北京的春节》一课为例,开展教学时,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讲述节日起源,从传统星象文化的“斗柄回寅”出发,为学生播放星宿运动、万物发展的视频动画,带领学生感受自然之周而复始、更新迭代的发展规律,理解“新年”的实际含义。同时,教师也可结合视频为学生讲授民间传说——驱赶年兽。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习俗,培养良好的文化自信。

随后,教师可带领学生重温《北京的春节》这篇文章,并以时间为主线,将文章划分为三个部分:开始:1~7自然段;高潮:8~13自然段;结束:14自然段,在对每部分进行讲解时,教师还可设计“班级春节”这一活动,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按照文章时间线组织学生进行文化习俗活动的设计与道具准备。例如:腊月二十八喝腊八粥、贴年画;除夕之夜祭祀祖先,吃团圆饭;正元十五吃元宵等,以此感受春节的热闹与阖家团圆的氛围,促进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

(五)基于生活写作,鼓励个性表达

写作是学生知识运用的综合展现,然而,受传统应试教育思维的束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灵感,文不对题,缺乏感情等现象频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生活教育倡导知行合一,即通过与实际活动相联系,化抽象为具体,降低学生学习难度的同时,使其能写出更为生动的文章,可让学生选择生活中的事物展开写作,首先对这一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将具有明显特征的要点进行记录或圈出,通过这种方式寻找写作灵感,也能使写作内容更具真实性;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写作,例如,选择典型的事例,侧面烘托事物的主要特征,以人物描写为例,可通过生活情境的还原,将人物的性格特点予以具象化展现,也可采用正面描写,即描述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穿着等,以此展现人物的个性风采,例如,有的学生以语文老师为对象,从头到脚进行外貌特征的描写,如他有一头乌黑的秀发,炯炯有神的眼睛上戴了一副眼镜,身着白色T恤、条纹休闲裤……与此同时,这位同学还选取了典型的事迹,如:某节课上,蝴蝶从窗户飞进教室,落在某位学生的肩膀上,其他学生纷纷被蝴蝶所吸引,老师也打趣地说道:“咱们的课程多有趣,连蝴蝶都来听课了”……与此同时,学生可进一步细化写作内容,如将写作内容划分为人物描写(形态、衣着)与案例描写(性格),通过不同主题的写作串联,能够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写人,突出人物身上的某种性格特征,使写作内容更具真情实感,同时建立良好的写作思维框架,强化其写作思维。

(六)加强活动引导,助力个性发展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客观来讲,语文知识来源于生活,也是生活的缩影。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深入剖析生活教育的核心内涵,以“教学做合一”为根本出发点,针对当下小学生身心认知特点,设计多元化的实践活动,带领学生深化对语文内容的理解,提高他们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从而促进其核心素养的个性化发展。

以《姓氏歌》一课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调查身边的姓氏,了解姓氏故事,在此基础上制作手抄报,通过上述方式传承姓氏文化,使学生深化对姓氏文化的理解,了解姓氏背后的故事,深化自身的学习感悟。

又如以《邓小平爷爷植树》一课为例,教师可让学生借助多媒体或其他方式了解植树的过程,在此基础上,以班级为单位开展“胡萝卜种植”活动,组织学生准备开渠、胡萝卜种植、养护等工作所需工具,如小木铲、小耙子、浇水壶、手套等,并将学生分成多个观察小组,让他们自行观察自己种植胡萝卜苗。比如,有的学生发现胡萝卜在三叶草、雪豆等豆科植物中长得很好,有的学生发现群植的胡萝卜苗长势较为平衡。通过这种方式也能增强学生的活动体验,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此外,教师也可以以“文化诗词”为主题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古诗词的理解,并将“诗词大会”“古文背景收集”“古文故事演绎”等活动引入语文讲堂当中,在此基础上,以此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传统文化探究和实践契机,进一步点燃他们的传统文化学习热情,并为他们语文素养的发展铺路搭桥。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可将“诗词创作”“古文写作”等个性化的语文练习实践引入课堂,让学生结合某一个主题,运用自身所掌握和了解的古诗词、古典文学特点去进行创作。通过此举,便可以在强化学生语文基础能力和思维的基础上,逐步强化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深化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从而获得更多的学习经验。

最后,学生也可以以语文学习为基础开展绘画活动,如画古诗、绘制古诗词的意象,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将古诗词与现实生活建立联系,深化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让学生将自己对故事的所思所想勾勒于笔下。

(七)多线引导评价,构建生活课堂

教学评价是生活教育高效实施的重要保证,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总结自身学习存在的问题,并在日后学习中有针对性地予以改进。以往的教学评价以学生课堂表现为主,并未涉及其能力、素养的发展情况,同时,对课堂教学成效的评价也缺乏一定的衡量标准。对此,教师应转变以往的评价模式,以生活教育为导向,对评价内容、评价方法予以优化,同时,借助多种教学渠道,搭建“多线程”教学评价的桥梁,全面覆盖课前、课上、课后等教学环节,精准对接不同层次学生发展需求,提高生活教育的针对性与指向性,以此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化发展。

首先,教师可以生活为载体,依托信息技术建立学生能力分析报告,对学生课堂表现、活动参与度等情况予以记录,总结当下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利用信息技术开发相应的教学资源与服务,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信心。

其次,在进行评价时,教师要做好阶段性评价,围绕生活教育的核心内涵,制订生成评价与预设评价。预设评价以教学内容、课程标准为基础,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导向,从能力提升、思维发散等层面制订相应的评价标准,以此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成效;生成评价则以学生活动过程为导向,教师应做好活动记录,对学生活动实施干预,帮助他们摆脱学习困境,提高学习自信心。此外,教师还应进一步拓宽评价主体,鼓励学生间进行交流、合作,同时对实践活动内容予以总结,分析其与日常生活间的联系,简化学生学习流程,提高学习质量。

六、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标背景下,聚焦生活教育,构建高效课堂已成为广大教师教学工作开展的首要目标,作为学生能力、素养发展路上的“风向标”,教师应深入解读“生活教育”的核心内涵,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加强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优化与创新,提升课堂温度,完善教学形态,以此打造一个现代化、趣味化、素质化的一本课堂,让学生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快乐成长。

猜你喜欢

素养生活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