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诱发法鉴定茄子死秧

2023-07-30李明远

蔬菜 2023年6期
关键词:霉层孢子囊封三

李明远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北京 100097)

可引起茄子死秧的原因有多种,一般分生理原因和病理原因2类,生理原因包括:冷害、水害、药害、肥害等;病理原因比较常见的是疫霉属和镰孢霉属真菌引起的病害。由于这2类真菌病害防治用药不同,首先需要认清是哪类病原引起的。这里准备用笔者的一次诊断茄子死秧的经历,说明如何区别这2类病害,再用药防治。

病害发现的过程

2015年前后,笔者在京郊某蔬菜基地任技术顾问,4月份基地技术员反映日光温室新定植的茄子不断发生死秧,笔者应邀帮其进行病害鉴定。发现茄子植株生长不良,最后逐渐枯死(封三图1)。笔者拔起几株枯死的茄子,洗去泥土,发现茄子根颈部变褐、缢缩,认为可能是一种土传病害引起。技术员表示,1周前曾使用霜霉威灌根,但效果不明显。由于根部病害一般有2类,一类是疫霉菌引起的疫病,另一类是链孢霉引起的根腐病。笔者建议将药剂更换为对根腐病有效的药剂——多菌灵。然而,技术员用多菌灵防治1周后,茄子仍不断死亡,但相比之前死亡量有所减少。笔者再次观察发现,温室两端的茄子病害严重程度不同,此时技术员表示,病害严重那端的茄子幼苗来源于农户,可能幼苗携带病菌。

病害的初步诊断

由于病害持续发展,笔者收集了一些病株并进行实验室鉴定。洗净病株,发现病株各异,多数茎基变细,大部为灰褐色,病健交界处为紫黑色,土面以下,根部多数无症状,少数严重的出现水浸状皮层腐烂症状(封三图2),多数干枯。后按照这类病害一般的鉴定方法,先保湿,确认产生的菌类。具体做法是:将病样分别用自来水、冷开水和无菌水各洗1遍,找来1个大培养皿,铺上纱布,再倒进一些无菌水,放置洗干净的病部,并在25 ℃的温箱中保湿。1 d后发现每个植株的病根都有一些霉层,但茂密的程度不同,即有的霉层十分繁茂,而有的霉层比较稀疏,还有的像一些粉状物(封三图3)。

为了确认其病原,笔者利用显微镜观察,结果发现:在霉层繁茂的病茎有2种病原菌,一种是比较粗大的有隔菌丝,分枝时会变细,疑似丝核菌,但还发现有不少的孢子囊,又像是疫霉菌,再看还有一些镰刀形的孢子,而且不同的病茎上的镰刀形孢子形态不同,甚至还见到一些线虫在浮载剂里浮动。在这种情况下,更难确定引起茄子死秧的病原菌了。

按照柯赫法则,鉴定一个病害需要将它们经过表面消毒,在无菌的条件下将其分离出来,然后回接到无病的茄子上,如果获得了相同的症状,而且还可以再分离出相同的病原菌,才可以得出结论,但这样耗时较长;而且如果待鉴定的是弱寄生菌,加之使用的幼苗比较健壮,其往往不会发病,这时就很难得出结论。

病原菌的诱发

据报道,通过黄瓜瓜条诱发的方法,可区分出果菜类根茎部病害是疫霉菌还是镰孢霉菌引起。笔者按照此方法,取1根普通黄瓜,先用自来水和冷开水分别清洗1遍,再用无菌水洗2遍;待黄瓜表面上的水分蒸发后,用手术刀从发病茄秧的病健交界处取下几小块经过无菌处理的表皮,再用消毒的手术刀刺伤黄瓜,将取下的病部的表皮塞到几个刺伤的黄瓜的伤口里;然后找出1个比黄瓜大一些的塑料盒子,用同样的方法洗净,底部放几层用开水煮过的纱布,上面横2根试管,架上黄瓜,用1块玻璃将塑料盒子盖起来,在25 ℃的温度下保湿培养(封三图4)。

据文献记载,黄瓜保湿后,如果在40 h后带病组织的黄瓜伤口有些凹陷,就证明引起茄子死秧的病菌是疫病菌;如果伤口有些肿胀,引起死秧的就是镰孢霉菌。当保湿到44 h时,笔者看到供试验的黄瓜伤口开始凹陷(封三图5),而到了55 h时见到黄瓜的几个接种口附近长出了白粉状的霉层(封三图6)。

病原菌的鉴定

笔者利用显微镜和电脑观察霉层,发现大量的孢子囊,继续保湿后看到一些游动的孢子或静子夹杂在孢子囊及其空壳间(封三图7),其与文献[1]中的辣椒疫病的孢子囊(封三图8)十分相似。

具体描述为:该菌的菌丝丝状,有分枝,无色,无横膈膜;孢子囊长圆形至梭形,有明显的乳突,具柄;孢子囊大小为(20~55)µm×(15~35)µm,静子圆形,直径为6~7 µm。由于培养时间短,没能看到病原菌的藏卵器和雄器。以此与文献[1]对照,确定该病原菌是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Leonian),说明茄子死秧就是由辣椒疫霉菌引起的。

病害的再防治

笔者确定引起茄子死秧的病原菌后,建议换用对辣椒疫霉菌有效的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200倍液或72%霜脲锰锌1 000倍液,以每株100~200 mL的用量灌根。经实践,用72%霜脲锰锌1 000倍液灌根2次,茄子死秧防治效果显著。

讨论

笔者认为,对于该病的诊断,开始时并无错误。开始使用霜霉威效果不好的原因有可能是防治不及时。许多植株已受害,但地上部症状表现出来需要的时间较长,而且起初茄子植株较小,需水量不多,在当时气温不高时,被害植株不易显现出症状,后来气温升高后会引起植株继续死亡,误以为是初次使用的药剂无效。另外还有一种可能是病菌会产生抗药性,此前使用的农药使病菌已产生抗药性,防治效果也会下降,而换用新药剂防治可能使防治的效果得到改善。

笔者还认为,使用这种诱发法,对鉴定一些根部病害,还是比较有效的。虽然用这种方法鉴别有可能在病原菌种名的确定上不十分准确,但是病害所属的大类还是可信的,可用来指导死秧的防治。由于这种方法相对简单,需要的时间短,对病害的及时防治十分有利。

猜你喜欢

霉层孢子囊封三
封三
封三
封三
不结球白菜霜霉病菌株生物学特性及致病力研究
封三
番茄灰霉病的识别与防治
蕨类植物孢子囊的结构、功能和演化*
温湿度与光照对葡萄霜霉病菌孢子囊萌发及存活的影响
万寿菊制种田中的病害鉴定
中华水韭孢子囊发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