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创呼吸机联合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对肺功能及血气分析指标的影响

2023-08-03肖明艳

当代医药论丛 2023年14期
关键词:模组血气研讨

肖明艳

(十堰市郧阳区人民医院,湖北 十堰 4425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是临床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以咳嗽、咳痰、呼吸急促为主要症状。慢阻肺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心肺并发症,其中呼吸衰竭(RF)较为常见[1]。临床在给予慢阻肺合并RF 患者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常开展无创机械通气,以提高血氧饱和度(Sa02),改善呼吸功能[2]。研究发现,给予慢阻肺合并RF 患者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可改善局部炎症反应,降低呼吸阻力,从而可进一步改善呼吸功能[3]。本研究主要分析无创呼吸机联合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慢阻肺合并RF 的效果及对患者肺功能、血气分析指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22 年1 月至2023 年1 月期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慢阻肺合并RF 患者76 例,分为常模组、研讨组,每组各38 例。常模组中,男性患者23 例(60.53%),女性患者15 例(39.47%);年龄56 ~72岁,平均年龄(65.32±2.05)岁;慢阻肺病程2 ~7年,平均病程(4.36±0.57)年;Ⅰ型、Ⅱ型RF 患者分别有15 例(39.47%)、23 例(60.53%)。研讨组中,男性患者24 例(63.16%),女性患者14 例(36.84%);年龄57 ~72 岁,平均年龄(65.86±1.98)岁;慢阻肺病程3 ~7 年,平均病程(4.85±0.51)年;Ⅰ型、Ⅱ型RF 患者分别有14 例(36.84%)、24 例(63.16%)。两组以上资料经统计学对比,P>0.05。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疗指南》中的相关诊断标准,且合并RF。(2)意识清醒,自愿参与本研究。(3)临床资料齐全,能够接受随访。排除标准:(1)合并呼吸系统恶性肿瘤。(2)肝肾功能不全。(3)合并血液系统疾病、其他类型的呼吸系统疾病或严重感染。(4)无自主呼吸,或呼吸道分泌物较多,无法自主排痰。(5)存在意识障碍。(6)有胸腹部手术史、上消化道出血史、气胸病史等。(7)因面部畸形无法使用面罩吸氧[4]。

1.3 方法

入院后,两组均行常规治疗,包括纠正水电解质失衡、抗炎、解痉、祛痰止咳等。在此基础上,给予常模组无创呼吸机治疗,方法:将呼吸机与鼻面罩相连,调节呼吸机各项参数。呼吸机工作模式:S/T 模式;呼吸频率:12 ~18 次/min;吸气压力:初始值8 cmH2O,逐渐上调至12 ~23 cmH2O ;呼气压力:初始值3 cmH2O,逐渐上调至4 ~6 cmH2O;氧气浓度:29% ~41%;Sa02:>90%;潮气量:4 ~5 mL/kg;通气时间30 min ~1.5 h/次。根据患者的血气分析指标及病情控制情况合理调整呼吸机各项参数。给予研讨组无创呼吸机联合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无创呼吸机的使用方法同常模组。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方法:患者取舒适坐位或卧位,将布地奈德混悬液(2 mL)+复方异丙托溴铵(2.5 mL)混合液加入氧气驱动雾化机中,持续雾化吸入,初期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雾化量,每次吸入≤10 mL,15 min/ 次,3 次/d,共治疗10 d。

1.4 疗效判定标准与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评价标准为显效、有效、无效)。显效:经治疗,患者咳嗽、咳痰、呼吸急促、呼吸困难等症状基本消失,肺部湿啰音明显减少。有效:经治疗,患者咳嗽、咳痰、呼吸急促、呼吸困难等症状有所缓解,肺部湿啰音有所减少。无效:经治疗,患者咳嗽、咳痰、呼吸急促、呼吸困难等症状未改善,肺部湿啰音未减少。将有效和显效纳入总有效,计数临床总有效率。(2)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肺功能指标。采用MasterScreen 肺功能仪对患者进行肺功能检查,以配套的鼻夹夹住鼻腔,将一次性口含嘴置于患者口中,指导患者呼气、吸气,检查指标包括第1 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及二者的比值(FEV1/FVC)。(3)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气分析指标。桡动脉采血1 ~2 mL,采用血气分析仪检测各项血气分析指标,包括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02)、动脉血氧分压(Pa02)和Sa02。(4)对比两组治疗期间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不良反应包括咽干、咽痛、排痰困难等,并计算总发生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的对比

两组的临床总有效率相比,研讨组高于常模组,97.37% vs 84.21%,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的对比[例(%)]

2.2 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的对比

治疗前,两组的FEV1、FVC 及FEV1/FVC 相比,P>0.05。治疗后,两组的FEV1、FVC 及FEV1/FVC均高于治疗前,且研讨组均高于常模组,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的对比(± 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的对比(± s)

组别 时间 FEV1(L)FVC(L)FEV1/FVC(%)常模组(n=38)治疗前 0.79±0.15 1.36±0.19 51.36±4.02治疗后 1.52±0.23 1.54±0.21 59.32±2.50研讨组(n=38)治疗前 0.80±0.05 1.37±0.14 51.34±3.96治疗后 1.73±0.16 1.98±0.31 65.31±3.05 t 值/P 值(常模组治疗前后)16.388/<0.001 3.918/<0.001 10.365/<0.001 t 值/P 值(研讨组治疗前后)34.200/<0.001 11.055/<0.001 17.229/<0.001 t 值/P 值(组间治疗前)0.390/0.698 0.261/0.795 0.022/0.983 t 值/P 值(组间治疗后)4.620/<0.001 7.244/<0.001 9.363/<0.001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指标的对比

治疗前,两组的PaC02、Pa02、Sa02相比,P>0.05。治疗后,两组的Pa02、Sa02均高于治疗前,PaC02均低于治疗前,且研讨组的Pa02、Sa02均高于常模组,PaC02低于常模组,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指标的对比(± 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指标的对比(± s)

组别 时间 PaC02(mmHg)Pa02(mmHg)Sa02(%)常模组(n=38)治疗前 79.63±2.65 52.36±5.02 70.58±2.54治疗后 54.32±5.35 74.38±4.63 90.37±2.39研讨组(n=38)治疗前 79.69±2.58 52.69±4.98 70.63±2.68治疗后 40.39±2.58 80.32±4.95 91.68±2.34 t 值/P 值(常模组治疗前后)26.133/<0.001 19.877/<0.001 34.979/<0.001 t 值/P 值(研讨组治疗前后)66.397/<0.001 24.257/<0.001 36.472/<0.001 t 值/P 值(组间治疗前)0.100/0.921 0.288/0.774 0.083/0.934 t 值/P 值(组间治疗后)14.457/<0.001 5.402/<0.001 2.414/0.018

2.4 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对比

治疗期间,研讨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16%,与常模组的10.53% 相比,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对比[例(%)]

3 讨论

慢阻肺是呼吸内科的常见病,肺通气、换气功能障碍是其主要病理基础[5]。慢阻肺患者极易出现心肺方面的并发症,其中以RF 最为常见。慢阻肺患者一旦合并RF,其死亡风险将明显增加。在慢阻肺合并RF 的治疗中,及时纠正缺氧、解除呼吸困难症状至关重要[6-7]。现阶段,临床上在对慢阻肺合并RF 患者进行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常采用无创呼吸机行正压通气[8]。呼吸机是辅助或代替人体呼吸的一种仪器,常用于RF、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疾病的治疗中[9]。上述疾病可引起血氧饱和度降低、动脉血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交感神经张力增加,从而导致各器官功能受累[10]。研究发现,给予慢阻肺合并RF 患者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能改善肺部的气体交换功能,增加肺泡通气量,缓解机体缺氧状态,并可降低气道内压力,防止肺泡萎缩,进而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11-13]。研究发现,在慢阻肺的发病机制中,气道局部炎症起重要作用。气道炎症可影响气道的排痰功能,使痰液堵塞局部气管,从而导致肺部通气量减少,影响患者的肺功能。气道炎症若未及时缓解,可严重影响患者的呼吸功能,引发RF 等严重并发症,增加患者的死亡率[14-15]。近年来,氧气驱动雾化吸入在慢阻肺合并RF 的治疗中逐渐得到应用。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常用的药物为布地奈德混悬液和复方异丙托溴铵。其中,布地奈德混悬液属于皮质类固醇激素,局部抗炎效果理想。此药能改善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的功能,抑制炎性介质的生成及相关炎性因子的释放,从而起到抗炎作用[16]。复方异丙托溴铵属于支气管平滑肌扩张剂,可提高支气管平滑肌的兴奋性,降低气道阻力,是临床治疗慢阻肺、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的常用药。联用上述两种药物进行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可增加局部药物浓度,使药物附着在局部病灶,从而起到扩张支气管、减轻炎症反应的作用[17]。

本研究结果证实,无创呼吸机联合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慢阻肺合并RF 可有效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肺功能及血气分析指标,且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与有效性均较高。

猜你喜欢

模组血气研讨
经皮血气分析仪TCM4的结构原理及日常维护保养与常见故障处理
光学薄膜技术及在背光模组中的应用研究
GSM与FDD、NB-loT融合组网研讨
浅谈石墨烯材料在LED路灯模组中的应用及该模组的设计
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研讨
关于超薄LED背光模组设计探讨
研讨式教学中的研讨题设计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Ⅱ型呼衰血气分析与预后探讨
建筑工程预算控制研讨
徒手和心肺复苏机用于心肺复苏对血气分析的影响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