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顽固性失眠患者实施俞募配穴温针灸的效果探讨

2023-08-03黄泰琼

当代医药论丛 2023年14期
关键词:证候腹部例数

黄泰琼

(云南省苗族壮族自治州文山州中医医院,云南 文山 663099)

使用镇静药是西医治疗失眠的主要方式,但长时间使用此类药物会产生耐药性,甚至会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我国传统医学对失眠症有独特的见解,认为其是由阴阳不调、阳不入阴所致。俞穴、募穴在人体中具有特定功能,俞募配穴,阴阳搭配可对脏腑功能进行调节;从脏腑阴阳角度出发可在扶正的同时祛邪,在各类难治性疾病的治疗中比较常用[1-2]。有研究指出,脏腑与背俞穴之间的关系密切,针刺相关背俞穴可对人体的脏腑功能进行调节,泻其有余,补其不足[3]。治疗时使用温针灸,借助其纯阳性质,能够对各类病邪进行治疗;灸法在温阳的同时能够散寒,可调节气血。本文对文山州中医医院收治的120 例顽固性失眠患者进行研究,旨在探讨对顽固性失眠患者实施俞募配穴温针灸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 年1 月—2020 年12 月文山州中医医院收治的120 例顽固性失眠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观察组各60 例。对照组:男女各30 例;年龄23 ~83 岁,平均(53.6±2.3)岁;病程15 d ~3 年,平均(1.56±0.23)年。观察组:男女各30 例;年龄22 ~84 岁,平均(53.9±2.5)岁;病程15 d ~3 年,平均(1.57±0.12)年。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参照《失眠定义、诊断及药物治疗专家共识( 草案)》[4],诊断依据包括:(1)入睡时间超过30 min;(2)夜间觉醒次数≥2 次,总睡眠时间少于6 h ;(3)睡眠浅且多梦;(4)次日晨起有头昏、精神不振、乏力等感受。

1.2.2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012 版)》[5],诊断依据包括:(1)肝郁化火:主症为不寐、烦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目赤等;次症为不思饮食、口渴喜饮、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而数。(2)痰热上扰:主症为不寐、心烦、痰多胸闷;次症为吞酸恶心、口苦、头晕目眩等;苔腻而黄,脉滑数。(3)阴虚火旺:主症为心烦不寐、心悸不安、头晕耳鸣、健忘等;次症为口干津少等;舌红脉细数。(4)心脾两虚:主症为多梦易醒、心悸健忘、头晕目眩、肢倦神疲;次症为饮食无味、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弱。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西医和中医诊断标准者;近1 个月内未使用过镇静药者;心、肝、肾功能均无异常者;无免疫功能障碍者。排除标准:依从性较差,无法配合完成研究者;对针灸针存在过敏反应者。本研究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国际伦理准则》和世界医学协会最新修订的《赫尔辛基宣言》,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晓研究内容,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1.4 治疗方案

对照组进行常规针刺治疗。方法是:使用毫针(镇江新区长城医疗用品厂生产,苏械注准20172200936,规格:0.30 mm×50 mm)先对三阴交穴和照海穴进行针刺,接着针刺四神聪穴与申脉穴,最后针刺神门穴和安眠穴,得气后留针30 min,隔日为患者针刺1 次,共治疗2 周。观察组进行俞募配穴温针灸。方法是:除选取失眠常规穴外,配合俞募配穴进行温针灸。(1)针刺腹部募穴时,为患者取仰卧位,将腹部露出来,常规消毒,使用毫针(镇江新区长城医疗用品厂生产,苏械注准20172200936,规格:0.30 mm×50 mm)先对中脘、气海、上脘、关元进行垂直针刺。腹部募穴分天地人三部。失眠初期对天部进行浅刺,进入恢复阶段后,对人部进行针刺;对于长期失眠患者可对地部进行深刺,针刺时只捻转不提插。待针进入后暂停3 ~5 min 候气,之后再捻转使针有沉紧感,有效传导针感,每隔5 min 行针1 次,增强针感。进针深度1.5 寸,捻转得气,取长度为1 cm的艾条缠绕在针柄上点燃,等其燃尽,再换1 次艾条。脾胃虚弱者可加刺双侧足三里,痰气与湿气过重、瘀血旺盛可加刺双侧血海、三阴交。多梦与盗汗者可加刺内关、神门、三阴交、太溪。(2)背部针刺可选穴肺俞(双侧)、心俞(双侧)、脾俞(双侧)、胃俞(双侧)、肾俞(双侧)、大肠俞(双侧)、小肠俞(双侧),辨证选取其中2 ~3 处穴位交替进针。例如心脾两虚型选心俞(双侧)、脾俞(双侧)。心肾不交型选心俞(双侧)、肾俞(双侧)。心虚胆怯型选心俞(双侧)、胆俞(双侧)。胃气失和型选脾俞(双侧)、胃俞(双侧)。肝郁化火型选肝俞(双侧)、肾俞(双侧)。均行补法,同样是在针柄上套上艾条,直至其燃尽。第一日针刺腹部募穴,第二日针刺背部俞穴。留针30 min,每日1 次,每个疗程10 d,治疗2 个疗程(两个疗程之间间隔3 d)。

1.5 观察指标和疗效评价

(1)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判定准则:根据《失眠定义、诊断及药物治疗专家共识( 草案)》[4]进行评估。治愈:症状消失,睡眠恢复正常,停服安眠药;好转:症状改善,睡眠时间增加,安眠药用量减少;未愈:症状未改善,睡眠时间未增加,安眠药用量未减少。治疗总有效率=(总例数- 未愈例数)/ 总例数×100%。(2)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6]对患者的睡眠质量进行评价。该量表由19 个自评问题构成,主要是对19 个自评问题构建的7 个因子进行计分,每个因子的分值为0 ~3 分,评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3)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012版)》[5]对患者的中医证候进行评价,总分55 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失眠症状越严重。(4)用生活质量简表(SF-36)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满分为100 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质量越高。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 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治疗效果的比较[例(%)]

2.2 PSQI 评分

治疗前,两组各项PSQI 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的各项PSQI 评分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PSQI 评分的比较(分,± s)

表2 PSQI 评分的比较(分,± s)

注:*与治疗前相比,P <0.05。

组称 例数 睡眠质量 入睡时间 睡眠时间 睡眠效率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60 2.46±0.43 0.56±0.25* 2.60±0.39 0.70±0.24* 2.56±0.34 0.86±0.34* 2.20±0.55 1.01±0.13*对照组 60 2.43±0.44 1.03±0.35* 2.56±0.40 1.00±0.45* 2.60±0.33 1.40±0.62* 2.06±0.78 1.36±0.53*t 值 0.378 8.464 0.555 4.556 0.654 5.915 1.136 4.968 P 值 0.706 <0.001 0.580 <0.001 0.514 <0.001 0.258 <0.001续表组称 例数 睡眠障碍 催眠药物 日间功能障碍 总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60 1.20±0.55 0.56±0.22* 1.06±0.45 0.37±0.16* 2.40±0.52 0.93±0.44* 15.50±1.96 5.26±1.41*对照组 60 1.16±0.53 0.90±0.38* 1.10±0.48 0.50±0.21* 2.56±0.40 1.23±0.50* 15.76±1.52 8.06±1.82*t 值 0.406 5.998 0.471 3.814 1.889 3.489 0.812 9.420 P 值 0.686 <0.001 0.639 <0.001 0.613 <0.001 0.418 <0.001

2.3 中医证候积分

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积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分,± s)

表3 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分,± s)

注:*与治疗前相比,P <0.05。

组称 例数 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60 26.63±4.61 8.11±1.50*对照组 60 26.65±4.67 11.62±1.95*t 值 0.024 11.051 P 值 0.981 <0.001

2.4 SF-36 评分

治疗前,两组SF-36 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的SF-36 评分均有所提升,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SF-36 评分的比较(分,± s)

表4 SF-36 评分的比较(分,± s)

注:*与治疗前相比,P <0.05。

组称 例数 SF-36 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60 52.85±2.46 71.61±4.91*对照组 60 52.81±2.39 60.09±3.47*t 值 0.090 14.842 P 值 0.928 <0.001

3 讨论

顽固性失眠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该病具有较长的病程,会对患者形成持续性的不良影响,因此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患者实施治疗。以往多采取常规的针刺疗法,但效果不够理想。俞募配穴法是临床常用的配穴方式,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俞、募穴的论述,《灵枢·背腧》中更是针对五脏背俞穴提出诸多学说,指出定位背俞穴期间需仔细查找出处。文中还提出“气盛需泻、气虚需补”的观点,并指出了针灸背俞穴的忌讳与补泻要点[7]。《难经本义》中重点讲述了气相交贯与气相通应的作用,指出俞募穴聚集着五脏六腑之气。研究表明,用俞募配穴温针灸疗法治疗失眠可取得良好的效果。腹部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腹部的经脉有6 条,包含募穴48 个[8]。有研究指出,腹壁浅层、腹壁深层分别为内脏和外周系统,能够对周身与内脏的功能发挥调节作用。内脏和外周系统会互相干预,共同对周身的脏腑气血进行调节。经针刺腹部穴位(特别是各经募穴)治疗疾病时,能够发挥较强的效用。从经络上来说,背是阳,腹是阴,腹背相通的各条经络中,有多条经脉会从腹部穿过,腹外侧会有足少阳胆经循行,腹部不仅有呈阴性的任脉,还有呈阳性的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9-10]。因此,腹部募穴对阴阳有良好的调节作用。经过对募穴的针刺可对人体脏腑中的精、气、血发挥良好的调节作用,从而可平衡阴阳,祛除人体邪气,对闭塞的经络亦有疏通效果[11-12]。患者在恢复阶段,脏腑亏虚,行腹部针刺,可引气归元,调节升降,理中焦[13-14]。有研究指出,进行俞穴针刺可调节人体的阴阳气血[15]。本研究的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睡眠质量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俞募配穴温针灸治疗顽固性失眠能够减轻患者的症状,改善其睡眠质量,提升其生活质量,疗效显著。

猜你喜欢

证候腹部例数
肥胖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腹部创伤的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分析
人工膝关节翻修例数太少的医院会增加再翻修率:一项基于23 644例的研究
更正
Gardner综合征的腹部CT表现
患者术后躁动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昆明地区儿童OSAHS中医证候聚类分析
眼外伤迟发性继发青光眼的临床分析
腹部超声在健康体检中的应用分析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候与辨证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