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性康复治疗偏瘫患者的临床效果

2023-07-21李宁葛健文王争胜

现代养生·上半月 2023年8期
关键词:平衡能力脑卒中神经内科

李宁 葛健文 王争胜

【摘要】  目的  探讨神经内科偏瘫患者应用综合性康复治疗方案的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4月- 2022年10月天水市中医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00例卒中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组间性别、年龄、发病类型、偏瘫部位等基线资料均衡可比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综合性康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等。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A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评分均改善,而组间比较,观察组患者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各指标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性康复治疗措施的应用有助于促进偏瘫患者神经功能改善,并改善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关键词】  神经内科;偏瘫;脑卒中;综合性康复治疗;肢体运动功能;平衡能力

中图分类号  R74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3)15--03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老龄化问题的加重,神经内科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提高,而脑血管疾病的特点是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1-2],偏瘫则是该类疾病的常见后遗症,也是致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的主要后遗症之一。目前对于偏瘫的治疗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为重点[3]。本研究针对神经内科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探索综合性康复治疗对于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和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21年4月-2022年10月天水市中医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00例卒中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组间性别、年龄、发病类型、偏瘫部位等基线资料均衡可比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45~76岁,平均63.28±4.50岁;发病类型:脑梗死39例,脑出血11例;偏瘫部位:左侧24例,右侧26例。观察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46~77岁,平均63.10±4.45岁;发病类型:脑梗死40例,脑出血10例;偏瘫部位:左侧27例,右侧23例。两组患者上述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并自愿参与本研究。

(1)纳入标准:经影像学等检查确诊为急性脑梗死或脑出血;生命体征稳定后1周内入组;年龄40~80岁;有肢体功能障碍;意识神志清醒。

(2)排除标准:合并心、肺、肾等脏器功能不全的患者;伴有恶性肿瘤的患者;合并四肢瘫痪或其他影响肢体功能的疾病者;既往有精神病史、痴呆病史、聋哑的患者。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治疗,主要是根据患者的并发症给予降血糖、降血压、调脂、抗炎、调节水电解质、降低颅内压等,对于脑梗死患者给予抗凝、溶栓等治疗,对于脑出血患者给予止血、保护脑组织等。另外,结合患者的偏瘫情况给予功能锻炼。

1.2.2  观察组  在對照组治疗措施基础上,观察组给予综合性康复治疗,包括如下。

(1)心理康复治疗:卒中后偏瘫患者多伴有抑郁、焦躁等负性情绪,医护人员及早发现患者的负性情绪,并给予针对性的干预治疗,以预防卒中抑郁症的发病。如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并给予安慰鼓励,积极解决患者的问题,回答疑问,引导患者正确认识疾病,鼓励患者参加集体活动等,并介绍成功治疗的病例,增强患者的治疗自信心。同时结合康复治疗方案进行针对性的认知指导,告知患者综合性康复治疗方案对于偏瘫侧肢体功能恢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引导患者能积极配合康复治疗。

(2)物理康复治疗:采用生物电刺激疗法,选择生物刺激反馈仪,将电极安放在偏瘫侧肢体的上肢三角肌和前臂腕背伸肌、下肢的股四头肌和胫前肌的肌腹,选定频率为25~100Hz,强度为0~60mA,根据患者的耐受能力调节频率和强度,每次30min,每日1次,持续8周。

(3)中医辨证康复治疗:选择皮质下、交感、神门和内分泌的穴位,然后结合中医理论对患者辨证分型,对于痰热扰心的患者增加心、脾、焦处穴位,对于肝火旺盛患者增加肠、肝、胆处穴位,对于心虚脾虚的患者增加心、脾、小肠处的穴位。由专业的中医技师对患者进行穴位按摩、中药熏洗和艾灸治疗。

(4)肢体功能锻炼:根据患者的偏瘫侧肢体功能状况进行循序渐进的功能锻炼。包括卧位及坐位的抗痉挛姿势摆放、患肢各关节的被动运动及肌肉按摩,患侧及健侧翻身练习、桥式运动、腕关节及踝关节背伸牵张运动、坐位训练、站立训练、步行训练等。除此之外,还需结合患者的肌力进行日常生活训练,让患者进行穿脱衣物、拿碗拿筷、吃饭等精细动作的训练,改善上肢活动能力。在功能锻炼过程中,结合患者的个体化情况及时对康复锻炼方案进行相应的调整,并在锻炼中加强对患者的鼓舞,使患者能积极配合锻炼。

1.3  观察指标

(1)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测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该量表得分在0~42分,得分高低与缺损程度呈正比。

(2)肢体运动功能:治疗前后应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AS)评估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分成上肢运动功能(0~66分)和下肢运动功能(0~34分),得分越高表示肢体功能状态越好;另外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测患者的平衡力,得分0~56分,得分越高则平衡力越好。

(3)心理状态评分:治疗前后分别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测患者的抑郁情绪,得分<7分为无抑郁情绪,得分7~16分为可能有抑郁情绪,得分17~24分为肯定有抑郁症,得分>24分为存在严重抑郁症。

(4)日常生活能力:治疗前后分别采用Barthel指数评测,得分在0~100分,得分高低与日常生活能力呈正比。

1.4  数据分析方法

数据运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计算百分率(%),组间率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NIHSS评分及HAMD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和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的降低,而组间比较,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和HAM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FMAS评分及BB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FMAS评分及BB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FMAS上肢评分以及下肢评分、BBS平衡力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显著提高,而观察组上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患者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神经内科患者的病种多,而偏瘫则属于脑血管疾病患者最常见的后遗症之一,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而且也会加重社会负担和家庭负担[4]。另外,脑血管疾病偏瘫患者常因为偏瘫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易产生一系列的不良情绪,如自卑、焦躁、恐惧抑郁等,其中卒中后抑郁是最为常见的心理障碍,会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进而影响治疗效果和肢体功能恢复。而现代康复医学认为早期的康复治疗是促进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改善的重要治疗方法,能促进患者神经功能修复,提高生活质量[5-6]。但是单一的康复训练则难以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神经内科的脑血管疾病患者偏瘫康复的重点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细胞再生重组,以促进神经功能修复。而综合性康复治疗则将多种康复治疗措施结合起来应用,根据偏瘫分期不同给予针对性的功能锻炼,并结合患者的个体化特点适当调整功能锻炼方案。如在早期给予床上卧位的肢体功能锻炼能促进神经系统相关恢复潜能的发挥,使得病变的细胞轴突进一步分化形成新的突触,从而促进神经功能修复。而随着功能锻炼的进展,肢体的随意活动对与其相对应的大脑皮质进行有效刺激,逐渐促进正常运动程序和新的神经回路建立,使周围非损伤区域功能重建,也对侧支循环、病灶周围脑细胞和脑组织代偿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改善,也促进神经功能修复[7]。除肢体功能锻炼外,综合性康复治疗还对患者应用生物电刺激治疗,对瘫痪侧肢体进行持续的功能性电刺激,刺激肌肉神经细胞,逐步促进患侧肌肉收缩功能和神经功能的修复,减少代偿性运动[8]。另外,结合中医辨证论治等理念对患者进行中医康复治疗,通过穴位按摩、中药熏洗、艾灸治疗促进患者交感神经、内分泌、心、肝、脾、胆等重要脏器功能得以改善;而且对相应的穴位进行按摩、熏洗等治疗能疏通经络,一定程度上能促进血液循环的改善,缓解腦组织缺氧缺血状况,并且能刺激兴奋大脑运动中枢,促进反射弧恢复和重建,促进肢体功能恢复[9]。除上述措施外,医院结合偏瘫患者的心理特点强化对患者的心理康复治疗,由专门的医护人员结合患者的心理障碍给予心理疏导,帮助患者宣泄负性情绪,提高患者的治疗配合度,保障各项治疗措施落实到位,达到预期效果。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8周后的NIHSS评分、HAM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FMAS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下肢运动功能评分、BBS平衡力评分和Barthel指数均高于对照组;综合性康复治疗的应用能促进患者负性情绪的纾解,促进患者神经功能修复和肢体功能的改善,并促进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增强。

综上所述,神经内科的卒中后偏瘫患者应用综合性康复治疗能促进神经功能改善和肢体功能恢复,并促进负性情绪的纾解,改善生活自理能力。

4  参考文献

[1] 姚静珠,刘玲.神经内科护理中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预后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2017,46(8):983-985.

[2] 宋洋.神经内科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预后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21,16(8):179-181.

[3] 张丽梅.核心肌群康复锻炼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及预后的影响[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9,33(5):101-103.

[4] 张孟宁.康复推拿配合功能锻炼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肌力恢复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9,17(24):171-172.

[5] 申静,张园梅.动机性访谈联合肢体功能锻炼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临床依从性及肢体功能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0,5(18):156-159.

[6] 张尔珈,姚琼,王笑,等.虚拟现实康复锻炼对老年脑出血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神经功能、平衡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39(17):4240-4243.

[7] 方来漫.运动康复功能锻炼结合针灸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J].大医生,2021,6(10):20-22.

[8] 刘敏涛,高志红.康复训练联合生物电干预对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9,41(1):56-57.

[9] 谢明花,陈进杰,杨伟,等.针灸联合偏瘫肢体综合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的影响[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2, 32(2):83-85.

[2023-04-19收稿]

猜你喜欢

平衡能力脑卒中神经内科
系统护理干预在神经内科对脑卒中护理中的应用探讨
习练八卦掌对老年人平衡能力的影响研究
QCC在预防神经内科住院患者跌倒与坠床的应用
核心力量训练对散打运动员平衡能力的影响及建议
观察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速度和平衡功能影响
早期护理介入在脑卒中患者构音障碍训练中的作用
早期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
脑卒中合并脑栓塞症的预防及护理观察
良肢位摆放结合中药熏敷降低脑卒中患者肌张力的疗效观察
神经内科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