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育的每一条鱼都增殖到江河湖海”

2023-07-19海洋与渔业罗茵

海洋与渔业 2023年3期
关键词:江河湖海舌鳎土著

■ 文|《海洋与渔业》记者 罗茵

广东汉渔

一 大早,在码头还没有繁忙的时候,广东汉渔生态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汉渔”)技术负责人陈方灿就和团队成员及工人一起忙着,把即将放流的底栖生物套袋、搬运、装船,一直忙到中午。在此之前,他们还在西江的河段边种上一片水草,搭建了两批人工鱼巢,助力水域生态修复。

陈方灿进入行业已经十多年了,本来就读渔业资源专业,2018年组建了公司,和他的团队一起,足迹遍及海洋、江河、湖泊等多个与水生生物种质资源有关的地方,意在打造涉海涉渔企业新模板,立志让培育的每一条鱼都增殖到江河湖海。汉渔公司除了增殖放流、生态修复,还包括珍稀、濒危物种的救护、救助和繁育、土著鱼类资源的开发利用,并且还涉猎海洋牧场的种类开发及利用,其业务覆盖农业、生态环境、林业等多个不同领域。

开展土著鱼类繁育技术攻关

变化,是生态的特征,也是陈方灿最初的兴趣所在。不同的生境上生活着不同的物种,生境变化,群落结构也随之改变,变化的过程令陈方灿着迷,而水下的变化是一个更加神秘和未知的世界。

生态讲究平衡。水环境、栖息地的生境会影响鱼类群落,生态环境包括生态系统的理化环境和栖息地环境,包括饵料分布和产卵通道等,都会影响环境承载力和生物多样性及其分布,人类行为也会导致变化的出现。

2018年,陈方灿组建了约50人的专业团队,团队里有2个博士、6个硕士。作为新业态公司,汉渔业务颇具“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特点。创立初期,汉渔承担过一些重点水域生态调查与评估工作,主要有海洋与渔业类型自然保护区生物资源调查,包括人类活动对水生生物造成影响的有效干预。先后参与了广东省西江干流(肇庆段)治理工程施工期生态修复及水生野生保护动物救治救护项目、华德海底管线改迁工程生态补偿服务项目等。

“十四五”以来,汉渔逐渐从生态评估转向更明确的涉海涉渔工程的生态修复,发展水产原种保育开发利用新业态。“在之前的本底调查中,我们已经有足够的前期积累,在做种业资源调查方面,有些积累下来可以直接用的数据。”汉渔是广东省水产种质资源库运维的主要参与单位,开展水产种质资源普查和土著鱼类繁育、养殖及开发利用等多项工作。

目前,汉渔已经建起了600多亩的仿生原种保育基地,主导成立的名优鱼类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面积超过1万亩,保有名优原良种80余种,苗种供应超30个物种,让土著原种的子一代、子二代回归到江河湖海。“今年,我们紧随着广东践行‘大食物观’的行动,助力广东打好种业振兴,进行保种育种和开发利用。我们养的每一条鱼都不是为了‘上餐桌’,而是为了回到江河湖海。”据悉,汉渔将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珠江水产研究所、中山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合作开展土著鱼类繁育技术攻关,并参与土著鱼类如篮子鱼、纹唇鱼、鲮、广东鲂的养殖示范。

救治保育三线舌鳎、斑鱯等品种

汉渔承担了许多生物的救治工作,包括大鲵、鲟鱼以及龟鳖类等。2021年,汉渔顺利完成三线舌鳎采集、运输、暂养、驯养等工作,为下一步三线舌鳎的人工繁育养殖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三线舌鳎是暖水性底栖中等大鱼类,有“金边鳎沙”或“金边龙利”之称。过去,珠江三角洲的各个出海口都能找到它的踪影,其秋季产卵,洄游至河口区域,在广东曾形成“鳎沙汛”或者“龙利汛”。但近二十年来,三线舌鳎资源量衰退严重,亟需开展保育工作。

2021年4月,汉渔的工作小组从珠江河口区自然水域捕获和市场采集到了部分三线舌鳎,因为缺少对其的研究,操作失误造成损失,暂养48小时后出现大量死亡,存活率不到1%。汉渔除了自己逐步摸索,也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的博士育种团队联合开展人工驯养试验。后经过对温度、盐度、酸碱度等指标参数进行反复调整,救护回来的三线舌鳎在25天就实现了饲料驯化,能够摄食沉水饲料。当年12月,三线舌鳎的存活率提升至30%,最后汉渔成功采集和保留亲本407条,并有序开展繁育试验。

此外,汉渔联合多方技术力量共同突破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珠江“四大名鱼”之一——斑鱯的人工繁育。近年来野生资源量急剧减少,2021年6月斑鱯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汉渔从2017年就开始着手有关的调查和保育工作,在基地保育了600尾亲鱼,并于2021年取得水生野生动物人工繁育许可证和经营利用许可证,获批第一批国家二级水生野生保护动物斑鳠(西江钳)驯养繁殖基地,目前正在提高斑鱯鱼苗的孵化率,为最终实现量产、开展增殖放流提供苗种支持。

打造原种保育和开发利用新模板

修复水域环境和保护水生生物的工作做起来并不容易,如资源调查繁琐、见效慢,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人力,一些项目的开展需要先自筹资金,具备不同习性的物种驯养和繁育充满了不确定性。

“拿原种保育来说,就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我们的仿生原种保育基地从提出到项目落地,需要做大量前期准备工作。”陈方灿表示,从事这个工作,一年四季都在外面跑,采集还要考虑不同物种的生态习性,“如果是罕见物种,没有相关的研究支持,在技术没有突破的时候,不知道其生活史、食物来源和所需要的生态环境,拿三线舌鳎来说,它一尾活体样本的投入成本超过一万元,损耗率也很大,早些时期,采集的200个样本最后存活的可能只有1尾。”

“据我所知,目前很少做仿生原种保育的企业。在保育和修复方面,尚没有形成规范的标准。”对此,陈方灿表示要加强与专业科研单位的合作,加大对种质资源品种的基础生物学、繁殖生物学的研究投入,制定更加完备的技术方案,派遣专业团队驻点开展驯养、驯化、驯料工作,定期开展维护等,积累更多的经验,逐步完善并形成系统。

从事生态修复和资源保护工作这些年,陈方灿表示,除了能满足个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获取经济效益之外,公司掌握了资源的分布、群落结构组成,摸清了家底,进行生境修复和物种保护,为相关决策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创造了更大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我们一直在努力,希望培育的每一条鱼都增殖到江河湖海。”

猜你喜欢

江河湖海舌鳎土著
不同规格半滑舌鳎的生长比较
土著节
乌龟与水井
重 逢(外二首)
烂泥
江河湖海任君行
饲料维生素C含量对半滑舌鳎抵抗迟缓爱德华氏菌感染的影响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池塘养殖半滑舌鳎消化道菌群的结构特征分析
雄性半滑舌鳎GH基因多态性与激素水平及生长性状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