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让文物还原历史真相

2023-08-07杨倩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11期
关键词:展览文物博物馆

杨倩

摘 要:博物馆是记载历史、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也是对人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其民族认同感的基地。现代博物馆除了要保存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之外,还要有较强的传播、教育意义,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由此,当代博物馆的发展也需要做出一些改变。文章以济南市博物馆为例,结合该博物馆组织的“我从汉朝来—文物世界中的汉代济南”这一主题展览,对当代博物馆承载的功能、博物馆文物的价值以及博物馆展览的组织与开展问题展开分析探讨,为提升博物馆展览水平建言献策。

关键词:博物馆;文物;展览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11.022

0 引言

文物记录着一个时代的变迁和当时社会的变革与经济发展,能够从中窥探当时整个社会的发展情况,为人们了解历史提供重要依据。文物能够反映各地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所以在强调思想文化建设的当下,“了解历史”已代替“欣赏珍宝”成为博物馆观众参观展览的一个重要目的。博物馆展览活动的组织与开展能够满足人们了解历史的需求,而组织高质量的展览活动也是提升博物馆服务水平的一个重要方式。

1 文物的选择

济南的文物资源非常丰富,它们构成了济南的另一部史书,体现了济南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所具有的深厚文化底蕴。尤其是汉代文物,济南的汉代文物在全国独树一帜,不仅数量多,而且各个阶层使用的文物应有尽有。汉朝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由汉高祖刘邦奠基而发展起来的汉朝文化体系强大、底蕴深厚,极具包容性与和谐性。为了让济南地区的民众了解到当地汉代文化历史,接触宝贵的汉代文物,济南市博物馆筹划了“我从汉朝来—文物世界中的汉代济南”,为观众展现两千多年前济南先民的生活场景。展览开设三个展厅,展示了两汉时期济南不同的社会风貌,涉及展品200余件,内容涵盖起居生活、日常出行、军事战争、服装配饰、乐舞娱乐等多个方面。展览围绕“赫赫诸侯”“物阜民丰”“百业俱兴”三个单元,选择了能够凸显单元主题的文物进行展示。

1.1 “赫赫诸侯”单元

“赫赫诸侯”单元展示了汉代王陵遗珍,通过呈现“吕大官印”封泥、洛庄汉墓出土的乐器、车马器、生活器具等来展现汉代贵族的衣食住行和文化、经济、军事、礼仪、娱乐等各方面,如同一部汉代王室的生活百科全书,让观众对汉代贵族阶层有了基本全面的了解。

展品东汉石兽形砚台(图1)是济南市长清区大觉寺村2号汉墓出土的一件东汉砚台,现藏于济南市长清区博物馆。这是一座青石质砚台,分上下两盒,有座,整体呈猛兽载人形象。外部整体阴线浅刻兽身,背部有浮雕。上方石兽兽口大张,鳞片、翅膀、羽毛刻画得栩栩如生,造型精美,全国罕见。砚与笔、墨、纸合称“文房四宝”,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汉代由于发明了人工制墨,墨可以直接在砚上研磨,于是砚台开始发展起来,出现了铜砚、陶砚、银砚、徐公砚、木胎漆砂砚等。这件砚台让我们对东汉时期的文房用具有了直观的感受,能够真实地看到作为“文房四宝”之一的砚台在当时的一种形象,仿佛向观众诉说着那个年代文人墨客的闲情雅致。选择这样的展品呈现给观众,除了能够借助特定历史时期的文物来反映当时社会的阶层区分、等级制度之外,也能展现其所蕴含的社会价值、文化意蕴以及当时社会的审美特征。

展品东汉玉衣片出土于济南市长清区大觉寺村2号汉墓,现藏于济南市长清区博物馆。在此次展览中,这件展品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观看。因为“金缕玉衣”已成为高贵服饰的代名词,已为人们广泛熟知,而此次展出的东汉玉衣片作为玉衣的一种,也勾起了人们对那个朝代帝王“身后事”的好奇。玉衣之作,初兴于东周,鼎盛于两汉,终结于曹魏初年。在汉代,玉衣也被称为“玉匣”或者“玉柙”。玉衣的形制如同人形(图2),而用玉片间以不同质的丝线编缀,则显示出明显的等级差异。西汉玉衣的使用没有严格规定,一般全部用金缕玉衣,到了东汉才有金缕、银缕、铜缕之分。《后汉书·仪礼志》中明确记载了玉衣使用的等级规定:“登遐,皇后诏三公典丧事。……守宫令兼东园匠将女执事,黄绵、缇缯、金缕玉柙如故事。饭琀珠玉如礼。槃冰如礼。百官哭临殿下。……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薨,皆令赠印玺、玉柙银缕;大贵人、长公主铜缕。”本次展出的东汉玉衣片是玉衣中的第三等—铜缕玉衣,钻孔直径仅为1毫米,做工精致细腻。这件罕见文物的对外展示,不仅让更多的人了解了汉文化,感受到了当时帝王、贵族殓服之华丽、贵重,而且揭示了当时诸侯王追求永生的思想及当时独特的丧葬礼仪文化。

1.2 “物阜民丰”单元

汉代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四百多年,汉代人的物质生活非常丰富,同时当时的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也比较高,出土的宴饮、配饰化妆、乐舞百戏、玉器崇拜等生活享受方面的文物非常多,涉及汉代人们生活的饮食、居家、出行等各个方面。在“物阜民丰”单元,观众可以通过丰富的展品看到汉代普通民众的生活画卷。

汉代举孝廉,又流行“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出现了“厚资多藏,器用如生人”的情况,正如《论衡·薄葬篇》所说—“谓生如死”,这在贵族阶层表现得十分突出。汉代贵族生活十分奢靡,希望死后也能继续锦衣玉食的生活,投入大量物力、财力修建墓葬,用大量珠宝及各种用具陪葬,大至金玉器、小到衣食用品都一齐带入地下,以致“财力尽于坟土”。展品汉褐釉陶俑(图3)一种汉代丧葬明器,用以陪伴死者。汉代陶俑别具一格,题材广泛,灵韵生动,其以极高的艺术价值和重要的历史价值著称于世,是了解汉代社会风貌的重要材料之一。这件展品独具风采,凝聚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乡土色彩,为我们了解两汉济南人的生活提供了鲜活的材料。

展品“后将军军司马”桥纽铜方印现藏于济南市博物馆,该官印为铜制,桥形纽,印面略呈方形,印文为阴刻篆书“后将军军司马”六字,体现了我国汉代的官印体系。后将軍是汉代的高级武官,不常设置,在汉初官阶甚高,秩禄万石,待遇同三公,后来地位有所下降。而军司马是将军手下总管所部军务的官员。汉朝在承袭秦官制的基础上,职官制度进一步发展规范,而与官制相配套对应的则是汉代的一整套等级分明、体系完备的印、绶制度。据史料记载,汉代的官印体系和印章形制从高到低大致可分为帝王玺印、百官印章、小吏官印三大类。汉代官印风格浑厚古朴,外拙内巧,端庄凝重,粗放中带着雄伟气势,正是这一时期官印文化的多姿多彩,才使我国印章艺术进入了空前繁荣的阶段。

1.3 “百业俱兴”单元

“百业俱兴”单元选择的是能够充分展现汉代生产风貌的文物。两汉四百余年,社会生活、各行各业高度发达,农业、手工业、商业空前繁荣,可以说是历史上的“高光时期”。陶仓、陶磨、农耕工具等展品充分展现了汉代农业生产耕作、贮存方式。战国时期,铁器开始普及,秦汉时期各种水利工程的修建为两汉时期的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汉代的农业生产开始表现出精耕细作的特点,民众也希望通过“乐其田畴”实现“有余粮”。可以说,两汉时期代表着我国特色农业发展的开始。

展品东汉蟠龙纹铜镜(图4)是现存于济南市博物馆的一件铜器,一高浮雕式的龙压在纽下,龙口大张,四肢伸展,尾卷曲,神态栩栩如生,细弦纹、栉比纹、锯齿纹、细弦纹、双线波折纹各一周密布其上,花纹精雕细琢,做工非常精巧。“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铜镜是古代人们生活中一种常见的日用品,它是人类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不仅标志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反映了古人审美、爱美观念的变化。两汉铜镜数量庞大,为历代之首,这也代表着两汉时期我国制铜业的成熟。

2 文物价值激发

2.1 让文物体现地方特色

让文物体现地方特色并不容易,济南位于齐鲁交界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自古就是富庶之地。两汉时期的济南农业先进、手工业发达、商业鼎盛。作为我国古代文明的一座巅峰,汉代艺术、文化、科学、军事领域的发展在整个中华民族历史的长河中都颇具分量,汉代民族交往与交流活跃,因而出现了很多青史留名的外交家,如张骞、班超等。汉代济南也有这么一位著名的外交家、爱国英雄—终军。终军,字子云,济南历城人。汉武帝时,十八岁的终军便因才学出众入选为博士,并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被任命为谒者给事中。元鼎四年(前113),终军受令至南越宣辞,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越王,愿意举国归顺,在汉朝封侯。然而南越的相国吕嘉居心叵测,拒绝归顺汉朝,发兵杀了越王,汉朝的使者们寡不敌众,全部死于越兵刀下,终军死的时候才二十几岁,世人称他为“终童”。这段故事在济南这片土地上世代流传,也是汉代历史书页中值得被铭记的一张。本次展览的第二单元第七部分就以这段广为流传的故事为主题,集中展示了一批汉代陶俑文物,让这些文物向我们诉说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那段久远的故事。

2.2 让文物彰显历史价值

文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就在于其历史研究价值,特定历史时期的文物可以让我们了解到那个年代独有的文化习俗、社会制度、经济发展、审美取向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等。济南市博物馆“我从汉朝来—文物世界中的汉代济南”展览主要为观众呈现的是汉代文化,既展现帝王、贵族的生活状态,也呈现普通民众的生活面貌以及当时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情况,展品涉及范围极广,既有高贵的金银玉器,也有普通的农耕农具,这些文物并不能完全以材质、用途来进行判断,文物背后的故事、文化、历史意蕴才更能够代表其价值。在此次展览中,文物类型众多、时间跨度长、一级文物占比多,甚至有多件国宝级文物,这些文物各具特色,背景、内涵、历史意蕴各不相同,彰显各类文物的价值,提高其与展览主题的契合度更需要巧妙设计。以此次展览的展品汉代玉衣片为例,其作为一种汉代皇帝与贵族所用的殓具,玉片间以不同材质的丝线编缀体现的是等级差异。西汉建立后,历经数十年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缓慢恢复,王室贵族生前生活奢靡,对于死后的葬礼也有极高的追求,厚葬之风盛行,而玉衣作为贵族、帝王的专属,彰显的是当时人们的丧葬观念以及森严的等级制度。展品汉画像石已流传千年,雕刻精美、内容丰富,展现的是汉朝的众生百态。充分激发文物的价值能够让观者通过文物背后的故事,对一个时代的社会制度、文化、风俗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3 多种展示形式结合

3.1 互动式展览

展厅的入口显示清晰的参观路线,观众进入展厅有序入场、细细参观。在此次展览中,除了实物展示之外,还设立了考古体验区,模拟考古发掘现场,让观众直接参与其中,体验考古工作。现场的拓片制作活动同样是极具体验性、互动性的活动,墙面制作屋檐,展板展示拓片制作的教程,设置有操作台,氛围轻松、参与简单。展览的感官体验丰富,在诸侯王陵文物展区,20件洛庄汉墓出土的编磬作为汉代颇受欢迎的一种打击乐器,音色动人,常用于宫廷盛会、大型祭典中。这件展品在展出时,背景音乐播放编磬的演奏音频,声音空灵优美,整个展览环境被编磬的动听音色所包围,观众沉浸其中感受汉代音乐的魅力。这种结合多重感官体验的展览方式给参观者带来了难忘的参观体验。

3.2 现代化展览设备

当下博物馆展览形式正在不断创新,更多地通过馆馆合作、资源互通吸引民众参与,与参观者建立深入互动,博物馆的教育属性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博物馆借助高科技手段、信息化、多媒体技术来丰富展示效果,除传统的实物展示之外,还会以图像结合文字、声音、视频的形式来补充展示,虚拟现实、三维图形图像、特效视觉、计算机网络、互动娱乐等技术的应用也成为常态。此次展览就用到了多种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来丰富展示内容,比如配套的语音讲解、利用大屏幕播放的图片与视频信息等。济南市博物馆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馆藏丰富、历史价值高,已成为当地历史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影响力仍在不断扩大。文物是特定历史时期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体现出时代特征,具有深厚的历史价值,不同的文物能够侧面反映社会制度、生产力、经济发展、社会生活、自然环境等各个方面,也能够揭示社会变革、科学进步的路径,反映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层面的变化,了解文物就是了解我们的历史与文化。

4 结语

博物馆里的文物具有极强的教育价值和极高的艺术价值,是青少年接受人文历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文物以无声的语言诉说历史,反映一个国家和民族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经济发展、民俗文化及民众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博物馆进行文物展示是对民众进行思想熏陶和精神教育,是博物馆发挥教育功能的基本方式。在当前时代,博物馆结合国情举办文物展览活动,利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创新文物展示方式,补充文物资料,让展览活动更具历史性、人文性,展览的艺术价值、教育价值也得到了提升。当代博物馆应积极探索尝试,创新展览方法、深入发掘文物价值,将文物的历史背景、文化意蕴全面展示出来,让文物来熏陶和感染民众的思想,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提高其精神境界。

参考文献

[1]万林金.博物馆文物藏品保护与利用探究[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9(8):286.

[2]底梦月.博物馆文物藏品的保护和利用[J].传播力研究,2019(7):229.

[3]许梦.浅析公众对于博物馆展览的需求[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17):4.

[4]傅娇.博物馆文物藏品档案的管理与实践研究[J].文物鑒定与鉴赏,2020(6):144-145.

[5]王博.提升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研究:以吉林市博物馆为例[J].文存阅刊,2020(13):148-149.

[6]刘智锋.博物馆定位与展览类型兼论其专业化:以湖南省博物馆为例[J].文物世界,2020(5):53-55.

[7]陈卓.新时代博物馆发展理念的几点思考[J].东南文化,2019(2):113-116.

[8]高娅鹏.针对博物馆陈列展览丰富性与实效性策略研究[J].卷宗,2020(22):48-49.

猜你喜欢

展览文物博物馆
文物的栖息之地
博物馆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国家典籍博物馆展览所见文明交流互鉴
博物馆书画展览设计研究
“中国流动科技馆”项目展览发展研究
露天博物馆
文物掉包案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