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实践

2023-07-23王立勇

中国大学教学 2023年5期
关键词:实施方式计量经济学

摘 要:课程思政应从课程的学科属性和教学规律出发,结合不同课程的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寻找和挖掘每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将其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融盐入水、润物无声、浑然天成的育人效果。“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经济学科的基础课和方法论课程,具有诸多不同于其他专业课程的特征,课程思政的开展也有其特殊性。本文紧紧围绕“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自身特点,首先总结了课程思政元素七个方面的体现;然后依托课程某一章节的具体知识点,深入阐释了应该如何开展课程思政;最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炼了实施课程思政的主要方式。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元素;课程思政案例;实施方式

“课程思政”是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各环节,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种实现手段。围绕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相融合的课程目标,把对专业知识的讲授更有技巧地融入课堂中,将会更有利于学生专业课的学习,大大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1],从而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协调同步、相得益彰,真正在课堂教学主渠道中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立体化育人[2]。每一门课程均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元素和育人资源,不同课程有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体系结构,“课程”与“思政”的碰撞点自然不尽相同,应从课程的学科属性和教学规律出发,结合不同课程的自身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寻找和挖掘每门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资源,将其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达到融盐入水、润物无声、浑然天成的育人效果[3]。因此,思政元素的发掘和教学嵌入应尊重差异、鼓励多样,从而使得各类课程教学彰显独特的思政感染力。

“计量经济学”是数学、统计学与经济学交叉融合的一门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对于绝大多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而言,更多的是将计量经济学模型充当研究工具,工具本身是中性的,但这些工具为谁服务、服务什么、如何服务等,则取决于工具使用者自身的思想境界和科学态度。此外,“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基础课和方法论课程,是几乎所有经管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必修课程,受众面广。由此来看,研究如何在“计量经济学”课程中加强和做好课程思政建设,能够在实现课程育人目标方面,起到其他课程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紧紧围绕“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特点,分析课程思政元素的主要来源,依托课程某一章节的知识点,具体展示应该如何开展课程思政,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介绍实施课程思政的主要方式。

一、多角度深挖思政元素,构建思政元素库

各门课程在挖掘思政元素和思政资源时,不仅要把握本学科的特点和专业发展趋势,而且要准确认识国内外发展形势,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回应学生的学习诉求,融入富有时代气息的思政元素,做到应势而谋、顺势而为、推陈出新。“计量经济学”作为一种规范严谨的经济学研究工具,几乎各经济学专业都会依托这一工具研究和解决具体问题,因此,该课程的思政元素不仅来源于其作为研究工具本身反映的科学性,还来自其所解决的具体经济学问题背后所折射出的思政内涵。“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思政元素非常多元,具体体现为以下七个方面。

1.实证研究范式与理论联系实际

近年来,经济学研究范式发生了重要变革,即所谓的“实证革命”或“可信性革命”。实证革命是指绝大部分经济学研究都以数据为基础,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与方法进行推断,揭示经济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特别是因果关系。实证研究是从观察到的经济现象出发,挖掘内在的本质联系,这种研究范式符合科学研究范式。经济学实证研究范式正是“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集中体现。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也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确立的思想路线,是我们党认识、分析和处理问题所遵循的最根本的指导原则和思想基础。

2.透过现象看本质

因果关系是复杂经济现象中存在的一种内在的本质联系,而统计关系只是从统计学视角来测度的一种关联性,统计关系(如相关关系)不一定是因果关系[4]。毛泽东同志曾指出,“要完全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这里所说的理性认识或内部规律性,就是指主要经济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果效应推断是计量经济学模型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掌握计量经济学模型和方法是进行因果效应推断的重要基础,也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现实需要。通过规范的计量经济分析,发现经济问题背后的真正因果关系,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透过现象看本质在认识新生事物中的重要性。

3.科學决策与精准施策

近年来,党中央反复强调科学决策、精准施策、精准调控,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了解政策变量与目标变量之间、目标变量与目标变量之间的量化关系,了解宏观经济政策的真实因果效应。与此同时,要提高宏观经济政策的前瞻性,要保持政策发力适当靠前,就应做好经济预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也是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义所在[5]。而计量经济模型的两个主要功能就是因果效应推断和经济预测,因此,明确服务科学决策、精准施策,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也是学习“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意义之一。

4.科学精神与职业道德

学习“计量经济学”要学会运用计量经济模型来推断因果效应和预测,必然要涉及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以得出科学、合理、严谨的结论及政策启示。然而,目前国内应用计量经济模型的研究存在诸多问题,如为了模型而模型或模型运用不准确、篡改数据和模型结果、选择样本或挑选样本不恰当、论证不充分等。在课程的讲授中,需要教师通过正反面的案例揭示上述现象的危害,以此激励学生们立足于现实重大问题,将现实问题凝练成学术问题,通过科学的方法,做规范的学术研究,以提高研究成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5.榜样的力量与坚毅的品格

相对于其他经济学专业课程,“计量经济学”课程内容与数学联系更加紧密,大多数学生对此都有畏难情绪,特别是涉及与模型推导有关的教学内容更是如此。因此,在平时的授课中,要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积极克服困难,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通过积极实践日常理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迎难而上的韧性和啃硬骨头的精神。此外,在课堂上,还可以借助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励志故事,尤其是数量经济领域杰出学者成长的故事,引导广大学生培养吃苦耐劳、迎难而上的精神,在困难面前不退缩,不断锤炼自身的意志力、坚韧力和自制力。

6.科学的方法与研究的素养

勇于探索未知的创新精神是最重要的学术素养之一。众所周知,学术研究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是论证要充分,科学论证需要一定的方法,需要方法论做支撑,因此,我们需要鼓励借助现代经济学的规范研究方法去研究或论证问题,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索未知的世界。计量经济学模型和方法无疑是既常用又科学的方法论之一。鼓励学生们熟练掌握计量经济学模型和方法,进行一定的方法论储备,将为学生学术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7.实证案例讲述中国故事

通过一系列实证案例,讲述中国故事,归纳中国经验,提炼中国命题,凸显中国经济发展的伟大成就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比如,在讲授政策评估时,可以举例说明中国扶贫成就。又如,在讲授预测时,举例说明中国经济发展奇迹。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非常瞩目的成就,堪称世界经济发展奇迹,对全球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6]。通过深挖实证案例背后的中国故事,有助于学生在学习和研究中,自然而然实现思政元素的潜移默化。

二、课程思政的实施案例:以“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导言部分为例

在导言部分,从知识传授角度看,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计量经济学”课程学习的价值所在,了解科研范式演变的典型事实、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基本功能,系统学习计量经济学模型建模的步骤和思想,重点理解因果效应推断的思想、随机对照试验的含义,以及潜在结果分析框架。从能力培养角度看,通过分析科研范式转变和争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判断力和辨析能力;通过计量建模思想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常见计量模型的误用,有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知识应用能力。从价值引领角度看,则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展开。

1.课程学习的价值:科学决策与精准施策

计量经济模型主要的功能是因果效应推断和预测,因此该课程的一个重要价值自然是为科学决策、精准施策服务,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这是本课程的出发点之一。为了让学生形成更深刻的理解,可以结合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明确强调的有关科学决策、精准施策、精准调控的一系列重要表述展开,如“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把握好政策时度效”“提高政策的前

瞻性、精准性和有效性”“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等。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中国精准扶贫的伟大成就,以及理论界相关文献的研究成果[7],进一步证明计量经济模型如何通过因果效应推断和经济预测两大职能,针对现实重大问题实现精准施策的,在此过程中不但能够提升学生对学好计量经济学的认同感,也能提升学生对学好计量经济学的责任感。

2.课程学习的目的:科学精神与职业道德

“计量经济学”课程学习的目的之一便是服务于科学决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这必然要求学生运用准确真实的数据、采用科学规范的数据处理方法进行严谨的数据分析,这对于是否能够得到科学、可信的研究结论无疑非常重要。然而,目前学界在运用计量经济学的分析工具进行研究时,或多或少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模型运用不准确,致使研究结论错误,经不起推敲;第二,为了得到一个理想的结果,存在篡改数据和经济模型结果的现象;第三,为了得到自己预设的结果,存在主观挑选样本的现象;第四,存在论证不充分的问题,致使研究结论不稳健。针对以上现象,一方面,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职业道德与实事求是的观念,并通过列举一些现实中的反面案例,使学生清楚了解数据造假、结果造假对社会的危害性;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学好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掌握好本领,避免学术不端行为。

3.数量经济学科发展的回顾:榜样的力量

首先,回顾我国数量经济学科发展的历程,从最初的颐和园讲习班到今天数量经济学科的蓬勃发展,使学生了解到老一辈经济学家为国家、为学科发展所付出的努力,充分体现了老一辈经济学家的朴实无华与大公无私的情怀,激励学生向前辈学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和学习环境。此外,课堂上还会为学生讲述几位著名的华人计量经济学家的故事,比如,介绍邹至庄、萧政、洪永淼等教授为了中国数量经济学科发展作出的努力,充分体现了海外游子的思国之情和报国之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特别地,还会为学生介绍邹至庄先生与夫人为了国内经济学科的发展,向厦门大学经济学科捐献一千万美金。而且,年过花甲的邹至庄先生仍然坚持为学生授课,这种为国家教育事业忘我奉献的精神值得敬佩和学习。

4.计量模型功能及模型构建:坚定“四个自信”

首先,在讲授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基本功能这一部分,会结合中国经济实际,列举几个经典案例,比如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经济效应的案例、中国贸易自由化经济效应的案例、关于中国经济增长预测的案例等,这些案例均能够体现中国经济发展的伟大成就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其次,在建模步骤的讲授中,在变量选择部分,会以中国经济增长为例,讲授哪些因素会影响经济增长;在数据分析部分,会给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数据,使学生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而自豪。再次,在介绍政策评估功能和因果效应含义的部分,以及运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推斷因果效应的举例中,可以通过讲授中国精准扶贫政策、农业保险补贴政策、限购政策、减税降费政策等的效应评估,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党中央国务院为了改善民生而做出的巨大努力,这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都无法比拟的。通过上述中国经济发展的伟大实践的分析,帮助学生坚定“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三、创新思政元素嵌入方式,实现润物无声的课程育人效果

课程思政最为关键、也是最难解决的是“课程”与“思政”如何一体化的问题,自然融入、浑然天成是一种极高的境界。如何在专业目标达成的过程中实现思政润物细无声,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与难点。各门课程在实施课程思政时,要依托学科特点和学科发展趋势,因时制宜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计量经济学”课程融入思政元素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探究式教学法

通过具体实证文献的讲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并指出文中计量分析存在的不足或问题,在此过程中,科学精神便自然融入教学过程。此外,通过课后布置有关针对性解决中国经济现实问题的实证研究作业,可以让学生在搜集数据、处理数据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让思政元素润物无声、入脑入心。

2.故事导引法

每次提到因果效应推断,学生会不自觉地想到复杂的经济模型或计量模型,从而出现“生厌”和“畏难”情绪,此时通过讲解几个身边的故事,一方面有助于使学生充分理解晦涩的专业概念、理解因果效应推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能够自然地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到育人的目的。

3.启发式思考法

通过设计思考题,启发学生积极探讨,有助于思政元素的自然融入。如针对国内两个重要学术期刊——《管理世界》提出的“过渡数学化迹象”[8],以及《经济研究》提出的“反对脱离于实践、片面追求研究方法的新颖与复杂的唯定量倾向”,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让学生了解科研范式的变化及背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何看待“反对过度使用数学模型”“经济学模型是不是越复杂就越高级,是不是越复杂就越准确”。通过深入的思考,可以让学生科学、准确理解其真正含义,而不是断章取义、片面理解。类似的启发式问题有很多,例如,计量模型能帮我们做什么?中国为什么会出现增长奇迹?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进行进一步的启发和引导,自然而然地融入思政元素,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4.案例式教学法

“计量经济学”课程在讲授过程中涉及大量实例,如精准扶贫政策、农业保险补贴政策、国家高新区建设政策、营改增政策、中央扩大开放政策、非常规货币政策、差异化准备金率、服务业开放,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等。一方面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充分掌握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學会借助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在案例选取、案例解读、案例分析和总结归纳等层面让学生充分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伟大成就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实现在教学中自然融入思政元素,使案例教学与思政元素浑然实现一体化。

参考文献:

[1]李瑞琴. 新时代高校有效推进课程思政的再认识——以国际经济学课程思政实践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22(12).

[2]何玉梅.关于“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与实现路径的探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10).

[3]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

[4]李子奈.关于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1).

[5]高培勇,袁富华,胡怀国,等.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与治理[J].经济研究,2020(4).

[6]洪银兴,刘伟,高培勇,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笔谈[J].中国社会科学,2018(9).

[7]王立勇,许明.中国精准扶贫政策的减贫效应研究:来自准自然实验的经验证据[J].统计研究,2019(12).

[8]李志军,尚增健.亟须纠正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中的“数学化”“模型化”等不良倾向[J].管理世界,2020(4).

[基金项目:北京市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新文科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基础核心课程群‘金课建设与研究(2021—2024年)”]

[责任编辑:周 杨]

猜你喜欢

实施方式计量经济学
关于研究生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改革与思考*
我与计量经济学
关于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问题探讨
应用型经管类本科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研究
——基于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一部深度反思计量经济学科之作
——《计量经济学方法论研究》评介
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浅谈建筑制图与识图课程情境教学
频率效应在信息化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