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策略

2023-07-18陈萍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16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学科心理

陈萍

摘要:心理健康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门重要课程,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小学语文课程在学生的生活交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语文学科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学生的心理状态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相融合是本文探讨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心理健康小学语文策略

小学教育阶段,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读书、写字、阅读等,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语文是一门人文性较强的学科,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学科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乐观心理状态下学习,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小学语文课程内容广泛,涉及自然、科学、地理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小学语文学科的优势在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寓学于乐。小学语文学科应该在关注学生语文学科素养培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的希望,其身体及心理都应该像小树一般健康快乐成长。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竞争日益激烈,小学生无疑也被拉进了竞争的圈子中。家长们对孩子要求极高,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孩子们小小年纪便被兴趣班、补课班等各种各样的班次压得喘不过气来。据统计,小学生中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占据总数的10%左右,这些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焦虑不安、紧张易怒、自卑自负等不良情绪。

(二)各层面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

现如学校虽然提倡素质教育,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仍有待提高。学校设有心理健康咨询室,但往往只有老师值班,却没有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不能及时诉说,将其积压在自己的心里,久而久之便产生了恶劣的影响。另外,学科教师也认为自己的任务是传授给学生与本学科有关的知识内容,而对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反而不太关注,甚至不曾关注。其实,在小学阶段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来说是极其不幸的一件事,这值得我们深思。另外,家长们对孩子的心理问题也不是很重视,他们认为小孩子没有什么情绪问题,提高学习成绩就好了。这些错误的教育思想不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语文教学的策略

随着语文统编教材的发行和使用,人们不难发现,语文统编教材以大单元为基础,从每个单元的人文要素和语文素养着手编排,更重视学生能力方面的培养和锻炼。语文统编教材在选文方面较之前的老教材有很大的不同,更侧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教育相关内容的渗透,如《传统节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八角楼上》等。这些优秀篇章,是中华文化精神的象征,是文化瑰宝,蕴含着民族价值观,对学生的人生追求有一定的指引作用。除此之外,统编教材中纳入的课文,还包括对学生学习习惯、心理健康、自理自护等方面的内容,例如《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怎么都快乐》等。

从统编教材编排课文的变更可以看出,国家对小学生心理健康、价值观等方面的重视程度。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教学中势不容缓。较其他学科而言,语文学科更具优势,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即使文章的体裁不同,但文章中所蕴含的思想、道理,以及情感的熏陶,都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心理感染。教师巧借课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民族自豪感等,从而使其正确、乐观地看待问题。这样,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教学融合渗透,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一)研读文本,寻找切入点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课文都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提高学生的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立足于文本并且深入研究,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从而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引导。例如,在执教《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时,从教材文本入手进行分析。一方面,让学生在文字中感受五壮士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感受五壮士蔑视敌军,为国家荣誉而战的伟大精神。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充分朗读中体会人物当时的心理,并且在读中悟,进一步体会五壮士的英勇气概。如果只是单一地分析和朗读,学生们的感悟和体验只停留在表面,我们可以将五壮士的视频放映给学生,让学生在观影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一般而言,视觉效果更能让学生获得认同,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我利用探讨交流进一步升华学生的情感。“像五壮士这样的人,生活中是否有呢?如果你是当时狼牙山上的一名目睹者,你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教师提问,孩子们进一步交流表达对五壮士的敬佩之情。师生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思想,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家国情怀的重要性,进而激励学生树立良好的自我意识。这对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也是必不可少的,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影响。

遵循儿童情感发展的特点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着眼点,儿童的情感发展有一定的规律。在教学中,依据这一规律特点,能更好地使学生在接受相关知识的同时,情感得到更好的熏陶,从而拥有积极健康的情绪。“移情”是非常有效的措施,能帮助学生将心比心,从而领悟其中蕴含的情感和道理。比如,在教学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刘胡兰》一课时,学生通过朗读品悟,体会刘胡兰的英勇不屈、意志坚强的形象。此时,让学生发挥想象,如果刘胡兰此刻就站在你的面前,你想对刘胡兰说些什么?从学生话语中能深刻体会到大家对刘胡兰的敬佩之情。学生从中丰富了情感体验,而后教师又让学生观看刘胡兰慷慨就义的新闻报道。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触景生情。坚强不屈的少年英雄在学生们的心中高高屹立,爱国情感的种子在学生们心中生根发芽。

(二)课堂教学,培养品格

帮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这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而是一個长期的过程。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肩上的担子还很重。在学生小的时候,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树立良好的品格。现在的学生大多成长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他们的抗压能力较差,面对问题时自我挑战的意识也比较薄弱,时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我们在教学《怎么都快乐》这首儿童诗时,就有所侧重,

让学生明白无论是一个人玩,抑或是两个人玩,或许多人一起玩,都有不同的乐趣,生活处处有快乐,事事有快乐,从而产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在学习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略读课文《我们家的男子汉》时,引导学生抓住具体事例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会称这个孩子为“男子汉”的原因,将学生已有的经验带入本课学习,与文中的“男子汉”形成对比,从而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他们勇于挑战自我的意识。

除此之外,将课文与生活联系起来也是非常巧妙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自由发言,说一说在生活中遇到类似挫折是如何处理的?结果怎样?孩子们在讲述自己的经历时声情并茂,连我也被带入了这个情境之中。学生讲述自己经历的过程也是对其他学生的一种鼓励。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我们应及时进行表扬和奖励,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面对困难不退缩、勇敢拼搏所带来的快乐。对于学生而言,他们也会在无形中提高应对能力,在以后的生活中不再惧怕困难,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如果学生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那我们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就完成了。

(三)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更应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小学生因为阅历少,心理不成熟,喜爱模仿,尤其是喜欢效仿身边的人。语文老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较多,其行为习惯和言行举止,甚至是穿着打扮都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语文老师应严格要求自己,处处给学生树立榜样,如在教学生字时,要求学生要将生字书写正确、规范、美观,那么身为老师也应做到,在板书、备课时,都应做到字迹工整认真,让学生从中明白“有诸己而后求诸人”的道理。除教学外,教师在生活中也应做好表率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声的。例如,培养学生养成讲卫生的习惯,身为老师也应加入讲卫生的队伍中,看到地面上有纸屑,主动弯腰捡起,这些耳濡目染的榜样力量,对学生的影响特别大。在面对困难和问题方面,老师的一言一行也会深深地影响学生。当学生遇到难题想退缩时,老师可以和他聊一聊自己或其他同学在面对此类问题时的做法,让学生有效仿的例子,帮助学生逐渐形成相对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及心理素质。

(四)扮文中角色,悟情感体验

对于学生的教育我们也要采取学生感兴趣的方式。相对而言,角色扮演对学生来说就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活动,也是他们热衷的一项游戏。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关注他们的内心需求,以兴趣为出发点,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让小学语文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健全心理品质的载体,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目的。例如,在教学新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小英雄雨来》这篇课文时,为了帮助学生体会雨来机智、勇敢的英雄形象,以“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雨来是个小英雄”为话题进行讨论。学生在文中找描写雨来的语句,进行角色扮演,在角色扮演后教师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通过对文中角色的扮演,学生更能够体会到:面对敌人的训斥与盘问,雨来的机智与勇敢;面对敌人的哄骗与利诱,雨来的沉着冷静;面对敌人的威胁与毒打,雨来的坚强不屈。有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学生从雨来的身上学习到了高贵的品质,教师对这一品质进一步进行讲解,让学生意识到拥有高贵品质的重要性,并且呼吁学生在生活中也要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

(五)巧借心理辅导活动,为学生排忧解难

充分了解学生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想要充分了解学生,语文老师要从教材中走出来,多和学生沟通交流,用聊天的形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同时,可以借助活动,尤其是心理辅导类的活动,多向心理健康专业教师学习,学习与不同性格学生沟通的技巧,在尊重其个性发展的前提下,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巧借心理輔导功能室,组织开展各种团队活动,如红包我安排、沙盘世界等活动,学生在活动中放松自我。如何使心理辅导功能室组织的活动巧妙地和语文学科相结合,是值得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教师可把心理辅导活动巧妙地融入语文课堂,在语文课堂开设心理辅导板块,让学生有倾诉的窗口。对于性格开朗、活泼的学生可以采取面对面对话的形式进行交流,可以是一问一答,也可以是放声歌唱;对于内向、腼腆的学生,可以采取书信的形式,以文字为寄托架起沟通的桥梁,如可以利用学生的日记继续交流,如果学生在日记本上吐槽了近期的烦恼,老师可以在下方留言,用文字的形式对话。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老师不仅要做一个倾听者,更应做一名引导者,以平等的身份,以尊重学生为前提,给学生提出充满正能量的建议。

(六)结合生活元素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化了小学语文学科的育人导向,围绕核心素养确立了课程目标,从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4个方面来明确育人导向。小学语文学科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相关的语文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思考与实践能力。语文学科与心理健康教育完美结合,需找到语文课程目标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相似之处,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在保障语文与心理健康教育两门学科目标得以实现的前提下,抓住学生身边的生活元素,巧妙渗透。学生在生活中的经历能帮助学生成长,与他人相处、亲子关系、情绪调整等各个方面,都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这些方面在语文教学及心理健康教育中都会有所涉及,抓住切入点进行渗透,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使学生具有辨别是非、调节自我的能力。

总而言之,新课改更加注重立德树人,以文化人。教师关注学生学习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让学生可以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素质。将小学语文学科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在教学语文学科知识的同时,渗透健康的心理教育,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杨效文.心理健康教育视野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J].新课程,2022(24):85.

[2]侯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安徽教育科研,2022(5):7071.

[3]周颍.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J].安徽教育科研,2022(4):3940.

[4]麻爱彦.小学语文课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J].黑河教育,2022(1):1415.

[5]曹政.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2(5):120121.

责任编辑:赵潇晗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学科心理
【学科新书导览】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心理感受
“超学科”来啦