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管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新思考

2023-07-29鹿斌

河南教育·高教 2023年6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建设大学教育社会实践

摘 要:城市管理学作为高等院校公共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推进其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城市管理学有丰富的思政资源可供开发利用,但从教学实践来看,其课程思政建设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包括西方话语色彩浓厚、思政元素挖掘不合理、教学方法更新滞后、标准开发与建设不足等,阻碍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效应的形成。因此,在未来的建设发展中需要从教学设计、思政元素、教学方式、社会实践等方面予以完善,从而更好地推进城市管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落地。

关键词:城市管理学;课程思政建设;教学方法;大学教育;社会实践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战略举措。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清晰谋划了“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战略布局,提出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大格局。从高等教育的特点来看,课程思政建设需要用好专业课这个主体。通过专业课与思政元素的高度融合,促进现代高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技能的同向传授与协同发展。

城市管理学是研究城市公共事务管理的应用型学科,是高等院校公共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在城市管理学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不仅可以充分发挥该课程独特育人功能,还能促进公共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因此,如何推进城市管理学课程思政建设,使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提高育人效果,是一线教师急需思考的问题。

一、城市管理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分析

城市管理学主要讲述城市管理相关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综合反映国内外城市管理领域的理论成果、研究动态和前沿观点。该课程不仅与新时代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相契合,而且与高校公共管理专业培养扎根基层,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的定位相一致。因此,城市管理学课程拥有丰富的思政资源。

(一)城市管理学课程议题与思政教育紧密相连

城市管理学课程的核心议题是城市与城市化,这在中国情境下的实践表现即是新型城镇化战略。因此,城市管理学课程的设计与开展,要对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保持高度关注。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促进产业发展、就业转移和人口集聚相统一,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通过城市管理学课程的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全面认识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及其取得的伟大成就,并了解与旧城镇化、西方城市化在起源、动力、目标、价值理念、发展方式、治理模式、参与主体、内部关系、行为模式等方面的根本差异,提升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价值认同,使其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

(二)城市管理学课程内容与思政教育互联互通

该课程比较全面地涵盖了城市公共事务管理的主要领域,与国情教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等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及内容深度相关。例如,在“城市社会管理”章节中,通过全面梳理我国社会城市管理的历史发展脉络,以及横向比较不同国家社会管理制度差异,有针对性地介绍我国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新格局,突出和宣传新时代社会城市管理取得的辉煌成就,让学生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具有中国特色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并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城市管理实践,做好城市的主人翁。

(三)城市管理学育人目标与思政教育一脉相承

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课程思政中的“思政”达成“育人”效果的重要标志。城市管理学课程的育人目标绝不限于帮助学生理解城市公共事务管理的理论体系、运行机制和政策法规,熟悉城市管理的工作性质和主要方法,更侧重通过知识学习和能力提升使学生心中逐步生发出对于城市发展的自豪感和立志报国的责任感,增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城市管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困境

城市管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固然能够深化公共管理学科教学改革,充分发挥专业课程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但从教学实践来看,城市管理学课程设计与开展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阻碍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效应的发展。

(一)教学内容中的西方话语色彩浓厚

城市管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一个突出特征是“讲好中国城市管理故事”,将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向学生进行全面阐释。但在实际教学中,相關教学内容的选择却以西方话语为主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材侧重于对西方城市管理理论的介绍,并试图用中国城市管理的经验来验证这些理论的科学性和适用性。例如,在第七章“城市规划管理”中,勒·柯布西耶所提出的高层建筑理论是被重点讲授的经典理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所经历的“摩天大楼热”似乎也证明了该理论的正确性。殊不知,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深入实施,党和政府已经开始对高层建筑建设进行深刻反思。特别是202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的通知》,开始严格限制高层建筑,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道路。另一方面,教师乐于介绍西方城市管理经验,默认其先进性,并将其作为中国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启示和来源。如在城市危机管理中,部分教师仍然习惯性将西方国家在某一公共危机中的治理经验立为“样板”,从体制、制度、组织、技术等方面进行积极评价,进而总结出需要学习借鉴之处。然而,近年的实践(特别是新冠疫情治理)证明,西方国家的危机治理能力充满争议,反而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各城市的治理能力得到普遍认可。对西方城市管理经验的“偏心”,显然是对新时代中国城市现代化建设成就的严重忽视。

(二)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不合理

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不是粗放堆积和生搬硬套,而是需要在遵循学科逻辑的基础上对其蕴含的理想信念、人文精神、科学价值和道德情怀进行开发。然而,受知识、能力、理念、经验等因素限制,很多教师对城市管理学课程中“应当挖掘什么和如何挖掘”的问题并不清楚,往往只是从各章节知识点出发,寻求与之有直接关联的国家大政方针或社会实践。这种将知识点与思政元素简单建立的联系,并片面地将思政元素等同于国家大政方针或社会实践的做法,一方面导致了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的碎片化问题,既表现在课程思政元素自身缺乏系统的体系建构,又表现在未细致考查与学科知识之间的契合性;另一方面容易导致课程思政建设走向形式化的误区,即只注重课程思政元素在城市管理学课程中实现嵌入,而不重视嵌入的方式和效果。

(三)教学方法更新滞后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选择正确的教学方式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在城市管理学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很多教师仍采用讲授式教学和案例式教学相结合的传统教学方法,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和讲解。虽然翻转课堂、线上教学、小组教学等新式方法得到广泛应用,但仍然没有跳出知识传授的窠臼。事实上,课程思政中的“思政教学”要改变这种“就专业而讲专业”的狭窄视域,将专业知识学习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结合起来,通过“一点点放大眼光”,让学生们在认识世界、分析世界的过程中自主认同并自觉践行马克思主义。这就意味着城市管理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是单纯思考知识传授方式的变化,而是要更加注重对知识价值的拓展以及对学生理想信念的塑造,以期更深入地改善课堂设计和提升教学质量。

(四)课程思政标准的开发与建设不足

建立系统的学科专业课程思政标准体系对于提高课程思政建设规范性、统一性至关重要。但就目前进展而言,除部分高校推出个别学科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指南外,绝大部分学科专业尚未推出课程思政教学指南或操作手册,其中就包括城市管理学课程,各高校仍处于自主探索阶段。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针对城市管理学等管理学类课程思政建设,主要采用“教师负责、项目建设”的形式来展开,即专业教师是城市管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责任人,学校或学院通过设立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项目为专业教师提供创新平台。但由于缺乏权威性的规范和指导,课程思政建设的实际内容并无具体规定,完全由专业教师自主掌握,这就容易导致规范性不足、统一性缺失的问题。因而在城市管理学课程思政具体开展过程中,不同专业教师对于如何加入思政元素、加入什么思政元素以及在哪里加入思政元素等基本问题往往很难达成共识,以致实际的课堂效果表现差异较大,并很难做出评判。

三、城市管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应对之策

(一)推动实施教学设计本土化

城市管理学是反映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一门重要课程,其课程设计理应以“讲好中国城市管理故事”为目标,充分展现我国城市发展的实际案例,说明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特色和优势。这就要求城市管理学课程设计应在既有课程内容基础之上,添加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并以習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阐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城市管理的社会主义特征、初级阶段特征以及鲜明的中国特色。例如,以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来说明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管理理念;以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重要思想为指引来说明我国城市生态环境发展的现状;以中国新冠疫情防控的生动案例来说明我国城市危机管理的模式与特征等。融合中国城市之治的理论与实践,使学生掌握城市管理相关理论的同时,增强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更积极地投身到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去。

(二)科学挖掘和有机融合课程思政元素

任何一门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都是在遵循学科逻辑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挖掘和有机融合的。在城市管理学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城市管理学课程在公共管理学学科知识体系建构中的定位和独特功能,在深入梳理本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观念,确定本门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从而构建内容和形式相适配的课程思政体系;其次,要遵循专业课程的知识逻辑,从专业知识的内在张力和应用场景、历史问题和前沿研究中挖掘其所蕴含的使命感、责任感等思政元素;最后,要推动思政元素“生态式”融入教学活动,即思政元素不仅要进课件、进课堂,更要进教学大纲、进教案教法,强调与教学全过程的深度耦合,形成环环相扣、生动自然的课程思政体系。

(三)打造思政教育的“梯度式”课堂

“梯度式”课堂是指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与核心,通过将课堂划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为学生设计不同梯度的课堂任务,从而建构分段分级的课程思政目标体系。课前,专业教师提前根据课堂目标提出相关问题,要求学生查阅资料和自主学习并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带着目标和疑问进入课堂。课中,一方面由教师对重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并选取相应的思政教学案例,加深学生对城市管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自觉将相关理论与我国城市发展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设置小组展示环节,针对某一城市管理问题或理论,由学生搜集相关案例和资料,进行加工处理,形成完整的教学案例并在课堂上展示,从而提升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并加深对思政元素的认识。课后,鼓励和指导学生就城市某一问题开展深入调查和研究,使学生进一步投身到学术工作和社会实践中去,提高他们进行思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拓展融入思政元素的社会实践

由于城市管理学是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应用类课程,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在课堂上嵌入思政元素,而且要将思政教育理念延伸至课堂之外,通过添加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促进立体式思政体系建设。例如,在学习城市规划管理章节中,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本地的城市规划展览馆。在实物讲解和亲身体验中,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的历程、方向和成果,更全面地认知我国新时代城市发展的理念、政策,从而增强作为未来城市建设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需强调的是,在课程思政教学从课堂内走向课堂外的转变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价值理念的引导,要引导学生充分地看到城市发展所带来的积极变化,尤其是对人民美好生活的创造。而针对当前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应实事求是,指导学生勇于进行调查实践,提升认识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一味地抱怨指责。

参考文献:

[1]厉以宁,艾丰,石军.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实践丛书:中国新型城镇化概论[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6.

[2]张志泽.社会教育资本在“城市管理学”课程思政中的应用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10).

[3]蒲清平,何丽玲.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趋势、堵点、痛点、难点与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

[4]李蕉,方霁.课程思政中的“思政”:内核、路径与意蕴[J].思想教育研究,2021(11).

[5]陆道坤.新时代课程思政的研究进展、难点焦点及未来走向[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

[6]钟金雁.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异同及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J].思想政治课研究,2020(1).

责编:扬 帆

基金项目:2022年度南京审计大学高教研究课题“放管服背景下高校内部治理的协同机制建设研究”(编号:2022JG008)

作者简介:鹿斌(1989— ),男,南京审计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治理现代化。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建设大学教育社会实践
高职院校广告创意类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浅析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问题与解决途径
基于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的《动物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初探
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思政建设
生本教育理念在应用心理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
农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自主学习理论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研究
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调查与分析
自我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结合“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育浅谈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