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医改背景下紧密型医联体管理模式的应用效果浅析

2023-08-06陈东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3年11期
关键词:联体医疗卫生远程

陈东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如何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进一步提高医院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已经成为医院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颁布实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在一定程度上推进医院从松散型医联体向紧密型医联体转变,推进分诊治疗,以便构建更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明确医疗服务标准,进一步优化医疗卫生服务,强化医院管理,使之深入到各个方面,加强各个方面的管控,及时发现并解决医院存在的问题,确保医院良好运行,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1-2]。所以,新时代背景下,应当深入了解国家政策指导,结合医院运行实际情况,及时做出改变,实施紧密型医联体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管理作用,使大量优质的卫生资源下沉,促使医院医疗卫生服务良好开展,解决患者看病就医的问题,保障患者生命健康,同时促进三级甲等医院良好发展。本研究对新医改实施背景下二、三级甲等医院紧密型医联体管理模式的应用效果予以分析和讨论,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地区二、三级甲等医院,将其与周边4 家医疗机构共同构建成以资产为纽带的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包括2家县级医院、1 家中医院、1 家乡镇中心卫生院组成,于2015年组成松散型医联体,于2018年5月停止;于2018年6月组成以资产为纽带的紧密型医联体,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等目标,持续实施到当下。将2017年1—12月,2019年1—12月两个时间段紧密型医联体实施情况纳入本研究。

1.2 方法

对松散型医联体成员医院经营与发展的实际情况予以了解,管理层的管理理念陈旧,并没有正确认识科学管理的重要性,而是凭借以往的经验来落实管理工作,导致医院管理与新时代不匹配、与医疗行业发展不匹配,致使管理成效不佳,存在诸多管理弊端,如未能正确认识到决定医院发展的核心是员工,未制订健全的培训机制,未组织员工进行专项培训等;未能明确新时代对医院管理的新要求,依旧应用传统的管理制度,导致管理工作难以创新;未能正确认识高新科技对行业、对企事业单位的正面影响,加强信息化建设,导致医院管理信息化水平较低等。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医院持续且良好的发展步伐[3]。伴随着国家新医改的推进与实施,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将松散型转变为紧密型,使医联体的成员医院联系更紧密,有效地帮扶成员医院。

1.2.1 紧密型医联体的组织架构及管理职责

要想真正意义上构建紧密型医联体,就需要成立领导小组,确定好组长及成员,全权负责医联体的相关事宜。领导小组需要充分发挥领导作用,在本院及成员医院内部展开全面且深入的调研,详细了解医院管理情况及医疗卫生服务情况,准确把握医院医疗卫生服务面临的困难及医院管理存在的问题[4]。以此为切入点,制订可行性的帮扶方案,具体包括帮扶事项、帮扶周期、帮扶目的、人员安排等。紧接着按照帮扶方案,制订年度帮扶计划,细化到科室。为了保证帮扶计划持续且良好地向前推进,切实解决管理问题,强化医院管理,还要明确负责审议涉及医联体建设及对口帮扶工作的制度和重要决策[5]。紧密型医联体的组织成员管理职责为:(1)加强紧密型医联体的宣传,促进医疗体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采集、整理、分析医联体相关数据信息。(2)医务科负责医联体的建设,统筹规划医联体建设的具体方针,为切实解决成员医院紧密型医联体的管理模式实施的相关问题,选拔且驻派优秀的医务人员。(3)人事科负责对驻派医务人员工作情况的考核;负责制定并且实施帮扶人员工作情况的考核,制定并且实施可行性的晋升机制等。(4)财务科负责对医联体单位医疗卫生服务的收费及财务核算等[6]。

1.2.2 绩效考核及激励机制的构建

为了紧密型医联体的管理模式能够落实到位,充分发挥作用,提高医院医疗卫生服务的整体水平,还要构建绩效考核及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激励机制,调动医务人员主观能动性,使之将全部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岗位工作中,为广大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7]。具体而言,绩效考核及激励机制的内容为制订驻派科室的工作考核表,涵盖工作内容、诊疗内容、工作要求、工作效率及远程医疗服务等。在此基础上结合医务工作者的实际需求,制订公平公正的激励机制,实施物质激励、薪酬激励、精神激励等措施。

1.2.3 建立远程会诊及双向转诊平台

积极引用先进技术,加强信息化建设,打造远程会诊及双向转诊平台。为方便远程会诊工作得以高效展开,紧密型医联体的主体医院应当帮助成员医院构建可对接业务的远程会诊系统。在此基础上成员医院组织开展远程会诊培训互动,促使医务人员能够灵活地应用远程会诊系统进行会诊工作,共同探讨患者病情及治疗方案的制订[8]。构建远程会诊系统,需要保证其能够支持远程诊疗、远程读片等功能,促使远程会诊工作中医务人员能够顺利地进行病例分析、病情诊断等工作,为有效救治患者奠定基础。为了确保分级诊疗可以顺利展开,需要相关负责人根据成员医院运行的实际情况,制订可行性的分工协作机制,要求医护人员基于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级诊疗,充分利用成员医院的医疗资源,有效地诊治常见病、多发病,而难以解决的疑难杂症则转至主体医院,制订且实施分级诊疗及双向转诊制度,促使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在成员医院内展开,疑难重症则在主体医院展开[9]。

1.2.4 建立资源共享平台

新医改不断深化,促使医疗行业局面悄然发生变化,此种情况下需要强化医院管理,切实解决医院诊疗问题,促使医院始终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而要想真正做到这一点,就需要进行医疗资源下沉,提高成员医院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使之有能力、有实力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减轻主体医院诊疗压力,促使主体医院和成员医院均能良好发展,同时也有效地解决患者看病难的问题。需要在创建紧密型医联体的过程中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根据诊疗需求而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促使区域诊断中心形成[10]。本研究中主体医院为满足实际诊疗需求,建立多个区域诊断中心,为不同类型疾病患者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并且与成员医院会诊系统建立联系,以便成员医院可以随时与主体医院沟通,充分利用主体医院提供的医疗资源,解决疾病治疗问题,为患者制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更好地救治患者,维护患者身体健康、生命安全。

1.3 观察指标

关于紧密型医联体的管理模式应用成效的评价,所设置的评价指标包括:(1)管理质量,参考山东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健康管理中心医疗质量检查标准,制订成员医院管理质量检查表,对医务人员业务能力、医疗质量、病区管理、药品管理、安全管理及消毒隔离进行评分,每方面满分100 分,评分越高,说明成员医院管理质量越高。(2)与紧密型联合体成立前(2017年1—12月)相比,成立后(2019年1—12月)成员医院年度病床使用率、手术量、业务收入、门诊就诊、远程会诊、向上转诊等医疗指标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处理本研究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紧密型医联体成立前后成员医院管理质量比较

相较于松散型医联体而言,紧密型医联体的建立,使成员医院管理质量显著提高(P<0.05)。见表1。

表1 紧密型医联体成立前后成员医院管理质量比较(分,±s)

表1 紧密型医联体成立前后成员医院管理质量比较(分,±s)

时间病区管理人员业务能力医疗质量药品管理安全管理消毒隔离成立前69.45±4.0371.98±3.7171.36±4.1269.98±4.3270.45±3.9870.01±5.17成立后86.08±3.3384.22±3.9284.43±4.2285.45±3.2686.22±3.8984.88±3.34 t 值6.3624.5354.4325.7165.6674.831 P 值<0.0010.0040.0040.0010.0010.002

2.2 紧密型医联体成立前后成员医院各项指标比较

相较于松散型医联体而言,紧密型医联体成立后成员医院各项指标变化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紧密型医联体成立前后成员医院各项指标比较(±s)

表2 紧密型医联体成立前后成员医院各项指标比较(±s)

时间病床使用率(%) 手术量(台次) 业务收入(万元)门诊就诊量(人次)远程会诊(人次) 向上转诊(人次)成立前63.39±5.171 012.00±101.54 5 810.56±251.8910 3245±1 235.6512.00±2.54137.00±6.00成立后86.08±3.891 589.00±102.44 7 922.23±325.5814 6796±1 356.5826.00±2.2390.00±5.00 t 值16.2878.00110.26047.4688.12312.035 P 值<0.001<0.001<0.001<0.0010.002<0.001

3 讨论

新医改的推进,对医院管理及医疗卫生服务提出更高要求。此种情况下,为了能够弥补松散型医联体的管理不足,实施紧密型医联体的管理模式是非常必要的。可以通过主体医院展开的扶持,帮助成员医院解决管理问题,促使医院管理工作可以有效地、有针对性地落实,充分发挥管理作用,切实有效地解决医疗资源、医务人员队伍建设、医疗费用等方面的问题,促使成员医院提供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促进主体医院及成员医院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进而持续且良好的发展[11]。

相对于松散型医联体而言,紧密型医联体管理模式的应用价值更高,更适合当前国内医疗行业的实际情况,可以通过强化主体医院及成员医院的管理工作,贯彻落实国家颁布实施的相关政策,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促使主体医院与成员医院之间深度合作,使医疗资源下沉,切实解决成员医院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成员医院医疗服务水平,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主体医院的就诊压力,真正提高主体医院和成员医院的工作质量[12]。在本研究中,对比分析紧密型医联体创建前后成员医院管理质量,结果表明紧密型医联体的创建,使成员医院的管理质量显著提高;对比分析紧密型医联体成立前后成员医院医疗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成立后成员医疗水平显著提高。由此可以看出要想将紧密型医联体管理模式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就需要主体医院和成员医院制订共同的发展目标,实现经济利益一体化,形成责任和利益的共同体,主体医院创建领导小组,对成员医院管理实际情况和医疗卫生服务实际情况予以调查,明确成员医院存在的管理问题及医疗卫生服务问题,制订可行性的帮扶计划,并且将帮扶计划细化到科室、部门,以便通过医务人员帮扶,打造医疗服务特色,切实解决成员医院运行问题,促使主体医院与成员医院之间可以双向转诊、远程诊疗等,如此可以通过医疗资源下沉,解决广大患者看病难的问题,同时也促进医院良好发展。

综上所述,新医改背景下推行紧密型医联体的管理模式是非常可行的,有利于促进整个医疗行业持续健康的运行与发展。

猜你喜欢

联体医疗卫生远程
让人胆寒的“远程杀手”:弹道导弹
远程工作狂综合征
远程诈骗
为了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医联体:足不出户的健康保障
百花齐放的湖北医联体
京津冀医疗卫生合作之路
京津冀医疗卫生大联合
大连 创三级联动医联体
做好医联体需“三医”共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