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界需要杰出的人才为它服务”

2023-08-01陈文忠

学语文 2023年4期

摘要:审美教育的目的是陶冶情操,完善人性,激发创造力,把青年培养成世界需要的杰出人才。歌德的青年成才之道,可用四句话概括:一是要成就大事业,就要趁青年时代;二是要努力认识自己,确立正确的志向;三是应在卓越的领域中抓住一个牢固的据点;四是关键还在于要有一颗爱真理的心灵。

关键词:成才之道;青年时代;正确志向;牢固据点;爱真理

大地需要烂漫春花装点她的美丽,“世界需要杰出的人才为它服务”[1]123!一个青年如何成为世界需要的杰出人才?这是歌德与爱克曼对话的重要主题之一。1823年9月18日,爱克曼初见歌德不久,歌德就告诫他,应当避免“在迷途中乱窜”。[2]5此后的谈话中,歌德不断总结人生的经验教训,随时给爱克曼提出忠告。其要义可用四句话来概括。

一、“要成就大事业,就要趁青年时代”

1828年3月11日,歌德对爱克曼说:“呃,好朋友,要成就大事业,就要趁青年时代。”这令人想起中国作家张爱玲另一句相似的话:“呵,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3]135成才是成名的前提,只有先成才,才能早成名。这一天,歌德集中谈论了一个人的青年时代,在成才、成名、成事业上的种种优势。

首先,歌德指出:“一个人精神的阴郁和爽朗就形成了他的命运。”这是一句富于哲理的隽语;而青年时代天然具有“神圣的爽朗精神”,这是优势之一。爱克曼因几个星期来一直做梦影响睡眠,这天在歌德面前显得精神不振。歌德开玩笑说:“你成了第二个项狄,有名的特利斯川的父亲啦。”为了开导爱克曼,歌德以拿破仑为例,谈论了爽朗精神对成就大事业的重要意义。歌德由衷感叹道:“在这方面拿破仑真了不起!他一向爽朗,一向英明果断,每时每刻都精神饱满,只要他认为有利和必要的事,他说干就干。他一生就像一个迈大步的半神,从战役走向战役,从胜利走向胜利。可以说,他的心情永远是爽朗的。”拿破仑的名言“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正体现了青年拿破仑的爽朗精神和高远志向。歌德又以自己的经历做了进一步强调:“就拿我来说吧,我也再写不出我的那些恋歌和《维特》了。我们看到,创造一切非凡事物的那种神圣的爽朗精神总是同青年时代和创造力联系在一起的。”青年拿破仑和青年歌德的经历表明:正因为当年充满蓬勃的朝气,具有爽朗的精神,才会以昂扬的激情迎接挑战,笑对困难,从战役走向战役,从胜利走向胜利。

罗马哲人西塞罗有句名言:“忧郁是天才的禀性。”[4]98歌德则相反:爽朗才是成就大事业的保证。这有两方面原因:其一,它体现了歌德一贯的人生观和美学观。歌德所谓“衰亡时代的艺术重主观,健康时代的艺术重客观”、强调“古典的”而反对“浪漫的”、重视“素朴的诗”而轻视“感伤的诗”,这与强调爽朗精神的思想是密切相关的;其二,它是歌德针對当时欧洲的“文明病”有感而发的。第二天的谈话中,歌德曾说:“所有生活在气候温和的海岛和海边的居民,远比生活在大陆内部的居民富于创造性和精力充沛”[1]564;作为对照,他严厉批评了近代城市的文明病:“我们这老一辈子欧洲人的心地多少都有点恶劣,我们的情况太娇柔造作、太复杂了,我们的营养和生活方式是违反自然规律的,我们的社交生活也缺乏真正的友爱和良好的祝愿。每一个人都彬彬有礼,但没有人有勇气做个温厚而真诚的人。”歌德贬责忧郁感伤而赞赏爽朗精神,就是希望爱克曼这位青年诗人,免受矫揉造作的文明病侵害,做个温厚而真诚的人,享受纯粹的人的生活,创造出自然素朴的诗。

其次,青年时代具有旺盛的创造力,这是优势之二。歌德说:“创造一切非凡事物的那种神圣的爽朗精神总是同青年时代和创造力联系在一起的。”在歌德看来,爽朗精神、青年时代和创造力是三位一体的。青年时代既有爽朗的精神,更有旺盛的创造力。

围绕创造力,歌德谈了三个问题。一是天才和创造力的关系。爱克曼认为歌德把天才叫做创造力。歌德回答说:“天才和创造力很接近……它不过是成就见得上帝和大自然的伟大事业的那种创造力,因此天才这种创造力是产生结果的,长久起作用的。”换言之,天才是一种创造力,是长久起作用的创造力。莫扎特的全部乐曲就属于这一类,其中蕴藏着一种生育力,一代接着一代地发挥作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二是各行各业都能显出天才和创造力。歌德说:“一个人不一定要写诗歌、戏剧才显出富于创造力。此外还有一种事业方面的创造力,在许多事例中意义还更为重要”;“不管是像奥肯和韩波尔特那样显示天才于科学,像弗里德里希、彼得大帝和拿破仑那样显示于军事和政治,还是像贝朗瑞那样写诗歌,实质都是一样,关键在于有一种思想、一种发明或所成就的事业是活的而且还要活下去。”三是青年时代和创造力是联系在一起的。拿破仑的鼎盛时期就在青年时代:“一个出身寒微的人,处在群雄角逐的时代,能够在二十七岁就成为一国三千万人民的崇拜对象,这确实不简单啊。”歌德又举了自己的经历:“我生平有过一段时期,每天要提供两印刷页的稿件,这是我很容易办到的。我写《兄妹俩》花三天,写《克拉维哥》花一星期……现在我好像办不到了。”在歌德看来,青年时代的创造力既表现在作品数量上,也表现在思想深度上。1831年2月17日,歌德笑着对爱克曼说:“人们总以为人到老才会聪明,实际上人愈老就愈不易像过去一样聪明……在某些问题上,他在二十岁时的看法可能就已和六十岁时的看法一样正确。”孔子所谓“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显然包含同样意思。

再次,青年时代具有强健的体魄,这是优势之三。强健的身体是生命之本,旺盛的创造力离不开强健体魄。爱克曼问:“这种天才的创造力是单靠一个重要人物的精神,还是也要靠身体?”歌德肯定地回答:“身体对创造力至少有很大的影响。过去有过一个时期,在德国人们常把天才想象为一个矮小瘦弱的驼子。但是我宁愿看到一个身体健壮的天才。人们常说拿破仑是个花岗石做的人,这也是主要就他的身体来说的。”1831年2月14日,歌德谈到拿破仑的排行时,对天才的体质基础作了进一步强调:“才能当然不是天生的,不过要有一种适当的身体基础,一个人是头胎生的还是晚胎生的,是父母年轻力壮时生的还是父母衰弱时生的,并不一样。”拿破仑排行第二,母亲生他时才十八岁,父亲才二十三岁,这为他“花岗石”般的体质奠定了基础。排行与体质的关系,是符合生育规律的。

一个人的青年时代具有如此多的优势,毋怪歌德由衷发出“我要的是青年人”的心声:“假如我是个君主……我要的是青年人,但是必须有本领,头脑清醒,精力饱满,还要意志善良,性格高尚。”一言以蔽之,歌德心目中的青年,既要有爽朗精神和强健体魄,又要有杰出才能和高尚品格。

二、“要努力认识自己,确立正确的志向”

爽朗的精神、旺盛的创造力和强健的体魄,在一个人的青年时代可以说是天赋品质,也就是“天德”;要成就大事业,除了“天德”,还要有“人德”,这就是后天的努力。唐君毅说得好:“青年的责任在依自觉的努力,继天德以立人德。”[5]3人德的后天努力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是“确立正确的志向”。歌德曾说:“一个人在修养进程中怎样开始,就会沿着那条线前进。”(1825年5月12日)只有确立正确的志向,才能达到至善的境界。

首先,要努力认识自己,确立正确的志向。这是歌德从自己的经历中总结出来的教养教训。这包含几层意思。一是错误的志向缺乏创造性。歌德说:“错误的志向不能创作出什么,纵使有所创作,作品也没有价值。”(1829年4月12日)一个人的志向必须以他的自然才能为基础,缺乏应有的天然禀赋,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创造性。歌德学画的失败就是一例。他说:“我过去对绘画艺术的实践志向实在是错误的,因为我在这方面缺乏有发展前途的自然才能。”(1825年4月20日)造型艺术的真正才能是什么?歌德有精到概括:“真正的才能对形象、关系和颜色要有天生的敏感,不要多少指导,很快就会处理得妥帖。对物体形状要特别敏感,还要有一种动力或自然倾向,能通过光照把物体形状画得仿佛伸手可摸那样活灵活现。”(1829年4月10日)然而,理性认识是一回事,实践才能又是另一回事。二是认识自己并不容易。“认识自己”是苏格拉底的名言,正确的志向便是以正确的自我认识为前提的。然而,一个人要正确认识自己并不容易,对一个青年人来说尤为困难。1829年4月10日,歌德说:“在过去一切时代里,人们说了又说,人应该努力认识自己。这是一个奇怪的要求,从来没有人做得到,将来也不会有人做得到。人的全部意识和努力都是针对外在世界即周围世界的……只有在他感到欢喜或苦痛的时候,人才认识到自己;人也只有通过欢喜和痛苦,才会学会什么应该追求和什么应该避免。”歌德告诉我们,认识自己是一个极高的要求,是一种“绝对命令”,但不可能轻易做到;觉察旁人的错误志向并不难,觉察自己的错误志向就需要很大的神智清醒;一个人只有在经历了曲折,感受到欢喜和痛苦后,才可能学会应该追求什么和应该避免什么。歌德自己就是如此:“我想说的只有一点,当我四十岁在意大利时我才有足够的聪明,认识到自己没有造型艺术方面的才能,原先我在这方面的志向是错误的。”

人非圣贤,难以先知先觉。人的一生难免经历曲折,人的志向同样如此。而从错误走向正确的过程中,错误的志向并非有弊无利,可能有弊也有利。爱克曼就认为,歌德从造型艺术的实践中获得了很大的益处,获得了高超的艺术鉴赏力,因而很难说是错误的。歌德予以肯定:“我获得了见识,所以我可以安心了。这就是从错误志向中所能得到的益处。对音乐没有适当才能的人要搞音乐,固然不会成为音乐大师,但是他可以由此学会识别和珍视音乐大师所作的乐调。尽管我费过大力,我没能成为艺术家;可是我既然尝试过每门艺术,我也学会了懂得每一个色调,会区别好坏。这就是个不小的收获。”歌德话还表明,艺术鉴赏是要有点创作实践基础的。中国诗学有“能作文者方能评文”[6]1052之说,这与歌德的“错误志向有益说”,可谓相映成趣。

其次,要专心致志从事一种专业。确立了正确的志向,就不能旁驰博骛,三心二意,而应专心致志,从事一种专业,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有真正专长的人。歌德在这方面也有切身的体会。青年歌德如同浮士德,是一个努力向前,不断进取,兴趣极为广泛的人。中年歌德有一段自我描述:“永远活跃的、不停顿地向内向外发生作用的诗歌创作冲动,乃是他的生活中的中心和基础……由于他的创作冲动不得不转向外部世界,并且,由于它不是静观的,而只是实践性的,它又不得不向外同表面上的矛盾的趋向相对抗,从而便产生了许多错误的志趣。例如:他从事造型艺术的创作,但是缺乏应有的天赋;他投身于某种职务生涯,但不善于屈伸应对;他研究自然科学,但没有足够的毅力”[7]2-4云云。

老年歌德回顾自己的人生历程,对当年自己的旁骛博驰做了深刻反思,并不断提醒爱克曼提防一切分心的事,力求把精力集中在一门专业上。1825年4月 20日,他对此做了集中阐述,包含多层意思。一是现代社会注重分工和分科,是一个“片面性”或“专业化”的时代。《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里蒙坦就劝每个人只学一门专业。他说:“现在是要片面性的时代,既懂得这个道理而又按照这个道理为自己和旁人进行工作的人,是值得庆贺的。”[8]609歌德的后人、马克斯·韦伯做了进一步强调:“只有严格的专业化能使学者在某一时刻,大概也是他一生中唯一的时刻,相信自己取得了一項真正能够传之久远的成就。”[9]23今天的学术空前专业化,任何真正有价值的成就,必然是一项专业成就。二是人的才性不同,每人只能在某一专业上做出自己的贡献。“人的才能最好得到全面发展”,这是教育的崇高理想。歌德认为:“不过这不是人生来就可以办到的。每个人都要把自己培养成为某一种人,然后才设法去理解人类各种才能的总和。”1824年2月24日,歌德说得更为明确:“一个人不能骑两匹马,骑上这匹,就要丢掉那匹。聪明人会把凡是分散精力的要求置之度外,只专心致志地去学一门,学一门就把它学好。”《荀子·解蔽》也有“心枝则无知,倾则不精,贰则疑惑”之说。三是学海无涯,生命有限,应把宝贵时间用在擅长的专业上。歌德对自己早年浪费时间追悔莫及。他说:“假如我没有在石头上费过那么多的功夫,把时间用得节省些,我就很可能把最珍贵的金刚钻拿到手了。”这是歌德用自己一生的经历凝结成的警句,值得我们细心体会。迈尔是歌德最尊敬的老朋友,他就是“把最珍贵的金刚钻拿到手”的人。迈尔毕生专心致志地研究艺术,具备的是整整几千年艺术的深刻见解,因此在艺术鉴赏方面公认具有最高的卓越见识。

再次,要把专业能力和见识教养区分开来,即专业须明确,学养应丰富。歌德强调“精力集中于一门专业”,并非只局限于一种见识、一种教养。一方面,应把“见识和实践才能区别开来”。歌德指出:“每种艺术在动手实践时都是艰巨的工作,要达到纯熟的掌握,都要费毕生的精力。”因此,歌德虽力求多方面的见识,在实践方面却强调专心致志地从事一种专业。歌德本人在实践方面真正达到纯属掌握的也只有一门艺术,那就是用德文写作的艺术。同时,“教养和实践活动也应区别开来”。例如,诗人的教养要求把眼睛多方训练到能掌握外界事物。歌德虽然说他对绘画的实践志向是错误的,但是这对于训练他成为诗人还是有益的。歌德说过:“我的诗所显示的客观性要归功于上面说的极端注意眼睛的训练。”另一方面,“每个人对他那一专业所必不可少的知识也应努力避免狭隘和片面”。例如,写剧本的诗人应该有舞台方面的知识,才能衡量他可以利用的手段;为歌剧作曲的人也应该懂诗,才能分别好坏;画家也应有区别题材的知识,因为他那门艺术也要求他懂得什么该画和什么不该画。

歌德关于专业能力应与见识教养相区分,是一个精辟的见解。一方面有助于认识二者的区别,避免把专业能力和见识教养混为一谈;另一方面它蕴含了现代教育学强调的“专精与通博”相统一的问题。英国哲学家怀海特说得好:“我确信在教育中,你排除专精,则你摧毁了生命。”今天科学上的许多突破,显然是专业化的成果。但是,学校教育毕竟不应只是训练一技一能之士。一个优秀的学生、尤其是一个大学生,“应该对人类知识文化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对自己民族的学术文化有一基本的欣赏与把握,同时,他应该养成一种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一种对真理、对善、对美等价值之执著的心态。”[10]10

三、“应在卓越的文学中抓住一个牢固的据点”

确立正确的志向,是成就事业的第一步。要让正确的志向结出丰硕的成果,还必须排除干扰,脚踏实地,在本专业卓越的领域中抓住一个牢固的据点,打下坚实基础。1824年12月3日,歌德对爱克曼说:“你现在应该在像英国文学那样卓越的文学中抓住一个牢固的据点。”歌德的这一忠告,让爱克曼终身受益。

当时,爱克曼接到一个邀约,要他替一种英国期刊按月就德国文坛上最近的作品写短评,条件很优厚,他有意接受邀约。这天晚上,他去征求歌德的意见。谁知兴匆匆的爱克曼,被歌德浇了一盆冷水。

歌德说:“我倒希望你的朋友们不要侵扰你的安宁。他们为什么要你干超出正业而且违反你的自然倾向的事呢?”歌德提出了拒绝这项任务的两个理由。

一是“超出正业,违反自然倾向”。当时爱克曼正开始学习英文和英国文学,如果接受“按月就德国文坛上最近的作品写短评”的任务,就超出正业和自己的志向,也违反了自己的“自然倾向”或能力范围。歌德做了一个比喻:“我们有金币、银币和纸币,每一种都有它的价值和兑换率。但是要对每一种作出正确的估价,就须弄清兑换率。在文学方面也是如此。对金银币你是会估价的,对纸币你就不会估价,还不在行,你的评论就会不正确,就会把事情弄糟。”同时,“按月写短评”的任务并非轻而易举,它要求作者具备多方面的学养,进行多方面的研究:“如果你想正确,想让每一种作品都摆在正确的地位,你必须拿它和一般德国文学摆在一起来衡量,这就要费不少研究。”例如,你必须回顾一下史雷格尔弟兄有什么意图和什么成就;还要遍读所有的德国新进作家;还要每天看报纸,从晨报到晚报,以便马上知道一切新出现的作品;此外,对于准备评论得比较透辟的书不能匆匆浏览,还须加以仔细研究,等等。在这里,歌德实质上提出了一个时评作者或文学批评家应当具备的学养和条件;这是一项专业性的工作,绝不是一个兼职者可以轻松完成的。

二是“分散精力,浪费时间”。既然这是一项并不轻松的繁重任务,就必然会分散精力,浪费从事正业的时间。歌德说:“这不是你的正业。你得随时当心不要分散精力,要设法集中精力。”在这方面,这位“过来人”有深刻教训。歌德不禁追悔起三十年前在干相似的工作上破费的时间:“三十年前我如果懂得这个道理,我的创作成就会完全不同。我和席勒在他主编的《时神》和《诗神年鉴》两个刊物上破费了多少时间啊!现在我正在翻阅席勒和我的通信,一切往事都栩栩如在目前,我不能不追悔当时干那些工作惹世人责骂,对自己没有一点好处。”最后,歌德又以无谓的卷发为喻,再次告诫青年人不要把精力浪费在非正业的事情上:“你卷起头发,只能管一个夜晚,这对你有什么好处?你不过是把一些卷发纸放在头发里,等到第二个夜晚,头发又竖直了。”

经过一番利弊陈说,循循善诱,歌德对爱克曼提出了影响其一生的的忠告:“你现在应该做的是积累取之不尽的资本。你现在已开始学习英文和英国文学,你从这里就可以获得所需要的资本。坚持学习下去,利用你和几位英国青年相熟识的好机会。你在少年时代没有怎么学习,所以你现在应该在像英国文学那样卓越的文学中抓住一個牢固的据点。”歌德的忠告,指出了青年确立志向后,走向成功的正确途径,至少包含两层意思。

其一,“选择卓越的文学”,也即选择本专业中卓越的领域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贫瘠的土地上是长不出庄稼的,更不可能获得丰硕成果。因此,确定了正业方向,就应当在本专业中选择卓越的领域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在文学领域中,歌德和席勒之前的德国文学,可以说是一块贫瘠的土地,除了莱辛,很少有世界性的大作家;而文艺复兴以来,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英国文学,则是欧洲文坛中的卓越文学,并对德国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歌德说:“我们德国文学大部分就是从英国文学来的!我们从哪里得到我们的小说和悲剧,还不是从哥尔德斯密斯、菲尔丁和莎士比亚那些英国作家得来的?就目前来说,德国哪里去找出三个文坛泰斗可以和拜伦、穆尔和瓦尔特·司各特并驾齐驱呢?”因此,歌德反对爱克曼在贫瘠的德国文学中浪费时间,反复强调应当仔细研究古今第一流作家。在这方面,歌德是有发言权的,他不仅对莎士比亚有精深研究,而且,“五十年来一直在忙着学英国语文和文学”(1825年1月10日),对英国古今的一流作家非常熟悉。

其二,“抓住牢固的据点”,也即在卓越的领域中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何才能抓住牢固的据点、打下坚实的基础?一般而言,必须对选定的卓越领域要有全面的知识,对其中的基本问题要做系统的研究,对本领域的未来发展要有超前的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说,那种无谓的卷发式的“短评”,那种随写随弃的报刊“报道”就不可能成为“牢固的据点”,更不可能提供学术的基础。从现实情况看,当时那些低劣、消极的的报刊评论,毒害社会风气,对真正的艺术创作有害无益。1824年1月2日,歌德批评道:“每天在五十个不同地方所出现的评长论短,以及在群众中所掀起的那些流言蜚语,都不容许健康的作品出现。通过各种报刊的那种低劣的、大半是消极的挑剔性的美学评论,一种‘半瓶醋的文化渗透到广大群众之中。对于进行创作的人来说,这是一种妖氛,一种毒液,会把创造力这棵树从绿叶到树心的每条纤维都彻底毁灭掉。”歌德的这段论述,几乎可以移评当代的某些大众传媒和自谋体;而年初的这一批评,或许是其年末反对爱克曼接受邀约的重要现实原因。

歌德對爱克曼的忠告,不仅对青年学生的成才有重要意义,对青年学者的学术之路也不无启示。钱穆的学术“三步骤”与歌德的学术“忠告”颇有异曲同工之妙。钱穆说:“从来从事研究学术之三步骤:一、崇信古代一位两位学术人物。二、专意一部两部传统巨著。三、划定一范围探究一个两个研究题目。此一题目则与全部学术大体有关联。”[11]202借用歌德的话来说就是,在卓越的学术领域中,抓住一两位学术大家,精读一两部学术巨著、打下坚实的学术基础,进而钻透一两个学术问题。若按由面到点、由表及里的顺序,可以把“三步骤”细化为“四步曲”:即进入一个领域,抓住一位大家,精读一部经典,钻透一个问题。[12]40-68如此看来,钱穆的学术“三步骤”与歌德的学术“忠告”,不仅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歌德学术忠告的具体化,使之更具可操作性。

四、“关键在于要有一颗爱真理的心灵”

青年的成才,除了自然的天德,正确的志向,坚实的基础,关键还要有一颗爱真理的心灵。1828年12月6日,歌德说:“关键在于要有一颗爱真理的心灵,随时随地碰见真理,就把它吸收进来。”这是歌德对自己学养经历的总结,也是对爱克曼和所有青年的告诫。无限完善是人的使命,止于至善是求学之道。只有具有一颗爱真理的心灵,加强修养,自我完善,才能实现高远志向,成就卓越事业。在歌德看来,爱真理的心灵必须具备三种品质:谦虚,踏实,勤奋。

其一,以谦虚的心灵吸收真理。1829年12月6日,谈到《浮士德》中瓦格纳的象征意义,歌德指出:“他所体现的是某些青年人所特有的那种高傲自大……实际上每个人在青年时代都认为自从有了他,世界才开始,一切都是专为他而存在的。”确实,不少青年人都坚定认为,既比上一个时代的人更聪明,也比下一个时代的人更睿智。这种目空一切、高傲自大的心态,常常会使某些青年产生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

1825年4月20日,爱克曼读到一位青年学生给歌德的来信:“他要求歌德把《浮士德》下卷的提纲给他,因为他有意替歌德写完这部作品。他直率地、愉快地、诚恳地陈述了自己的愿望和意见,最后大言不惭地说,目前所有其他人在文学上的努力都一文不值,而在他自己身上,一种新文学却要开花吐艳了。”面对这位狂妄自大的青年,爱克曼感慨无比:“如果我在生活中偶然遇见一个准备继续完成拿破仑对世界的征服的年轻人,或偶然发现一个打算完成科隆大教堂的年轻的半瓶醋建筑师,我对他们不再会感到惊讶。因为这位年轻的诗歌爱好者比他们更疯狂、更可笑,他想入非非,单凭爱好就想创作《浮士德》的第二部分!”[1]103-104实际上,扩建科隆大教堂比按歌德的意思续写《浮士德》更有可能。因为扩建科隆大教堂需要的是数学方面的知识,而续写《浮士德》面对的是一件看不见的精神作品,绳索和尺寸毫无用处。

克洛普斯托克(1724—1803)是歌德的前辈,史诗《救世主》是其代表作,被称为德国重情主义文学的顶峰。但在歌德看来,这位前辈作者缺乏观察和掌握感性世界以及描绘人物性格的才能,缺乏史诗体诗人最本质的东西。1824年11月9日,爱克曼问歌德:“你在少年时代对克洛普斯托克的看法如何?”歌德却真诚地说:“我怀着我所特有的虔诚尊敬他,把他看作长辈。我对他的作品只有敬重,不去进行思考和挑剔。我让他的优良品质对我发生影响,此外我就走我自己的道路。”对他人的欣赏,是一种崇高的美德!这种虔诚而谦卑的态度,同那位大言不惭写信给歌德的青年,形成鲜明对照。

傲慢自大的心灵像一块鹅卵石,尽管五彩斑斓,却吸不进一滴雨水;谦虚虔诚的心灵则像一块海绵,随时随地见到真理,就能把它吸收进来。1832年2月17日,歌德说:“一般说来,我们身上有什么真正的好东西呢?无非是一种要把外界资源吸收进来,为自己的高尚目的服务的能力和志愿。我要做的事,不过是伸手去收割旁人替我播种的庄稼而已。”一个月之后,歌德去世了。歌德的这一“临终”之言,值得每一个虚心求知的青年记取。

其二,以踏实的作风求索真知。爱真理,不是爱玄学,而应脚踏实地从现实出发,从实际出发,从实践出发。在艺术上,歌德坚持从自然出发,从现实出发,力求创造出基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作品;在学问上,歌德同样坚持从实际出发,从实践出发,主张以严谨的方法检验真理,以踏实的作风求索真知。

歌德的时代是德国观念论哲学盛行的时代,许多青年被黑格尔式抽象玄奥的思辨引入迷途。这些青年失去了用无拘无束的自然方法去观察和思考的能力。他们在思想和表达两方面都逐渐养成了一种既矫揉造作又晦涩难懂的作风。歌德为之感到痛心和惋惜。1828年3月12日,歌德这样描述“受摧残的年轻一代”:“近视眼,面色苍白,胸膛瘦削,年轻而没有青年人的朝气。等到和他们谈起话来,我马上注意到,凡是我们感到可喜的东西,对他们都像是空的、微不足道的。他们完全沉浸在理念里,只有玄学思考中最玄奥的问题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他们对健康意识和感性事物的喜悦连影子也没有。”为了拯救被空洞的玄学摧残的年轻一代,歌德不禁向德国社会发出这样的呼吁:“按照英国人的模子来改造一下德国人,少一点哲学,多一点行动的力量,少一点理论,多一点实践,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些拯救。”

在歌德看来,对一个求真务实的学生和学者来说,实践比理论更重要,常识比哲学更可靠!1829年2月4日,歌德在评价舒巴特《泛论哲学,并特论黑格尔的哲学科学全书》一书时,提出了“常识比哲学更可靠”的重要观点。他说:“这部书的要义是:在哲学之外还有一种健康人的常识观点,科学和艺术如果完全离开哲学,单靠自由运用人的自然力量,就会做出更好的成绩。这些话对我们都是有益的。”《泛论哲学》的观点,正是歌德的观点。歌德继续说:“我自己对哲学一向敬而远之,健康人的常识观点就是我的观点,所以舒巴特肯定了我毕生所说的和所行的。”歌德的这一自白,对那些沉迷玄学理论,脱离生活实践的人,不啻为一帖清醒剂。

从常识出发,就是从现实出发,从材料出发,也就是胡适所谓“历史科学的方法”。胡适用三句话概括其要义:“全靠用最勤劳的功夫去搜集材料,用最精细的功夫去研究材料,用最謹严的方法去批评审查材料。”[13]32这种从实际材料出发的方法,就是用常识来发现和求索真知的方法,也是歌德所谓“健康人的观点和方法”。

其三,以勤奋的工作成就事业。成才的根本是成就事业,以卓越的事业为世界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大众服务。然而,成就任何一项事业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经历漫长曲折的过程;它需要每个人以勤奋的工作和顽强的意志,做坚持不懈的努力。

1832年2月17日,歌德逝世前一个月,他又说:“如果追问某人的某种成就是得力于自己还是得力于旁人,他是全凭自己工作还是利用旁人工作,这实在是个愚蠢的问题。关键在于要有坚强的意志、卓越的能力以及坚持要达到目的的恒心,此外都是细节。”这是这位“过来人”又一条珍贵的人生经验。歌德的一生就是以卓越的能力,顽强的意志,勤奋工作的一生。1824年2月4日,歌德说:“人们对我的创作很少满意。我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地用全副精神创作一部新作品来献给世人,而人们却认为他们如果还能忍受这部作品,我为此就应向他们表示感谢。”面对苛刻而缺乏善意的读者,歌德不无抱怨,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地用全副精神创作作品”,正是歌德一生勤奋工作的写照。搜集最全的魏玛版143卷的“歌德全集”,正是歌德勤奋工作的成果。

《浮士德》的结尾,漂浮在高空的天使们,荷着浮士德的灵魂唱到:“精神界这个生灵,已从孽海中超生。谁肯不倦地奋斗,我们就使他得救。”《浮士德》的创作,正是歌德“不倦奋斗”的结晶。《浮士德》的创作前后经历了六十年,下卷完成于1831年8月。当年2月17日,看到厚厚一大本装订好的《浮士德》稿本,爱克曼感叹道:“我来魏玛已六年。这些手稿都是在这六年中写的。您有那么多的事务,能在这部作品上花的功夫实在很少。由此可见,日积月累,积少就可以成多。”歌德说:“人愈老,愈深信你这句话中的真理,而年轻人却以为一切可以在一天之内完成。”《荀子·劝学》有句名言:“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歌德与荀子前后相隔两千多年,但东西方两位哲人的看法何其一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只有以卓越的能力和顽强的毅力,不懈努力,勤奋工作,才能为世界做出卓越贡献!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青春将逝,壮岁即至。请允许我借用唐君毅《说青年之人生》的诗意结尾,申说歌德“谈成才之道”的潜在余韵:“青年的德性,随青年以俱来者,也将随青年以俱去。所以,我们不能不希望青年以其自觉的努力,充实培养其自然的德性。这样他到壮年才能如花繁叶密,枝干坚固,成就事业;中年才能如平湖秋月,胸怀洒落,功成不居;老年才能如冬日之可爱,以护念提携下一代之青年。”[5]4-5春夏秋冬,周行不息,岁岁年年,人道永存。

参考文献:

[1]艾克曼,辑录.歌德谈话录(全译本)[M].洪天富,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22.

[2]爱克曼,辑录.歌德谈话录[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下面引自本书的文字,凡标明谈话日期者,不再作注。

[3]金宏达,于青,编.张爱玲文集(第四卷)[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

[4]让·德·维莱,编.世界名人思想词典[M].施康强,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

[5]唐君毅.青年与学问[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钱锺书.管锥编(第三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9.

[7]彼得·伯尔纳.歌德[M].关惠文,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8]歌德.歌德文集·威廉·麦斯特[M].董问樵,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9]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M].冯克利,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10]金耀基.大学之理念(增订本)[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11]钱穆.学籥[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6.

[12]陈文忠.走向学者之路[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13]胡适.容忍与自由[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

(作者:陈文忠,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编:张勇;校对:芮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