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育人背景下公共艺术专业实习实训改革探索

2023-07-30周薇姬智超刘苏彬霓

艺术科技 2023年15期
关键词:实习公共艺术协同育人

周薇 姬智超 刘苏彬霓

摘要:协同育人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国家为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深化产教融合、开展校企合作,组织有关企业支持高校共同开展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的项目。实习实训是公共艺术专业学生通过实践提高设计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在学校常规的基础课程与实验教学基础上逐步发展的实践性教学。目前,高校公共艺术专业人才培养大多重理论、轻实践,文章从公共艺术专业的教学现状、实习实训教学模式、实习实训模式改革措施以及武汉科技大学公共艺术专业实习实训改革实践等方面出发,对公共艺术专业的实习实训改革进行探索研究。文章在协同育人背景下,结合公共艺术专业实习实训特点,制订了契合社会需求的公共艺术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三位一体,五维合力”的实习实训教育体系,即教学、平台模块、校企合作、资源拓展、主题实践齐发力。协同育人对高校重视理论教育、忽视实践教学的人才教育体系提出了新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新契机,开设公共艺术专业的高校教师应在分析校企协同育人现状的基础上,探索出一种能够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实习实训模式,从社会实际要求入手,以培育应用型人才为宗旨,使高校教学与市场需求充分互动,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协同育人;公共艺术;实习;实训

中图分类号:G642.4;J5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15-000-03

0 引言

公共艺术专业是造型艺术与设计相融合的专业,更是多学科交叉的专业[1]。公共艺术专业关注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具备装饰和美化城乡公共空间能力的专门人才。因此,提高公共艺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尤为重要。本文在协同育人背景下,对公共艺术专业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探索改革措施,总结改革规律与方法,旨在为公共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思路与策略。

1 公共艺术专业教学现状

1.1 理论讲授为主,实践模块占比少

公共艺术专业是一门实操性非常强的专业,但传统的公共艺术设计课程大多以理论讲授为主,实践教学模块占比较少。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实操的时间有限、空间很小,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难以活跃课堂氛围和提高学生兴趣。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虽然设置有实践环节,但学生更多是纸上谈兵,勉强完成公共艺术设计作业,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课堂知识与实践操作脱节,同时毕业生的实际动手动力和实践意识相对较弱,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2]。

1.2 課程实践与教学空间条件不匹配

公共艺术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更强调实地考察、项目实施等实践教学内容,然而与理想状况相比,仍有难以弥补的差距:缺少专门的公共艺术设计实习基地,缺少专业的实验教学设施设备,缺少完备的实践实训体系,缺少足够的师资力量配备[3]。面对这样的教学空间条件需求和差距,如何开展课程所需的实践,是公共艺术专业实习实训改革必须探讨的问题。

1.3 课程内容设置与专业建设发展不平衡

公共艺术专业课程课时较少,基本都是理论课时。公共艺术专业关注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课时少、资源少、条件差的现实状况暂时还无法改变,那么如何制订符合公共艺术专业教学体系的实习实训方案,就成为课程教学中的痛点。

1.4 缺少适应企业的评价体系

传统的学生评价体系一直以来都是痛点,大学的人才培养必须具有前瞻性,但公共艺术专业的课程体系相对复杂,学科发展缓慢,教材改革不够全面,不能适应新时代工程技术的发展,无法满足行业的实际需求。在传统的评估体系中,高校主要评估学生的毕业率和就业率,不关注公司的满意度和职业就业率。

此外,大多数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岗位和领域与专业不匹配,很难在职场上发挥他们的优势。许多学生在公司就业后仍需长期学习,影响了公司的满意度和学生的就业水平[4],增加了公司的人才晋升成本。

2 公共艺术专业实习实训教学模式

2.1 立足协同育人,构建真题真做式实习实训模式

本文立足于协同育人,提出构建真题真做式实习实训模式,在课堂教学和实习实训环节,加入公共艺术学科竞赛和横向项目课题。通过学科竞赛,激发学生的设计热情,促使学生在学科竞赛中将理论知识转换为实践运用,在实践中逐步掌握公共空间设计能力、公共艺术策划能力以及雕塑、漆艺、壁画等不同公共艺术材料语言和设计过程中的相关要求,树立工程观点[5]。

横向项目课题则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公共艺术专业知识和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手段。立足协同育人,构建真题真做的实习实训模式,需要从社会实际要求入手,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宗旨,使高校教学与市场需要充分互动,运用真题真做式实习实训模式,适应社会实际需要的变化,提高专业教育教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

2.2 优化协同育人方式,建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

传统公共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缺少了实践项目的这一要求,例如,学生根据特定的题目进行设计,并无落地项目来锻炼学生的实际设计和施工能力。因此在设计与实习中,必然导致学生对公共艺术材料、设计思维与实际施工中遇到的现实问题认识不足,对公共艺术设计的认知不清晰。优化协同育人教学模式,采用先现场、后实践、再实训的方式进行实习实训,循序渐进,充分发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6]。

建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深刻理解公共艺术设计的意义,使学生将课堂所学转换为实践经验,了解除本专业之外学科的知识。优化协同育人方式,建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3 公共艺术专业实习实训改革措施

3.1 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专业特色课程

合理制订并调整培养方案,积极实施校企合作双导师制。高校同意企业参与相关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设置,以开放的态度共同研制部分课程的培养计划、教学方案及内容,为专业课程设计和实习就业能力培训提供必要的指导和专业支持。定期考核学生学习情况,确保学习质量。逐步增加课程的实训学时,部分课程内容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合理优化课程结构,打造专业特色课程,提高学生实践能力[7]。

3.2 建立“三位一体、五维合力”创新模式

从狭义的艺术概论和美学原理形态中走出来,拓展到经验与实践并行的新型学科范畴。在教学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行、课堂教育与社会教育齐发力、融入思政教育;利用学校、企业提供的平台资源,加强校企合作,构建校企联培模式;举办专家讲座,为学生提供校外导师的资源拓展;加强思政主题实践、社会主题实践。

本文在协同育人的基础上,制定符合社会与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向,形成教学、平台模块、校企合作、资源拓展、主题实践的“三位一体,五维合力”的人才培养教育体系。

3.3 建设具有特色的、科学的美育资源平台

通过校企合作,借助企业在计算机等数字技术领域的实力,打造更符合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通识美育教育资源。例如,武汉科技大学开设了艺术与审美等线上课程,每学期选修学生多达150人。除此之外,通过校外合作,邀请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双一流高校的专家和教授,前来武汉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开设专业讲座。每学期至少举办两次专业学术讲座。这些讲座的举办,对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3.4 提升公共艺术专业教师的素质能力

在协同育人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指导教师的专业素养。为了更好地建设公共艺术专业,高校教师队伍应深入贯彻教育部高校教师相关建设文件,营造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环境。新的社会变化给教师团队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契机,教师团队不能故步自封,仅仅保持原有的课程教学体系与专业发展不足以应对新变革。

面对新的形势变化,要积极与社会一起进步,提升专业实力,积极应对信息技术对人才培养的新挑战,提升运用信息化技术优化教育教学的能力。高校应鼓励教师到国内外开展学习教学,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组建校企一流师资队伍,立足学科前沿,积极寻求学习资源,为课程发展打好基础,以学习和交流促进专业和课程建设。

3.5 课程思政模式的融入

红色资源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财富。要把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扎扎实实推进思政教学工作,促进社会主义人才发展。在课程中积极发掘和运用地方红色资源开展革命传统教育,这也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是保障学生健康成长的独特渠道和有力手段[8]。在课堂上,结合思政教育,引导学生进行公共艺术空间设计,在锻炼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想觉悟,让学生牢固树立爱国思想,感受中国老一辈人的艰苦奋斗,将爱国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学生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相结合,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

3.6 构建协同创新评价体系

在协同育人背景下,要构建创新性的评价系统,才能使学生与教师保持较为紧绷的状态。通过系统的学习和企业化的培训,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实践设计项目,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校外实习实训的机会,探索更多与企业合作模式,实现互利共赢,使学生在这些实践环节中深入应用课程理论知识,从而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本研究立足协同育人背景,从多个方面分析公共艺术专业教学与实习实训模式的不足之处,根据公共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新的校企合作式的创新性评价体系,逐步形成校企长效合作机制和独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使评价结果更加准确,发现学生的优缺点,教师根据学生优缺点提供指导意见,着眼学生个性发展,最终获得学校和企业的认可,使学生成为行业中必不可少的人才[9]。

4 公共艺术专业实习实训改革创新实践

4.1 特色课程实践

基于协同育人背景,分析公共艺术专业教学现状,探究公共艺术专业实习实训改革及措施,武汉科技大学公共艺术专业开设了多项特色课程以适应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实习实训模式要求。课程团队整体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启发式教学方式,展开课题探讨,结合具体项目背景,分组进行策划及方案制订,小组讨论确定策划方案,写出文案并完成方案设计,从而培养学生从更宏观的视角进行公共艺术策划和设计的能力。

2022年,公共艺术策划被确定为校级研讨课程。除此之外,还在课程中融入了思政教育,2022年,景观雕塑设计与制作被确立为武汉科技大学思政示范课程,带领学生参观红色展览馆,制作主旋律主题雕塑,思政教育贯穿整个课程,使学生自觉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相结合,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4.2 真题真做

协同育人内涵要求构建以实践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增强实践能力,更好地与企业接轨。构建真题真做式实习实训模式,在课堂教学和实习实训环节,加入公共艺术学科竞赛和横向项目课题。通过学科竞赛,激发学生的设计热情,促使学生在学科竞赛中将理论知识转换为实践运用,在实践中逐步掌握公共空间设计能力、公共艺术策划能力以及雕塑、漆艺、壁画等不同公共艺术材料语言和设计过程中的相关要求。对此,提出真题真做模式的实习实训改革创新实践,带领专业学生参与公共艺术项目的实际设计,仅2021年至2022年,笔者带领学生完成了杨涟纪念馆、聂华苓文学馆的公共空间设计,还带领学生进行武穴市万丈湖农垦精神馆的公共空间设计、公共艺术品设计、展陈设计等,打造了一个又一个普及美育的文化传播空间。

4.3 校企合作

在协同育人的基础上,学校应与企业积极合作,借助企业资源与学校相关师资力量,搭建实训室、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训机会。武汉科技大学公共艺术专业不断深入推进校企合作,整合平台资源,共同建立校企实践基地,搭建校企双方相互协调的人才培养中心。成立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建立陶艺、玻璃、雕塑等多个实验室,与景德镇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武汉云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武汉湖艺雕塑艺术公司等建立实习基地,为公共艺术专业学生专业实践与实习实训提供保障。

5 结语

如今,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是各大企业争夺的目标。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根据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优秀人才,已经成为高校当下最紧迫的任务。通过对协同育人背景下公共艺术专业实习实训改革的探讨,让学生在掌握扎实专业技能的基础上自强不息,具备较强的审美意识和较高的人文素质。但是在课程建设中也存在诸多不足,接下来还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院校与用人单位形成定向协作机制,共建人才培养工作站或专门人才培训基地,形成密切的人力资源供求互动联系,为公共艺术设计行业定向培养和输送紧缺的实用型复合型人才。公共艺术专业还应加强与立项用人单位的对接,增加实践课时,合理优化课程中理论学时与实践课时的比例,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为项目实施创造平台与条件保障,落实落细合作内容,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局面,真正面向社会与企业,充分锻炼学生在公共艺术设计领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燕根.公共艺术设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25-26.

[2] 郭公民.介入公共领域的审美交流[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7:142-145.

[3] 白鹏,王姝月,王洪立,等.新工科视阈下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实习实训体系构建研究[J/OL].中国教育技术装备:1-5,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4754.T.20230228.1326.006.html,2023-05-24.

[4] 南艳峰.艺术类专业思政教育实践研究[J].西部皮革,2023,45(9):67-69.

[5] 王晶.公共艺术设计中的艺术美学探讨[J].西部皮革,2021,43(2):53.

[6] 陈晨.高校工作室制背景的公共艺术人才培养观念创新[C]//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第十六届海峡两岸(粤台)高教论坛论文集. 2021:48.

[7] 林平,李运庆.新时代高校“五化”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20):67-69.

[8] 蒋小兰,周子怡.“思政元素”融入陶瓷艺术课程的教育方法研究[J].陶瓷研究,2023,38(2):107-109.

[9] 吕江.课程思政融入实习实训教学的探索[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1(4):127-128.

作者简介:周薇(1982—),女,湖北武汉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共艺术设计、壁画、岩彩。

姬智超(1999—),男,河南安阳人,碩士在读,研究方向:公共艺术设计。

刘苏彬霓(2003—),女,湖北武汉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公共艺术设计。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度教育部高校教育司第二期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武汉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公共艺术专业人力资源提升”成果,项目编号:20230112109

猜你喜欢

实习公共艺术协同育人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实践与体会
大连滨海路公共艺术的美学探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