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是人神共居的“活地方”
——兼谈如何将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

2023-07-18撰文张孝德

中华民居 2023年1期
关键词:老树活化传统

撰文 张孝德

中华文明留下的传统村落里,除了民居建筑,往往会有寺庙、祠堂、私塾、书院等公共建筑,它们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与智慧。中国传统乡村是人与神灵、祖先共居的『活地方』。所以,要复兴古村,就必须遵从传统乡村的活性特征,并引入现代理念,因村施策进行保护性改造,进而激活乡村的内生动力,最终活化古村。活化古村并不是要将古村全然改造一新,而是要将它建设成更适宜现代人居住和生活的生态乡村。

读懂乡村(八)

乡村是人神共居的地方

传统村落最本质的特征是什么?将它与现代城市进行对比便一目了然:简单来说,现代城市是人造的,是纯粹为满足人类生活需求而建造的居住区;传统乡村则不然,它是自然形成的乡村聚落,是人与神灵、祖先共同居住的地方,是承载乡村文化、信仰和智慧的地方。

在几千年形成的“天地君亲师”信仰文化的引导下,古代乡村建设首先是要满足人们的传统信仰需求,其次才是满足人的生活需求。按照这个原则,古代乡村建设中,最好的风水和空间资源都用于修建寺庙和祠堂,其次是私塾和书院,最后才是私人住宅。这样的布局,恰恰代表了中国古代乡村的精神追求与文化高度,体现了古人对天地的敬畏、对祖先的敬重以及对文化教育的重视。

在乡村,即便是农民自己家盖一幢房子,也需要将中间最好的风水和空间留给神灵和祖先——这个地方就是中堂。中堂是供奉神灵和祖先的地方,正是人神共享的空间。中堂是主人日常活动最频繁的地方,比如接待客人、议事、就餐等都在这里进行。在这个人神共享的空间里,“头顶三尺有神灵”,所以要时刻提醒自己谨言慎行。笔者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孩童时期在学校接受社会主义教育的同时也在家里接受传统教育。家里中堂都供奉着“天地君亲师”,天天听长辈教导要敬天爱人。在这种长期的文化熏陶下,自然就形成了传统的普世价值观。然而现如今,城市的客厅已经丢掉了这一传统。客厅正面挂的是电视,中间摆放着沙发,人们可以看电视,自由活动,无拘无束,这就是现代城市的人本文化。

风雨桥

传统乡村是自然形成的乡村聚落,是人与神灵、祖先共同居住的地方,是承载乡村文化、信仰和智慧的地方。

乡村大型宗族祭祀活动

可见,传统乡村建设理念与今天现代化城市建设理念截然不同。现代城市建设中都是将最好的空间资源用于商业开发、房地产开发,其次是政府大楼以及城市标志性建筑建设,最后才是文化场馆建设,至于盛放精神信仰的场所建设几乎是没有的。但值得一提的是,古时候的城市建设依然像乡村建设一样,将精神信仰场所放在了首要位置。有关资料显示,在明永乐皇帝朱棣迁都北京后至清末的几百年间,北京内城不到4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曾至少存在过1500座寺庙,也就是说,当时的北京城,平均每间隔大约150米的距离就有一座庙宇。如今这些庙宇大部分都已不见了,留下的极少数庙宇也已被按照商业化模式运营。

乡村祭祀

春节祭祀

祭祀

江西婺源江湾祠堂

乡村社会的公共空间,除了寺庙、祠堂、私塾和书院等,也有其他共享的生活空间。比如在南方,风雨桥就是当地村民日常聊天、喝茶、遮风避雨的地方。他们在这里聚集,共享信息,传播知识和文化。又如北方的饭场,也是这样。北方人吃饭以面食为主,不需要炒许多菜,人们常常可以端上一个很大的碗,出去串门吃饭。于是,在村里的某个地方会形成一个大家一起吃饭集聚的地方,人们称其为“饭场”。这个饭场就是村里的信息中心,大家一边吃饭、一边聊各种各样的新闻。饭场最热闹的时期是夏天,特别是晚上,劳作了一天的乡亲们,在饭场说古道今一直持续到很晚才散去。小时候只要不是雨天,我都会端着碗跑到饭场去吃饭,听长辈们讲故事。这里,承载着我美好的童年时光。

现在,反观许多地方的乡村建设并未遵照乡村的运行规律,而是以城市建设的思维来进行的。比如,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地方将城市的公园、健身场所等搬到了乡村,可事实上,这些公园、健身场所根本没人去。乡村有田园、有树木,根本不需要逛公园;农民干农活本就是体力劳动,哪里还需要专门健身。所以,我们在进行农村改造的时候,必须尊重乡村的传统文化和信仰,进行合理规划、改造。否则,就会扰乱乡村风水和气场,建造出不伦不类的东西,大大浪费了资源。

江西婺源江湾祠堂

徽派院落的天井

『风』『水』分别代表来自天、地的力量。两种力量形成的不同组合能量场,对人的生命和生活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传统乡村都是有生命的存在

古人的天地理论认为,世界万物都是有灵性的、有生命的,都是按照生长规律的运行发展的。因而,也由此衍生了“风水理论”:“风”代表来自天空的能量,“水”代表来自大地的能量,这两种力量形成的不同组合能量场,对人的生命和生活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在古代,修建筑必须符合风水规律。比如,古代大门口通常设有一面照壁。这面照壁的重要功能就是对直接吹到门口的风起到缓冲作用:如果风直吹入院中,容易使人受风、感冒——这样的风就叫“凶风”;但经过照壁缓冲后的风,就变成了“和风”——这样的风进入院中,就变成了“吉祥之气”。

再比如,笔者在距离浙江省松阳县县城大约10公里的位置,发现一处风水宝地——杨家堂村。这个村坐落在五山环抱的山凹中,一条小溪自东向西环绕村落而过。走进村口,放眼望去,整个村落被青山古树环抱,几十幢泥黄色土木结构的古民居依着山势而建,层层叠叠、高低错落,在阳光下泛着金色。其实杨家堂村并不是风水先生选址建立的,而是杨家祖辈人偶然发现的。杨家堂村人的祖先是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的著名文学家宋濂。宋濂晚年被流放病逝后,宋濂的子孙们为躲避牵连,纷纷迁居各地。其中一支就隐居在了松阳。一直到清初,宋氏第十一代子孙偶然路过杨家堂,在山腰上生起篝火取暖,度过了一个夜晚。几天后,他又一次回到原地,发现烟火还未熄灭,于是认定这是一处风水宝地。正是在天时、地利、人和的共同作用下,宋氏后人在这里建起了宗族村落。在此后的几百多年里,他们谨遵家规,耕读传家,从这里走出了诸多教授、学者,成为松阳县近百年来在教育上最成功的村落。

浙江省松阳县杨家堂村一角

今天我们研究人居环境学,从本质上来讲其实是传统风水理论的延伸与发展。我们现如今都喜欢追求生态环保、生活便利。但在古代的老房子里,却轻易地解决了这些问题。比如,在南方徽派院落中央都设有一个天井,这是古人对自然风水利用的经典之作。首先,这一方天井能让人们与天对话,感知阴阳风雨,实现天人合一。其次,由天井形成抽吸效应,无论多么炎热的夏天,人在院里都有能感受到天井飘进的习习凉风,即便是夏天的剩饭放在此处也不易变馊。再者,天井下的雨水储存在缸里,不仅方便供养绿植,还可以用来防火。

但是现在,许多人并未认识到老房子的特殊价值。他们在外地打工挣钱回到村里,会将这种自带天井的老房子拆掉,改建成像城市里一样的高层楼房。然而,许多农村房子盖好后,因通风不好,夏天房子里非常燥热,许多老人无法忍受。而这个问题就必须通过添置高能效的空调才能解决。这不是额外增加负担吗?关键是它还不环保!

所以,笔者到南方的村里调研时发现,许多老人仍旧住在带天井的老房子里。问他们为什么没有跟着儿女住新房子,他们的回答都是:“老房子凉快,接地气!”这种现象表明:老建筑就像是生长于乡村的老树,它的生命已经深深扎根于土壤;而生活在老树下的人们也早已习惯了这种环境和生活方式。

浙江松阳县杨家堂村

运用榫卯连接思维活化传统乡村

要让古老乡村和建筑在与现代文明连接时能够相持相融,就必须引入榫卯连接思维,让它们建立有机连接,开创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活化创新之路。

今天,为什么许多古村和老房子的重要价值并没有被年轻人和城市人所看到和接受?除了年轻人对其文化价值存在认知错位外,更重要的是乡村建筑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那么,如何在保留古老乡村的历史价值、保持文脉延续的前提下,实现其与现代文明连接?这需要借助一种“传统新思维”——榫卯连接思维来实现。中国古代榫卯结构蕴含着巨大的智慧,它们既相互契合,又相互独立,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勾连,牢不可破。正是这样一种巧妙的榫卯连接结构,在不用一钉一铆的情况下,让古建筑千年稳固不朽。这也正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神奇魅力所在。所以,要让古老乡村和建筑在与现代文明连接时能够相吸相融,就必须引入榫卯连接思维,让它们建立有机连接,开创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活化创新之路。具体说来,较为常见的两种方式就是“催芽”模式和“嫁接”模式,它们分别被形象地称为“老树发新枝”模式和“老树变新树”模式。

所谓的“老树发新枝”模式,就是要在理清古村与古建筑文脉的前提下,找到其新的激活点,通过改造提升,使其重新焕发生命活力。

知名乡建实践者孙君先生无疑是一位独特的有思想的乡建达人。他成功运用“老树发新枝”思维改造和复兴了许多传统村落。他一直坚持着这样一种理念:传统村落里的历史文化、传统建筑等都需要传承和活化。究竟如何才能传承与活化呢?孙君倡导的做法是,让本地村民先“活起来”,让他们作为主体参与乡村的改造。这样才能让乡村改造得更像乡村。事实证明,以农民为主体参与改造的河南省镇平县郝堂村,处处体现出了乡村本色。郝堂一号院、二号院、三号院,都保留了原有的中堂;庭院只进行微改造,尽量保障农民可以在家里养鸡、养狗、养猪。这样种田的有机肥料有了来源,传统的农作方式便得以保留。此外,在改造房子的过程中,尽可能在屋檐下给鸟留下筑巢造窝的空间。让鸟留下来,可以帮助村子驱除虫害,维持生态平衡。就这样,郝堂村的乡村风貌回来了,民俗文化回来了,年轻人也回来了。尤其是年轻人回来了,乡村产业就兴旺了,郝堂村就“活”了。很快,郝堂村就引起了社会和政府的广泛关注。2013年,郝堂村被住建部列入全国第一批“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单位”,并被农业部(现农业农村部)确定为全国“美丽乡村”首批创建试点乡村。如今,郝堂村的发展仍在加速,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安徽省黟县碧山村碧山书局

只有让本地村民作为主体参与到乡村的改造中,才能保障让乡村改造得更像乡村。

南省镇平县郝堂村道农书院

传统乡村就像一壶老酒,随着时间的推移,才会愈发彰显其价值。

安徽歙县碧山村猪栏酒吧(组图)

至于“老树变新树”模式,则是古村改造的另一个方式。它是指在保留古建筑历史文化和整体结构的基础上,为给这些老建筑嫁接植入新的时代元素,既充分发挥了历史文化价值,又能满足现代人的生活实用需求,一举两得。

上海诗人郑小光夫妇在安徽省黟县碧山村打造的猪栏酒吧乡村客栈就是采用这种“老树变新树”模式改造完成的。猪栏酒吧是在碧山油厂原址上打造的。老建筑依然保留了原有徽派建筑特色,温馨美观,十分怀旧。厅堂天窗下面的“人民公社好”几个红油漆大字,院子里那个巨大的榨油石碾子以及旁边的小工棚等,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变迁。这些活生生的历史符号吸引了众多文化人的目光、成为文人们理想的“世外桃源”。从2004年至今,全国各地民宿、乡村客栈如雨后春笋拔节而起,高端民宿也是越来越多。尽管如此,猪栏酒吧始终保持优势,吸引着八方来客。如今,猪栏酒吧已经发展成为当地经典的民宿客栈。

当然,传统乡村改造也有许多失败的案例。其失败的原因,往往正是未正确采取“老树发新枝”或“老树变新树”模式进行活化,而是直接将原来的“老树”连根刨掉,重新栽种了其他的“新树”。比如,许多北方的乡村生搬硬套将南方的徽派建筑引入村中。甚至有的地方在崇洋媚外之风的作用下,将美国的农场化乡村、西欧的庄园式乡村以及荷兰的大花园式乡村搬到了中国。这种“移栽”式的大改造,也许能在一时获得关注,吸引眼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受到人们的冷落,变得毫无价值。然而,这种“移栽”之风,目前还在许多地方蔓延着,值得警惕。

实践经验表明,只有通过“老树发新枝”或“老树变新树”模式,实现传统乡村与现代文明连接,才会让美丽乡村真正活化。所谓“活化”,不是要将乡村建设成新型城镇,而是将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让它焕发乡村应有的生命力和无限魅力。所以,有人说,传统乡村就像一壶老酒,随着时间的推移,才会愈发醇厚,彰显其价 值。

河南镇平县郝堂村

猜你喜欢

老树活化传统
无Sn-Pd活化法制备PANI/Cu导电织物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生姜对亚硝胺合成及体内代谢活化的抑制作用
小学生活化写作教学思考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苍鹭与老树
老传统当传承
老树当风叶有声
老树的绿指甲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