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徐霞客:“年少胸中立大志,他日足迹遍神州”

2023-07-26崔谦

美文 2023年14期
关键词:徐霞客

在悠久绵长的中华历史当中,先人们很久以来都对浩渺无穷的宇宙、亲切又神秘的自然,还有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土地,充满着浓厚的兴趣。他们之中有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等寄托自己无限畅想与深刻思考的诗句;有许多理论家、实干家,给后人留下了《太初历》《授时历》《齐民要术》《天工开物》《本草纲目》等一部部厚重的典籍。假如将他们的名字一一列举出来,相信放在我们面前的,会是一份长长的名单。而在这份名单里,有一个名字和他背后的故事,显得是那样的特别:他用多半生的时间,在大半个中国的土地上留下了自己的汗水和足迹;他还将自己所到之处的山水名胜、耳闻目见的风土人情形于纸上,写下了六十余万字的游记,为后人留下了一部兼具地理学和文学价值的经典著作。他,就是明代杰出的地理学家、文学家徐霞客。

提到徐霞客,许多人都会想到他的那部《徐霞客游记》。但对大多数人而言,这部作品或许是既熟悉、又陌生的。说它熟悉,是自它问世以来早已闻名遐迩,时至今日更是家喻户晓;说它陌生,是少有人细致了解过里面的内容,了解过它的作者和他背后的故事。书中,徐霞客以日记的形式,翔实地記录了自己四处寻山访水时观察或体验过的地质地貌、河流水文、风土人情;许多资料或结论,比如说对长江源头的考证,不仅称得上是对前人的纠正或补充,也为后世的地理学家开展科考活动提供了有效的参考和帮助。而徐霞客之所以选择将一生奉献给行走中国的壮丽事业,与他儿时的读书兴趣,以及父母的培养和鼓励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徐霞客出生于江苏江阴。虽说徐家不是官宦人家,但徐霞客的祖辈和父辈,大多也都是读书人。年幼时,徐霞客就被父亲徐有勉送去了私塾。期间,他勤奋好学,不但小小年纪便能“矢口成诵,搦管成章”,还乐于博览群书,特别是对古今史籍、地志、图经这类“奇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另外,徐有勉虽然饱读诗书,但他从来没有想过将读书当成做官的跳板,也无意同权贵阶层交往,而是钟情于山水林泉之间,过着一种隐居式的生活。父亲这种可贵的读书态度、高尚的做人品行和独异的生活趣味,对年幼的徐霞客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学堂读书时,徐霞客就经常将自己喜欢看的那些记载着古今历史和自然名胜的书藏在四书五经下面,读得不亦乐乎,看到精彩处,他还总是喜上眉梢、情不自禁。15岁那年,徐霞客到江阴县城应童子试,但最终名落孙山。值此机会,年轻的徐霞客畅游了君山等长江岸边的高山,身处群山之间,耳闻江涛阵阵,目睹洪流滚滚,他的内心不禁更加地澎湃起伏,想要走到更远的地方去,览尽天下胜景。回乡之后,徐有勉也看出了儿子心中的想法,不再勉强徐霞客求取功名,而是鼓励他要认真读书充实学问,只有这样方能真正实现“问奇于天下名山大川”的理想。

得到了父亲的支持,徐霞客开始越发刻苦地读书,读遍了家里的藏书,他就从外面四处收集好书。日积月累的阅读,大大提升了徐霞客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不论历史、地理,还是文化、风俗,年轻的他都知之不少。可正当徐霞客潜心书海,为有朝一日踏上旅途做准备时,父亲却在他19岁那年与世长辞。三年服丧期满,徐霞客却陷入了深深的自我矛盾之中:一面是他迫切地想踏上行万里路的旅途,去追求真山真水之美;一面是家中老母年事已高,每念及此,他的耳畔总会萦绕着“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此时,徐霞客的母亲王孺人以她开明、豁达的态度,打消了儿子心中的顾虑。她鼓励儿子,好男儿志在四方,一定要遨游天地、纵横千里,不能因为她心存牵绊,甘心守在家中做笼中鸟、辕下驹。她还为徐霞客亲手缝制了一顶远行冠,祝他顺利、平安,并嘱咐儿子游览时要留下文字、画好图纸,回来将此行的见闻讲给她听。

在母亲的支持下,22岁的徐霞客开启了他的漫长征程。年轻时,他先后游历过太湖、泰山、孔林、珞珈山、雁荡山,还曾到过北京、南京、宁波等城市。起初,徐霞客的行迹全然缘自于个人的兴趣和偏好,所到一地更多是寄情山水之中,与天地精神往来。但随着阅历的增长,途中的许多见闻让徐霞客有了更深的思考:他开始意识到“尽信书不如无书”,自己读过的那些书里记载的内容未必是准确的,脚踏实地之后发现的,才是那些山川形胜、大江大河的真面貌、真奥秘。就像26岁那年,徐霞客来到浙江温州雁荡山,亲眼得见了这里的一处胜景——大龙湫瀑布。此时,徐霞客想起自己读过的一本名为《大明一统志》的书中曾有“宕在山顶,龙湫之水,即自宕来”的记载,大意是说雁荡山顶有一片大湖,是大龙湫瀑布的源头。为了一睹书中描述的场景,徐霞客决定向山顶进发,一探究竟。可是,当他按照向导的指示,翻越了西面的两座山峰,又改变方向向东行进,连着爬过两个山头,最终到达山顶时,却发现那里只有笔直的山脊,连落脚之处都很难找到,根本就没有什么大湖。即便如此,徐霞客依然不肯罢休、继续前行,一定要探寻到瀑布的源头。当走到一个悬崖前面时,徐霞客看到下面有一个小小的平台,他想过去看看,或许成功就在眼前。于是,徐霞客冒着生命危险,借助一条布带悬空而下,来到了平台上,可此时他的面前只有百丈深渊,已经无路可走了。这时徐霞客回首远眺大龙湫瀑布,他突然意识到,瀑布湍急的水流可能是众山峰之间的河流汇聚而成的。带着这样的想法,徐霞客抓着那条布带,重新吃力地向崖顶爬去,谁知爬着爬着,带子却被磨断了,幸好他机敏地抓住了一块突出的岩石,才避免了悲剧的发生。经过这次亲身探访,徐霞客证明了志书中关于大龙湫发源的记载是毫无根据的,也用实践提出了新的论断,纠正了前人的讹误。

这样的长途跋涉和惊险场面,称得上是徐霞客三十多年旅行考察经历的一个缩影。不必说是四百多年前的明代,即便是放到科技、交通等等条件都高度便利、发达的今天,徐霞客这种敢于挑战、锐意进取的精神,都值得人们为他鼓掌点赞。可以说,靠着自己的双脚,走过一座座陡峭的山峰,穿过一片片急流险滩,战胜无数艰难险阻的徐霞客,是古往今来的中国人当中一位伟大的探险者。年轻时,徐霞客曾说:“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乃以一隅自限耶?”此时的他矢志山水,胸怀宏大的人生目标,可谓意气风发。而徐霞客也深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于是他带着怀疑的精神去“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一步一脚印地迈进了广阔的天地之中。更可贵的是,徐霞客终其一生都在用坚毅、勤勉、执着、勇敢守护着自己曾经的理想,让它一点点地映照进现实,变成他脚下的路、变成一部厚厚的大书。这样的少年壮志、实践精神、优秀品质,或许正是徐霞客穿越岁月的长河,给今天每一个正在奋斗的青年人带来的人生启示。

崔谦

山西太原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在读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曾于《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过多篇文章。

猜你喜欢

徐霞客
2022年“霞印天下”海峡两岸纪念徐霞客书画联展开幕
第三届中国徐霞客诗歌散文奖在浙江天台隆重颁奖
Right to Roam
RIGHT TO ROAM
Travel Is The Best Teacher
徐霞客在这棵树下说再见
徐霞客访谈录
《徐霞客·游五台山日记》
徐霞客对天台国土资源的考察研究
徐霞客志在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