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二个结合”视域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发逻辑、独特内涵及重大价值

2023-08-03于颖

统一战线学研究 2023年4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突出强调“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第二个结合”不仅决定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在特质,而且为它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条件和现实路径。在生发逻辑上,“第二个结合”标明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明确文化创新发展的思想路径,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方向。在独特内涵上,“第二个结合”过程丰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构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经过“第二个结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获得深入发展,在世界文明史上产生多方面的重大价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国家层面有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社会层面有利于阐释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世界层面有利于促进世界共同发展。

关键词: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二个结合”;文化自信;文明形态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3378(2023)04-0090-10

DOI:10.13946/j.cnki.jcq is.2023.04.009

作者简介:于颖,杭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23ZDA007)

引用格式:于颖.“第二个结合”视域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发逻辑、独特内涵及重大价值[J].统一战线学研究,2023(4):90-99.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1]“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重大命题的提出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揭示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与政治责任。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意味着对中华传统文化形态的理论超越,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建构新文明的决心。从传统文明到现代文明,从现代文明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共产党逐渐深化了对中华文明的具体内涵、重要特质和独特地位的认知。全面理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仅对于创造中华文明新辉煌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是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坚持文化自信的必要条件。

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概念提出后,学界从构建逻辑、价值意蕴等视角出发对其指涉的内容进行了初步探讨。有学者认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式现代化中坚持文化自信和政治自信的高度统一,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式现代化中担负文化使命和政治使命的高度统一,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式现代化中促进文化发展和政治发展的高度统一[2]。还有学者认为: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深层逻辑,不能单纯拘泥于文化逻辑层面加以理解,而应当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现实场域,从历史、理论和现实三个维度加以全景式透视[3]。目前学界关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研究仍缺少系统性、整体性观照,呈现出碎片化状况。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特别突出强调“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鉴于此,本文以“第二个结合”为视角,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发逻辑、独特内涵及重大价值进行探析。

一、在“第二个结合”基础上生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党的十八大之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不断推进对中华文明的研究和阐释,锚定实现中华文明赓续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作出了诸多原创性论述。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人类文明发展大势,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不懈探寻中华文明发展规律,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的文化使命,擘画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宏伟蓝图。文化是实践的产物,又对实践产生重要作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以文化人、凭文传史的新使命。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通过剖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之处,推进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发。

(一)“第二个结合”标明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1]之所以将“第二个结合”称为“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原因就在于它显示了中国共产党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向发展的深层逻辑。“第二个结合”不仅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而且提供了演进动力,指明了前进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旨趣具有一致性,这也是二者能够结合起来、共同推动实践发展的根本原因。“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在论述马克思主义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4]在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5]可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过程中,历来保持“第二个结合”的历史自觉。

首先,“第二个结合”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奠定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思想基础。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在西方列强的入侵下陷入了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艰难困境,中华文明遭遇了来自西方文明的巨大挑战。结果是,中华民族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呈现出翻转式变化[6]。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各界仁人志士纷纷探寻救亡图存之路,提出了一系列救國方案。无论是顽固派和洋务派之间的华夷之辨、道器之辨、义利之辨,还是辛亥革命后复辟帝制的闹剧,都贯穿着关于中华文明地位的争论。在新文化运动中,部分人士围绕传统习俗、传统语言文字等内容对中华文明展开了激烈的批判,传统文化被视为封建和落后的因素从而被要求进行改造。中华民族在近代以来的落后挨打使得人们产生了文化自卑心理,对中华文明进行批判乃至否定。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实现了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一起走向复兴。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后就高度重视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革命养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传统文化的扬弃,到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推进对传统文化的改造和保护,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尊重历史,自觉承担延续中华文明的历史使命。与此同时,革命斗争的胜利以及文艺工作事业的发展增强了人们的文化自信。改革开放后,中国进一步融入现代化浪潮之中,近代产生的文化自卑心理也逐渐转换为在文化自信的道路上昂首前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交锋与交融中,如何保持中华文明的主体性和先进性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重大课题。

进入新时代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深化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认知,进一步明确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着重阐释了“第二个结合”的精髓要义,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思想条件。一方面,“第二个结合”充分体现了党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正确认知和高度重视。传统文化蕴含了深刻的民族记忆,它作为文化血脉,是一个国家建构现实、规划未来的基础。一些民族在看待传统文化时,存在错误倾向。它们或是将传统文化奉为圭臬,未能正确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毫无批判地继承一切;或是固守传统文化,未能根据时代进步及时变革其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内容和形式,毫无创新地沿袭一切。这不仅严重制约了社会的进步,而且不利于传统文化自身的发展。中国共产党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些倾向的危害,强调对传统文化的辩证理解。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第二个结合”的思想解放价值尤为重大。它秉承辩证法的基本原则,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予以继承和革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另一方面,“第二个结合”的提出彰显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论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与中国具体实际同样重要的因素被独立阐释。这一重大理论创新彰显中国共产党深入民族历史中探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文化源头的决心,体现出党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基因的重视和肯定。正是基于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自信,党强调在世界现代化浪潮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始终掌握思想和文化主动,保持和巩固文化主体性,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新发展。

(二)“第二个结合”明确文化创新发展的思想路径

“第二个结合”阐明了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基本条件,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现实路径。“第二个结合”揭示了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

其一,“第二个结合”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提供了思想来源。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契合且互相成就,这缘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尽管产生地不同,但是二者在价值取向、基本要求等方面存在高度契合性。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华民族找到了救国良方。但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并非始终一帆风顺。党内一度存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认知。毛泽东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命题,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有机统一。事实上,此时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结合”已经包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要求。毛泽东多次论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华文明的发展,必然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影响中国现实发展的重要因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内在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探索中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同点,中国传统民为邦本、大同社会、和合文化、天下为公等理念以及辩证法思想等均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相契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进一步挖掘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通因素。

其二,“第二个结合”巩固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生成的根基。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未曾中断文明的国家,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综观世界范围内的现代文明,它们大都生成于资本主义现代化之上,尽管因民族特色不同而在形式上存在差异,但文明的本质存在相似性。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曾指出,在资本主义的作用下,“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民族的和地方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7],资产阶级“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7]36。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得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迅速湮滅,现代文明呈现出了同质化的特点。中华民族也曾遭受来自资本主义文明的剧烈冲击。但在与西方现代文明的碰撞和交流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加之中华文明自身深厚的底蕴,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既以中华文明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根基,厚植中国道路的民族文化底蕴,又以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赋予中华文明以时代内涵,形成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所以根基稳固、持续发展,在于“第二个结合”明确了一条正确路径。

其三,“第二个结合”提出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生成的创新性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阐释“第二个结合”时指出:“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1]创新是一个国家进步的动力,也是文明生生不息的源泉。文化传承意味着传统超越时空的限制与现实相融合,在现实中延续自身的价值。就此而言,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必须与时俱进,为文化传承提供必要性与可能性。事实上,一个民族的传统文明唯有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创新自身的内容和形式,才能永葆生机活力。同时,创新绝不是全盘否定,继承和创新是文化发展的两个方面。进一步讲,创新必须建立在继承的基础上。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民族发展成就,内蕴民族精神,是我们在当代推进文化创新与发展的根基。进入新时代后,习近平曾多次强调必须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强调保持中华文明的主体地位,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同时讲好中国故事。“第二个结合”体现了中华文明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精神,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创新动力。

(三)“第二个结合”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方向

马克思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阐明了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然性,指出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类将实现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其价值旨趣与共产主义相一致。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演绎,也是社会主义文明的中国式体现。习近平总书记阐发了“第二个结合”的深层内涵和重要意义,指出了中华文明的前进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第二个结合”的精髓要义时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前提是它们彼此契合。這种契合首先就在于社会目标的契合,即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关于未来理想社会的共同期待。“中国民族和它的优秀传统中本来早就有着马克思主义的种子。……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社会,曾是中国历史上一切伟大思想家所共有的理想。从老子,墨子,孔子,孟子,以至于孙中山先生都希望着世界上有‘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能够出现。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就是以马克思的科学共产主义理论为滋养料,而从中国民族自己的共产主义的种子中成长起来的。”[8]中国传统思想中天下为公、大同社会等理想社会均蕴含着浓厚的共产主义色彩,这也使得马克思主义得以在中国落地生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生成的现代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一方面,“第二个结合”规定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在文化创新创造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最终目标指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另一方面,生成于“第二个结合”基础之上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仅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储备力量,而且应当立足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增强社会主义文明的先进性和感召力。

二、在“第二个结合”过程中丰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涵

文明是人们在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物质精髓和精神标识。受生产方式、地理环境、思想传统等因素影响,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在内容和形式方面不尽相同。中华文明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它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劳动实践中积累的宝贵财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中以及中华传统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程中生成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它集中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成果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者的有机统一。

(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

不同时代产生不同文化,即便是同一时期的文化也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深厚底蕴和思想源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脉。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发了“两个结合”的创新论断,阐明了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必然路径。坚持“第二个结合”既是中国共产党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支撑,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本原则。文化影响着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生存样态,关乎民族发展、国家未来。一个国家只有重视和尊重自己的传统,做到知其所来,才能明其所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处于内忧外患的状态之中,传统文化亦遭遇到了重大挑战。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有的知识分子将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认为中国若要实现现代化则必须推翻旧文化,建立新文化。20世纪20年代学术界掀起了一阵疑古辨伪思潮,反传统与反封建被视为同一任务,传统文化一度被视为阻碍社会发展的落后因素而需要被摈弃。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辩证把握了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革命二者之间的关系,在诸多理论流派中找到了与传统文化相契合的马克思主义,确定了马克思主义在革命中的指导地位。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优秀传统的继承者,把这一切优秀传统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而且将继续加以发扬光大。”[9]在确定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时,毛泽东强调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必须尊重中国历史,把握文化的民族特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推动社会主义事业走向深入。进入新时代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将之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精神命脉”等,阐明了其在人民价值观塑造和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的重要价值。随着文化不断向前发展,提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必然举措,也是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的必经之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10]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它不仅塑造了作为文化建设主体的中国人的精神内核,而且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供了思想资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发展,它汲取了中华文明的价值精髓,同时与中国式现代化相结合,创新了文化内容和文化形式,实现了对中华传统文明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构成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产物,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时代要素。优秀文明具有世界性、进步性、开放性等多种特质,它绝不是故步自封、囿于一隅的。综观人类历史上的优秀文明成果,它们虽然由于具有民族特色而迥然相异,但都为人类文明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们既包含着深厚的历史色彩,也与时代的先进因素交织交融,从而成为贯穿古今的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璀璨的中华传统文明。一方面,传统文明具有继承性,它渗透到了国人的精神之中,在日用而不觉中规范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塑造了民族精神和人民品格。另一方面,传统文明必须与现代化“通约”,通过革新以始终保持其先进性。传统文明永葆生机取决于它能革故鼎新,从而使自己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相契合。中国共产党深刻理解文明特别是中华传统优秀文明的传承与创新发展规律,抽象出传统文化的精华并通过赋予其时代内涵使之与中国式现代化相融合,实现了二者的共同进步。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重构史观、重塑认同、重释文明”[11]。中华文明在当今时代仍能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就在于它始终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汲取时代精神以丰富自身的内容。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它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催生了全面进步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中國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包括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容。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从被动现代化到主动现代化的过程,其中贯穿着中华文明从被否定到被肯定的发展历程,这一进程同时也是传统文明吐故纳新从而转化为现代文明的变革历程。中国共产党探索到了中华文明与现代化的结合点,实现了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传统文明二者的协调共生。中国式现代化植根民族土壤,它在汲取民族文化精髓的同时亦为创造现代文明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思想条件。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新了传统文明的内容和形式,展示了中国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从自发自觉到自信自为的发展过程。

(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

文化对人能够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社会主义文明的中国式演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生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社会主义规定了其价值属性和发展方向。现代化是世界范围内寻求进步的国家共同探寻的重要命题。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创了现代化的先河,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创造了西方现代文明。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7]36资本主义现代化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重大变革,世界市场的建立不仅使得地域历史走向了世界历史,而且也使得地域文明走向了世界文明。资本逻辑主导下世界文明的变革使得现代文明被赋予了制度属性。在西方中心主义逻辑下,它将现代文明直接等同于资本主义文明,并在世界范围内强行推广。“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7]资本主义现代文明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文化形态,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矛盾造成了其文明的内在悖谬。一方面,资本主义促使文明超越了时空限制,古今中外文明在全球范围内交流互动。经济发展、科技革命都带动了文明的进步,世界文明呈现出欣欣向荣之态。另一方面,这种文明以资本主义制度为基础,这就导致它存在根本性矛盾。资本主义文明中贯穿着暴力和剥削,不仅通过压榨劳动者创造其文明果实,而且通过战争等手段占有其他民族的文明成果,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决定了其文明的内在局限性。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实践成果,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这一文明的先进特质。社会主义内蕴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行了整体部署,之所以“强调总布局,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12]。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社会主义文明的集中体现,涵盖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在内,是各领域共同进步、协调发展的总体文明。在与资本主义的交流过程中,社会主义既坚持底色不变,又吸收了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不断提高自身的先进性。中国积极融入现代化浪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继承本国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汲取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分,创造了融贯中西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社会主义致力于实现全人类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内在蕴含着对世界文明的尊重,致力于推动文明的共同繁荣和人类的共同进步。中国立足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本国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汇点,力求以社会主义的道义力量实现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中国通过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要命题,推进了不同文明的和谐共生,彰显了社会主义文明的道义性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价值意蕴。

三、在“第二个结合”进程中强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价值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命题的提出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重大意义。文明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标识,塑造着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是一个国家现代文化的血脉源头。同时,优秀的地域文明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动世界历史的进步作出重要贡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探寻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规律,培育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集聚中国传统文明智慧和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成果,对于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影响深远。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党将带领中国人民进一步挖掘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点,在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中不断强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价值。

(一)国家层面: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有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些突出特性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品格,也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在价值。一方面,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有利于中华文明的继承和创新,为中国道路奠定深厚的文化根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是中华文化深厚绵长的基础,悠久的文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和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提供了深刻的历史智慧。历史传统决定了中国道路的特殊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根基。在现实中,传统文化必须与实际相结合、不断随着时代内容实现自我革新,方能保持自身的连续性。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能够巩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也能够体现出其创新性,它是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文明基础。另一方面,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中华文明具有统一性和包容性,型塑了中华民族团结一致的精神内核。中国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统一体,中华文明是维系多民族共同体的纽带。中华文明博采众长,广泛汲取各个民族的优秀文化,不断丰富和优化自身,这也是民族团结的重要因素。对国家统一的追求是中国人共同的理想信念,秉持“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原则,中华民族在多次危机面前始终保持团结一致。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团结统一的家国情怀。新时代新征程加快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二)社会层面: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有利于阐释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内蕴中华传统优秀文明成果、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成就于一体,它向世界人民展示了社会主义文明的先进性。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仅为其他文明的创新创造提供了经验借鉴,而且彰显了文化在现代化实践中的重要性。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传统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它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统一,孕育了新的文化生命体。习近平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13]在文明发展中,如何在坚持本民族文化特性的基础上完成传统与现实、民族与世界的“通约”,将文明转换为推动国家发展的现实力量,是每个拥有自身文明的国家都必须解决的问题。纵观世界各国的文明发展历程,部分国家或是因循守旧,拘泥于传统中,或是全盘他国化,抛弃本国历史,这些都导致国家背离了实际,从而制约了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中国共产党坚持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统一,并将其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推动了中华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进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有利于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

(三)世界层面: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有利于促进世界共同发展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爱好和平的国家,和平理念渗透于中华文明的血液之中。在与其他文明的交流过程中,中国始终坚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在坚持本民族特色的同时尊重其他国家的文明成果。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对内维持了社会和谐,对外维系了国家安全,使得中国能够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风云变幻的世界格局中始终致力于推进自身发展和人类社会共同发展。当今时代,局部冲突频发,有的西方国家大肆推行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国际局势波谲云诡。面对复杂的世界环境,中国坚持和平发展不動摇,将和平理念印刻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中。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到新时代提出“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理念,以“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的标准要求自身。在国际交往中,中国不仅将自身发展成就与其他国家共同分享,同时也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内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和平的价值追求,它为构建和平稳定的世界格局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结语

2023年6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1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我们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积累的宝贵经验。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与中国传统智慧共同推进了党的理论创新,并催生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内蕴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现实实践成果,它既是中华传统文明的当代发展,也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文化阐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我们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社会的永续繁荣提供了思想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蔡奇主持[N].人民日报,2023-06-03(1).

[2]方世南.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深厚政治意蕴[J].学术探索,2023(7):1-6.

[3]尚庆飞.“第二个结合”深层逻辑的三维分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3(2):41-48.

[4]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4.

[5]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179.

[6]齐卫平,樊士博.前提、过程和动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回眸[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1-13.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

[8]艾思奇全书: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82.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0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318.

[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315.

[11]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发布《改变中国的“第二个结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智库报告[N].光明日报,2023-07-03(3).

[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1.

[13]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国家版本馆和中国历史研究院并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纪实[N].人民日报,2023-06-04(1).

[14]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取得更为丰硕的理论创新成果[N].人民日报,2023-07-02(1).

责任编辑:林华山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途径探讨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浅析习近平“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