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论道教文化对黄庭坚诗歌创作的影响

2023-08-03冯熙乔

关键词:内丹黄庭坚山谷

冯熙乔

(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 四川 成都 610207)

道教文化历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代是中国道教文化史上的一个兴盛期, 宋代的文人士大夫们普遍受到道教文化的熏染, 黄庭坚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 过去, 大部分研究者都较为关注佛禅对黄庭坚的影响。 近年来, 许多学者才对道教对黄庭坚的影响投去了更多目光, 但总体来说, 相关研究还是较少, 部分内容或许还有待进一步发掘。 我们可以立足于黄庭坚生活的那个时代, 观察其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 并通过其诗歌创作去寻找道教文化的痕迹。

1 时代与社会: 黄庭坚道教观之历史文化背景

北宋在五代十国的分裂之后重新建立起了统一的王权政治, 其统治者继承了唐代儒道佛三教兼容和崇奉扶持道教的政策, 使北宋道教依然带有唐代道教的官方性质。 宋太祖赵匡胤曾利用符命为自己制造夺权舆论, 称帝以后还曾亲自召见道士苏澄、 王昭素等人, 并登门请教“治世养生之术”。 太宗赵光义在位时, 大修宫观, 崇奉道教尊神和祠祀; 广招隐逸, 推重养生及黄白金丹; 大量搜集、 刊正和保存道书。 真宗赵恒多次制造天神降临并赐语的神话, 以维护赵宋王朝统治, 还任命张君房为著作佐郎, 专事修藏。 其后, 仁宗赵祯、 神宗赵顼、 哲宗赵煦、 徽宗赵佶均继续兴修宫观、 召见道流、 收集道书, 对待道教的态度总体上与前代并无多大改变。[1]168-179

在古代社会的专制制度下, 朝廷对待宗教的态度和措施必然会影响到社会思想文化的各个方面, 文人士大夫阶层也必然会受到浸染。 在北宋, 士大夫崇信道教是普遍现象, 例如, “徐铉自称‘好道者’或‘道民’; 赵普致祷于上清太平官黑煞神之事, 盛传于世; 以监修《五代史》而著名的薛居正因服丹而暴卒……王安石、 三苏等均慕道”[2]714。 号为“山谷道人”的黄庭坚也不例外, 他生于1045年, 逝于1105年, 经历了仁宗、 神宗、 哲宗、 徽宗几朝。 他受家学影响自小慕道, 熟谙道典, 曾为《老子》作注, 又作《庄子内篇论》, 其书法作品中也有许多以道教篇章为内容。 山谷常游历道观, 有《十月十五早饭清都观逍遥堂》(外集卷十九) 《题太平观壁》(别集卷第七)《跋自书玉京轩诗》(补遗卷第九)等诗证。 除了熟读道典、 游历道观, 他还常与道士往来, 切磋棋茶技艺, 唱和诗酒弦琴, 山谷《招戴道士弹琴》诗云:“春愁如发不胜梳, 酒病绵绵困未苏。 欲听淳音消妄想, 抱琴端为一来无。”[3]1334

谈到北宋的“士大夫道教”, 就不得不提与传统养生术关系十分密切的内丹学。 内丹是相对于外丹而产生的概念, 外丹就是炼丹术, 外丹修炼是依靠服食丹药来进行修炼, 由于所炼制的丹药属于“身外之物”, 所以有“外丹”之说; 而内丹其实质是在身体内行气导引, 把人体当作炼丹炉, 人的意念是燃料, 人的精气神是原料。 自唐末、 五代至北宋初年, 内丹学突放异彩, 在道教修炼方术中占据统治地位。[4]北宋以来, 文人士大夫中亦有很多人进行内丹修炼, 其出发点其实还是养生, 苏轼在《养生诀》中记录了他的内丹修炼方法:

每夜以子后披衣起, 面东或南, 盘足, 叩齿二十六通, 握固闭息。 内观五脏, 肺白、 肝青、 脾黄、 心赤、 肾黑。 次想心为炎火, 光明洞彻, 下入丹田中……[5]909

黄山谷也对内丹学颇有研究, 从“琅函绛简蕊珠篇, 寸田尺宅可蕲仙”到其诗论“夺胎换骨”, 都是受内丹学影响的表现。 而以内丹学思想为代表的北宋道教文化精神中的理性与心性的色彩以及内转的发展趋势, 对黄诗重理趣、 重意味、 求新出奇等特点的影响也很大。

2 论道诗及道学典故: 黄诗道教文化之凸现

在北宋, 道教对于文人士大夫来说, 已然褪掉许多宗教色彩, 而成为一种日常生活的内容、 一种自我修养的方式和一种淡泊自然的养生之道, 与道教文化有关的事物也自然而然成为了诗歌创作的题材、 素材, 如黄庭坚有诗云:“为君写就《黄庭》了, 不博山阴道士鹅。” 山谷诗集中还有数十首论道之作, 如《宿旧彭泽怀陶令》 《题山谷石牛洞》(内集卷第一); 《次韵韩川奉祠西太一宫四首》(内集卷第三); 《再次韵兼简履中南玉三首》(内集卷第十三); 《次韵石七三六言七首》(内集卷第十四); 《何造诚作浩然堂, 陈义甚高, 颇喜度世飞升之说, 筑屋, 饭方士, 愿乘六气游天地间, 作浩然词二章赠之》(外集卷第一); 《武陵》(外集卷第二); 《玉京轩》 《寿圣观道士黄至明开小隐轩, 太守徐公为题日“快轩”, 庭坚集句咏之》 《魏夫人坛》(外集卷第九); 《赠吴道士》、 《题老鹤万里心》(外集卷第十五); 《西禅听戴道士弹琴》(外集补卷第二); 《十月十五早饭清都观逍遥堂》 《戏答诸君子追和去年醉碧桃》 《招戴道士弹琴》(外集补卷第四)……

除了专门论道的诗歌, 山谷其他诗歌也多用道家道教典故, 这些典故基本都出自于各类道家道教典籍。 如山谷诗《题落星寺》“小雨藏山客坐久”中的“藏山”、 《题伯时画松下渊明》“南渡诚草草, 长沙慰艰难。 终风霾八表, 半夜失前山”中的“半夜失前山”都用了《庄子·大宗师》“夫藏舟于壑, 藏山于泽, 谓之固矣, 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一事, 并且两次用典的角度与方式不同, 前者偏重于用语, 后者偏重于用事。 《寺斋睡起》“有余不足夔怜蚿”中的“夔怜蚿”则化用了《庄子·秋水》“夔怜蚿, 蚿怜蛇, 蛇怜风”。

山谷作诗还常用《黄庭内景经》中的语事, 如《答何君表感古冢》“琳官金书有丹经, 胡不还魂游黄庭。 何为临冢惋枯形, 使予丹元童子惊”中“丹元童子”典出《心部章》“心部之宫莲含华, 下有童子丹元家”[6]909, 梁丘子注云:“心神丹元, 字守灵, 神在心内而云下者, 据华盖而言。”[7]70可见, “丹元童子”是道教中对于心的别称, 黄诗“使予丹元童子惊”意为使我心惊。 又如《张益老十二琴·舞胎仙》“琴心三叠舞胎仙, 肉飞不到梦所传”前一句语出《上清章》“琴心三叠舞胎仙, 九气映明出霄间”[6]908, 梁丘子注云:“琴, 和也。 三叠, 三丹田, 谓与诸宫重叠也。 胎仙, 即胎灵大神, 亦曰胎真, 居明堂中, 所谓三老君, 为黄庭之主。 以其心和则神悦, 故舞胎仙也。[7]65“胎仙”即鹤, 因在道教观念中, 鹤与其他鸟类不同, 胎生而非卵生, 鹤象征神仙, 故被称为“胎仙”。 因山谷作诗讲求“无一字无来处”, 其往往一首诗中堆叠使用数个典故, 诗《次韵子瞻书黄庭经尾付蹇道士》云:

琅函绛简蕊珠篇, 寸田尺宅可蕲仙。 高真接手玉宸前, 女丁来谒粲六妍。

金籥闭欲形完坚, 万物荡尽正秋天。 使形如是何尘缘, 苏李笔墨妙自然。

万灵拱手书已传, 传非其人恐飞骞。 当付骊龙藏九渊, 蹇侯奉告请周旋, 纬萧探手我不眠。[3]1035

诗中“蕊珠篇”出自《上清章》“闲居蕊珠作七言, 散化五形变万神”[6]908, 梁丘子注云:“蕊珠, 上清境宫阙名也。 述作此经, 皆以七言为句也。”[7]65下句“寸田尺宅可蕲仙”几乎是《琼室章》“寸田尺宅可治生”[7]910的原句化用, 梁丘子注云:“谓三丹田之宅, 各方一寸, 故曰寸田。 依存丹田之法, 以治生也。 《经》云: ‘寸田尺宅’, 彼尺宅谓面也。”[7]78可见, “寸田尺宅”是道教对于人体丹田的别称术语, 田地与丹田可以说都在一定方寸之内, 且田地需要耕耘, 人也要炼养内丹。 “女丁来谒粲六妍”典出《常念章》“存漱五芽不饥渴, 神华执巾六丁谒”[6]911, 梁丘子注云:“六丁者, 谓六丁阴神玉女也。 《老君六甲符图》云: ‘丁卯神司马卿玉女足曰之, 丁丑神赵子玉玉女顺气, 丁亥神张文通玉女曹漂之, 丁酉神臧文公玉女得喜, 丁未神石叔通玉女寄防, 丁巳神崔巨卿玉女开心之。 ’言服炼飞根, 存漱五牙之道成, 则役使六丁之神也。”[7]79

除《黄庭内景经》之外, 山谷对另一道教经典——《真诰》也颇为熟悉, 其诗《效王仲至少监咏姚花用其韵四首》之二云:“九疑山中萼绿华, 黄云承袜到羊家。”其中“萼绿华”典出《真诰·运象篇》, 篇中开头言:

萼绿华者, 自云是南山人, 不知是何山也。 女子年可二十上下, 青衣, 颜色绝整, 升平三年十一月十日夜降羊权。 自此往来, 一月之中, 辄六过来耳。 云本姓杨, 赠权诗一篇, 并致为浣布手巾一枚, 金玉条脱各一枚。 条脱似指环而大, 异常精好。 神女语权:“君慎勿泄我, 泄我则彼此获罪。”访问此人, 云是九疑山中得道女罗郁也。[8]491

“萼绿华”乃是道教女仙之名, 山谷此诗是以女仙喻姚花, 来表现姚花的仙美姿态。

3 “夺胎换骨”与“点铁成金”: 黄庭坚道学思想之表现

道教文化对山谷诗歌创作的影响, 不仅凸现在其作诗用到的诸多道家道教典故上面, 还表现在其诗评、 诗论中包含的道学思想上。 山谷曾评李白诗曰:“余评李白诗如黄帝张乐于洞庭之野, 无首无尾, 不主故常, 非墨工椠人所可拟议。”[3]1222此评化用《庄子·天运》篇的典故, 将李白之诗比喻为“天机不张而五官皆备”的“天乐”, 充分说明了李白诗歌乘兴而起、 发想无端, 使气纵横的特点。 山谷还评陈师道云:“陈侯学诗如学道, 又似秋虫噫寒草。”[3]986说陈师道“学诗”就像“学道”, “学道”是勤苦修炼, 陈师道学诗是像“秋虫噫寒草”那样苦吟。 而最能集中表现山谷诗论中的道学思想的无疑是“夺胎换骨” “点铁成金”之论。

黄山谷“夺胎换骨”之说见于诗僧惠洪在《冷斋夜话》卷一《换骨夺胎法》的转述:

山谷云:“诗意无穷, 而人之才有限。 以有限之才, 追无穷之意, 虽渊明、 少陵不得工也。 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 谓之夺胎法; 窥入其意而形容之, 谓之换骨法。”[9]15

按照惠洪的说法, “夺胎”主要是指致力于诗意的发现, 即发掘前人诗歌的深层意蕴, 然后加以融化、 延伸和拓展; “换骨”是指师承前人诗句中的意义, 改换其辞句, 以自己的语言形容出来。 前者可能更加侧重于对语言的再创造, 后者更注重对诗歌主题内容的多角度发掘和再创造。 所谓“夺胎换骨”, 主要是指师法前人之意, 从前人的构思中转化出新的意境, 即不改变作品原来的主题内容, 而通过组织新的语言赋予作品新的艺术生命。 例如: 黄山谷《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诗中的“银山堆里看青山”本于刘禹锡《望洞庭》“白银盘里一青螺”; 《思亲汝州作》诗中“五更归梦三千里, 一日思亲十二时”源自朱昼《喜陈懿至》“一别一千日, 一日十二忆, 苦心无闲时, 今夕见玉色”。 而“夺胎” “换骨”可以说本是学仙修炼之术语, 最早提及“夺胎换骨”的是内丹祖师吕洞宾, 其《沁园春》十八云:

要做神仙, 炼丹工夫, 亦有何难。 向雷声震处, □□□□, 玉炉火炽, 土釜烟寒。 姹女乘龙, 金翁跨虎, 片饷之间结大还。 丹田里, 有白鹅一个, 飞入泥丸。

河车连上昆山, 全不动纤毫过此关。 把龟蛇乌兔, 生擒活捉, 霎时云雨, 一黠成丹。 白雪漫天, 黄芽满地, 服此刀圭永驻颜。 常温养, 使夺胎换骨, 身在云端。[10]1031

吕洞宾《七言》中还提到“换骨”:“不日成丹应换骨, 飞升遥指玉皇家。”[11]9704北宋内丹家张伯端亦有言及“脱胎”之说, 其《赠白龙洞刘道人歌》云:“十月脱胎吞入口, 不觉凡身已有灵。”[12]1222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七十二《金丹部》云:“人以十月成身, 丹以十月脱胎, 人道相通, 超凡入圣, 岂不了然乎!”[7]504从以上记载可知, 在道教文化中, “夺胎换骨”, 应指凡人通过修炼修成内丹之后, 脱去凡胎转圣胎, 去掉俗骨换仙骨的变化。 黄山谷以“夺胎换骨”来表达自己主张在师法前人诗意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的诗学理论, 可以说是非常具体而形象的。

“点铁成金”这一说法见于黄山谷《答洪驹父书》:

古之能为文章者, 真能陶冶万物, 虽取古人之陈言, 入于翰墨, 如灵丹一粒, 点铁成金也。[13]475

山谷所谓“点铁成金”, 是指从前人的故句、 典故里生发创造出新的更有活力、 意味的语言。 例如, 黄诗《次元明韵寄子由》“春风春雨花经眼, 江北江南水拍天”中的“花经眼” “水拍天”分别来自杜甫《曲江二首》(其一)诗中的“且看欲尽花经眼”和韩愈《题临泷寺》诗中的“海气昏昏水拍天”。 “点铁成金”与“夺胎换骨”相比, 更加注重锻句炼字。

“灵丹一粒,点铁成金”无论是语汇还是涵义, 都有着极深的道教渊源。 灵丹, 即丹药, 本是外丹派用以延年益寿的“神药”, 服食能“天地相毕, 乘云驾龙”, 进而如同仙人一般长生久视。 自西晋《抱朴子内篇》提出系统的道教金丹理论体系以来, 至有唐一代, 服食丹药风靡全国, 至五代及宋后, 逐渐兴盛的道教内丹派将之引入内丹炼养, 期以内炼精气神为金丹。 张君房《云笈七签》卷六十八《金丹部》云:“取一丸如黍米, 含之而唾, 则变化随意任心, 形蔽影, 从横天下, 欲止即吞此丸乃息。”[7]471“点铁成金”一语则来自道教外丹修炼中的黄白术。 道经《黄帝九鼎神丹经诀》云:“以一铢丹华, 投汞一斤若铅一斤, 用武火, 渐令猛吹之, 皆成黄金也。”[14]796这种通过一定方法烧炼普通矿物使其变成黄(金子)、 白(银子)两种金属, 化腐朽为神奇的术法就是黄白术, 也就是所说的“点铁成金”。 山谷以“点铁成金”论诗, 是用“铁”比喻包含“古人之陈言”在内还未经陶冶的素材, 用“金”比喻点化后的诗文, 也非常贴切而生动。

4 结 语

北宋以来, 统治者们出于政治原因, 往往广建道观、 广修道藏、 度道士、 设道场, 掀起了一次次崇道狂潮。 而对于以黄庭坚为代表的文人士大夫来说, 他们往往摒弃道教凡俗的宗教仪式, 吸收道教经典中的思想文化, 主张以清净虚寂来复性养命, 通过自我内心、 本性的修炼来实现自我人格的完善; 也吸收道教中的养生之术, 在修心养性的同时也追求肉体的修持和保养。

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下, 道教文化对黄庭坚诗歌创作的影响, 首先, 丰富了其诗歌创作的题材、 素材的同时, 也使其诗更具有想象力、 创造力。 山谷诗集中有数十首论道之作, 并且在作诗时会融合很多道教典故及术语, 如“丹元童子” “胎仙” “寸田尺宅” “蕊珠” “六丁谒” “萼绿华”等。 道教文化对于山谷的诗歌创作来说, 是一种精神的抉择、 思想的融通、 创作的趣向和审美的情怀。 其次, 道教文化中的一些概念、 术语也有助于山谷诗论的构建和成形。 黄山谷以“夺胎换骨” “点铁成金”来表达自己主张在师法前人诗意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的诗学理论, 非常具体贴切而又形象生动。 最后, 以内丹学思想为代表的北宋道教文化精神中的理性与心性的色彩以及内转的发展趋势, 对黄诗重理趣、 重意味、 求新出奇等特点的影响也很大。

猜你喜欢

内丹黄庭坚山谷
索宝
睡吧,山谷
全真道圆明老人所述修性《十马图》试论
铸剑、剑解与道教身体观
沉默的山谷
黄庭坚书论(上)
黄庭坚论书85则(中)
诡异的山谷
智出山谷
黄庭坚一夜三点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