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浪漫主义歌剧咏叹调在西方音乐史中的发展探究

2023-07-30李叶晔

艺术科技 2023年15期

摘要:在西方音乐的发展进程中出现了很多音乐类型,其中较为经典的是古典主义歌剧和浪漫主义歌剧。浪漫主义歌剧脱胎于古典主义歌剧,但其风格与古典主义歌剧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咏叹调的出现,更是将浪漫主义歌剧的情感表达得更加唯美、细腻,提升了浪漫主义歌剧的艺术性。而得益于浪漫主义歌剧,西方音乐也实现了更大的发展。歌剧这一艺术形式的发展历史悠久,有较强的综合性。歌剧与戏剧存在相通之处,二者都是通过表演演绎剧情,但二者的表演形式存在较大的差异。歌剧是以歌唱和音乐交替来推进剧情,因而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而浪漫主义歌剧是西方歌剧的重要类型,在西方音乐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其魅力在于情感渲染,表演者的歌声能让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咏叹调是浪漫主义歌剧表演中的一种演唱形式,是一种用优美旋律表现演唱者情感的独唱曲。这种演唱形式通常用于表现人物角色的内在情绪变化,最能凸显剧中人物的性格和情感,对表现歌剧的整体冲突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运用咏叹调,能够增强浪漫主义歌剧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推动了浪漫主义歌剧艺术的发展,同时也加快了西方音乐史的发展进程。加强对浪漫主义歌剧咏叹调在西方音乐史中的发展探究,有助于推动现代歌剧艺术的创新发展。故文章主要对浪漫主义歌剧咏叹调在西方音乐史中的发展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浪漫主义歌剧;西方音乐史;咏嘆调

中图分类号:J6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15-00-03

1 浪漫主义歌剧咏叹调的形成

19世纪20年代至20世纪初期是西方的浪漫主义时期。这一时期的人们更加崇尚自由和情感表达,这一点在浪漫主义歌剧中有明显的体现。在此时期,歌剧创作者们将更多的自我感受融入艺术创作中,如爱国之情,因而这一时期的歌剧带有鲜明的民族色彩。不过受到古典时期歌剧创作风格的影响,浪漫主义歌剧的艺术特征不够显著。直到浪漫乐派兴起,为强化整体歌剧的艺术情景和情感表达,浪漫主义歌剧创作者不断扩大歌剧演唱的整体音域,咏叹调随之产生。咏叹调是浪漫主义歌剧特有的歌剧语言,其可以使歌剧的戏剧冲突和情感表达更加丰富,提升歌剧表演的艺术性和表现力,并将浪漫主义歌剧推向全世界,加快了西方音乐史的发展进程。

2 浪漫主义歌剧的流派

纵观整个西方音乐发展史,浪漫主义歌剧主要可分为四个流派,分别为意大利歌剧、德国歌剧、法国歌剧和俄国歌剧,其中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占据主导地位,这是因为意大利是歌剧艺术的诞生地。

在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中,普契尼和威尔第是最具代表性的两位歌剧创作家。普契尼是世界著名的歌剧作曲家,他出生于意大利的一个音乐世家,家族历史悠久,在其家族中出现了很多优秀的音乐家。普契尼的歌剧启蒙为《阿依达》,这一歌剧深深吸引了他的注意,让他感受到歌剧的魅力。在受到这一优秀歌剧作品的启发后,普契尼开始尝试创作歌剧,从而深刻体会到歌剧创作的乐趣,并将歌剧作为毕生事业。《群妖围舞》是普契尼创作的第一部歌剧,与其在1893年创作的《曼侬·莱斯科》在都灵一同上映,引起了热烈反响,普契尼也因此享誉歌剧界,“真实主义”成为普契尼歌剧创作的一大特色。虽然普契尼一生只创作了12部歌剧作品,但这些作品都比较经典,尤其是其晚年创作的《图兰朵》更是流传至今。

威尔第是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的另一个重要代表人物,其一生总共创作了26部歌剧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茶花女》[1]。这部歌剧聚焦社会现实,歌剧内容和戏剧冲突丰富,深受各国人民喜爱。这部歌剧也成为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的经典之作,并将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艺术推向了更高层次。

德国浪漫主义歌剧是在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德国浪漫主义歌剧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当属韦伯,他所创作的《自由射手》更是被视为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开始。与德国浪漫主义歌剧一样,法国浪漫主义歌剧也是基于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发展起来的,但相较于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而言,法国浪漫主义歌剧的整体语言更加含蓄,呈现出浪漫多情的艺术特点。另外,虽然俄国浪漫主义歌剧也是西方浪漫主义歌剧的主要流派之一,但与其他三个流派相比,其世界影响力较低,因而俄国浪漫主义歌剧在世界上的传唱度不高。格林卡是俄国浪漫主义歌剧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鲁斯兰与柳德米拉》《伊凡·苏萨宁》等[2]。

3 浪漫主义歌剧咏叹调的特征

咏叹调是西方浪漫主义歌剧的灵魂,推动着浪漫主义歌剧的发展,在西方音乐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相较于其他音乐艺术形式,浪漫主义歌剧咏叹调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3.1 强烈的戏剧色彩

相较于古典主义歌剧,浪漫主义歌剧更加侧重于情感抒发,而应用咏叹调这一歌剧演唱形式,可以使歌剧表演更具戏剧张力和艺术张力。具体来说,通过戏剧中的人物在特定情境中抒发情感,在浓厚的故事色彩和强烈的戏剧冲突下,人物抒发的情感会变得更加丰富。因此,在浪漫主义歌剧表演中,咏叹调通常需要连续性的戏剧变化作为媒介。与歌剧咏叹调相比,西方音乐中的艺术歌曲只是简单表达情感,感染力和表现力不强。

3.2 透彻的声乐表达

浪漫主义歌剧表演往往伴随着音乐伴奏,尤其是咏叹调的演唱。演唱者的演唱和音乐伴奏属于主从关系,简单来说,音乐伴奏应为演唱者的演唱服务。咏叹调是以主人公的歌曲独唱为主,故对演唱者的声乐表达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在演唱者的精彩演唱下,伴随着音乐伴奏,整个歌剧的声乐表达更加透彻。相较于咏叹调,西方音乐史中的其他艺术歌曲演唱,歌唱和伴奏通常是相辅相成的,声乐表达的透彻性不足[3]。

3.3 宽泛的音乐表达

浪漫主义歌剧咏叹调对演唱者的演唱技巧有更加严格的要求,这是因为在歌剧表演中,演唱者不仅需要通过咏叹调表达出人物性格和情感,还需要凸显戏剧冲突。因而在演唱过程中,演唱者需要具备良好的头腔和胸腔共鸣把控能力,让音乐表达更加宽泛。

4 浪漫主义歌剧咏叹调的演唱技巧

4.1 声音极具特色

浪漫主义歌剧咏叹调对表演者的演唱水平有着极高的要求。为保证咏叹调演唱的声音效果,表演者需要熟练掌握“宽、厚、竖、亮”的发声技巧。首先,在咏叹调演唱过程中,为使声音的传达更具层次感和立体感,演唱者需要充分感受“后嘴”的感觉,采取竖形口型进行演唱。其次,为使声音的传递更具穿透力和感染力,在演唱咏叹调时,表演者必须保证发出的声音洪亮、厚实。为此,表演者必须掌握腔体共鸣的发声技巧。最后,不同歌剧的声音和情感表达要点是不同的,演唱者需要根据歌剧内容,灵活调整咏叹调的演唱技巧。

比如,在《贾尼·斯基基》这一歌剧表演中,在罗莱客这一人物的咏叹调演唱过程中,为凸显人物形象和特点,表演者需要对声音进行处理,使发出的声音更加灵动、通透[4]。

4.2 凸显人物情感特色

运用咏叹调能够凸显歌剧的戏剧冲突和丰富情感,从而更好地将观众带入歌剧剧情当中,增强表演效果。在歌剧表演中,表演者往往需要通过调整歌唱速度,来表现戏剧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情感变化。为呈现出完美的演出效果,表演者在演出之前需要深入剖析歌剧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准确把握戏剧的矛盾冲突,并基于剧中人物视角,产生相应的情感反应,通过对咏叹调的艺术化处理,细腻刻画剧中人物的情感变化。

比如,在歌剧《托斯卡》的咏叹调《为艺术,为爱情》的演唱中,一开始表演者应当采取平稳、自然的语调进行演唱,体现出主人公为艺术、为爱情献身的决心,在转调之后,表演者也需要转变演唱技巧,适当加快演唱速度,促使情緒更上一个层次,表达主人公内心的渴望。在演唱的后半段,演唱者要精准把控声音的快慢和强弱,同时在语调上应表现得更加哀伤,突出主人公的绝望、悲伤之情。

4.3 咬字清晰

与其他艺术形式不同,歌剧具有戏剧性,在表演过程中需要通过歌唱的形式将歌剧内容传达给观众。因而,歌剧表演不仅要追求音乐旋律的优美,更要做到咬字清晰,让观众能够正确接收台词内容和情感。为获得完美的演出效果,表演者需要处理好发声与咬字之间的关系,结合咏叹调的演唱要求,采取多元化的咬字吐字方式,准确表达歌剧内容。

以歌剧《波希米亚人》中“咪咪”这一人物的咏叹调演唱为例,表演者需要结合“咪咪”这一人物娇柔的性格,采取轻咬、唱松等技巧,保证咬字清晰、轻巧。而在歌剧《蝴蝶夫人》中“巧巧”的咏叹调演唱过程中,演唱者则需要通过轻咬、紧咬等技巧相结合的方式,突出人物的声音特色,并保证发声的连贯性、清晰度,强化表演效果。

5 浪漫主义歌剧咏叹调在西方音乐史中的发展——以《茶花女》为例

5.1 《茶花女》简介

《茶花女》最早是由小仲马编创而成,该戏剧的创作灵感源自小仲马的亲身经历。小仲马出生在法国巴黎的一个贫苦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抄写员,母亲是一名缝衣工,家庭收入微薄。但小仲马的父亲大仲马在戏剧创作中取得了一定成就,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发生了极大转变,他便抛弃了小仲马母子,整日与名流贵妇厮混。而小仲马的母亲迫于生计,只能继续给人缝补衣服。直到小仲马7岁,他父亲通过打官司,从小仲马的母亲手上将其抚养权夺走,失去儿子的小仲马母亲孤苦伶仃。而《茶花女》正是小仲马基于自己的这一身世背景所写的,他从现实生活中就地取材,基于妇女、婚姻的角度,编创了这一现实题材著作。

意大利著名的浪漫主义歌剧作曲家威尔第在阅读完这一著作后,颇为欣赏,并深有感触。因此,他从歌剧角度对该作品中的人物进行戏剧化处理,并为其作曲,最终创作出经典歌剧作品《茶花女》。该歌剧一经上映便获得良好的反响,《茶花女》也成为威尔第的成名之作,使其在歌剧界彻底打响名声。《茶花女》是西方浪漫主义歌剧的经典之作,在西方音乐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5]。

5.2 《茶花女》的艺术特征

5.2.1 情感表达

相较于西方其他艺术形式,浪漫主义歌剧更注重情感表达。在歌剧表演中,只有深刻理解和感悟人物情感,才能完美演绎歌剧的精髓,因而歌剧演员必须具有良好的情感理解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为此,歌剧演员必须提前了解歌剧的创作背景,并细致分析和体会所演绎的人物情感,这是实现表演声情并茂的关键。

《茶花女》的整体情感较为平缓,在歌剧表演中,表演者需要运用自然、平和的情感表达方式,随着表演的递进,逐渐将观众的思绪和情感带入歌剧中,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强化歌剧的表演效果。为准确把握《茶花女》这一歌剧的整体情感基调,在正式演出之前,表演者需要了解该作品的创作背景、内容和中心思想,将自己代入主人公,结合主人公的遭遇去感受和理解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5.2.2 舞台表现

歌剧是一种舞台艺术,舞台表演是浪漫主义歌剧的核心。与其他舞台艺术表演形式不同,歌剧表演者不仅要通过动作、眼神和语言等将剧情演绎出来,还要具备扎实的演唱功底,运用具有感染力的歌声,给观众传递歌剧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为观众带来视觉和心灵上的震撼。在歌剧《茶花女》的咏叹调演唱中,表演者不仅要对声音进行处理,还要配合相应的动作、表情等,表达歌剧的思想情感,提升整个歌剧演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6]。

5.2.3 演唱技巧

在歌剧《茶花女》的咏叹调演唱中,为提升声乐表达的透彻性和表现力,表演者需要通过头腔、鼻腔、胸腔等多种腔体的混合共鸣,实现声音共鸣。并且在运用混合共鸣时,演唱者还要将台词清晰地表达出来,保证咬字清晰,不可使声音过于混乱。要达到这一效果,表演者必须在演唱技巧上下功夫,不断提升自身的演唱水平[7]。

6 结语

咏叹调在浪漫主义歌剧中的应用,能够将歌剧的情感渲染得更加浓厚,更易于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提升歌剧的感染力。加强对浪漫主义歌剧咏叹调在西方音乐史中的发展探究,有助于把握西方浪漫主义歌剧的核心,推动现代歌剧艺术的创新,为世界音乐的发展传承提供契机,促进音乐艺术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国东.论歌剧《茶花女》的艺术特色与表演策略研究[J].音乐生活,2022(10):76-78.

[2] 韩子琪.浅谈歌剧《茶花女》的艺术魅力[J].艺术评鉴,2022(12):163-167.

[3] 石垒.论歌剧《茶花女》中二重唱的艺术特征及演唱处理[J].福建茶叶,2020(11):79-80.

[4] 朱蕙桢.浅谈经典歌剧重排的意义:以2005年萨尔兹堡版《茶花女》为例[J].开封大学学报,2018(3):90-92.

[5] 王欢.浅析威尔第歌剧《茶花女》咏叹调:《永别了,过去的美梦》[J].北方音乐,2016(20):60.

[6] 苏毅苗.谈威尔第歌剧《茶花女》的艺术特色[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50-52.

[7] 单奕翔.浪漫主义音乐自然与民族风格的此岸与彼岸:捷法两首歌剧咏叹调的对比分析[J].北方音乐,2020(18):69-70.

作者简介:李叶晔(1987—),女,四川隆昌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西方音乐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