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改进措施

2023-08-06张静

当代体育科技 2023年20期
关键词:体育锻炼体质体育课

张静

(山西传媒学院 山西晋中 030001)

新修订的《体育法》于2023年1月1日起施行,明确要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和体魄强健,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同时,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是普通高校的体育教育目标,是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内容[1]。大学生的兴趣十分广泛,把握大学生兴趣对体育课行为动机的激励和导向因素可以促进大学生体质素质教育发展,提高大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从而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对待体育锻炼,促进自身全面发展。这也需要教育工作者进行不断探析,结合大学生兴趣,把握激励与导向因素,从而推动大学生综合体质教育的发展。

大学阶段作为学校与社会相衔接的一个阶段,除了应该具备相应的学习能力,大学生的自身健康状态也是比较重要的一部分,没有好的身体,不可能担负起社会及家庭赋予的每项任务和责任。在此背景下,研究影响大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的因素,并根据影响因素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对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大学生体育行为动机现状分析

1.1 大学生上体育课动机差异性大

大部分学生对体育课感兴趣是认为可以增强体质、调节紧张的心理。从男生、女生选择的体育项目来看,一些女生喜欢体育课是觉得可以健美体形,女生选择健美操、体育舞蹈比较多,因为能够保持较少的运动量,同时又能够促进身形的健美;男生则大部分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篮球、游泳等运动项目,培养兴趣爱好的同时增强体质。由于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不同,大学丰富的体育课项目更是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发展的自由土壤。据调查,有39%的大学生健身观念不强,认为体育课对于锻炼身体没有多大用处;有15%的大学生认为教学内容单调乏味,教师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还有一些学生由于天气不好、场地受到限制不能自由地运动等原因不能坚持[2]。总体而言,大部分的消极因素来自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校教学设施的限制。

1.2 对体育课兴趣浓厚,认为体育课程运动内容丰富

大学体育课与高中体育课有着极大的区别,由于高中学业负担压力大,学生忙于学业,没有树立良好的运动理念。体育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也有所降低,通常只是在学生前面示范几次就让学生自由活动。大部分学生会返回教室看书或者去做其他的事情,对于体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但是到了大学阶段,体育课程开设在大一、大二,这个阶段学生的学业负担比较轻,而且大学里面的体育课程内容丰富多样,适合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自由选择,不同于高中的统一强制性教学[3]。有了良好的兴趣爱好,学生在体育课上也会表现得更加积极。女生一般都会选择运动量小的排球、羽毛球、健美操、体育舞蹈等,这些项目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而且可以塑造身形,符合女大学生对于自己形象外表美化的要求。男生则大部分会选择篮球、足球、游泳等运动量大的活动,锻炼身体,增强体魄。

1.3 新时代对体育教育的重新定位

由于现在教学理念的转化,教师开始转变教学观念,对于体育课的教学,不再注重于形式上的教育,而更加注重学生内在体质教育的培养。青少年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人才,需要的不仅是技能知识的掌握,还需要拥有强壮的体魄。身体健康教育是大学里面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端正态度,抛弃传统的体育观念,对目前教学中的体质教育进行重新定位,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增强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在体育课授课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示范者,还是参与者,在互相的交流中不断矫正学生的专业技巧,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将体育课看成是一门放松身心,增强体魄的课程。

2 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因素

2.1 课程设置不科学,普通体育课多,专项体育课少

学校中的体育课是培养大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最直接的形式,也是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可从目前高校大学开设的体育课现状来看,大一的体育课程大多是普通体育课,教师对学生进行笼统教学,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育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时,不能单纯考虑运动技术的掌握情况和身体素质的练习,忽略体育运动愉悦身心的功能和价值,忽略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4]。

由于大学课程种类比较多,体育课基本上一个星期只有一节。而且对于大一学生,只有传统的体育课,到大二才开设排球、篮球、羽毛球、健美操等专项体育课。这种课程安排不合理,忽视了对体育课基础的重视,没有从大学教育开始抓起,形成了一种体育课可有可无的观念。而且大学生本身属于运动性较弱的一个群体,大部分学生都是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对体育活动的接触比较少,除了少部分男生会打篮球以外,其他学生不会课后去找时间锻炼身体。这种生活方式极其不健康,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专项体育技能的培养。有些具有运动天分的学生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培养,促进学校体育方面的发展,从而能够更好地为国家的体育事业作贡献。

2.2 教育设施落后,不能满足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需求

许多大学由于教学资源受到限制,没有能力扩建体育场地,增设体育设施。室内设施匮乏,比如学生喜欢上游泳课,但是有一些大学里根本没有建游泳馆,从而导致大学生没有机会上游泳课,这无疑会导致学生的上课积极性降低。而且对于游泳馆内部设施,一定要具有相当高的安全性,大学生大多数都不会游泳,所以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加强监督,学校应该指派专门的教练进行指导,准备好游泳圈等安全用品,不能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就不予关注,安全是大学生接受一切教育的前提。所以学校教育设施差会导致学生没有安全感,从而不敢选择该门体育课程。另外,学校的运动场地太小,容不下太多的学生,比如上羽毛球课,三十几个学生在三四块场地上一起上课,而且只有一位教师进行指导。大家根本不能自由地打球,总要顾及其他人,不能放开运动。这样一来,由于场地的限制,学生往往打了几次球就要等好久,才能打下一场。这种客观条件的限制让学生处于十分被动的状态,不能得到充分的锻炼,从而慢慢地形成觉得没有上课必要性的想法。学校教育设施落后,不能满足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要求。

2.3 不良的作息制度导致学生课堂精力差

由于部分大学课程安排十分紧凑,而大一大二的学生除了课堂学习外还有一些其他的社团活动。所以课程作息时间的安排十分重要。过分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会导致学生课堂学习效率降低。一些学生在课堂上往往会表现出十分疲惫的样子,更没有动力上运动量大的体育课。所以要合理安排学生的课余时间。在中午保证两个小时的休息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睡午觉,而不是吃了饭回寝室没有休息就匆匆忙忙地赶去上课,这样无疑会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无精打采,形成很差的学习效果。将体育课的时间尽量安排在三、四节课和七、八节课,这个时候学生的精力往往会比较充沛,能够提起精神更好地上体育课。

2.4 考试评分、点名等制度让学生有心理负担,从而产生抵触情绪

由于大学课程都是学分制,所以大多体育老师会通过点名和考试评分等制度确保学生上课,但是这样往往会给学生造成一种心理压力。体育课的测试往往包括体能测试,有800m 跑、立定跳远、仰卧起坐等项目。有些女生平时不运动,所以对这些运动都十分抵触,从而产生一种抵触心理。这种考核制度无疑从某些程度限制了学生兴趣的发展,给学生造成了一种无形的压力,淡化了体育课程的体质教育目标,让体育课失去了本身的趣味性。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了几节课之后都会非常疲惫,所以体育课严格的考核制度会让他们心理负担更重。大学里面的体育应该以学生自主为主,而不是教师的强制性规定,这会打压学生的积极性。出于自我兴趣的内部动机参加体育活动,追求的是体育活动的直接效用,出于追求外部动机,如获得学分,容易使参加者失去参加体育活动的本意,导致体育失范行为[5]。

3 影响大学生体育行为的改进措施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人才,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是对自己和家庭负责任,更重要的是为国家和社会服务。因此,大学生的体育锻炼非常重要,为了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高校要注重对大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在制订体育教学计划时,要有一个针对大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计划,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唤起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重视,进而激发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热情。

3.1 丰富体育课的教学内容

重视体育与健康这门课程,在学校中体育应该与其他学科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人才,若是没有健康的体魄,无法为国家和社会更好地服务,要通过体育这门课程培养学生对体育的爱好。体育教师应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在体育课中穿插体育游戏、体育比赛,以增强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的情感体验。在体育课上,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专业的技能,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意识,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锻炼计划,在紧张的学习之余适当参与体育运动,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参与体育运动的益处。

学校可以经常组织一些由体育学院主办的体育比赛,比赛要轻松活泼,有助于提高大学生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加强体育学院与其他学院的交流与合作,推荐一些优秀的学生参加校级篮球队、足球队、排球队,从而进行更专业的培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对于在比赛中获得名次的学生,可以将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奖励一些运动器材,比如羽毛球拍、网球拍、乒乓球拍等,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可以给予一定的精神奖励,颁发荣誉证书,并且附加综合评测的分数,从而能够在进行优秀分子和奖学金评定的时候加分。培养正确的体育学科观念,让学生明白除了专业课程外,还要加强体质锻炼,从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3.2 加强基础运动设施建设和安全保障

学校应改善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满足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需求,并增加对体育设施的资金投入。建立专门的羽毛球场、乒乓球场地,体育馆内还应该有独立的健美操、体育舞蹈室,让学生有足够自由的活动空间,不受到场地限制。对于户外运动的体育设施也要加强,由于大学里面的场地比较大,可以根据学校的区域划分东西区或者南北区,让学生能够就近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由于大学课程设置的特点,每一大节课之间一般只有20min 左右,所以学生如果在东区上课,就可以选择东区的体育课,从而节约时间,也让学生不至于把大部分时间耗在去上体育课的路上。这样的区域划分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要注重把握东西区设施的完整性和同步性,不能只注重于一个方面,尊重学生的意愿和建议。努力做到基础设施的平衡和师资力量的匹配。保障学生的安全,学校里面应该有校医院,保证学生在上课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意外伤害能够及时得到治疗,从而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避免过度运动。

3.3 学校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正常作息

学校应该抓好早操制度,加强大学生体质锻炼,通过定时熄灯制度保障学生的晚间休息时间。让学生在大一的时候保持做早操的习惯,能够增强大学生的体质,保证每天有一定的运动量。同时,能够体现学校对学生体育健康的重视。通过对早操的考核而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鼓励学生早睡早起,要采取正当的措施保证学生能够有正常作息,从而保证课堂学习效率。能够有更多的精力去参加体育锻炼活动,提高学生的课程参与度。通过间接的方式增强学生的体质锻炼意识,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作息时间,加强自身的身体锻炼。减少待在寝室的时间,树立正确的体质锻炼意识,让体育课不再仅限于课堂的考试,而是形成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让他们真正体会到运动对于自身健康的促进作用,从而更加积极地参加各项户外运动和体育赛事。

3.4 改变体育课程的考核制度,提高师生之间的互动性

学生之间体质有差异,应该注重学生的平时表现而不是考试结果,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由于不同的学生,男生女生之间的体质都存在差异,所以学校应该改变人才培养方案,将体育课程的考核交给该课堂的教师,让教师有更多的方式和权利去改变教学内容和设计,确定不同的培训方案,实现不同的培养目标。丰富体育课的学分考核制度内容,当体育教师评估学生的体育表现时,不仅要评估学生体育考试时的最终得分,还要把学生平时的表现作为考试成绩的一部分,要考虑到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注重学生平时的努力和表现。对于平时与老师互动较多的同学,应该给予更多的平时分,从而弥补一些学生不擅长的项目,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不至于由于期末考试的考核而失去对该门体育课的学习兴趣,以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为目标,而不是以获得高分为目标。让学生抛弃传统的高分观念,真正在体育课上能够学到自己喜欢的专项运动,从而使身心得到放松。让体育变成一门有趣味的学科,树立正确的体质教育观念[6-7]。

4 结语

高等院校体育教育是学校体育的最高和最后阶段,肩负着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转折接轨重任,学生在大学时期的健身意识、习惯和能力对其终身体育行为有着明显和重要的奠基功能,而大学体育课堂作为高校体育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掌握运动技能的重要场所,无疑对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和锻炼兴趣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兴趣对于体育课行为的动机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动机也多种多样,希望该文提出的激励与导向措施能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从而推动大学生体育课程教学方案的调整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提高大学生对体育课程教学的兴趣,让他们能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课,从而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体育锻炼体质体育课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体育课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
一堂遗憾的体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