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尿道膀胱内电灼止血与透明质酸钠膀胱内灌注在放射性膀胱炎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2023-08-03

当代医药论丛 2023年14期
关键词:尿急膀胱炎透明质

冯 展

(大冶市人民医院,湖北 大冶 435100)

放射治疗是目前临床上针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治疗的主要方法,其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还能阻止癌细胞的转移和扩散,从而有利于控制癌症的进展。但长时间的放射治疗会使患者的膀胱等器官组织发生放射线损伤,导致膀胱发生纤维化,甚至出现小动脉硬化坏死;此时,患者膀胱黏膜的毛细血管会发生扩张、充血,导致血管上皮细胞的通透性显著增加,最终可导致患者发生膀胱点状出血与动脉性出血,即放射性膀胱炎出血。放射性膀胱炎出血的临床特征主要为急性出血、顽固性出血,如病情严重,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1]。目前,临床上针对放射性膀胱炎出血的治疗方法主要有经尿道膀胱内电灼止血、高压氧舱治疗、硝酸银溶液、甲醛溶液等药物膀胱内灌注治疗等,上述治疗方法各有优缺点[2]。本文从我院收住院的放射性膀胱炎出血患者中筛选研究对象90 例,进行分组研究,旨在探讨分析经尿道膀胱内电灼止血与透明质酸钠膀胱内灌注在放射性膀胱炎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对膀胱、尿路症状的改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相关纳入与排除标准为依据,从我院收住院的放射性膀胱炎出血患者中筛选研究对象,筛选时间范围为2021 年2 月至2022 年2 月,筛选病例数量为90 例。纳入标准:(1)给予膀胱镜检查,确诊放射性膀胱炎出血;(2)出现程度不同的肉眼血尿;(3)存在尿急尿痛、排尿困难的症状;(4)出现尿路刺激征;(5)有贫血貌,程度介于轻度至重度之间;(6)血白蛋白检验值介于42 ~84 g/L 之间。排除标准:(1)存在肝肾功能异常;(2)存在出凝血时间异常;(3)存在凝血酶原时间异常;(4)存在意识障碍。将这90 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5 例)。对照组:23 例男性、22 例女性;年龄最低35 岁,最高78 岁,平均(56.32±2.18)岁;原发癌症类型:宫颈癌21例,直肠癌12 例,子宫内膜癌8 例,前列腺癌4 例;其中,中度出血34 例,重度出血11 例。研究组:24例男性、21 例女性;年龄最低36 岁,最高77 岁,平均(57.14±2.06)岁;原发癌症类型:宫颈癌22 例,直肠癌11 例,子宫内膜癌9 例,前列腺癌3 例;其中,中度出血31 例,重度出血14 例。两组的以上基线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的治疗方法为经尿道膀胱内电灼止血:患者行硬膜外麻醉;经尿道将电切镜置入膀胱,将凝血块彻底冲出体外;找到血管出血处,使用电切环对出血点进行电凝止血,同时对发生糜烂的溃疡面与团簇怒张的血管进行电切除。

研究组采取的治疗方法为透明质酸钠膀胱内灌注:给予患者补液等治疗,如存在血块堵塞,用Ellik将堵塞部位冲洗干净,直至尿液转清;指导患者排空尿液,置入导尿管,经导尿管注入透明质酸钠溶液(西施泰),注入剂量40 ~50 mL。注入完毕后,使药液在膀胱内保持2 h,其间每半小时改变1 次体位,使药液与膀胱内壁充分接触;此后每周灌注1 次,持续3 周后改为每月灌注1 次,持续6 个月。

1.3 观察指标

(1)治疗效果:经过治疗,患者的尿液转清,肉眼与镜检均未见血尿,膀胱镜检查显示膀胱黏膜完整光滑,溃疡灶与出血点均消失,可评定为治愈;经过治疗,患者的尿频尿急、血尿等症状减轻,镜检可见尿液中每高倍镜视野的红细胞含量≤2 个,膀胱镜检查显示膀胱黏膜未恢复正常,但仅有少量出血点和溃疡灶,可评定为好转;经过治疗,患者的尿频尿急、血尿等症状未变化,镜检可见尿液中每高倍镜视野的红细胞含量≥3 个,膀胱镜检查显示膀胱黏膜上存在大量出血点、充血面与溃疡灶,可评定为无效;总有效率为治愈率与好转率之和[3]。(2)尿路症状:在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均进行评估,评估工具采用尿道综合征症状评分表(FUSS)[4],评估内容包括尿频尿急、尿痛、排尿费力、尿不尽、会阴部不适、小腹部疼痛、直肠坠胀、焦虑等;该评分表是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慢性前列腺炎症状积分指数为设计依据制定的评分标准,依据前述症状的严重程度赋分。(3)膀胱症状:在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均进行评估,评估工具采用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自我评价量表(OABSS)[5],评估内容包括日间排尿次数、晚间排尿次数、尿急次数、急迫性尿失禁次数;其中,日间排尿次数赋分0 ~2 分,晚间排尿次数赋分0 ~3 分、尿急次数赋分0 ~4 分、急迫性尿失禁次数赋分0 ~5分;患者以上各项评分高,代表排尿次数多、膀胱症状严重。(4)不良反应与再出血: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主要是指严重的尿频尿急;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3 个月内再出血的情况,并予以对比。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56%,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7.78%,研究组的总有效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评估并比较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例(%)]

2.2 膀胱症状

两组治疗前的日间排尿次数、晚间排尿次数、尿急次数与急迫性尿失禁次数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的日间排尿次数、晚间排尿次数、尿急次数与急迫性尿失禁次数评分相比,治疗后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日间排尿次数、晚间排尿次数、尿急次数与急迫性尿失禁次数评分相比,研究组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评估并比较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OABSS 评分(分,± s)

表2 评估并比较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OABSS 评分(分,± s)

组别 例数 日间排尿次数评分 晚间排尿次数评分 尿急次数评分 急迫性尿失禁次数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 45 1.82±1.04 0.63±0.45 2.89±0.51 2.07±0.43 3.49±0.78 1.05±0.32 4.88±0.64 1.27±1.09对照组 45 1.83±0.97 1.25±1.34 2.92±0.48 2.51±0.36 3.52±0.73 2.46±1.27 4.91±0.59 2.86±1.34 t 值 -0.047 -2.942 -0.287 -5.263 -0.188 -7.222 -0.231 -6.175 P 值 0.962 0.004 0.775 0.000 0.851 0.000 0.818 0.000

2.3 尿路症状

两组治疗前的FUSS 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的FUSS 评分相比,治疗后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FUSS 评分相比,研究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评估并比较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的FUSS 评分(分,± s)

表3 评估并比较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的FUSS 评分(分,± 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 45 17.17±4.03 3.52±1.04对照组 45 16.85±4.26 8.41±0.57 t 值 0.366 -27.660 P 值 0.715 0.000

2.4 不良反应与再出血

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再出血发生率相比,研究组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评估并比较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再出血发生率[例(%)]

3 讨论

恶性肿瘤患者在经过放射治疗后,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放射性膀胱炎是其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多出现在放射治疗2 ~3 年时[6]。发生放射性膀胱炎后,患者的膀胱内壁会出现纤维化改变,膀胱黏膜会出现充血,黏膜下血管会出现扩张,使得黏膜逐渐发生破溃和出血;此时,患者会出现反复发作的、持续性血尿、膀胱刺激征,但无痛;当血尿中的血凝块将尿道堵塞,导致患者出现排尿困难及尿潴留,引起膀胱区膨隆,就会引发上腹部压痛、尿失禁,极大地增加治疗难度。目前,临床上主要是采用经尿道膀胱内电灼止血、高压氧舱治疗、硝酸银溶液、甲醛溶液等药物膀胱内灌注等方法治疗放射性膀胱炎出血,上述治疗方法各有优缺点。甲醛溶液膀胱内灌注治疗能够通过使膀胱表面发生炎症反应的黏膜收缩,导致该部位的蛋白质发生变性后凝固,并使发生出血的血管直接坏死,在破溃的黏膜表面形成保护膜,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7];但会引起严重的尿路刺激征,使患者无法忍受,其所带来的尿路狭窄、尿失禁、膀胱挛缩都会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严重的影响,药物被机体吸收后,甚至会引起心肌毒性[8]。经尿道膀胱内电灼止血利用电凝刀将膀胱内发生曲张的小静脉阻断,达到止血的目的,短期止血效果较好,但若发生瘢痕脱落,患者发生再出血的概率很高[9]。高压氧舱治疗效果虽好,有效率甚至能达到74%,但使用禁忌证多,存在肺气肿、气胸、鼓膜有创伤、糖尿病、使用顺铂、有活动性肿瘤等情况的患者均不能使用[10]。透明质酸钠是人体中的固有成分,属于葡萄糖醛酸,本身无刺激性、特异性,无毒副作用,还能对细胞产生滋养和润滑的作用,为细胞代谢提供良好的微循环环境。目前,透明质酸钠在膀胱创伤、膀胱肿瘤与尿潴留等疾病的治疗中均获得较为广泛的使用。采用透明质酸钠溶液膀胱内灌注治疗放射性膀胱炎出血时,药液能够在患者膀胱黏膜的表面形成润滑、黏弹的薄透气膜,药液中的小分子渗入皮肤后,还能扩张毛细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膀胱黏膜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从而有利于改善局部组织细胞的代谢情况,促使受损的膀胱黏膜再生[11];药物还能对膀胱上皮细胞缺损进行修补,减少尿液持续性刺激受损膀胱黏膜,给微血管生长提供有利条件,有助于促进膀胱内微循环的改善;另外,透明质酸钠溶液膀胱内灌注操作简单快捷、患者无不良反应,有利于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如患者出血较多、症状严重,可以先采取经尿道膀胱内电灼止血,再采取透明质酸钠膀胱内灌注治疗,以获得满意疗效[12]。

综上所述,相较于进行经尿道膀胱内电灼止血,对放射性膀胱炎出血患者进行透明质酸钠膀胱内灌注治疗可获得更为显著的疗效,患者的膀胱症状与尿路症状均获得明显改善,且不良反应更少,安全系数较高,治疗后再出血的发生率也更低。

猜你喜欢

尿急膀胱炎透明质
透明质酸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透明质酸基纳米纤维促进创面愈合
膀胱炎的日常保养及治疗
别以为夏季饮水多尿频尿急就不当事
尿频、尿急 别轻易吃抗生素
膀胱的谎言——尿频、尿急、尿失禁
男女“尿频 尿急”科普书 9元领
电切镜联合输尿管镜在腺性膀胱炎中寻找困难输尿管开口的应用
透明质酸水凝胶的制备与评价
肉毒素和透明质酸联合治疗眉间纹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