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Snyder希望理论模型护理对PICC置管的影响

2023-08-06陈艺璇周德明洪依今陈一峰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3年11期
关键词:导管情况研究组

陈艺璇 周德明 洪依今 陈一峰

PICC 置管是一种常见的静脉内导管,通过经皮穿刺的方式将导管插入上肢的浅静脉,经过肘窝、上臂、肩部,最终置入上腔静脉或颈内静脉。PICC 置管可以用于输液、化疗、抗生素等药物的长期静脉内给药,避免了反复穿刺,减轻对患者的身体负担。还可以用于营养液的输注,可长期使用,对于需要大量营养支持的患者来说尤为重要。PICC 置管另外主要用于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等治疗的患者,方便且安全[1]。PICC 置管不仅可以输液,还可以用于血液检测,能够减少患者的不适和疼痛感,因为PICC 置管的操作过程简单,可以在医疗机构的门诊或病房内完成,无需住院。PICC 置管在放置过程中,经过导管外皮肤的消毒、麻醉、引导等多道程序,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对于其他类型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 置管的成本相对较低[2]。且可以满足各种长期静脉内给药的需要,应用领域广泛,使用时间长。但PICC 置管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因为不当的操作、血管狭窄等原因导致导管脱出或移位,进而影响治疗效果和患者的安全。还可能会因为消毒、操作不当等原因导致感染的发生,严重的话可能会引发败血症等并发症[3]。除此之外,PICC 置管的使用过程中,由于导管位于血管内部,血管壁的受压和血流速度的改变可能会导致血栓的形成,增加患者罹患血栓相关并发症的风险。因此,在使用PICC 置管时,需要加强患者的护理干预,以减少意外拔管,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4]。为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2022年5月泉州市第一医院收治的100 例PICC 置管患者的临床资料,对Snyder 希望理论模型护理对PICC 置管患者拔管情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此文的研究结果为PICC置管患者拔管情况后期护理标准制定提供了借鉴内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2022年5月泉州市第一医院收治的100 例PICC 置管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入院时间的先后顺序对患者进行分组,先期入院并采用常规护理的50 例患者设为参考组,后期入院采用Snyder 希望理论模型护理的50 例患者设为研究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患者意识清楚,可正常沟通。(2)临床资料完整。(3)患者体征正常。

1.2.2 排除标准

(1)患者处于哺乳期、妊娠期。(2)精神分裂症者。(3)依从性差。

1.3 方法

1.3.1 参考组患者采取一般性护理干预

护理措施包括定时检查导管有无松动等异常情况,为患者说明日常注意事项,监测患者的体温等。

1.3.2 研究组患者采用Snyder 希望理论模型护理

具体护理措施包括:(1)成立Snyder 希望理论模型护理小组,由护士长担任小组组长,负责关于Snyder 希望理论模型护理的培训、落实情况监督与考核,小组成员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2)评估患者的基本情况,包括患者的基本病情、用药情况等;评估患者的静脉情况,选择适当的置管部位;评估患者的皮肤情况,确认皮肤是否适合进行PICC 置管;评估患者的护理需求,包括患者是否需要翻身、营养支持等。(3)制订护理计划,在评估完患者的情况后,护理师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订出相应的护理目标和计划。包括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明确护理目标,如确保PICC 置管通畅、预防感染等。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护理方法,如插管护理、皮肤护理等,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4)实施护理,插管护理:在插管操作中,护理师应注意消毒、操作规范等问题;皮肤护理:护理师应根据患者的皮肤情况选择合适的皮肤护理方法,定期更换敷料并对插管部位进行消毒;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嘱,按时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并记录用药情况;营养支持:对于需要营养支持的患者,护理师应根据医嘱给予相应的营养支持,并监测患者的营养状况;疼痛管理:对于有疼痛感的患者,护理师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疼痛管理,如给予止痛药物、按摩等;在此期间引入希望和肯定的理念,首先是积极引导:护理师可以通过积极引导和激励患者,提高患者的信心和积极性,使患者更加配合治疗和护理,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其次是鼓励自我管理:护理师可以通过向患者传授相关自我管理知识和技能,鼓励患者在护理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控制力,提高治疗和护理的效果;最后是强化正面体验:护理师可以通过强化患者的正面体验,如鼓励和赞扬患者的行为和言语,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从而提高治疗和护理的满意度和效果;另外是协助患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护理师应该积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通过尊重患者的感受和需求,了解患者的心理和生理状况,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稳定和支持性的人际关系;积极为患者提供情感支持:护理师可以通过提供情感支持和关怀,如倾听患者的疾病和护理的困难和挑战,为患者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安抚。(5)评估效果,小组组长在实施护理的过程中,应及时对护理效果进行评估,如果发现护理效果不佳,应及时调整护理计划。具体的评估内容包括定期观察插管部位的情况,如通畅情况、皮肤状况等;注意监测患者的体温、白细胞计数等指标,及时发现感染征象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如疼痛感、食欲情况等,并根据评估结果进一步完善护理计划,提升护理质量。

1.4 观察指标

1.4.1 比较两组PICC 置管患者拔管情况

指标包括计划性拔管、非计划性拔管、意外拔管。

1.4.2 比较两组PICC 置管患者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指标包括导管滑脱、导管回缩、静脉炎、穿刺点感染。

1.4.3 比较两组PICC 置管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改善情况

判定工具为WHO 生活质量测定量表(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BREF,WHO-QOLBREF)[5],判定维度包括生理、社会、心理、情感,各单项评分最高分100 分,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对本研究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PICC 置管患者拔管率比较

研究组PICC 置管患者计划性拔管、非计划性拔管、意外拔管等总拔管率显著低于参考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PICC 置管患者拔管率比较[例(%)]

2.2 两组PICC 置管患者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导管滑脱、导管回缩、静脉炎、穿刺点感染等导管相关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参考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PICC 置管患者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2.3 两组PICC 置管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研究组PICC 置管患者各项生活质量评分与参考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PICC 置管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s)

表4 两组PICC 置管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s)

组别例数生理社会心理情感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参考组5067.48±4.66 76.14±4.52 61.82±4.17 72.69±4.22 59.25±4.38 76.04±4.07 65.37±4.58 75.07±4.42研究组5067.45±4.62 85.37±5.49 61.81±4.18 81.52±5.19 59.24±4.31 88.58±5.01 65.44±4.56 84.61±5.39 t 值-0.0329.1780.0129.3340.01213.7370.0779.678 P 值-0.974<0.0010.991<0.0010.991<0.0010.939<0.001

3 讨论

PICC 置管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操作,具有快速、方便、安全等特点。然而,由于PICC 置管与血管相连,容易引发感染、血栓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6]。同时,在拔管时,由于PICC 管长期存在于体内,患者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和不安全感,影响拔管的顺利进行。因此,如何提高PICC 置管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拔管情况,成为临床护理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难题[7-8]。

在此背景下,Snyder 希望理论模型成了改善PICC 置管患者拔管情况和生活质量的一种有力工具[9]。该模型主要包含4 个核心概念,即希望和肯定、人际关系和功能。其中,希望和肯定可以有效增强患者的信心和自信心,提高患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PICC 置管拔管过程中,患者往往会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如拔管的不适感、身体的不适以及心理上的压力等,这些都会对患者的情绪和信心产生负面影响[10-11]。Snyder 希望理论模型通过积极的肯定和鼓励,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这些困难和挑战。如在拔管前,护士可以通过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情况和需求,提供相关的信息和支持,帮助患者更好地做好拔管准备,增强患者的信心和自信心[12]。

人际关系和功能是Snyder 希望理论模型的另外2 个核心概念,可以帮助患者在拔管过程中更好地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决策。在拔管过程中,患者需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自己的护理中来,从而提高拔管成功率和生活质量[13-15]。Snyder 希望理论模型通过人际关系和功能的帮助,增强患者的自我决策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如在拔管前,护士可以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了解患者的需求和意愿,从而帮助患者制订合适的护理计划和方案,提高患者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同时,护士还可以通过提供相关的功能训练和指导,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拔管后的身体和心理变化,提高生活质量[16-17]。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PICC 置管患者计划性拔管、非计划性拔管、意外拔管等总拔管率显著低于参考组(P<0.05);且研究组导管滑脱、导管回缩、静脉炎、穿刺点感染等导管相关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参考组(P<0.05);两组PICC 置管患者干预前各项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PICC 置管患者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得到很大的提升,研究组PICC 置管患者各项生活质量评分与参考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Snyder 希望理论模型护理能有效降低PICC 置管患者拔管率和导管相关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分析其原因,Snyder 希望理论模型是一种以“健康促进”为中心的护理模型,该模型重视个体的自我决策和自我管理,以促进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积极通过评估、诊断、实施和评价的过程,为患者提供个性化、全面的护理服务,最大限度保障PICC 置管的顺利开展,减少了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提升了患者的恢复效果和预后,最终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需要注意的是,Snyder 希望理论模型虽然在护理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其在具体应用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限制。如该模型的实施需要专业的护理人员具备一定的心理咨询和心理干预能力,这对于一些基层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而言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此外,Snyder 希望理论模型在具体应用过程中还需要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和实际情况,不能简单地一刀切,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干预,以达到最佳的护理效果。

综上所述,Snyder 希望理论模型护理能有效降低PICC置管患者拔管率和导管相关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导管情况研究组
新型浅水浮托导管架的应用介绍
立体几何单元测试题
“主谓一致”的十种情况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一)本刊试题研究组
圆锥曲线解答题训练
新情况新举措
新情况新举措
介绍1种PICC导管带管沐浴的方法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静脉导管缺如2例
特殊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