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豆胞囊线虫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2023-08-03郑晓宁

新农业 2023年8期
关键词:胞囊线虫病轮作

郑晓宁

(抚顺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 辽宁 抚顺 113000)

大豆胞囊线虫病是造成我国大豆减产的重要病害之一。大豆胞囊线虫的寄主范围宽、分布广泛、危害严重、存活时间长、是难以防治的大豆土传性病害。因此,应有效防止此病的发生,减少其对大豆生产业带来的危害。

1 危害症状及特点

1.1 危害症状

大豆地上部分症状:植株普遍矮小,生长势较弱,叶片出现黄化早落。严重时发生幼苗枯死,或对开花期造成影响,花与幼荚出现轻度或中度的萎蔫现象,坐荚率较低,籽粒成熟度较差且个头偏小,进而造成产量低,甚至绝收,严重影响大豆的产量和品质。

大豆根部症状:被大豆胞囊线虫侵害的植株主根会产生开裂或凸起,造成病菌感染并引发其他病害,根瘤减少、须根较多,随病情发展,须根上附着白色卵状颗粒物,随虫体发育逐渐变成棕色,直至脱离大豆植株根系,散落于根系附近的土壤中。

1.2 发生特点

在东北地区,大豆胞囊线虫的主要越冬方式为胞囊,每年春季气温上升,当温度到达16℃时,休眠期的胞囊进入孵化期,发育成有侵害性的虫态,破壳后在土壤中侵害宿主,当侵入大豆植株根系后,汲取养分后历经四次蜕皮发育为成虫。随着雌成虫虫体膨大后突破大豆根部的表皮,虫体裸露在外,利用口器吸附在植株根部,即肉眼可见白色米粒大小的球状物。雌成虫发育成熟后同土壤内的雄虫交尾,完成新的世代侵染。

2 病原

大豆胞囊线虫是此病的病原微生物,属于定居型内寄生线虫,在土壤中活动的二龄幼虫,寻找宿主根尖侵入。胞囊线虫寄生于玄参科和豆科等百余种植株中。卵、胚胎卵及少数幼虫在胞囊之中越冬,胞囊的角质层较厚,在土壤中存活时间可长达10年以上。胞囊线虫仅在有限范围内进行蠕动,其传播途径为田间水流、种子携带、农事耕种或混入为腐熟堆肥进行远距离传播。

3 发病因素

3.1 大豆重迎茬种植

造成大豆胞囊线虫病主要因素为重迎茬种植,该病为土传病害,常年连坐大豆的农田土壤中胞囊数量逐年增加,胞囊线虫量大是造成此病流行的主要因素。东北地区种植结构多为大豆重迎茬种植为主,山区大多连坐可超过10年。这种种植结构导致东北地区大豆胞囊线虫病发病严重。

3.2 气候条件

土层温度与湿度对大豆胞囊线虫侵染能力产生直接影响,其最适宜发育温度为15~27℃,温度越高,虫体发育越快、虫量越多;随降水增加,湿度达到40%~60%时,最适宜线虫发育。湿度过高氧气不足,线虫易死亡。湿度适中、高温有利于胞囊线虫病的产生。

3.3 土壤类型

弱碱性土壤内的病害发生概率较大、影响较重;通气良好的沙壤土、冲积土中胞囊密度大,线虫病害严重;土壤肥力降低,土壤耕层变浅,有机质含量大幅减少,缺乏微量元素,使大豆植株抗逆性下降,导致病害广泛流行。通气不良、过于黏重的土壤,影响胞囊线虫的成活率。

4 综合防治技术

4.1 农业防治措施

第一,选择抗性品种。培育与选择抗性品种是对此病进行防治的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全球多数商业化的大豆品种都具备对大豆胞囊线虫的抗性。嫩丰、鹏豆、齐农、黑河、星农等30余个抗病品种均应用于生产中,其防治效果、增产效果显著,通常情况下,抗病品种比感病品种增产3~5成。尽管抗性品种的研究在持续深入,可是抗性种类仍较少,且来源单一。同一地块种植抗病品种多年之后,胞囊线虫小种发生变异,因而,应开展合理轮作,减轻线虫病害。

第二,合理轮作。连作为胞囊线虫的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轮作与撂荒可以减少土壤中线虫胞囊的数量。研究者发现线虫胞囊的数量随轮作时间延长而减少,12个轮作周期能够使其保证动态平衡。有研究显示,在不同的轮作方式下,防治效果具有一定差异,麦豆轮作方式对胞囊线虫防治效果良好。研究人员从经济收益角度出发,将大豆、亚麻或玉米进行轮作,能够有效降低胞囊线虫病的发病概率,并降低种植收益损失。

第三,适当施肥。在大豆植株水肥管理中,应适当提升基肥用量,辅以大豆根瘤菌,提高植株根部活力,强壮须根,进而提升抗胞囊线虫能力。在苗期采用磷酸二氢钾或叶面肥对茎叶进行喷雾,能够降低损失。选择恰当的时间进行灌溉,能够提升土壤耕层含水量,减少土壤含氧量,使线虫因氧气不足而死亡。另外,通过秋翻秋起垄,以提高土壤温度和蓄水保墒,降低土壤中线虫胞囊的数量。

4.2 化学防治

目前,化学防治仍是东北地区大豆胞囊线虫病防治的主要方法,垄间条施或使用化学制剂对种子包衣是施药的主要方式。胞囊是胞囊线虫在土壤中的主要形态,当土壤中胞囊与大豆植株根系接触后,并被其幼虫侵染后,土壤中的颗粒阻碍化学药剂直接与被侵染的根系的接触,造成防治效果不显著。5%甲基异柳磷、棉龙、阿维菌素等杀线虫剂,或噻虫嗪、克百威种衣剂拌种为胞囊线虫病化学防治的主要方式。研究人员对不同浓度辛硫磷、噻唑膦、噻虫胺、阿维菌素和二硫氰基甲烷对胞囊线虫孵化能力的影响以及对二龄幼虫的毒力试验,结果表明,以上化学制剂均可有效抑制胞囊线虫,能够消灭一定量的低龄幼虫,二硫氰基甲烷与阿维菌素的防治效果最佳。有研究者使用不同浓度的尿素对胞囊线虫病致死率进行试验研究,研究显示,尿素能够显著降低此病的发病概率。

4.3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技术既具备保护生态的效果,又不会使病虫产生抗药性。研究人员通过使用菌线克系列生物种衣剂对大豆种子包衣进行胞囊线虫病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有3种生物种衣剂防治效果较好,SN101防治效果最为显著。研究者使用禾力素对大豆采用不同处理方法进行胞囊线虫病防治效果试验,结果显示,防治效果最佳的方式为种衣剂方式。研究者发现厚垣轮枝菌、镰孢菌属和淡紫拟青霉菌发酵液对大豆胞囊线虫病防治效果显著。有报道,巴氏杆菌能够降低大豆胞囊线虫病的发病率,通过减少线虫采食与繁殖,进而降低此病的发病概率。大豆保根菌剂通过利用雌成虫上的致病真菌以杀死线虫的目的。茄病镰刀菌、草酸青霉菌等菌剂对大豆胞囊线虫病防治效果较好,并可以预防大豆根腐病的产生。使用大豆保根菌剂拌种,施用量为1500~2250毫升/公顷,可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或采用种肥混施的方式,施用量为1050公斤/公顷。“豆丰一号”为利用生防菌配制的生物种衣剂,同种子共同施入土壤中,施用量为37.5公斤/公顷,防治效果可高达74%。

5 结束语

大豆胞囊线虫病是积年流行土传病害,近年来有蔓延的趋势。我国作为大豆种植的起源地,具有优质的抗性种质资源,通过合理轮作和生物防治技术,对大豆胞囊线虫病进行有效防治,并提高大豆产量。

猜你喜欢

胞囊线虫病轮作
农民瓜菜“接茬轮作”增效益
肉牛消化道线虫病和呼吸道线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治
家畜类圆线虫病的分析、诊断和治疗
抗大豆胞囊线虫SCN3-11位点的KASP标记开发和利用
轮作休耕,让土地歇一会儿
松材线虫病的发生防治及对策——以重庆市为例
猕猴桃根结线虫病的发生与防治
大豆连作对大豆胞囊线虫胞囊相关细菌群落的影响
辽宁省大豆胞囊线虫病发生分布研究
耕地轮作模式遥感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