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做思共生”有效教学策略

2023-08-07孙雪荣

江西教育C 2023年7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孙雪荣

摘   要:“做思共生”不仅是一种策略与方式,还是一种思想与观念。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做”与“思”的关系,让“做”启迪学生的“思”,让“思”助推学生的“做”,让“做”与“思”相互交融、同频共振。以“做”促“思”、以“思”导“做”,让“做”与“思”不断地对接、不断地转化,让数学教学在“做”与“思”的互动中得到提升与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   “做思互动”   “做思共生”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以做导思、以思促做”,应当在学生“做”和“思”的互动中“穿行”。“做”是“思”的基础与表现,“思”是“做”的目的与保障。建构“做思共生”的数学教学范式,关键在于平衡“做”与“思”的关系,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能与品质。

一、返本归元:让“做”启迪学生的“思”

“做”既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外显行为,也是学生数学学习内在思维的重要保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学生的“做”启迪学生的“思”;要引导学生返回数学学科知识的源头,从而开掘数学学科知识的“源头活水”;要改变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机械训练学习样态,走向学生数学学习的最为本真、最为自然的“做”的状态。“做”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学生生命实践的表征。

比如,在教学“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时,笔者首先创造了一个“海上搜救船只”的情境,激发、调动学生“做数学”的内在性需求。在描述被搜救船只的过程中,学生认为应当以“灯塔”为参照物。接着,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进行描述,如对“北偏东”这一方向,有的学生用“东北”这一概念来描述,有的学生用“东偏北”这一概念来描述,有的学生用“北偏东”这一概念来描述,等等。学生充分感受、体验到了“统一方法描述”的重要性。“做”引导着学生的“思”,催生着学生的“思”,让学生进入了一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心求通而未能,口言语而不得”的状态。其次,笔者导入“指南针”,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以南北方向作为基准方向”的合理性,从而明确了“北偏东”“北偏西”“南偏东”“南偏西”方向的科学性。在“定位被搜救船只”的操作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探究逐步深入,从“方向”到“角度”、从“角度”到“距离”,学生确定位置的方法越来越精准;从“面上的位置确定”到“线上的位置确定”再到“点的位置确定”,学生能够自主建构、创造出“用方向和距离来确定位置”的相关方法。

数学课堂关乎着学生的身心发展,“身与心”对应学生的“做与思”。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手和脑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手能让脑更明智,脑能让手得到发展。学生在“做”中感受、在“做”中体验、在“做”中发现、在“做”中建构、在“做”中感悟、在“做”中内化,进而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探本穷源:让“思”助推学生的“做”

“做思共生”的数学教学,不仅要求学生的数学学习要“返本归元”,还要求学生的数学学习要探本穷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身体思维”与“身体认知”。探本穷源就是要让学生的“思”助推学生的“做”。

在“做思共生”的学习场域中,学生的“身体”不是传统的“场所”与“载体”。因此,教师要警惕学生的身体被工具化、被生理化、被客体化。身体不同于“躯体”,具有“认知价值与思维价值”。身体与心理不是二元的,而是一元的,身体影响着认知。以“圆柱的侧面积”一课的教学为例,在引导学生认识“圆柱侧面积”的过程中,很多教师都喜欢采用一种简单的、直观的“演示实验”的方式,这虽然能让学生获得浅表的知识,但是不能让学生获得深刻的感受与体验。因此,这样的一种建构知识的方式是没有生命力的。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首先让学生任意做一个圆柱,初步形成“做圆柱”的策略,即“先做底面,再根据底面做圆柱的侧面”。其次,讓学生做一个指定规格的圆柱。学生就能根据规格,来确定圆柱的底面直径、圆柱底面的周长、侧面的高;能积极主动地观察圆柱的侧面与底面,从而积极主动地探索圆柱的侧面积公式,并利用圆柱的侧面与底面的关系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操作。“以思导做”能让学生的“做”更为理性、更为智慧。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认知与思维能力能让“做”的指向更明确、目的更清晰、效果更明显、操作更便捷、体验更流畅。可以说,学生的认知与思维能力塑造了学生“做数学”的过程,也体现了学生“思维可视化”的过程。

三、同源共流:让“做”与“思”同频共振

学生“做数学”的过程,包含了学生的认知、思维和想象。“做数学”不是盲目的,而是理性的。正如马克思所说,即使最蹩脚的建筑师也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因为建筑师在建房之前已经在自己头脑中把它建成了。换言之,学生的数学学习往往是“边思边做”“边做边思”的。“做”与“思”的对接、转化,可以促进学生心智的发展。

“做思共生”的数学教学,就是要让学生的“做”与“思”同频共振,进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同向共进”“以做促思”“以思导做”。以教学“一亿有多大”一课为例,该课主要是让学生感受、体验“一亿”的概念,并形成一种“大数据”意识。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采用“做思共生”的“边做边思、边思边做”的方式,设计研发了多个活动,如“数一亿本作业本需要多长时间”“一亿枚硬币叠加起来有多高”“一亿粒米有多重”“一亿滴水有多少”,等等。这些活动,都是通过操作加推理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的。比如,针对 “一亿枚硬币叠加起来有多高”的概念,学生首先选取十枚硬币进行测量,计算出每一枚硬币的高度,然后推算一亿枚硬币叠加起来的高度。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不仅“做一做”,还“估一估”“推一推”“理一理”,积极主动地联系自己的日常生活,去感受、体验“一亿”的概念。通过这样的“做思共生”学习活动,教师可以为学生积累推理经验,发散学生的推理思维。

传统的数学学科教学中既没有独立的“做数学”活动,也没有独立的“思数学”活动。其实,“做”与“思”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想好了再做”,还要鼓励学生“做好了继续想”“做好了还要想”。“做”与“思”的对接与交融,能够让学生的“做数学”活动更到位,让学生的“思数学”活动更明晰。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做”与“思”的关系,让“做”与“思”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彼此交融、共生共长。只有把“做”与“思”不断地对接与转化,才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促进学生的动作思维、操作思维、形象思维、直观思维、创造思维的协调发展。“做思共生”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充满活力、充满张力。

参考文献:

[1]顾长明.知识的分类及教学的选择[J].江苏教育,2021(18):1.

[2]周金萍.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的特点、原则和类型[J].安徽教育科研,2022(22):60-61.

[3]胡典顺.从“作为事实的课程”到“作为实践的课程”[J].数学教育学报,2014,23(5):10-13.

[4]郭元祥.课程理解的转向:从“作为事实”到“作为实践”:兼论课程研究中的思维方式[J].课程·教材·教法,2008(1):3-8.◆(作者单位:江苏省东海县青湖镇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小学数学课堂选择生活情境的误区及对策
数学教学中的互动教学策略探究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优化例题呈现方式夯实数学教学研究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