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有企业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的思考

2023-07-24邱永旺

经济研究导刊 2023年12期
关键词:企业管理党组织国有企业

邱永旺

摘   要:党组织内嵌于公司治理组织架构,参与公司治理,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是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实行集中统一领导的重要内容。党组织融入国有企业,参与公司治理是企业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相融合的复合性课题,目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成熟、完善的理念体系、方法和路径。因此,结合部分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探讨,对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重要性、必要性,以及历史沿革、存在问题、实施路径进行梳理,从而为国有企业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供理论探索。

关键词:国有企业;党组织;企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F42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3)12-0013-03

引言

国有企业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撑、依靠力量,是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意义重大。近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国资国企改革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国家从总体布局、顶层设计、战略规划的高度出发,出台了国企改革“1+N”政策体系。2020年印发的《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下称“三年行动方案”),强调党的领导是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政治保证,应推动党组织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的融合,促进国有企业迈向更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理论和实务界在深化国企改革领域探索的新课题。

一、党组织参与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内在要求

(一)强化新时代国有企业政治属性的根本前提

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1]。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的市场经济主体,具有经济特性和政治属性。其政治属性主要体现为创造的价值、上缴的税收红利为全民共享,以及克服资本逐利的盲目性,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根本性作用。比如,近两年来,在攻坚大国重器、应对金融风险、抗击新冠疫情、优化资源要素配置等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政治属性是国有企业区别于其他类型企业的根本属性。党组织融入国有企业,加强国有企业党的领导,是打牢其政治建设的基础,发挥其在市场竞争中的特有优势,是企业做大做强做优的根本前提。

(二)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现实选择

党领导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现代企业最突出的制度特征之一,也是一大制度优势。这种特征,在于国有企业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明确党组织的法定地位,党组织内嵌到公司治理结构之中,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这种制度安排与国外现代企业制度有着本质区别,是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独有的制度安排,是对现代企业制度的重大创新。三年行动方案明确了国有企业改革主要包括的七大方向内容,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这一方面可借鉴国际上成熟先进的现代企业制度的一般准则和规范,另一方面则必须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要求以及我国基本国情,最根本的就是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

(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国有企业是中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所在[2]。从2012年末到2021年末十年间,全国国资系统监管企业资产总额增长了近2.6倍,已达约259.3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5.4%,累计实现增加值111.4万亿元,年均增长9%,高于GDP年均增速2.3%。2012—2021年,我国进入世界500强的国有企业由65家增长到96家,占中国企业总数的67%,其中在国际上多个行业领域形成许多极具竞争力的行业领军企业。获得如此巨大发展成就,得益于党不断加强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发挥总揽全局、协调经济社会各方面的领导核心作用,将党在经济工作中所具备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推动国有企业发展壮大、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此,从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看,深化国有企业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是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濟,做强做优做大新时代国有资本、国有企业的必由之路。

二、国有企业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的四个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国有企业的发展壮大,党组织在国有企业治理中的作用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经历了四个阶段,总的趋势是参与程度加深、发挥的作用更大[3]。

(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初级阶段(1978—1992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路线,我国开始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1980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强调,要逐步改变党委领导下的厂长(经理)负责制,通过试点有步骤地实行厂长管理委员会、公司董事会、经济联合体的联合委员会领导和监督下的厂长负责制、经理负责制。这更多体现的是在党委参与下的联合委员会领导。党的十三大报告强调,“企业不再对本单位实行‘一元化领导,而应支持厂长(经理)负起全面领导责任”。1988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规定,“党在企业中的基层组织,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本企业的贯彻执行实行保证监督。”意味着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方式出现明显的阶段性变化。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1993—2000年)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到国有企业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同时强调要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1997年,中央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国有企业在深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内部管理、提高经营效益中须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以提升国有企业发展凝聚力和战斗力。1999年中共中央通过《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国有独资和国有控股公司的党委负责人可以通过法定程序分别进入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并提出党委书记和董事长可由一人担任,这为国有企业实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领导体制奠定了基础。

(三)深入探讨国有企业治理结构阶段(2001—2016年)

2002年11月修订的党章明确了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中党的基层组织要发挥政治核心作用,要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开展工作。2015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若干意见》,强调党的领导和公司治理相统一,明确党组织要在公司治理中发挥作用,以及其与“三会一层”等公司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确保党组织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扮演应有的角色,实现组织化、制度化和具体化。

(四)全面深化改革阶段(2015至今)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召开的全国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会议上提出建设现代企业制度“两个一以贯之”,为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以及加强国有企业党建奠定了基调。2017年,修订的党章明确,国有企业党委(党组)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依照规定讨论和决定企业重大事项。在此之后,中央出台了系列政策,进一步完善了党组织嵌入国有企业治理中的法律法规,从制度层面规定了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

三、党组织参与国有企业公司治理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的路径不够明晰

近年来,《宪法》《党章》《公司法》及国家系列相关制度和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党组织在国有企业的设置形式、职责权限、运行机制,尤其是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并逐步在广大国有企业中得到落实。吴凌畅(2019)基于对央企旗下287家上市公司章程的分析发现,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已经被大部分企业纳入章程,主要表现为党组织对董事会事项的决策和参与[4]。但在实际操作中,参与程序、参与内容、参与方式等具体的实现路径没有具体的依据,因此,很多国有企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无所适从、无章可依。同时,这一问题还导致国有占比较高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包括国有控股、相对控股企业及其他类型的国有参股企业的党组织容易被边缘化,参与公司治理流于形式,并未在国有企业治理中真正发挥作用。

(二)公司治理主体之间权责划分不够清晰

国有企业党组织具有政治和经济双重性质,一方面,在重大事项上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的政治领导作用;另一方面是对“三会一层”管理实施监督,以及对公司信息披露、利益相关者治理的合法合规实施监督。作为国有企业的管理主体之一,也是公司治理核心要素之一,应与公司治理其他主体形成密切配合、各司其职的高效治理机制,提高公司治理的能力和水平。这两方面的职能将可能产生主体间权责界限不明晰等问题,进而导致管理职权交叉冲突问题。比如,出现党委的前置研究替代经营管理层决策问题,还有纪委与监事会的职能混淆等问题,这几种情况都可能导致权责冲突问题。

四、党组织参与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主要路径

(一)嵌入“三会一层”,把握重大决策事项

党组织前置研究讨论是其在公司治理中发挥作用的基本形式。根据“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企业领导体制,国有企业可以安排党组织成员与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相互任职,且一般情况下可实行党组织书记与董事长“一肩挑”,以此参与公司重大事项决策,尤其是从公司战略规划、投资计划、财务预算、薪酬激励方案、年度工作计划等方面加强把关定向。党组织还可以通过讨论审定工会、共青团等群团事项,以及参与群团联席会听取基层党组织、群团组织工作汇报,提出建议与意见,安排部署工作等形式参与公司管理事项。在决策机制上,国有企业应该厘清党组织与其他公司治理主体的权责界限,制订权责清单并明确决策流程,推动决策的合理、高效、科学。党组织成员在参与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相关会议决策时,必须按党组织相关决策或审批意见充分表达意见,并应及时向党组织报告有关决策情况。如发现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作出的决策或工作安排违背或不符合党的大政方针、国家法律法规,甚至损害国家、集体利益和企业、职工合法权益时候,应就该决策事项提出撤销或暂缓的建议。会议结束后,应及时上报党组织,将党组织形成的意见反馈给董事会或经理层。

(二)融入中心工作,保障经营发展

要坚持党领导国有企业治理,又要将党的建设贯穿于企业日常经营管理各个环节,服务生产经营发展。一是可建立党组织对企业生产经营贡献率的考核机制,实行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目标同下达、任务同部署、结果同考核,以此实现党建促经营。二是可建立“党建+”管理模式,每年将生产经营工作中的重大项目与党建工作融合,通过打造党建品牌方式促进生产经营工作。三是可建立由党组织书记领导的项目运作平台,如“书记项目平台”等,每年遴选和推动一些生产经营中的重大攻坚项目,通过党组织书记协调资源、书记抓总方式达成项目任务目标。四是在阶段性项目或者业务板块上建立临时党组织,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适当给党员业务骨干压担子、下任务,提高项目或者业务攻坚力量,促进项目或者业务目标达成。五是发挥党组织对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领导和联系带动作用,通过党员干部示范带动,引导群众开拓进取、攻坚克難,推动企业生产经营工作。

(三)坚持党管人才,培养人才队伍

人才是企业发展最关键的要素。国有企业也要在新时期抓好人才工作,工作中必须坚持党管人才,牢牢把握人才工作政治方向。要做好国有企业人才工作,必须做好人才的引进、培养及使用。一是要坚持党管人才,形成党组织领导把关、组织人事部门牵头抓总,各有关部门紧密配合、各尽其职的工作机制,不断建立健全人才选拔、任用、考核、培养,以及激励约束机制等。二是要把好选人用人关,无论是内部培养还是外部引进,都要强化政治导向,把好人才“政治关”。对于政治、人品、廉洁存在问题的“人才”应“一票否决”,确保人才队伍政治强、纪律严、作风硬、人格正、信念坚。三是要发挥人才培养使用上的牵头作用,明确人才使用和培养导向,以党员队伍建设为依托,将业务骨干、优秀员工、先进典型、岗位能手等吸纳培养成党员、培养成业务骨干,促进党建与人才培养共同提升。

(四)落实从严治党,强化内控监督

从严治党、强化内控监督是党强化国有企业监管的重要举措,是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一是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斗争,建立并严格执行述责述廉、通报、约谈、检查考核等系列制度,加强业务监督、综合监督、责任追究“三位一体”监督,促进党内监督和各方面监督管控融合,并抓好巡视巡查问题整治等专项工作,全面落实从严治党、依法治企治司。二是要切实强化关键岗位人员监督,尤其要抓好党组织负责人及班子成员履行“一岗双责”,建立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形成人人抓党建、层层抓落实、齐抓共管的党建业务大格局。三是要构建集教育、考核、监督、奖惩等多维度一体的内部管理,形成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内控机制,形成有效的内部管控机制。

(五)强化思想建设,筑牢政治基础

把牢和用好思想政治工作这条“生命线”,加强国企“强根铸魂”。一是严格落实好“第一议题”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加强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武装,提高领导干部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使其在政治上不偏移、思想上不迷失。二是要将党的先进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日常经营管理,借鉴参观红色教育基地、脱贫攻坚现场、警示教育基地、现代企业样板等方式,将党的优良传统传递到普通员工,进而转化为坚定信念、干事创业的内在动力。三是党组织的坚强领导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定向把关作用,以党的光辉历史、优良传统和党的先进性为统领,塑造企业文化价值观,借助企业文化的影响力与传播力,转化为员工的日常行为规范、职业道德。

五、结束语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加强党对经济工作领导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此过程中,要完善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结构的机制,不断健全国有企业重大事项党组织参与决策机制,将党组织融入企业管理链、产业链和价值链之中,持续提升国有企业价值创造力,为新时期国有企业的日益良好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   连轶源.把党的领导融入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各环节[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0(10).

[2]   周海晨.国有企业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问题和思考[J].现代国企研究,2021(4).

[3]   馬连福,王佳宁.党组织嵌入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三重考量[J].改革,2017(4).

[4]   吴凌畅.党组织参与国有企业公司治理进章程:基于央企旗下287家上市公司章程的实证研究[J].理论与改革,2019(3).

[责任编辑   柯   黎]

猜你喜欢

企业管理党组织国有企业
新时期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
清华党组织公开
国有企业加强预算管理探讨
如何做好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引领工作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新经济形势下加强企业管理的有效途径分析
液晶生产企业客户管理新概念探究
浅析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突发事件基本类型及其对管理的意义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