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运用EPIP思维的价值和路径

2023-07-20李响

职业教育研究 2023年7期
关键词:知行合一三全育人思政教育

李响

摘要:作为中国职业教育话语体系,EPIP教学模式自问世以来在国内外职业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和长足发展。文章从EPIP视角出发,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思政教育提出的相关要求进行解读,结合EPIP教学模式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应用经验,立足EPIP核心要义“五观、四元、三谛、两核、一宗”,探讨其在高校思政教育这一全新应用领域的实用价值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EPIP;思政教育;知行合一;三全育人;新时代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3)07-0056-05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对高等教育提出了“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的总要求。如何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做好“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2]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三全育人”的关键所在。面对新的时代背景,传统思政教育的理念、思路、模式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显得不适应,而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且具备鲜明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EPIP教学模式,以其兼具继承性、民族性、主体性、原创性、系统性、专业性的显著优势,有望成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一把“利器”。

EPIP是Engineering、 Practice、 Innovation、 Project首字母的缩写,是“工程实践创新项目”的简称。EPIP教学模式即“工程实践创新项目”教学模式,是首创者吕景泉教授基于中国职业教育实践提出的兼具继承性民族性立场主张、主体性原创性理论观点、系统性专业性实践特色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模式。2010年以来,EPIP教学模式在中国乃至全球职业教育领域中得以实践,特别是作为鲁班工坊的核心要义,EPIP教学模式更是以中国职业教育话语体系的姿态走出国门[3]。

笔者从自身多年的思政教育工作经历出发,基于对EPIP教学模式的一些理解,结合EPIP思维的核心要义——“五观(宇观、宏观、中观、微观、纳观)、四元(工程化、项目式、实践性、创新型)、三谛(实谛、名谛、合谛)、两核(真实、完整)、一宗(知行合一)”对EPIP思维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现实意义、应用路径进行一些思考,与广大思政教育工作者进行分享。

一、秉持“知行合一”之“一宗”,以“致良知”境界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终极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思政工作者引导学生“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 [4]。如果用EPIP思维理解这些要求并将其落实到高校思政工作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与EPIP “知行合一”理念的“一宗”之要求高度吻合。“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即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辩证关系在新时代的具体指向,“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即为“致良知”境界在新时代的具化目标。

EPIP核心要义中的“一宗”具有双重含义:浅显而言,“宗”即“宗旨”,即最高纲领和根本遵循;而更深层面理解,“宗”之词意大体近于“宗族、宗派”中“宗”之含义,体现了EPIP思想对中国经典教育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崇与继承。在思政教育工作中,我们宜牢牢把握“知行合一”这“一宗”,在充分彰显新时代思政教育工作文化自信的同时,让积淀数千年的中国经典教育思想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展现出非凡的历史张力及现实活力。

具体到思政教育实践而言,在课程设计之初就应将“知行合一”思想融入设计总思路中。第一,要确保思政教学中涉及的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关键词,都能在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找到对应的落脚点;第二,要在方法论层面对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由知到行”予以高度关注,确保教学内容不仅满足于“指明方向”,更要为学生的思政实践“铺路搭桥”;第三,思政教学中宜增加实践考核权重,将“行”之效果作为对“知”之程度进行评价的“金标准”,可尝试通过过程性考核等方式融入“第二课堂学分”等侧重实践的考核内容,确保学生在“知深悟透”的基础上“行笃致远”。

二、凝聚“真实、完整”之“两核”,以“出‘真知、育‘完人”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努力方向

習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5]。要做到这四个“正确认识”,就要求我们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对党的奋斗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等诸多历史、现实素材进行有效的梳理和整合,进而形成“真实、完整”的教学资源,才有可能教育引导学生基于正确的逻辑对历史、现实形成正确的判断。

因与大部分学生专业领域距离较远,思政课程容易被部分学生赋予“枯燥乏味、艰涩难懂”的错误印象,加之当代大学生生活在自媒体时代,网络成为他们汲取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渠道。而当前因受“流量经济”影响,部分网络作品往往形式新颖吸睛而内容良莠不齐,“低级红”“高级黑”问题作品不时现身“云”端,其真伪、善恶、美丑更是难于被青年学生群体清晰分辨。在这种严峻形势下,如何用正能量牢固占领青年学生的思想高地,引导他们在思想上“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在大学阶段就磨炼出抵御不良思想侵袭、自觉维护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纠偏能力,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

从EPIP的视角看来,只有牢牢把握核心要义中“真实、完整”之“两核”才能完美破题,“真实、完整”的教学内容,正是击败各类不良思想、争取青年学生信任的制胜法宝。其中的逻辑关系为:只有“真实、完整”的史实、时事,才可能蕴含准确、系统的历史逻辑、政治规律;只有对课程资源进行严格的“真实、完整”性检视,才能细致、缜密地将其中蕴含的历史逻辑、政治规律梳理清晰;也只有熟练驾驭准确、系统的逻辑规律,才能有力批驳不良思想中的“断章取义”“盲人摸象”“刻舟求剑”漏洞。

完成了对不良思想的有力批驳,赢得了学生对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可与信任,引导学生从“聆听”到“坚信”,思政教育以达成“正视听”目标取得阶段性胜利。而深层次目标的达成——引导学生从“坚信”到“笃行”,则仍需继续贯彻“真实、完整”的教学思路和实践方式。

作为思政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善于发掘教学资源和现实生活在时间、空间等维度上的相同点、共通点,有效为学生解决从思想到行动的“投射”问题。教学实践中,可对大量选用特殊案例的传统教法加以改进。通过梳理、运用“真实、完整”的教学资源,凝练其中普适性好、亲和力强、现实感足的精神符号,与时俱进地同现实生活进行有机融合,进而升华为青年学生的行动指南。

在教学实践中,特别是在党史教育、形势政策教育等课堂教学过程中,切忌用孤立、片面的资料对学生进行“洗脑式”“填鸭式”教育。在同不良思想展开的学生思想阵地“争夺战”中,任何“非真实、不完整”的教学内容,都将在学生思想中留下未被正能量覆盖的“盲区”,而这些“盲区”一旦被不良思想占领,则会转化为他们知(获取“真知”)行(长成“完人”)合一之路上不可预知的“雷区”,成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风险点、隐患点,给我们的思政教育工作带来损失。

三、融合“实谛、名谛、合谛”之“三谛”,以“知其原、知其代、知其衍”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评价标准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教育引导学生从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6]。这一要求,正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进行任务细分及成果评价的唯一标准。

如果从EPIP的视角将这一要求进行细分,笔者认为至少包含三个维度的具体含义:一是“实谛”维度。“实谛”意指可供观测的事物本体,恰与“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契合,“知其原”即通晓史实、通晓时事,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第一维度的评价标准。二是“名谛”维度。“名谛”意指事物中蕴含的规律、逻辑,恰与“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契合,“知其代”即把握规律、形成共识,是第二维度的评价标准。三是“合谛”维度。“合谛”意指用“所知”指导“所行”的“圆融”境界,這种境界的外化表现即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奋斗之志向、行动之信心,恰与“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契合,“知其衍”即知行合一、行笃致远,是第三维度的评价标准。

就思政教育实践层面而言,课程设计思路应考虑“实谛、名谛、合谛”三维度,以“实谛”唤醒力量源泉、用“名谛”提炼科学方法、将“合谛”凝成行动指南。其中,“实谛”部分既可通过文字、图表、数据等形式在教材中加以反映,也可以是课堂上的影像资料、实践中的实物教具等,但资料选取均应以“真实、完整”为根本原则;“名谛”部分可以通过文字以结论的形式在教材或课件中直接给出,但必须伴随鞭辟入里的分析、细致入微的阐释,将历史规律、政治逻辑的提炼过程“真实、完整”地加以课堂展示;“合谛”部分宜充分鼓励学生在教师的监管下自主完成,可通过头脑风暴、课堂辩论、桌面推演等形式最大限度地释放学生的思维自由度,引导学生在碰撞中共同产生最“接地气”的思路和最易实施的实践路径,力求达到“所知”与“所行”的“圆融”境界。

四、把握“工程化、项目式、实践性、创新型”之“四元”,以“改造学习”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根本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7]。这里,总书记强调的“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就是要不断改革思政教育工作模式,将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过程——即“学习”过程——进行充分“改造”,最终达到“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的目标。在方法论层面,吕景泉教授在《EPIP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造我们的学习》一书中对如何“改造学习”的阐述,笔者认为对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具有颇高的参考价值。

作为EPIP之“四元”,“工程化、项目式、实践性、创新型”是“改造学习”目标得以实现的唯一路径和根本奥义。

其一,“工程化”是思政教育工作的“底层”规律,可理解为思政教育工作的现实化、生活化、社会化,其中的“工程”就是可以涵盖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工程”范畴之内的所有真实世界以及现实生活。作为“四元”之纲的“工程化”,既是EPIP思想的关键要求,也是“改造学习”的不二法门。思政教育的“工程化”要求我们要有一双勤于挖掘教学资源的眼,善于从身边的万事万物中提炼思政教育内涵,并加以合理归纳、整合,进而应用于工作实践。只有将思政课程充分赋予新时代的现实意义并因此取得实际效能(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才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8]的最透彻理解和最坚定贯彻。

其二,“项目式”契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因事而化”要求。笔者认为,其中的“事”主要指代我们党在历史和现实中曾经“办成的大事”和“解决的难题”,进而“化”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 。在EPIP的思维体系中,想要透彻、系统地搞懂这些道理,则可以将这些“事”以一个个“项目”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的思政教育工作中,每一个项目向学生传递一个或若干个道理,每一个历史阶段或现实事件中的一套体系化“项目”链条则可以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一种优秀精神的历史源泉和有力佐证,由若干套这样的“项目”链条共同构成的思政课程方具备为学生构建完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行动蓝本”的实际意义,而不再是单纯精神层面的“空中楼阁、水月镜花”。

其三,“实践性”契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因时而进”的要求。当前面临的最广义的“时”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做出的两个“牢牢把握”[9]的判断,这就要求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必须针对最广义的“时”这一客观实际来开展。其中,“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要求将思政教育置于新时代新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课程内容的选取、课程质量的衡量,回答了思政课程教育学生“学什么、为什么”的问题;“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 活的向往”就是要将思政教育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中,完成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效果的评价,回答了思政课程引导学生“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只有做到“因时而进”,才能确保思政教育不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才能经受住实践这个“唯一标准”的最终检验。

其四,“创新型”契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因势而新”的要求。这里的“新”不仅包含创新学术话语体系、创新社会实践形式、开发新媒体新技术等技术层面的具体要求,还可理解为“知行合一”终极目标中蕴含的、教育引导学生在学习之后“力行”产生的新风尚、新业绩、新成果,是新时代背景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表现形式。我们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根本大势下不断开发思政教育工作的新路径,不断赋予思政教育新的目标要求,针对学生思想之变运用新招法、走出新路径,在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的基础上,持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新型人才、孕育出更多创新成果。

五、贯通“宇观、宏观、中观、微观、纳观”之“五观”,多层级发力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供重要保障

在职业教育领域中,“五观”与教育层级有如下对应关系:宇观对应办学思想、办学策略,宏观对应EPIP教育论,中观对应EPIP专业论,微观对应EPIP课程论,纳观对应教育教学“全时空”的微片段、微间隙、微元素[10]。如果将上述对应关系以EPIP视角投射至思政教育工作中来,基本可涵盖思政教育工作的全过程、全方位。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宇观层面,可理解为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这既是教育思想层面的底线性要求,也是教育策略层面的导向性要求;宏观层面,主要聚焦思政教育工作的“知行合一”目标如何长期化达成,亦即教育如何长效、持久地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关系到“百年树人”大计;中观层面,重点在于打造“课程思政”体系,即将思政教育工作融合到专业教育之中,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1]的具体要求;微观层面,应着力于优质思政课程的建设工作,确保思政课程兼具前述“工程化”之包罗万象、“项目式”之入情入理、“实践性”之身临其境、“创新型”之与时俱进等特点,为不断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效能提供坚实保障;纳观层面,则要求全员发力不断挖掘思政教育工作潜力,将教学、学生等其他工作领域中的“每一项细小的工作、每一个细碎的环节、每一处细微的环境”[12]与思政教育工作融合起来,为学生打造“全時空”的思政教育氛围。

EPIP这一带有显著中国特色的教育理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蕴,既是中国职业教育理论发展成果的具体化,更是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教育理念新的生机活力的彰显,为新时代高校专业领域和思政领域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新的实践依据和发展路径。广大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宜将EPIP思维与思政教育工作有机融合起来,融会EPIP核心要义之“五观、四元、三谛、两核、一宗”而贯通于思政教育工作实践,努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参考文献:

[1-2][4-7][1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2016-12-08).https://news.12371.cn/2016/12/08/ARTI1481194922295483.shtml.

[3][12]吕景泉.EPIP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造我们的学习[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8]习近平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二十大作报告(视频文字实录)[EB/OL].(2022-10-16).https://www.12371.cn/2022/10/16/ARTI1665901576200482.shtml.

[9]共产党员网.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EB/OL].(2017-07-27).https://news.12371.cn/2017/07/27/ARTI1501157739082634.shtml.

[10]吕景泉.EPIP教学模式——中国职业教育的话语体系[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9.

(责任编辑:杨在良)

Value and Path of Applying EPIP Thinking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LI Xiang

(Tianjin Bohai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Tianjin 300402, China)

Abstract: As a discourse system of Chinese vocational education, EPIP teaching model has been widely used and developed in the field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since its inception. Based on the application experience of EPIP teaching mode in the field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its prac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new application fiel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core of EPIP "five scopes, four tuples, three realms, two cores and one aim".

Key words: EPIP;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egration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three wide-education; new era

猜你喜欢

知行合一三全育人思政教育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立“三者”,提升“两学一做”实效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