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垃圾分类困境与建议
——基于巴马瑶族自治县部分农村实地研究

2023-08-05刘霞云黄小莹王学松

农业与技术 2023年9期
关键词:宜居垃圾桶垃圾

刘霞云 黄小莹 王学松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广西 来宾 546199)

引言

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打造生态宜居乡村。党的二十大提出,要综合考虑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规划和建设,为乡村居民打造宜居宜业的美丽家园。农村人居环境事关广大农民群众生活幸福指数,做好农村垃圾分类,需立足农村实情,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注重保护、体现特色。许多专家、学者也开始重点关注发展宜居乡村,如刘佳岑等[1]提出,可以从发展乡村旅游和打造宜居乡村协同发展;王丛霞[2]以西北地区为例,提出了偏远地区乡村振兴的建立生态宜居乡村的困境及路径;王怀山[3]、周宇嫽[4]以江苏地区为例,探讨了在发达地区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的路径,指出要从顶层规划,定位发展,转型升级等方面建设;杨娟等[5]对贵州建设宜居乡村进行了深入探讨,采用层次分析法,从生态环境、气候、满意度、安全度等4个维度构建宜居评价指标,为乡村振兴提供评价参考。王淑玲[6]提出从组织、机制、思想3方面协同建设美丽乡村。尚艳春[7]指出,为了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加强垃圾处理能力,确立垃圾处理标准,提高垃圾分类意识和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刘廷浪等[8]认为,宣传对垃圾分类的影响巨大,应当加大推广力度。常巧素等[9]认为,垃圾分类与数字化结合将会有效改变乡村治理。周敏[10]认为,从宣传舆论、垃圾处理体系、多元合作模式是有效提升垃圾处理的措施。

1 农村垃圾分类现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的垃圾量在不断增长,但农村的垃圾分类和处置基础设施与城市相比还是相当落后,投入的资金也十分有限并且缺乏行之有效的运行管理机制,此外,我国农村地区垃圾分类经验不足,处理技术五花八门,变动大,村民认可度、支持度不高,许多农村地区试图推行垃圾分类,但由于缺乏相关观念,这些尝试往往以失败告终。

据实地调查得知,巴马瑶族自治县大部分乡村都已投放垃圾桶,分别是一个可回收垃圾桶和一个不可回收垃圾桶,并出台相应的措施引导村民对垃圾进行分类,如推行惩罚机制,垃圾不能丢进河里或家门前,应投入相应的垃圾桶,村民互相监督,如有发现可向队长举报,将罚款该户人家20元以上现金。但该项措施实行没过多久就退出村民生活,无人再提,原因是邻里邻居都不愿举报,也未劝说,家门前就算有垃圾也不一定自家人丢,这条措施很难让村民支持,甚至引起争执,最后只能退出村民视野。专门打造旅游业的乡镇,投放的垃圾桶巧小,外表精美,为乡村面貌增添了一片色彩。但是该乡镇为旅游区,外来游客多,垃圾的产量自然也就增多,由于垃圾桶容量小,都溢满出来,也没有相关工作人员及时清理,游客只能把垃圾放在垃圾桶旁边,混放堆积,出现垃圾围满垃圾桶的现象,从而让原本投放的分类垃圾桶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2 农村垃圾分类困境

基于巴马瑶族自治县周边农村垃圾分类现状的实地调研,发现目前村民垃圾分类处理普遍分为3个流程:垃圾的收集,每位村民家门前都有一个可回收垃圾桶和一个不可回收垃圾桶;垃圾的运输,每个村都有负责运输垃圾的工作人员,并配有垃圾转运车;末端处理阶段。这一整段流程在实行中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治理缺陷。

2.1 村民对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不高

据调查发现,村民的文化水平不高,特别是50岁以上的人群,有些没上过学,不会讲普通话也听不懂,更不识字,文化程度最高是初中,而空巢化正是农村的普遍现象,年轻人外出打工,一年只有春节才回来,留在家的大多是老人和小孩,这些老人大多都看不懂政府宣传的垃圾分类手册或标语,也不习惯运用网络获取信息,至此无法激发到其对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其对垃圾合理投放的意识薄弱。乡村在管理垃圾分类上尚没有形成有效机制,村民多年来养成了随处丢放垃圾的习惯,开始规范垃圾分类行为,不少村民难以适应,甚至还出现较大的抵触情绪。一些村干部认为,垃圾分类是城市的事情,在农村执行垃圾分类意义不大,无形中增大了工作量,还得不到村民的认可,因此执行力度不够,垃圾分类工作推进缓慢。

2.2 垃圾桶易破损和丢失

据调查发现,此现象较为普遍,街边不少垃圾桶存在变形、损坏、脏乱、恶臭的现象,甚至有附近村民私自挪走垃圾桶,或拿进家中私自使用,严重影响乡村形象。村委干部在垃圾桶投放以及后期维护上投入大量精力,但还有不少垃圾桶破损,被私自挪用,多次劝说均无用。

2.3 设施不够完善

基于巴马地域复杂较广,平地较少,山较多,人口不算密集,农民居住的地方大多是分散,有些村屯相隔几公里,甚至交通不方便,垃圾分类处理的成本要比城市社区垃圾分类处理的成本更高,各类设施设备的建设和投入力度也更大,大多数乡村管理力量也较薄弱,没有专门的管理部门与管理人员,垃圾分类所需设备也很有限,分类垃圾桶、运输车等设备不足,较难满足工作的需求;垃圾分类在宣传中,关键的一项为垃圾分类的示意图形表述过于复杂,标准不统一,不便于村民理解;垃圾桶实用性不高,如给村民配备的垃圾桶虽然外观漂亮,但容量较小,不适应农村的实际情况,不能解决垃圾混放或乱堆的问题;缺乏奖罚措施也是导致村民缺乏垃圾分类动力的原因。

2.4 垃圾分类方式不适用

据调查和文献参考,了解到农村地区垃圾分类的标准存在着不确定、不适用、不统一等问题,很多村民无法根据分类标准进行正确的垃圾分类。大部分农村地区在推进垃圾分类的过程中,缺乏对农村生活与村民意识的调查,未能结合农村实际,未能考虑到农村特点,直接照搬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标准模式,脱离村民实际生活,村民接受度不高,也不符合农村生活和村民思想意识的现状,严重阻碍村民垃圾分类习惯的养成。如,厨余垃圾是城市生活垃圾的主要来源,所以在城市社区投放厨余垃圾桶很有必要,如果应用到农村,会发现大部分农村垃圾桶里见不到厨余垃圾,生活中产生的剩菜剩饭、过期食品、鸡爪等小骨头都被村民饲养的家禽全部消化,而瓜皮、果核、花卉植物等则是就地堆肥。

3 农村垃圾分类的建议

搞好农村垃圾分类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必然要求,更是环境保护大势所驱。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保障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幸福指数。因此,在乡村建设中,应当充分尊重规律,稳健推进,注重环境保护和特色发挥。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运营,分类分批推进村庄发展,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因此,根据实地调查情况,提出了以下关于农村垃圾分类的建议。

3.1 完善相关措施,调动村民积极性

实现有效的垃圾分类需要每个人都拥有正确的分类观念,并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为此,可以通过制定明确的分类标准,推广简单易懂、易于操作的垃圾分类口诀和歌曲等形式,激发村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建议从当地民族特色和文化出发。结合当地文化和当地方言,以出演小品等喜闻乐见的艺术类形式展现垃圾分类的优缺点,或开展垃圾分类知识竞赛、垃圾分类识别比拼等比赛形式展现垃圾分类的知识,增强村民的参与感,调动村民积极性,使垃圾分类真正走进其心中;建议村委会定期开展垃圾分类培训课,让村民学习垃圾分类的相关政策和分类知识,了解政策实施的前因后果,对自身的影响,以及垃圾分类行为对环境影响;建议定期举办垃圾分类活动,如培训宣传员等,鼓励在日常生活中落实垃圾分类的要求,从而提高垃圾分类的意识和实际行动。

3.2 农村地区垃圾分类宣传工作要注重实效性

以简单明了、易于操作的方式开展宣传,同时利用各种渠道,如广播、电视、网络等,扩大宣传覆盖面。此外,可以动员社区志愿者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宣传和实施工作,让其在实践中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推动农村居民逐步形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使垃圾分类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如,从宣传对象出发,考虑到当下乡村的主要群众是留守儿童与老人,语言沟通能力有限,所以采取当地方言进行宣传活动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即利用当地的方言进行宣传,通过村委的广播传播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或进户宣传,增强老人及小孩对垃圾分类的认识。如,让垃圾分类真正走进校园,举办各类垃圾分类活动,培养年轻人的垃圾分类习惯,可以带动更多家庭的垃圾分类行动,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年轻人通常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通过各种途径向其灌输垃圾分类的知识和意识,引导其逐步形成正确的生活方式,对于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具有积极的意义。

3.3 因地制宜,从农村实情出发

与城市相比,农村垃圾分类面临地广人稀、垃圾分散的特点,应按照入乡随俗原则,结合农村实际,考虑农村特点,实施更接地气的垃圾分类模式。建议在推行农村垃圾分类前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通过访问、问卷调查等各种途径了解当地垃圾处理的模式,找出当地垃圾分类正确的实施方案。而这方案需要很多数据进行参考,也需要来自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农村地区数据,这就需要大多的人力去完成,才能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大学生“学习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社会实践,“三下乡”等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中,基本上每个乡镇、村都设有一个新时代志愿者服务岗位,很多大学生积极响应号召,利用假期投身于基层志愿服务中,这时政府、村委会可以组织当地大学生进行相关的实地调研和宣传,不仅解决村民听不懂看不懂现象,还有利于大学生了解基层工作,走近群众,聆听群众心声。

3.4 建立激励机制,完善制度建设

成立农村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垃圾分类工作组织、领导及督促核查工作,监督各个村民处理垃圾是否进行简单分类,保洁员进行二次分拣是否做到分类准确;发动村委干部党员,落实专人负责协调本村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确保工作任务落实,并要求各组长积极配合,负责本组垃圾分类工作。定期总结和分享垃圾分类的好经验、好做法,可以促进先进事迹的传承和推广,激发更多人参与垃圾分类工作。同时,通过开展相关评比和表彰活动,激发大家对垃圾分类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促进垃圾分类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如,针对村、屯开展垃圾分类评优工作,根据各村、屯组垃圾减少量和分类成效进行打分核查,将得分高的村、屯组在全乡镇会议上公开表扬,颁发锦旗,并给予适当的奖金。可以将垃圾分类工作与生态环境建设紧密结合,将其纳入评选优秀户、创建生态文明家庭的重要标准之一。同时,针对农村村民群体,开展相关培训和宣传工作,提高其对垃圾分类的认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促进垃圾分类工作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融合,对生活垃圾分类做得好的农户给予一定的表彰奖励;定期进行监督检查、不定期抽查,以及上门考核等方式,有利于村民自觉遵守垃圾分类管理制度。推动村民自觉遵守垃圾分类管理制度,逐步形成自律的好习惯。同时,要将垃圾分类工作纳入镇村干部的工作考核,确保工作得到有效落实,杜绝形式主义现象的发生。

4 总结

目前,我国的农村垃圾分类属于初步阶段,农村旅游业的进程越来越快,农村垃圾也越来越多,要想从根本上实现垃圾分类,应该加大调研力度,知村民所想,做村民满意的事,借鉴各地政府推进垃圾分类思路和数据参考,学习日本的成功经验,建立起农村垃圾分类的协同治理机制,让村民普遍认可、政策完善、法规健全、社会广泛参与,以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工作的高效运转。

猜你喜欢

宜居垃圾桶垃圾
相约天然氧吧 感受宜居“金匮”
宜居的海底城市
垃圾去哪了
投进垃圾桶的信
投进垃圾桶的信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宜居大化
倒垃圾
倒垃圾
宜居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