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字戏剧目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思考

2023-07-21朱碧茵

剧影月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白字海陆丰剧种

■朱碧茵

白字戏自元末明初从闽南流入广东海陆丰地区后,吸收并融汇了当地的竹马戏、钱鼓舞、渔歌、师公调等民间音乐,逐渐形成了具有浓厚海陆丰地方特色的剧种。白字戏表演富有海陆丰祭祀戏曲质朴的风格,设有生、旦、净、丑、公、婆、贴七个行当,极似福建梨园戏“七子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设科班,培训童伶,因此白字戏历史上有“弄仔戏”之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白字戏废除了童伶制,演员以成人为主,使用海陆丰福佬话方言演唱。白字戏早在明洪武初年就极为繁盛,到了20 世纪30 年代,由于农村经济萧条,白字戏逐渐走向衰落。新中国成立后,白字戏又重获新生,后又历经兴衰。改革开放后,文艺界迎来发展的春天,白字戏也取得较大发展。进入21 世纪,白字戏在守正创新中继续前进,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006年,白字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作出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引了方向。202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白字戏作为传统戏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如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的课题。在作《广东珍稀剧种优秀剧目选编——白字戏》(2023,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一书中,笔者从剧目创作的角度将白字戏剧目分为白字戏传统剧目、白字戏原创剧目、白字戏改编剧目、白字戏移植剧目,并对各类别进行概念界定,对经典剧目进行考析。通过对白字戏剧目进行分类研究发现白字戏剧目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传统剧目虽多,但是缺乏系统的整理和挖掘;二是原创剧目少,缺乏剧本创作人才;三是移植剧目多,且直接移植得多,移植改编的少;四是缺乏具备影响力和品牌效应的剧目。2020年11 月10,第七届汕尾市人民政府第八十三次常务会议通过了《汕尾市稀有剧种传承保护办法》,自2021 年4 月1 日起施行。那么,在当前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背景下,在地方政府正大力推进稀有剧种传承保护的大好环境下,白字戏剧目该如何把握发展契机,做好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一、根植传统,守正创新

传统剧目是白字戏最具分量的剧目,是海陆丰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剧目,特别是在海陆丰广大乡村的戏台上,传统剧目仍然拥有它的观众和戏迷,特别是农村的老一辈人,对传统剧目情有独钟,假如剧情的安排或者演员的演出稍有出入,都会受到质疑。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剧目特别是连台戏的冗长、拖沓、啰唆等弊端也日渐显得不合时宜,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娱乐方式日益丰富的今天,大部分传统剧目渐渐失去观众和市场。据课题组调研了解,当前只有个别民营剧团还在上演传统剧目,正如海丰县白字戏剧团余海平副团长说的,如今已经是“八大连,无半连”了。因此,如何根植传统、守正创新是传统剧目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其实,在白字戏的发展过程中,有过不少成功整理和改编传统剧目的先例。1954 年,整理后的白字戏传统剧目《扫窗会》首次参加粤东地区戏曲会演,剧目和主要演员荣获多个奖项。1956 年,海丰县青年白字戏剧团列入国家编制,易名为“海丰县白字戏剧团”,整理上演了《白鹤寺》《山伯访友》《陈三磨镜》等传统剧目。20世纪60年代初,县白字戏剧团由于海丰文工队的并入,吸纳了赖佛良、李兴然、唐超、黄让明等名艺人,面貌焕然一新。其间,一方面抢救传统剧目、音乐,培养新生学员;一方面强化编剧工作,整理上演了传统剧目《穆桂英大破天门阵》。“文化大革命”期间,剧团遭到破坏,剧种生存危殆,直到1979年3月,白字戏剧团才重新恢复建制。改革开放后,文艺界迎来发展的春天,白字戏也取得较大发展。这个时期由传统剧目整理改编而成的《白罗衣》《放走曾荣》等剧目大获成功,上演后盛演不衰。1980年和1989年,海丰县白字戏剧团二次与香港文志唱片公司合作,录制了十几部戏的盒式卡带,广销海内外,其中就包括《白鹤寺》《庵中会》《珍珠记》《白罗衣》《山伯访友》《放走曾荣》等传统剧目。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老中青艺人的共同努力下,白字戏取得了多项荣誉。1992年6月,白字戏到福建泉州参加全国“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展演,《放走曾荣》荣获优秀剧目奖、表演奖。1993年,《金叶菊》选场参加广东省第四届国际艺术节戏剧会演获得多项大奖;1995年,《崔君瑞休妻》参加广东省第六届国际艺术节戏剧会演荣获一、二、三等奖共九个奖项;2005年,《白罗衣》参加第九届广东省艺术节荣获二、三等奖四个奖项,得到专家和观众一致肯定,并于2007年作为汕尾市第一个戏曲剧目入选广东省第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作品奖。

在白字戏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对传统剧目的整理和改编为这个濒危的稀有剧种赢得了荣誉,也赢得了观众和市场。然而进入90年代后,白字戏一味迎合市场的需求,大量移植外来剧目,摒弃了对传统剧目的挖掘和整理,使传统剧目的发展停滞不前。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传统剧目是一个剧种的立身之本,是浓缩剧种特色和精华的根本。对于传统剧目,我们应该加大力度地整理、研究和挖掘,进行大胆删减和改编,融入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时代精神。无论怎样,摒弃传统只会渐行渐远,甚至误入歧途。对于传统剧目,我们必须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根植传统、守正创新。

二、兼容并包,博采众长

白字戏现在上演的大部分剧目都是移植剧目。比如最受观众喜爱的《徐九经升官记》,原是京剧的一部经典之作,1979年由湖北省京剧院郭大宇、习志淦根据张寿臣的一个单口相声《姚家井》的故事改编创作而成,1980年正式演出,展示了一个“体歪心正”的好官的心路历程与为官之道。白字戏《徐九经升官记》是1982 年移植于京剧,当时还参考了当年上演的电影《徐九经升官记》,剧作由海丰县白字戏剧团编剧林影移植整理,白字戏曲由黄允权创作,徐再明、陈素如、何循禧导演。上演以来,历演不衰,深受海陆丰观众的喜爱,已经成为白字戏的一出家喻户晓的经典剧目,该剧2013 年录制成DVD 影碟资料,流传和影响就更广了,剧中的选段《当官难》已成为经典名曲,进入全国KTV曲库,被广泛传唱。

另一出移植剧目《状元与乞丐》原是福建莆仙戏的一出经典剧目,1956 年由剧作家祁宗灯根据莆仙戏传统剧目《丁花春》改编为《双教子》(又名《龙飞凤偃》),1957 年参加莆田县戏曲会演时改为《状元与乞丐》,后改编本在“文革”中散失。1979 年,莆田县编剧小组姚清水据老艺人口述重新整理。1980 年,由姚清水、祁宗灯执笔,修改成今本。20 世纪80 年代初期,正字戏移植了该剧。1982 年,海丰县白字戏剧团从正字戏移植了该剧,剧作由林影整理,唱词改用海陆丰福佬话方言,唱曲由李启忠改编为白字戏曲,终成今天我们在舞台上看到的白字戏《状元与乞丐》。其他移植剧目如《五女拜寿》是1984 年移植越剧而来,《姐妹皇后》是1986年移植潮剧而来,《皇帝告状》是1986 年移植越剧而来,《玉鸳鸯》是1987 年移植于潮安潮剧团,《哑女告状》是1992 年移植于同名潮剧,《胭脂河》是1993 年移植于同名潮剧,《无意神医》(又名《太后改嫁》)是2002 年移植于潮剧《无意神医》,《五子挂帅》是2003 年移植于同名潮剧,《三代情缘》是2004 年移植于潮剧《恩怨三代情》,《洗马桥》是2006 年移植于同名潮剧,《神龙彩凤》是2006 年移植自同名潮剧,《杜兰朵》是2015 年移植著名剧作家魏明伦创作的川剧《中国公主杜兰朵》。

白字戏移植剧目《杜兰朵》剧照

白字戏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善于吸收其他剧种的优秀剧目,但是白字戏现存的移植剧目绝大部分是“拿来主义”,对移植剧本的整理只是修改了个别方言字句,在曲牌、唱腔、打击乐、表演程式等方面再进行创作。由于移植的剧目一般都是外剧种的优秀剧目,因此很多移植剧目,特别是经过精心创作和排演的剧目,上演后深得海陆丰观众的喜爱,已经成为白字戏的经典剧目。

移植是剧团生存的需求,毕竟剧团是靠丰富的剧目和广大的观众而得以生存发展的,移植剧目投入少、收效快,有利于剧团的正常运转和剧团在竞争中生存。但是,在移植剧目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兼容并包、博采众长、取长补短、择善而从,要创作好白字戏的唱词,运用好方言俗语,还要遵循白字戏曲牌的韵律,保留白字唱腔和表演程式的特点。在移植的同时要注重学习和吸收他山之石,助推本剧种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三、大力扶持,推动原创

白字戏剧目的最大问题就是原创剧目少,缺乏剧本创作人才。专业创作人才的缺乏也成为白字戏发展的硬伤。白字戏的原创剧目可谓屈指可数,占总剧目数的不到5%。但是,在白字戏的发展历程上,为数不多的原创剧目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让我们看到白字戏剧目发展的希望和曙光。

1979年,由海丰县白字戏剧团林影编剧、黄允权编曲、何循禧导演的原创大型历史剧《刺吕后》参加汕头地区创作剧目调演,剧本获省三等奖,而后在1980年2—3月参加由广东省文化局和中国剧协广东分会联合举办的1979年全省专业戏剧创作评奖,获“比较优秀剧本”奖项。2011年,由海丰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和海丰县白字戏剧团倾力打造的大型原创剧目《江海沧桑》,由时任海丰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广电股负责人李向钦编剧,海丰县白字戏剧团负责人余锦程导演,白字戏资深作曲家李启忠负责音乐唱腔设计,该剧在当年11月参加第十一届广东省艺术节,获优秀剧目奖。《江海沧桑》剧作被收录入广东省艺术研究所主编的《广东戏剧文库·优秀剧作选·稀有剧种卷(1949—2019)(第1册)》。2019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海丰县委县政府组织海丰县白字戏艺术传承中心精心创作、倾力打磨的大型白字戏原创《彭湃之母》,特邀著名剧作家、国家一级编剧范莎侠创作,国家一级导演程力耘执导,海丰籍著名作曲家、指挥家陈勇铁老师担任音乐总监、配器和乐队指挥。2019年12月,该剧参加第十四届广东省艺术节,荣获三等奖。

白字戏原创小戏也是可圈可点,值得关注和研究。2006年,由李向钦编剧、陈务可编曲、徐再明导演的白字小戏《和美》参加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厅主办的“欢乐进农家——全省农村小戏小品调演”活动,获三等奖。2008年,由李向钦编剧、陈务可编曲、徐再明导演的白字小戏《六合无彩》在第十届广东省艺术节中荣获小戏小品二等奖。2012年,由李向钦编剧、李启忠编曲、余锦程导演的《领导亲笔信》在广东省第七届群众戏剧曲艺花会中获得金奖。2018年,由汕尾市城区科技文体局和汕尾市城区文化馆组织编排和演出的原创白字戏短剧《公烛》,取材于宋人周紫芝著作《竹坡诗话》,讲述了唐代吏部尚书李芝冲为官公正清廉不徇私情的故事。该剧由魏保隆编剧,陈务可作曲,胡琦、魏保隆导演,在广东省第九届群众艺术花会(戏剧曲艺)中获得戏剧类金奖。值得一提的是,该剧穿插了白字戏元素,又加入一些新鲜、热点的现代元素。“哪里”“拿礼”“衙门的烛还分公母呀”“大恩不言谢”“勿勿勿,爱谢爱谢”“面临考试,你就给他划个复习呗”等戏“梗”,使这出小戏既显得淳朴典雅又不失幽默诙谐,是一出能够守正创新又兼容并包的原创精品。

可见,尽管原创力量薄弱、原创作品稀缺,但是只要大力扶持、精心打造、倾力打磨,是能够打造出原创剧目精品的。当务之急是要加大扶持力度,通过成立白字戏创作与研究室、引进人才、组织培训、派出学习等多措并举、想方设法鼓励和推动原创剧目创作,逐步打造既能凸显剧种特色、又能满足观众审美需求,既能守得住、又能走出去的具有影响力和品牌效应的精品剧目,推动白字戏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猜你喜欢

白字海陆丰剧种
公共管理视角下海陆丰红色文化的经济效益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中国戏曲剧种剧种全集》(西藏卷)首出成果
东源县与海陆丰革命根据地
说白字(相声)
黑白分明字里藏字
乱谭小剧种
《中国小剧种的抢救与研究》序
白字小先生
弘扬海陆丰老区精神 加快汕尾振兴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