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柱凝胶免疫检测技术在临床血型鉴定与输血中的应用分析

2023-08-06范雪明林建李丽红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3年11期
关键词:微柱悬液血型

范雪明 林建 李丽红

输血治疗是目前临床治疗中的常用方法,在大出血、剖宫产、出血性休克等患者中应用较多,但输血前需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才能保证输血质量的安全性[1]。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试验,可快速筛查出相同血型的人群,交叉配血能够预防血型不同导致的相互排斥现象。在传统输血治疗前,一般采用抗人球配血检验,进而筛查出不完全抗体,但这种方法操作复杂性高,容易出现假阴性情况[2]。因此临床急需探索一种新型的交叉配血及血型鉴定技术,提高不完全抗体检出率及交叉配血成功率。微柱凝胶检验技术是目前临床输血前的常用技术,可同时辅助检验血型和交叉配血,均以抗人球蛋白为基础展开检验,检验精确性较高,因此受到临床医师的欢迎。也有报道提示在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过程中,需辅助应用聚凝胺法、盐水试管法等,可有效提升血型鉴定准确性和交叉配血成功率[3]。聚凝胺法可中和红细胞表面负电荷,缩短细胞间距,形成可逆性的红细胞凝聚现象,此方法可离心查看结果,为输血提供安全保障,集操作简便、快速等优点于一身。盐水试管法操作简便,但只能检出不配合的完全抗体。为进一步分析微柱凝胶检验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本研究以2021年1月—2022年6月龙岩市第二医院输血科收治的60 例患者为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以2021年1月—2022年6月龙岩市第二医院输血科收治的60 例患者为对象,男性36 例,女性24 例;年龄19 ~62 岁,平均(42.50±3.26)岁;病程1 ~12 个月,平均(6.50±0.50)个月;体质量52 ~80 kg,平均(60.50±1.25)kg;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8 ~28 kg/m2,平均(22.50±1.50)kg/m2;血型:A 型15 例,B 型20 例,AB 型20 例,O 型5 例。所有患者均采集静脉血进行微柱凝胶检验,资料齐全,可进行后续分析。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1)患者知情同意。(2)精神状态正常,可配合医护工作的患者。(3)近期未服用药物的患者。(4)无先天性疾病的患者。(5)严重贫血、失血性休克,需输血治疗的患者。

排除标准:(1)合并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2)无法配合长期随访的患者。(3)输注其他血液制品。(4)沟通障碍的患者。

1.2 方法

血型鉴定:(1)微柱凝胶检验技术:取患者静脉血3 mL,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济南爱来宝医疗科技公司,BK600)进行高速离心处理,分离血浆、红细胞。室温保存血型鉴定卡,制作5% 红细胞悬液,悬液制作完成后取10 μL 倒入微孔管进行正定型处理;反定型处理:准备10 μL 5%浓度A 型标准红细胞、B 型标准红细胞,与50 μL 血浆共同加入微孔板,离心处理后快速读取结果。(2)盐水试管法:所有血液样本离心处理,参照相应的国家标准进行血型鉴定。正定型处理:将2滴抗血清滴入5% 的红细胞悬液中,完全摇匀后高速离心处理15 s,设置转速3 000 r/min,处理完成后观察并记录结果。反定型处理:抽取2 滴血液样本血清,加入1 滴红细胞混悬液到血清中,完全摇匀后高速离心处理15 s,设置转速3 000 r/min,处理完成后观察并记录结果。设置阴性对照管,排除冷凝集。

交叉配血:(1)微柱凝胶检验技术:高速离心处理后分离血液样本的血浆、红细胞。血型鉴定卡静置一段时间达到室温,制备红细胞悬液(北京市斑珀斯技贸有限责任公司,血型分析用稀释液 DG Gel Sol,国械备20160416号),标记微柱孔主次。主侧孔试剂:供血者红细胞悬液(50 μL,1%)+血浆25 μL,均从供血者血液样本中提取;次测孔:受血者红细胞悬液(50 μL,1%)+供血者血浆25 μL,均从受血者血液样本中提取。高速离心处理后,读取并记录结果。(2)聚凝胺检验:A 管:受血者血浆2滴,供血者红细胞盐水悬液1 滴(3%);B 管:供血者血浆2 滴+受血者红细胞盐水悬液1 滴(3%)。分别在受血者、供血者样本中加入0.8 mL 的低离子介质,充分混合均匀后放置2 min;分别在2 份混合液中加入1 滴凝聚胺,高速离心处理15 s,设置3 000 r/min 转速,倒出上清液后扣摇,可肉眼见到凝集状提示处理成功,在管底加1 滴重悬液,轻轻摇匀后,判定检测结果。判断标准:凝块在1 min 内消失,提示阴性,否则为阳性。

1.3 观察指标

(1)记录微柱凝胶法、盐水试管法的检测结果,包括正反定型不符合率和正反定型符合率。

(2)记录交叉配血成功率。

(3)统计两种血型鉴定结果的阳性检出率。

(4)计算不同血清鉴定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录入采用Excel 表格,利用SPSS 24.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转化为正态分布后,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多组或不符合两组检验标准的数据,采用校正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型鉴定结果分析

两种方法鉴定血型结果相比,正反定型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血型鉴定结果分析[例(%)]

2.2 交叉配血成功率

两种方法的交叉配血成功率相比,微柱凝胶法较高(P<0.05)。见表2。

表2 交叉配血成功率[例(%)]

2.3 检验结果分析

盐水试管法、微柱凝胶法检验结果显示,微柱凝胶法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均较高(P<0.05);微柱凝胶法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100%、90.91%)均高于盐水试管法(81.63%、9.09%)(P<0.05)。见表3 ~表4。

表3 检验结果分析[例(%)]

表4 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比较(%)

3 讨论

输血治疗是急救治疗中的常用方法,能够快速提升患者血容量,维持机体正常血液循环,避免机体血液流失过多,进而出现休克、昏迷、缺氧等症状。但输血需要保证供血者和受血者的血型相同,否则血型不符会导致输血排斥[4]。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是输血治疗前必须进行的准备工作,能够有效提升输血效率。

盐水试管法是传统的血型鉴定方法,也是最早最简单的鉴定方法,红细胞悬浮于盐水介质中,能够和相应抗体分子快速结合,形成凝集状,肉眼可见。1 min 内凝集状是否消散,是主要的鉴别标准。完全抗体用盐水试管法检验,具有较高的准确性,用于血型初次鉴定,不要求较高的仪器精准度,能够保证一定的检测准确度。但盐水试管法也有缺陷性,仪器无法检测大量血液标本,需要手工进行复杂操作,自动化程度低且无法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容易出现假凝集现象[5]。为降低假凝集发生率,必须保证试管清洗干净,时刻核查血清是否漏加,严格按照先后顺序加入血清和红细胞悬液,且整个检测过程需在光线充足环境下进行。盐水试管法离心处理必须保证转速和离心时间,检测后立即观察并记录结果,避免长时间放置导致检验结果准确性下降。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很难避免某些影响检测结果的因素,如加错试剂、顺序错误等,都会导致鉴定结果错误[6]。

本研究用60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微柱凝胶检验技术在血型鉴定和输血中的应用价值。研究结果显示,微柱凝胶法和盐水试管法鉴定血型结果相比,正反定型符合率差异不大;与聚凝胺法相比,微柱凝胶法的交叉配血成功率显著提高(P<0.05)。提示微柱凝胶法能够准确检测血液中的不规则抗体,可有效提升交叉配血的成功率。患者对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的结果都比较满意,微柱凝胶法在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中都有应用,可见其在提高检验准确率中起到关键性作用。

微柱凝胶法目前在临床中的应用相当广泛,辅助完成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试验的同时,快速协助医生进行输血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微柱凝胶法可快速检出血液中的不规则抗体,有利于提升交叉配血的精确性[7]。高速离心处理过程中,凝胶颗粒滤网配合分子抗阻层析原理,迫使红细胞在胶表面或胶中大量聚集(这类红细胞能够与抗体发生反应),而在胶尖底位置的红细胞,不与抗体相互反应[8]。经过长期临床实践证实,微柱凝胶法使用的检测试剂量少,且操作简便,能够快速得到结果,检验人员容易判读检验结果。整个检验过程基本为仪器操作,大幅降低主观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反应结果图谱稳定,保存方便,因此可推荐在临床上应用[9]。此外,微柱凝胶检验还具有以下优势:结果清晰、稳定、易于判读,检测结果可拍照存盘以备查找;实验步骤标准化,自动化程度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结合条形码技术上机检测,可以减少标记,避免错误。

本研究还对盐水试管法、微柱凝胶法检验下的血型鉴定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微柱凝胶法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均较高(P<0.05)。提示微柱凝胶法在血型鉴定中具有显著优势,可提高血型鉴定准确率,但该方法也存在局限性。本研究采用微柱凝胶检验技术,发现2 例患者的正反定型不符,导致正反定型不相符的可能原因为:离心不彻底,样本存在细菌污染,红细胞悬液新鲜程度低,都会导致检验结果失效,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的情况。为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有必要控制红细胞浓度和细胞悬液质量。对2 例正反定型不相符进一步分析发现,1 例患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另1 例患者患有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结合以往相关报道,说明血型鉴定中,自身疾病也会对微柱凝胶检验结果产生影响,因此检验前需严格查对患者有无疾病。

本研究交叉配血试验比较微柱凝胶检验和聚凝胺法的成功率,提示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符合率高,可见微柱凝胶检验技术在输血检验中具有明显优势。本研究聚凝胺检验中有8 例存在交叉配血不合情况,其中3 例交叉配血不合是由自身抗体导致的,反应为次侧(-),主侧(+),抗体筛选(+),直接抗球蛋白试验(direct antiglobulin test,DAT)(-)。分析可能原因是供血者和患者血清中的抗原抗体存在对立情况,患者血清抗体与提供血液的红细胞发生拮抗反应,经过复查ABO 血型(ABO blood group,ABO)及RH 血型(RH blood group,RH)(D)血型,纠正错误鉴定结果,并选择正确的血液输入治疗。3 例患者交叉配血不合适为自身存在免疫性疾病导致的,反应为次侧(+),主侧(-),DAT(+),自身(-),抗体筛选(-)。分析可能原因为供血者和患者血清中的抗原抗体拮抗,因此重新复查患者血型并排除亚型,输注主侧相合的血液。剩余2 例患者交叉配血不合的主要原因为长期使用抗生素,受青霉素、头孢菌素等药物的干扰,红细胞受膜状态改变,导致红细胞膜大量吸引蛋白,最终造成DAT 阳性[10]。这2 例患者有明确的药物使用史,无输血史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史,同时血浆总蛋白正常,无纤维蛋白原增高和血球蛋白比例倒置,考虑为药物致敏。

与微柱凝胶检验技术相比,聚凝胺法的交叉配血不合格率较高,分析原因:聚凝胺法通过阴离子溶液、凝聚胺作用,会加快红细胞表面阳离子层电位剥离,加快红细胞、IgG 的结合,快速聚集红细胞,产生细胞凝集反应[11]。故配血结果可依据是否顺利散开进行判定,但在肝素、低浓度抗体等因素影响下,也会导致红细胞散开[12]。此外,聚凝胺检验技术受人为影响因素大,摇匀力度、解聚时间都会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处理完成后需在1 min 内完成结果判读和记录,若凝集反应较弱,用力振摇会导致凝集状态消失,导致判定结果错误。因此临床血型鉴定和输血过程中,需应用微柱凝胶检验技术进行判别。为控制检验质量,需做好以下工作:做好患者的健康宣教,让患者清楚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的重要性,从而配合相关工作;提高医护人员的综合能力,采血一次性成功,检验一次到位,避免二次采血给患者带来更大伤害;与患者做好沟通,及时解答患者疑惑,避免患者滋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提高患者检验工作的依从性。

综上所述,在临床患者血型鉴定与输血过程中,采用微柱凝胶检测技术能够有效提升交叉配血成功率,提高血型鉴定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性,建议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微柱悬液血型
磁性微柱阵列制备及驱动研究*
高精度镍微柱阵列模具的制造*
你是Rh(-)血型的准妈妈吗
电化学湿法腐蚀法制备硅微柱阵列
你是Rh(一)血型的准妈妈吗
磺胺嘧啶银混悬液在二度烧伤创面治疗中的应用
纳米尺寸下铱单晶微柱的力学行为
薯蓣皂苷元纳米混悬液的制备
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的效果观察
美国FDA批准达芦那韦口服混悬液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