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谋海洋牧场种业发展

2023-07-19文图海洋与渔业黄兆琼周礼雄

海洋与渔业 2023年3期
关键词:中国工程院种业渔业

■ 文图|《海洋与渔业》记者 黄兆琼 周礼雄

院士专家齐聚鹏城

现 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是落实粮食安全战略、践行大食物观的重要举措,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构建“蓝色粮仓”,种业是核心基础。5月11日下午,广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现代水产种业合作发展院士论坛在深圳会展中心(福田)成功举办。

本届院士论坛由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海洋渔业局)指导,大百汇集团、华大海洋、深圳港集团等主办,以“现代水产种业发展”为主题,汇聚国内外渔业种业领域多位院士以及我国水产养殖业、水产遗传育种、水产动物营养研究及成果转化等领域的20余位顶尖专家代表,共同探讨国内外现代水产种业发展路径和趋势,为我国现代渔业种业高质量发展赋能,为线上线下观众带来了一场思想碰撞的交流盛宴,助力深圳打造南方渔业种业创新中心,做大做强水产种业“中国芯”。

广东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省乡村振兴局局长刘棕会,深圳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余钢,深圳市政协副主席、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海洋渔业局)局长王幼鹏,中国科学院桂建芳院士,中国工程院林浩然院士、麦康森院士、包振民院士、刘少军院士、陈松林院士,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所长方辉,深圳港集团董事长胡朝阳、大百汇实业集团董事长温纯青等政企代表、行业领袖、专家学者出席本次活动。

在论坛上,刘棕会表示,水产种业是现代渔业的芯片,是渔业的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对发展现代海洋牧场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广东是我国水产大省,水产苗种数量稳居全国第一。广东水产品核心种自主可控,基本实现了广东鱼用广东种。同时,广东的海水养殖种业依然存在薄弱环节,接下来将紧盯这个短板,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战,攻破制约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的瓶颈,为现代化海洋牧场提供强劲芯片,注入发展原动力。

本次论坛搭建了慧智汇力、共谋发展的平台,各位专家、企业代表通过智慧火花的碰撞,为推进水产种业振兴,加快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提供新思路、新方案。

王幼鹏表示,发展现代渔业,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大食物观”重要论述精神的战略路径,是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农业强国的关键一环。深圳一直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发展,持续加大对渔业科技、现代种业等重点领域的扶持力度。

王幼鹏指出,接下来,深圳将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人才引育等方面加大力度,建设蓝色种业创新发展高地,进一步增强水产种业源头创新能力,高标准筹建深圳现代渔业(种业)创新园,探索组建中国蓝色种业研究院(深圳);打造渔业科技创新策源地,持续引进渔业领域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和重点实验室,鼓励开展渔业重大基础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搭建现代渔业人才新梯队,引进一批“高精尖缺”渔业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推动渔业专家库和咨询专家委员会等渔业智库组建,打造“基础科研+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渔业全过程生态链。

中国工程院院士林浩然以“现代渔业种业”主题发表演讲,他指出,良种是水产养殖最为关键的物质基础,种业在推动我国水产品消费升级,水产养殖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压舱石作用。为提升水产良种质量,一方面我们应努力发掘国内具有良好潜力的优良水产品种,不断提高本土良种的质量和养殖规模;另一方面,要注重引进国外的水产优良新品种,并通过不断选育和杂交,使其适应国内的养殖环境和养殖方式,不断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

中国工程院院士包振民指出,发展深远海设施养殖,需要种质创新。“种苗占了深远海养殖成本的30%-40%,优良品种和健康苗种是实现高效生产的基础,一方面要找到适合在中国深远海养殖的鱼种,如借用黄海冷水滩的环境开展一些归珍鱼的养殖;另一方面要找到适合产业化开发的良种,面向市场寻找新的养殖模式。”他提到,工船养殖和网箱养殖都需要大规模的苗种供应,陆地上要有强大的种苗生产基地配套,深远海养殖要思考如何缩短海上的养殖周期,保证养殖过程安全,提高养殖效率,这些均有待未来构建整套的生产基地保障系统。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少军指出,良种是种业的龙头,良养是种业的保障,良销是拉动种业和养殖业的动力。深远海养殖要把数量、质量和效益三者结合起来,在良种方面使用雌核发育技术回归到生态育种方法;在良养方面以大水面、池塘养殖、设施养殖、稻渔综合种养作为4种养殖模式;在良销方面,可以做鱼冻等产品拓展销售。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松林表示,很多海水养殖鱼类存在近亲繁殖种质退化,雌雄大小无差异导致繁育难的问题,需要从源头上找到这些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技术攻关。预测10年后,我国的种质资源挖掘利用将进入新阶段,将建成一批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包括青岛的国家级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和海南的南海种质资源库。

中国科学院院士桂建芳指出,近年来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驱动了水产养殖的模式创新和变革,中国的水产种业走向了良性循环,包括自主研发、育种联合体的形成等。随着遗传和发育的技术突破,如今产生了一些比较有潜力的新育种技术,水产种业与水产养殖技术创新也将有更大的发展。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所长方辉研究员发表了以“深远海养殖全链数智化与蓝色食品认证”为主题的演讲。他希望,未来能将深远海养殖的信息和品质结合起来,尤其是从溯源化种苗管理、智能化养殖生产、精细化流通加工到增效化品牌的运营上,以数智兴渔为核心,建立从岸上到海上的监测和管控系统。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海洋生物遗传学与育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包振民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桂建芳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师范大学教授、省部共建淡水鱼类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刘少军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生物技术领域首席科学家、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陈松林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所长方辉研究员

猜你喜欢

中国工程院种业渔业
“做人首先要勤奋”——中国工程院院士陆建勋的长寿经
欢迎订阅2020年度《河北渔业》
中国工程院院士题词
中国工程院院士题词
中菲渔业合作重启 菲渔业代表团来华培训交流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湖南省渔业协会成立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